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期性留置双腔导管的护理体会

沈菊

关键词: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综合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2例需长期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留管时间以及血流不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81%,平均留管时间为(273.4±21.4)d;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5%,平均留管时间为(179.2±30.5)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留管时间更短,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不仅可减低血流不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有效减少患者留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应推广于临床.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的关系

    目的:研究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河池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80例体检科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健康体检者为A组,另根据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Hcy水平组B组与高Hcy组C组,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论:血清Hcy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出现血管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当其含量增加时,会导致患血管病变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

    作者:梁东红;伍德荣;何玉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肾衰竭病人的抢救及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有效抢救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抢救方法、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及护理中的常见问题.结果:经及时抢救、治疗及有效护理,2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于心功能衰竭.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明显改善,血生化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F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危险性高,给予及时抢救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柴艳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96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例,通过对病情的密切观察,对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密切观察,以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临床上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临床护理工作必须了解颅脑外伤的基础知识和救治原则,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执行医嘱.技术操作熟练,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观察力,为抢救工作创造良好务件,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还应努力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大程度地恢复健康,使患者身心回归社会.

    作者:郝凤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结核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病相关因素分析

    药物性肝病(drug induced hepatotoxicity,DIH)是指使用某种或几种药物后,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而引起的肝脏损伤.药物性肝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急性或慢性肝脏疾病,但以急性肝损害常见,约占报告比例的90%以上,少数可以发生暴发性或重型肝功能衰竭.近年来药物性肝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尤以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报道较多.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区,因抗结核药物需要联合及长期应用,因此在发挥杀灭结核分枝杆菌作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性肝病是结核病人停止化疗常见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丽杰;徐少卿;郭建彪;靳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份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60例.对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五项陡标(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稠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药物疗效,使血糖检测处于稳定期,体重、血糖,血压、血脂、血黏稠度达标,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自我照顾,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作者:杨碧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新生儿窒息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定义为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其本质是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导致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出现酸中毒.据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在活产婴儿中为l‰~10‰[1],新生儿窒息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可使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而此时肾脏、胃肠道、皮肤等的灌注量相应下降,因而新生儿窒息后较易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 injury,AKI)[2].

    作者:孙兰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绿色通道模式下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诊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性脑梗死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在疗效方面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病变血管后,将微导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生理盐水50ml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术后24小时观察其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绿色通道的建立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血管内灌注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同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勇;李和永;侯春风;王大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子宫肌瘤症状型聚焦超声术MRI引导下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子宫肌瘤症状型聚焦超声术MRI引导下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症状型子宫肌瘤患者160例,采用MRI磁共振成像引导下进行超声聚焦手术,计算患者肌瘤的无灌注体积(NPV),并进行]周、3个月、6个月的随访,每次随访都对患者的子宫肌瘤的症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的调查,对患者症状的严重度进行评分(SSS),并对临床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都获得成功,平均每例患者的NPV的百分比为62.88%,且经过随访,只有3例患者出现腹病的症状,但3天后自行恢复,且无其他并发症的产生,术后6个月的随访表示子宫肌瘤的消融量和改善程度成正比.患者平均的SSS程度降低率是70.6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引导下的聚焦超声手术治疗症状型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安全性高、无创伤以及疗效确切等功效,值得临床上的推广.

    作者:闫晶;杜敏娟;高佩刚;李晓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核性支气管狭窄26例疗效分析

    结核病是长期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近年来我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胸部CT及支气管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支气管结核的发现率明显升高,支气管结核所致的气道狭窄占国内良性气道狭窄的50-60%,病人常由于近端气道的阻塞而发生咳嗽、喘息、活动后呼吸困难及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1].

    作者:张丽杰;陈俊娥;杨云静;靳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疗效观察

    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与下消化道出血.前者系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肝、胆的出血,后者指空肠以下的出血,人由于器官老化,其生理功能、病理生理以及好发疾病和临床表现与青中年相比均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人消化道出血常合并心、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病变,这更使病情复杂.近年资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率平均年龄在上升,乃与世界人口老龄化有关.本文将主要探讨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疗效观察.

    作者:王强;孙艳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塞米松(DXM)治疗对结核性脑膜炎(TBM)脑脊液压力、蛋白含量及疗效的影响,探析激素治疗的适宜剂量.方法:入选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TBM患者68例,根据DXM应用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DXM治疗,甲组静脉滴注的起始剂量为20mg,乙组为10mg,逐渐减量,激素治疗8~12周,观察并对比疗效、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变化.结果:甲组脑脊液压力及其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乙组,治愈率58.8%(20/34)显著高于乙组32.4%(11/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1.2%(31/34),且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更有效降低脑脊液压力及其蛋白含量,安全性好.

    作者:李全国;张云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综合康复治疗的尝试与初探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各类肿瘤患者45例,除采用常规肿瘤治疗方法之外,还同时采取心理干预、运动疗法、营养指导、健康教育等综合康复措施.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综合康复治疗前后的患者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的各项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综合康复治疗前,患者的SAS评分为(54.7±8.2)分,SDS评分为(58.8±6.2)分;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SAS评分为(48.9±6 7)分,SDS评分为(51.8±4 5)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明显改善,生存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梁宁震;陈强;陈晓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异位妊娠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目的:熟练掌握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收治的38例异位妊娠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并采取精细护理.结果:38例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急救和精心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在正常范围,切口愈合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宫外孕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护理人员不仅要精通业务,判断准确,思维敏捷,抢救时分秒必争,还要熟识休克的基本特性,能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挫施,积极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作者:冯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脑梗塞并发症的的护理

    急性脑梗死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我们在充分了解脑梗塞的常见并发症基础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有针对性的减少脑梗塞发病给我们患者带来的危害.如果护理措施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预防并发症方面的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云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护士针刺伤现状调查与分析

    针剌伤是一种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1].目前己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如HBV、HCV、眦V等.对护士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解我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情况,制定科学的防范措施,我们对全院护士2012年1~12月份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做了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玉秀;盛军;李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注射用液体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在配制注射用液体时,溶药中易出现的问题是药物之间相互反应产生沉淀、絮状物、结晶等.一旦产生这些反应,轻者可使药效降低,重者可使毒性增强,并且可增加对用药部位的刺激,产生疼痛、感染、输液反应等.因此,在临床配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以做到合理配药、避免浪费和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詹勇;蒋咏梅;于娟;王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Beers标准在门诊老年患者精神药品潜在性不适当用药评价的应用

    目的:调查我院门诊老年患者精神药品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情况.方法:以Beers判断标准(2012年版)为依据,对我院3609张老年门诊患者的精神药品处方的用药潜在性风险进行评价,确定我院老年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发生率.结果:使用苯二氯卓类药物潜在性不适当用药128张,占4.20%.非苯二氮卓药物存在30张,占7.01%.巴比妥类药物没有出现潜在性不适当用药现象.结论:门诊老年患者精神药品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情况不明显,但还应采取多种措施预防老年患者精神药品不合理用药.

    作者:牛春阳;陈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与预防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及其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分析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5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52例入院时脑出血意识分级均为四级,哥拉斯格昏迷指数(GCS)评分9分以下;术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定:Ⅲ级(生活部分自理)98例,Ⅳ级(卧床但有意识)56例,Ⅴ级(植物生存)56例.结论: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的治疗方案,以尽可能地保全患者尚未缺失的神经功能作为选择治疗的主要考虑并对预后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应注重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宣传.

    作者:栾启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例支原体肺炎病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病例分析,总结支原体肺炎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2月份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在4-10岁,以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居多,存在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者达50%,尤其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是目前临床诊断支原体感染的常用的试验证据.但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其检出阳性率仅50-60%.结论:支原体感染时继病毒、细菌之后小儿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的致病原,小儿肺炎时肺内出现大片影要想到支原体感染,用头孢类抗炎药治疗无效时要想到支原体感染.

    作者:石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氨溴索佐治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我院收治的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单纯组患者100例,进行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氨溴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患者满意度均优越于单纯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用药治疗导致严重过敏等情况发生.结论:针对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氨溴索静脉滴注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中症状,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安全性较高,氨溴索为辅助哮喘支气管炎治疗的理想药物.

    作者:袁晓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