张慧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112例,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成功止血的时间以及实际住院的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7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实际住院的时间与成功止血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6%(3/56),低于对照组21.43%(1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护理干预较单纯的常规护理具有更佳的效果,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作者:王泉秀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供应室进行持续质量的改进,增进与各科室之间的沟通.方法:对供应室的质量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积极做好预防和改进工作.结果:在对供应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供应室的包装质量、清洗质量、灭菌适量和发放质量的合格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结论:不断提升质量,控制院内的感染,减少手术器械污染的扩散,使供应室的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在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作者:刘笑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月~ 2013年11月收治的88例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征求患者治疗意愿后,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循证护理给予临床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对比,改善情况较为明显(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并发高血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给予临床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血压,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晓华;李鹤;程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护患矛盾一直是困扰医疗机构的重大问题.本着从患者出发、为患者服务的心态,护士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将直接决定二者沟通的结果.往往一些矛盾是因为极其微小的误会引起的,而这些又常常被我们的护理人员所忽略.本文从护理人员沟通条件、原则与技巧等几方面对护患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疗护理人员对整个医疗过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患者的心里影响,因此,必须从护理人员个人抓起提高护理水平与标准,尽可能排除任何会导致护患矛盾的状况,为此,本文提出了几点重要措手,以供参考.
作者:张素芬;李延秋;王艳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血脂、CRP、高半胱氨酸等指标的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资料选取同期在我院救活的AD患者和VD患者各32例,并选取32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的相应指标;结果:AD组和VD组的LDL-C、TG和T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D组的血清IL-6、TNFa和CRP均高于对照组和VD组;AD组和VD组的血清Hcy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y的升高可作为VD和AD的病理生理基础,但AD还会伴有其他的炎症反应.VD的叶酸水平降低为其中的一个病理特征.
作者:王慧;赵新惠;刘秀珍;庞江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儿,男,6岁.因尿频、尿急1月于2013年9月来我院就诊.患儿无尿痛,无肉眼血尿,无腹痛、腹泻,无发热等症状,当地曾行尿常规检查,并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查体:生命体征正常,发育正常.双肾区无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及叩浊.睾丸及阴茎发育正常.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膀胱三角区及右侧壁可见数个偏强实性团块,较大者约3cmX2cmX3cm,表面凹凸不平,内回声不均,基底较宽.移动体位,团块不动,CDFI:肿物基底部中央见动脉血流频谱.双侧肾盂及输尿管无扩张.超声诊断:膀胱内占位性病变.
作者:刘浩;齐锦宏;李海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饮食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中的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掷骰子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饮食教育,观测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FPG、2hPPG及HbAlc检测结果、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饮食教育使患者的饮食习惯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改善控制血糖上效果显著.
作者:王芳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0例抑郁症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艾司西酞普兰10~20mg/d,观察组予合艾司西酞普兰10~20mg/d、奥氮平2.5~5 mg/d,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和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显效率为79.3%、对照组显效率为67 9%,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可以耐受,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较单纯应用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更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
作者:徐涛;荀福广;张卫东;宋奕;马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7岁,于2007年2月26日12时20分因“胸痛4小时间”来诊,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吸烟史20年,每天约30支,无饮酒史,但患者嗜好经常用生菜籽油泡微,具体量不详.在诊室问诊过程中突然倒地,表现为双眼上翻,面色紫绀,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呼吸微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双瞳孔变大,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球囊面罩辅助呼吸,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及多巴胺等药物),经过上述反复抢救约10多分钟后患者复苏成功,心跳呼吸恢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约0.3~0.5mV,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给予吸氧、心电监护,立即给予吗啡5mg、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辛伐他汀40mg、低分子肝素4100U等治疗,但患者仍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并发作室颤一次,经胺碘酮和电除颤后转律,持续予胺碘酮泵入,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剂滴入后就未再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间生命体征平稳,并在溶栓1小时后胸痛症状消失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下降超过了50%,维持为窦性心律,提示溶栓成功,至下午5时左右复查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回落至基线,转入CCU病房继续治疗并于3月27日好转出院至省级医院进一步行PCI治疗.
作者:杜映荣;李红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患者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在围术期采取的相关护理.方法:全部患者均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配合采取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的NIHSS评分均出现下降,患者经过随访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患者实施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在围术期配合有效的护理,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张晓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论述Orem自理模式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92例,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护理后,两组入院1月后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入院时;且入院1月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康复期的患者实施Orem自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历;秦梦;聂小渝;唐飞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高血压病及由其所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因此,研究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对预防心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非高血压健康成人血清维生素C水平的测定,探讨人体血清维生素C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运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处方点评在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及门诊2000张处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处方点评,并记录总结不规范处方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处方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探讨.结果:本次2000张处方点评结果显示人均用药品种达1.62种,药品通用名使用率为84.52%,商品名所占比例为15.48%,每张处方平均费用为142.56元,注射药物使用率为34.86%,抗菌药物使用量达21.67%;不规范处方有246张,处方不规范率为12.3%,其中100张用药不合理,不合理用药发生率达40.7%,82张处方信息填写不齐全,30张处方药品剂量单位错误或缺乏剂量单位,18张处方中使用药品数量超过5种,10张诊断术语不规范,其它不规范处方6张.结论:整体而言,我院各科室处方基本规范,用药水平较为合理,诊疗医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处方中尚存在字迹难辨等各种不规范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作者:张加华;赵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全科医疗干预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科医疗干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高血压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在服药、健康生活方式、按时就诊以及心理平衡等依从性指标上明显比对照组要好,P<0.05,在治疗效果比较上,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也明显要好于对照组的66%,P<0.05.结论:全科医疗服务干预的模式在高血压治疗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渐改变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巩海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人工皮)在新生儿经鼻高流量氧疗中防止鼻部皮肤损伤的效果,探讨防治鼻部皮肤损伤的新方法.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2例需进行经鼻高流量氧疗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患儿在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时使用水胶体敷料(人工皮)覆盖于鼻部后选择鼻塞固定;对照组患儿只选用合适的鼻塞.结果:观察组31例患儿停氧疗时无一例造成患儿鼻部和面部皮肤的损伤.对照组中有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其中6例患儿鼻部和面部局部皮肤发红,2例鼻部局部压疮.结论:应用水胶体敷料(人工皮)覆盖鼻部后进行新生儿经鼻高流量氧疗,可以有效减少鼻部和面部的皮肤损伤,为防止鼻部和面部皮肤压疮开辟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王玲玲;时富枝;赵磊;卢瑞存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营养不良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并营养不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参考组,各34例.观察组在参考组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饮食护理,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参考组总有效率为79.4%,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满意率为88.2%,参考组满意率为76.5%,组间对比(P<0 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营养不良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年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两种临床常用精神类药物多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73例,随机分组为A、B组.A组38例患者治疗过程中选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B组3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用帕罗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7%,A组治疗效果好于B组,差异有意义(P小于0.05).结论:患有轻度强迫症的人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中重度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时,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好于帕罗西汀,因此,艾司西酞普兰应在临床上强迫症患者的治疗中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
作者:路广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抢救与治疗方法,为提高孕产妇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于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0例羊水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羊水栓塞患者均抢救成功,成功率100%,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羊水栓塞患者,应旱发现、早诊断、旱治疗,抢救时应予以抗过敏、纠正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和改善低氧血症、防休克、防DIC及时使用肝素或肝素化血液等措施.
作者:周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所接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取全面整体护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肌梗死再发率为2.5%,对照组为10.0%,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全面整体护理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与压抑的症状,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率,护理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桂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讨论及分析联合用药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的方法,在我们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患者作为对象,随机挑选300名胃炎和胃十二指肠病人,其中180名胃炎患者,120名胃十二指肠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与PPI或铋,二组给与PPI、铋、抗菌药物,一年后再次复查,从而探讨及分析联合用药治疗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比一组治疗率高.结论:联合用药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胃炎和十二指肠的重要方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作者:张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