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霖;石慧丽;钟光珍;徐琳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对Ⅱ~Ⅲ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2月1日收治的Ⅱ~Ⅲ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分为行手术切除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试验组)23例和未行手术切除患者(对照组)23例。首先使用倾向评分匹配两组病例,然后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统计其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1年和2年生存率进行检验,Cox 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PFS 和 OS 高于对照组(P <0.05)。手术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可根治性手术的Ⅱ~ⅢA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疗效能够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
作者:闫琰;刘曦光;蔡开灿;吴华;蔡瑞君;刁定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7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及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联合组,各39例。腹腔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组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两组患者均作1年随访,观察其术后消化道症状改善状况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7.48) mL、(0.51±0.98) d、(1.20±0.84) d、(1.98±1.54) d,均少于腹腔镜组(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低于腹腔镜组的33.33%(P <0.05);术后即刻、术后1周联合组VAS 评分分别为(4.23±0.41)分、(2.46±0.17)分,均低于腹腔镜组(P <0.05);末次随访,联合组 KPS 评分上升至(89.98±1.24)分,高于腹腔镜组(P <0.05);联合组术后恢复Ⅰ级占87.18%,高于腹腔镜组的64.10%,Ⅲ级0例,所占比例低于腹腔镜组的15.38%,两组Ⅰ级、Ⅲ级所占比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术治疗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疗效肯定,微创优势明显,患者远期恢复效果好,安全性高。
作者:马灿业;李宝金;廖坚松;范少峰;易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人群年龄性别特征分析,深入了解广州市越秀区结核病流行状况以及影响结核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应用广州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初诊患者登记本和广州市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结核病生物样本库资料对2010-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人群的年龄、性别特征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6年间共有6154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来广州市越秀区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男女性别总体构成比为1.70,且在2010-2015年期间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40岁以下各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例差异不明显,40岁以上各年龄组人群的性别构成则相差较大,构成比接近2︰1;以35~年龄组为分界线,无论男女均在25~年龄组呈现一个小高峰、在50~年龄组均呈现出一个高峰。结论:广州市越秀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男性多于女性,高峰年龄在50~60岁之间。
作者:刘玉美;刘志辉;宋涛;李笑颜;刘国标;梁志强;周惠贤;张言斌;谭守勇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炎症性疾病,常常合并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发病率为24%~71%[1-2]。营养不良是COPD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对COPD营养不良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并改善其预后尤为重要,但部分COPD患者对营养支持无反应,成为难治性营养不良,出现负氮平衡、肌肉萎缩、体重减轻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导致预后不良。近年来有关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机制研究主要有能量代谢、细胞因子/炎症因子、缺氧等,其中,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其转导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阐明COPD患者难治性营养不良的信号转导机制,对开展营养干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延长其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及其通路在 COPD 患者发生难治性营养不良的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容敏贤;邓红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安全是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减少到可接受的低程度的风险控制过程[1]。在导致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中,用药安全已成为突出的问题[2]。患者是患者用药安全的主体,在促进自身用药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不仅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责任,同时需要患者的参与[4-5]。患者参与是指患者主动参与到医疗治护过程中以避免伤害或不良事件的活动[6]。即患者理解自己在健康照护过程中的作用,拥有管理自己健康的知识、技能和信心,并能运用它们管理健康的过程和行为[7]。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各种干预策略中,患者参与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及探讨患者参与用药安全管理的适宜方式及有效干预策略,为我国更好地开展患者参与患者用药安全的干预研究,降低用药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作者:张慧玲;王盼盼;张振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广东省鼻咽癌早期发现定量现况及误诊情况。方法:收集近期我院放疗科鼻咽癌病区收治经病理活检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50例,分析患者主诉症征类别及从发现至鼻咽癌确诊的间隔时间,同时探讨患者首诊被误诊情况。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探讨症征发现时间与分期相关性及误诊医院与误诊率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症征持续时间与肿瘤分期间的关系。结果:Spearmans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征从发生到鼻咽癌确诊间隔时间(AT)与pTNM分期成正相关(P <0.05)。症征发生1个月内就诊患者平均分期为Ⅱ期,6个月内升至超过Ⅲ期,12个月后则至Ⅳ期。首诊被误诊总体概率为12%,误诊率与医院级别相关(P <0.05)。结论:广东鼻咽癌早期发现状况不容乐观,镇/村等基层医疗场所鼻咽癌首诊误诊现象较为严峻,鼻咽癌二级预防宣教并于基层医疗场所开展鼻咽癌诊疗相关培训为势在必行之举。
作者:郑荣辉;孔彩琴;田允鸿;邱慧芝;史建军;张伟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对奥敏清牙齿脱敏剂、含氟牙膏对脱矿釉质再矿化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63颗离体牙人工脱矿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1.1 g/L 含氟牙膏、去离子水进行再矿化处理8 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釉质切片并定量分析、扫描电镜(SEM)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结果:CLSM 数据显示奥敏清处理组及含氟牙膏处理组荧光面积(A)分别为(3.19±0.19)×104、(3.61±0.26)×104μm2,总荧光量(TF)分别为(0.61±0.09)×106、(0.89±0.15)×106,平均荧光量(AF)分别为(18.98±1.56)、(24.65±2.39),均低于空白对照组[A=(4.89±0.24)×104μm2,TF =(1.78±0.21)×106,AF =36.29±2.57](P <0.01);奥敏清处理组的各参数值低于含氟牙膏处理组(P <0.05)。SEM观察奥敏清处理组釉质表面形态平整,含氟牙膏处理组次之,空白对照组为粗糙。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奥敏清牙齿脱敏剂及1.1 g/L含氟牙膏对脱矿釉质均有再矿化作用,奥敏清牙齿脱敏剂的作用更强。
作者:刘子晗;郑红;徐疾;李静;周淑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进展性脑梗死( PCI )占急性脑梗死的20%~40%[1],常常发生在6 h ~7 d[2],临床上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既往对 PCI 相关危险因素报道较多,对血尿酸水平和颅内大动脉狭窄与 PCI相关性的报道甚少。故笔者对此进行研究。
作者:陈亚伦;宋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与卵泡刺激素受体基因(FSHR)307位点和680位点的相关性。方法:对202例接受IVF-ET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FSHR基因307位点和680位点的分型鉴定。结果:OHSS 组患者的680这个位点中基因型频率 AA,AG,GG 分别为51.1%,38.3%,10.6%,等位基因频率 A,G 分别为70.2%,29.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与非 OHSS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07这个位点上未有类似发现。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FSHR基因的Asn680Ser这个位点可能与OHSS发病相关, Thr307Ala这个位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沈亚;陈丽;谭小方;张晶晶;施蔚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定义“团圆”皮瓣的概念,并探讨“团圆”皮瓣在鼻翼部分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把原本整体的皮瓣组织分为两个部分:A瓣和B瓣,A瓣用于修复鼻翼缺损,B瓣用于修复继发或剩余创面。创面修复后A、B皮瓣组织仍重新毗邻在一起,称之为“团圆”皮瓣。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共收治鼻翼部分缺损的患者8例。3例患者外伤致左侧鼻翼部分缺损,2例患者因鼻翼鼻唇沟处基底细胞癌,2例患者因鼻翼处血管瘤硬化剂注射后部分鼻翼缺损,1例患者因左面部及左鼻翼处黑痣切除后鼻翼皮肤缺损。8例患者鼻翼缺损均通过“团圆”皮瓣进行鼻翼美学亚单位的修复。结果:8例患者“团圆”皮瓣均成活可,无皮瓣缺血、淤血等并发症发生,伤口愈合良好。鼻翼缺损修复后A、B两瓣重新调整缝合,鼻翼处美学亚单位修复良好,与鼻部其他美学亚单位、面部美学单位分界清楚。结论:在鼻翼部分缺损的修复中,利用“团圆”皮瓣可以有效地维持鼻翼美学亚单位,与其他面部美学单位分界清楚,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作者:冀晨阳;李瑞庭;张金明;梁伟强;陈宇宏;刘庭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父母在照顾脑瘫患儿时所感受的积极体验水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便利抽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脑瘫康复病房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105例脑瘫患儿的父母,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照顾者积极感受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探讨脑瘫患儿父母积极体验及社会支持的状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接受调查的105例患儿父母的积极体验得分为(30.82±5.26)分,其中自我肯定维度得分为(16.71±3.06)分,生活展望维度得分为(14.10±2.85)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脑瘫患儿父母积极体验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照顾不同月龄、性别的脑瘫患儿的父母积极体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积极体验得分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r =0.214,P =0.029)、其他社会支持(r =0.227,P =0.02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瘫患儿父母积极体验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值得关注。领悟社会支持得分越高,其感受到的积极体验越多。
作者:周彩峰;李雅楠;武恒双;周志南;谢俊房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体内诱导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分化为胸腺上皮细胞的方法,为iPS 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C57BL/6小鼠的iPS 细胞,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射到ICR 小鼠囊胚腔内,嵌合胚胎移植到代孕雌性小鼠子宫内,后代在出生后10 d 左右通过毛色判定嵌合情况。将嵌合率50%以上的小鼠胸腺移植到BALB/c 裸小鼠肾被膜下,4周后检测受体小鼠T淋巴细胞的重建情况。结果:受孕的代孕母鼠在胚胎移植后第17天左右自然分娩,共获得13只嵌合小鼠,嵌合体获得率为23.2%。从小鼠的被毛颜色评估,iPS 来源的细胞在嵌合后代中所占的比例从5%到90%不等。嵌合体的胸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移植后在受体体内能促进受体T淋巴细胞重建。结论:通过构建嵌合体的体内诱导方法可获得iPS来源的有功能的胸腺上皮细胞。
作者:吴翠玲;郭雯铃;梁惠;石明;张玉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合并有便秘患者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后应用乳果糖口服液对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的影响,为减少PPH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寻找更多的干预措施。方法:对120例同时合并有便秘的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各组患者术后30 d 之内出血、肛门部水肿、大便嵌顿及患者满意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出血23例,发生率为38.3%;肛门部水肿20例,发生率为33.3%;大便嵌顿8例,发生率为13.3%;满意49例,满意率为81.7%。试验组术后出血12例,发生率为20%;肛门部水肿8例,发生率为13.3%;大便嵌顿1例,发生率为1.7%;满意58例,满意率为96.7%。两组术后30 d 之内出血、肛门部水肿、大便嵌顿、患者满意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乳果糖口服液可减少合并有便秘患者PPH术后的并发症,增加患者满意率。对合并有便秘患者,PPH 术后常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叶辉;刘韦成;江从庆;钱群;龚治林;周启昌;于杰;黄淑娟;郗昌磊;曹龙磊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估肩台转换(PS)种植体开放式愈合(OH)方式对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下颌双侧第一磨牙缺失的患者48例,每例患者植入1枚PS种植体,随机选用开放或埋入式愈合(SH)。在种植体植入时、植入3个月转移时、安装上部结构修复完成时、种植修复完成后6、12和24个月这六个阶段进行X线检查,以评估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的变化情况(ΔIBL )。结果:种植修复完成后6个月后,ΔIBL 的值是(-0.25±0.08) mm(开放组)和(-0.26±0.12) mm(埋入组);12个月后,ΔIBL 的值是(-0.29±0.13) mm(开放组)和(-0.31±0.14) mm(埋入组);24个月后,ΔIBL 的值是(-0.34±0.15) mm(开放组)和(-0.33±0.11) mm(埋入组)。结论:PS 种植体在开放或埋入式不同愈合方式下,其周围骨水平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愈合方式对种植体周围颈部骨组织改建没有影响。
作者:徐淑兰;杨烁;肖希娟;丁祥龙;贾芳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现象与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入选80例诊断为 CSF 患者(CSF 组),同期冠脉造影血管正常且不存在 CSF 现象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间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史、吸烟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SF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SF 组的 fQRS 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SF组各支冠脉TIMI血流帧数均高于对照组(P <0.05)。在CSF组,合并心电图fQRS波患者比较无fQRS患者血管造影的 TIMI 帧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结果示,CSF 与fQRS波发生及Hcy水平有关(P <0.05)。结论:心电图fQRS波是CSF的独立预测因子,Hcy 是CSF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帆;张静华;李平;唐琳;赵小建;赵洛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含吡嗪酰胺(PZA)抗结核方案与肺结核并乙肝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初治肺结核并HBV-DNA 阳性199例为观察组,103例无合并症初治肺结核为对照组。观察组中抗结核联合抗病毒122例,64例予HRZE方案(A组),58例予HRE方案(B组);抗结核未联合抗病毒77例,41例予HRZE 方案(C组),36例予HRE方案(D组);对照组103例予HRZE方案(E组)。2个月后观察各组肝损伤情况。结果:(1)A组肝损伤发生率为34.38%,高于 B 组的20.69%(P >0.05);(2) C 组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 D 组(73.17% vs.30.56%)(P <0.05)。(3)B组较D组肝损伤发生率低(20.69% vs.30.56%)(P >0.05)。(4)A组较C组的肝损伤发生率低(34.38% vs.73.17%)(P <0.05);(5)A 组较 E 组肝损伤发生率高(34.38% vs.17.48%)(P <0.05);B组与E组肝损伤发生率相近(20.69% vs.17.48%)(P >0.05)。结论:PZA对肺结核并HBV-DNA 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伤发生率及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有较大影响,联合抗病毒治疗对预防该类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及减轻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可起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大程度避免肝损伤的发生,临床上应权衡利弊,必要时更改使用含PZA的治疗方案,以减少肝损伤发生。
作者:覃红娟;谭守勇;邝浩斌;陈燕珍;张宏;黄盛晶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在传统外科的基础上,有国外学者[1]提出了微创外科(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技术并应用到了临床,并且在国外相关文献研究[2]中,首次报道了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得到了较好的疗效,使得此方法被广泛应用。当前大多腹部外科手术,都是在腹腔镜监控下实施,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了开腹手术。然而在近几年,机器人外科的应用打开了微创外科新篇章。由于胰腺解剖位置较深且位于腹膜后,有较为复杂的血管毗邻关系,手术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加之术后较为复杂的并发症,导致胰腺疾病治疗的微创理念较为落后[3]。但近年来,仍有一些基本外科医生勇于探索,认真学习后掌握了此手术方法,使微创技术在胰腺疾病诊疗方面得到了延伸[4]。
作者:刘宇斌 刊期: 2016年第12期
患者男,70岁,以“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语言不利6h”为主诉入院治疗。患者于2015年5月19日上午,无明显诱因持续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语言不利,遂就诊于我院,查颅脑CT示脑萎缩,未见出血,考虑脑梗死。入院后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嗜睡,且体温偏高,经对症治疗后患者未见明显缓解。2015年5月22日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持续不缓解,呼吸衰竭,予紧急气管插管、持续镇静、持续胃肠减压后,患者生命体征渐趋稳定。始出现剧烈呃逆症状,持续时间30~60 min,偶有间断,每日发作4~6次。舌未见,脉细弱。
作者:王锋;王舒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鞍区皮样囊肿破裂的临床特点、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经影像学、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9例破裂的鞍区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头痛15例、癫痫3例及视力视野障碍3例等;经额下-翼点入路3例,单纯翼点入路15例,额下入路1例,19例均近全切;术后并发头痛2例、癫痫1例、发热4例、多尿2例、皮下积液1例、视物重影1例、脑积水3例等,经积极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好转或痊愈;8例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复发1例,无早起死亡病例。结论:鞍区皮样囊肿破裂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术前多以头痛、癫痫及视力视野障碍等为主要症状起病,应根据病变具体生长方向个性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操作须轻柔,注意对周边动静脉及脑组织加强保护,待病变取出后用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反复彻底冲洗瘤腔直至冲洗液变清亮为止;患者术后反应重,须加强护理并积极防治并发症。
作者:曹玉魁;宋来君;郭付有;李天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SCIRI)是许多病理生理情况下的并发症,如胸腹主动脉瘤以及脊椎手术[1]。在胸腹主动脉瘤及脊柱手术时为了减少术中出血,便于手术操作,常常需要阻断主动脉一段时间,再开放时往往会引起脊髓组织损伤,甚至导致截瘫。 SCIRI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而且给其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缺血预处理、低温处理、药物干预等治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SCIRI引发的截瘫仍对患者有着严重的威胁[2]。有效地防治SCIRI仍是临床上亟需解决问题。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对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来研究[3-4]发现BSCB在SCIRI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护BSCB 的完整可以减轻 SCIRI 及其降低截瘫的发生,为防治SCIRI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作者:余奇劲;解立杰;胡霁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