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雷学芬;王琳;柯阳;江利锋;吕丽;林劼

关键词:肝海绵状血管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分次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OPEN 式 KLF-A型全身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对5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分次治疗,用50%~70%的等剂量曲线覆盖计划靶体积(PTV),给予计划靶体积周边单次剂量350~450 cGY,分8~12次进行治疗,每天1次,总剂量3500~4500 cGY,平均4170 cGY。结果:(1)病灶小于5 cm 者20例,其中15例 CR、2例PR、2例SD、1例PD;病灶5~10 cm 者25例,其中8例 CR、13例 PR、3例 SD、1例 PD;病灶大于10~15 cm 者7例,其中1例 CR、5例PR、1例SD、没有PD。(2)有临床症状者26例,其中临床症状消失21例,减轻3例,无效2例。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患者耐受良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抽吸导管冠脉闭塞段内注入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研究经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闭塞段内注入替罗非班对冠脉开通时间、开通后血流改善情况及患者近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近4年收住的9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A 组)、闭塞段注入替罗非班+血栓抽吸组(B组)。比较两组冠脉开通时间、开通后血流改善情况及患者近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A组冠脉开通时间较B组缩短(P <0.05);B组血流达到TIMIⅢ级时间较A组缩短(P <0.05);B 组早期无复流发生率较A组低,早期血流达TIMIⅢ级比例较A组提高(P <0.05);B组较A组30 d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替罗非班在冠脉闭塞段直接注入可有效降低血管开通时间及早期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改善冠脉灌注,不能降低30 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作者:郑建发;汪和贵;周炳凤;柯永胜;班向阳;付敏敏;汪兵;许晴鹤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miR-200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ZEB2蛋白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miR-200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ZEB2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1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40例正常子宫内膜癌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组织中 miR-200c 表达量,以及ZEB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抑制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株中miR-200c表达,检测其对细胞侵袭力的影响,以及细胞中ZEB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iR-200c表达量、ZEB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和对照组(P<0.05);反义miR-200c转染组穿膜细胞数少于阴性对照组和脂质体组(P<0.05);反义miR-200c转染组细胞中ZEB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脂质体组(P<0.05)。结论:miR-200c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可能是通过调控ZEB2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作者:苏纯;李巧云;张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右美托咪啶对超声监测下脑血流及氧摄取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对超声监测下脑血流及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 =20),并均采用 Dex 镇静,B、C、D 组靶控浓度分别设为2、4、6 ng/mL,A 组泵注等容量氯化钠注射液。经超声检测双侧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计算脑血流(CBF),并通过经桡动脉、颈内静脉抽取血液行血气分析,计算脑氧摄取率(CERO2),同时记录各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P)、意识深度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结果:左侧脑血流量及椎动脉血管内径显著高于右侧(P <0.05)。动脉内径、血流量、平均动脉压、心率及NI值随Dex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P <0.05)。B、C、D 3组脑氧摄取率显著低于A组(P <0.05)。结论:Dex靶控输注浓度2 ng/mL对椎管内麻醉患者术中镇静时脑保护更有意义。

    作者:郭瑞;何婉雯;王立勋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影响乳腺癌体积倍增时间的相关因素

    目的:使用三维超声技术(3D-US)测量乳腺癌体积,计算其体积倍增时间(TVDT),探讨 TVDT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3D-US测量超声判断为BI-RADS-US 4A的乳腺肿块的体积,筛选接受≥2次3D-US检查(间隔≥3个月),期间未进行医学干预的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计算TVDT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TVDT的因素。结果:共入选69例患者,乳腺癌TVDT为66~521 d,平均(185±126) d。(1)比较各乳腺癌肿块形态、有无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微钙化、后方回声特征,TVD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比较各年龄分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级、NPI 评分分组,TVDT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但TVDT因月经情况、乳腺癌家族史、病理类型的差异无显著性;(3)比较乳腺癌不同ER、PR、Ki-67表达、乳腺癌分子分型,TVDT差异有统计学性,但TVDT 因HER2不同表达差异无显著性;(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乳腺癌TVDT的因素有NPI评分、腋窝淋巴结转移、Ki-67、乳腺癌分子分型。结论:乳腺癌 TVDT 与患者NPI 评分、腋窝淋巴结转移、Ki-67及乳腺癌分子分型显著相关,乳腺癌分子分型中三阴型乳腺癌生长快。

    作者:丁炎;朱巧英;宣旻;董吉;吴鹏西;吴春燕;赵新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对脊柱转移瘤疼痛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采用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疼痛缓解及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同时监测放射性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疼痛缓解率为87.5%,疼痛缓解伴随强阿片类止痛药使用量下降(P<0.05);平均起效时间为放疗后4.25 d。放疗前后疼痛 NRS 评分分别为(6.21±1.41)和(1.96±1.33)分(P <0.01)。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放疗后Frankle分级得到改善。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能有效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及脊髓神经功能,放射性损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作者:陈芳;苏晓明;任晔;单改仙;戴卓捷;崔迪;王宗烨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脑梗死患者99mTc-ECD SPECT/CT感兴趣区成像局部脑血流的特征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SPECT/CT病灶率,局部脑血流(rCBF)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分析67例CI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部感兴趣区(ROI)rCBF变化特征。结果:67例患者观察ROI共804处,发现阳性251处,阳性率为31.2%。左侧阳性率高于右侧(38.1% vs.24.4%,χ2=17.522,P <0.01);正常组左侧rCBF 平均值与右侧比较,额叶、颞叶、枕叶、丘脑、基底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侧顶叶 rCBF平均值较右侧低(P <0.01);异常组rCBF平均值较同侧正常组低(P <0.01);异常组rCBF指数平均值较同侧正常组高(P <0.01);正常组额叶、顶叶低,丘脑、基底节高(P <0.01),异常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基底节rCBF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CBF指数≥0.7是异常ROI的临床标志。结论:CI 患者有30%的 ROI 有病灶,左侧阳性率高于右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丘脑和基底节在生理上的rCBF值有所差异,用rCBF指数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ROI 正常与否,rCBF指数≥0.7可成为临床定性异常ROI的标志。

    作者:罗章伟;李天资;李雪斌;黄俊芳;蒙兰青;李清锋;梁烨;李近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大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模型中Nrf2的动态表达及其作用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DEACMP)中的作用。方法:将16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空气对照组(AC组)、CO中毒组(CO组)。采用改良式腹腔注射法制备 DEACMP 大鼠模型。按染毒后第1、3、7、14、21、28天分为6个亚组,造模成功后用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O组海马CA1区凋亡指数从第1天开始增多,第7天达峰值(20.20±1.78)后逐渐减少,第28天仍高于BC、AC组,且每个时间点其凋亡指数较 BC、AC 组均显著增高;CO 组大鼠 Nrf2表达从第1天开始增加,第3天达高峰(8.20±1.08),第28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每个时间点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增加。结论:Nrf2与细胞凋亡呈线性相关,在DEACMP的发病机制中起双重作用,在染毒后3 d 内,Nrf2快速增高,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第7~28天其持续过量表达,很可能又促进了海马锥体细胞的凋亡,是 CO 中毒发展为 DEACMP 的助推因素。

    作者:何林;张奕雯;范星;张益梅;李经伦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评估

    目的:评估ABCD2评分联合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7 d内发生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3例TIA患者的临床及颈动脉超声资料。根据ABCD2评分及超声结果将所有病例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TIA后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33例TIA患者7 d内进展为脑梗死者35例,占26.3%。低危组(0~3分)、中危组(4~5分)、高危组(6~7分)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7.1%、25.0%、40.0%,其中低危组与中危组及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斑块组及颈动脉狭窄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9.5%、7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BCD2评分≥4分患者中,颈动脉超声异常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4%,高于颈动脉超声正常组(15.6%)(P <0.05)。结论:ABCD2评分是预测 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简单、有效的工具,将ABCD2评分联合劲动脉超声能提高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作者:顾言;陈建荣;成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228例泌乳素水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与泌乳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22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灶范围、乳头凹陷程度与泌乳素水平的关系,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的变化,以及探索影响疾病复发的因素。结果:泌乳素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灶范围、乳头凹陷程度并无明显关系,疾病治愈前后的泌乳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t =2.347,P =0.02)。在月经状况、乳头情况、合并疾病、病灶大小及泌乳素水平因素中,仅泌乳素水平与疾病的复发有一定的关联(P =0.038)。结论:疾病治愈后,泌乳素水平有显著的降低,泌乳素的升高可能导致疾病的复发。

    作者:陈莉颖;陆德铭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经皮肝穿刺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54例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治疗情况。观察组(PTCSL组):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患者28例;对照组(开腹组):开腹手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患者26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PTCSL 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TCSL 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内两组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复发率、胆道狭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经皮肝穿刺联合硬质胆道镜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方兆山;黄海;王平;陶海粟;刘星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1例乳腺裂头蚴病治疗感悟

    患者女,56岁,农民,湖北省咸宁市崇阳镇人,以“发现右乳肿块2年余”为主诉入院治疗。患者2012年6月自己触摸到右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约鹌鹑蛋大小包块,因无明显不适一直未处理,2014年10月20日在咸宁市中心医院行乳腺 B 超示:右侧乳腺多发低回声灶。后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甲乳外科就诊。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肿块大小约3.0 cm ×3.0 cm,质地稍硬,活动度可,无明显红肿、疼痛,无乳头内陷,无发热,无酒窝征,无橘皮痒改变,双侧腋窝未触及淋巴结肿大。术前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7.75%,余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表面横行切口,长约5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见乳房外上象限一大小约3.0 cm ×1.5 cm 肿块,色白,质硬,包膜完整,予以完整切除。术中快速病理切片提示:良性肿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切下肿块包膜表面附有少许淡黄色脂肪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囊肿壁,切开囊壁后可见一白色活扁虫蠕动寄居。将标本送至湖北科技学院寄生虫教研室鉴定:活虫体长约25 cm ,白色,长带形,头部膨大,虫体不停伸缩蠕动,前端中央有一宽大的椭圆形凹陷,凹陷周围体壁有唇状突起,虫体前端无吸槽,体不分节但两侧体表有明显不规则横皱褶(图1),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赏鉴定为曼氏裂头蚴。术后石蜡病理切片提示:右乳寄生虫病伴组织隧道形成,其周边为纤维囊壁样结构,囊壁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偶见多核巨细胞。术后颅脑CT及粪便化验均未见寄生虫感染,患者亦未行进一步驱虫治疗,2年来行回访患者亦无明显不适。

    作者:王娜;黄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黄芪甲苷联合西妥昔单抗对人结肠癌细胞系RKO自噬调节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和自噬讨论黄芪甲苷联合西妥昔单抗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系RKO中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MTT方法检测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AST)单药以及与西妥昔单抗(cetuximab, CTX)联合应用对 EGFR 过表达结肠癌细胞系RKO增殖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GFR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后是否在RKO中成功表达,以及黄芪甲苷处理RKO后自噬相关蛋白P62和LC3的表达变化。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100μg/mL的黄芪甲苷与120μg/mL 的CTX联合应用对有EGFR表达的RKO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的作用。 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显示,AST能够通过影响自噬通路P62和LC3的表达从而抑制自噬的发生。结论:体外研究结果显示AST在结肠癌的治疗中能够通过抑制自噬增强CTX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作者:庞歆桥;赵鹏飞;杨凡;刘莲;曹邦伟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胃肠手术患者胃管不同处理策略对术后并发症风险及胃肠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胃肠手术患者胃管不同处理策略对术后并发症风险及胃肠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48例胃肠手术患者抽签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7例,所有患者均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实施围术期处理,A组不常规留置胃管,B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全麻气管导管拔管前5min拔除,C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麻醉完全清醒后6h拔除,D组常规留置胃管并于麻醉完全清醒后12h拔除。比较4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以放射免疫法检测4组不同时间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胰高血糖素(GLU)表达情况,对4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组记录并比较。结果:4组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A组显著较短(P<0.05);4组术前、术后1dVIP、MTL、GL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A组VIP低于另外3组,随拔管时间延长,VIP呈上升趋势。术后3、7dMTL水平随拔管时间延长呈现递减趋势,A组水平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dGLU水平随拔管时间延长呈现递增趋势,A组水平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咽部不适以A组显著较低,与另3组比较显著较低(P<0.05),其他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不留置胃管可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受益,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留置胃管的患者应尽可能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高术后安全性。

    作者:樊晓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血清PCT、CRP和IL-6联合检测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和IL-6对细菌性血流感染(BSI)早期诊断的价值,为辅助临床诊断BSI提供较快捷的检测指标。方法:分析2015年1-6月间疑为BSI的住院患者296例,均为入院后首次送检血培养并同时检测PCT、CRP和IL-6。按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培养阳性组和血培养阴性组,比较两组中PCT、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并绘制ROC 曲线评价各指标的诊断价值。将三者联合检测与诊断价值较高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107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阳性,189例患者的血培养为阴性。血培养阳性组患者的PCT、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秩和检验得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IL-6的AUC为0.808,大于PCT(AUC =0.721)和CRP(AUC =0.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T、CRP 和 IL-6诊断细菌性 BSI 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和75.2%,96.8%和82.9%,78.8%和16.8%,三者联合检测后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和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7.2%,90.1%,87.4%,100.0%,与单独检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作为排除标准,3项指标均为阴性时,特异度高达100%。结论:联合检测PCT、CRP及IL-6可为临床早期预测细菌性BSI提供更便捷、可靠的诊断指标。

    作者:丁爽;蒋清清;马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N-乙酰转移酶2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研究N-乙酰转移酶2(NAT2)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取骨肉瘤患者血清标本,采用PCR-RFLP检测NAT2基因的多态性,只观察M1、M2、M33个突变基因,观察NAT2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慢乙酰化和快速乙酰化基因型在群体之间的分布,分析 NAT2基因多态性和骨肉瘤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共纳入126例骨肉瘤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19例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中,NAT2基因型出现的频率(纯合野生型WT/WT,杂合突变体WT/MX,纯合突变体 Mx/MX)分别为30.95%、50.79%、18.25%;在实验组分别为47.06%、46.22%、6.72%。两组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NAT2快速乙酰化基因型者患骨肉瘤的风险是慢乙酰化基因型者的1.782倍(P <0.05)。与快速乙酰化基因型骨肉瘤患者相比,慢速乙酰化基因型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小(P =0.008),肿瘤分化程度较低(P =0.011),更不易发生远处转移(P =0.001)。结论:NAT2基因多态性的快速乙酰化基因型可能是骨肉瘤的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张黎;姜姗;刘淼;李慧娟;干银弟;徐秀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富马酸氯马斯汀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TLR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肺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变化及富马酸氯马斯汀对其影响。方法:50只健康清洁级家兔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S)、缺血1 h再灌注2、4 h组(N+I1/R2、N+I1/R4)、富马酸氯马斯汀干预缺血1 h再灌2、4 h 组(F+I1/R2、F+I1/R4)。采用RT-PCR、Western blot 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TLR4表达水平,电镜检测肺组织损伤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TLR4表达量升高(P <0.05),并且再灌4 h组比再灌2 h组TLR4表达量增加更为显著(P <0.05);使用富马酸氯马斯汀干预后TLR4表达被明显抑制(P <0.05)。结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促进肺组织TLR4表达,并产生严重肺组织损伤,且与再灌注时间成正相关;富马酸氯马斯汀可以有效抑制肺组织TLR4的表达,显著减轻肺组织损伤。

    作者:刘宁;王薇;张蕊;韩慧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11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 BALP、ALP 及 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Vitamin D (25-O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透析患者与保守治疗患者的差异。结果:BALP与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 =0.686、0.443、0.405、0.399、0.309,P <0.05);BALP与Vitamin D (25-OH)无相关性(P >0.05)。透析患者血清BALP、ALP、i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 均高于保守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透析患者血清Vitamin D (25-OH)与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BALP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有意义,是评估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非创伤性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赵黎;金娟;龚建光;何强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脑死亡与心死亡后器官捐献成人供受者单肾移植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脑死亡与心死亡后器官捐献成人供受者单肾移植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9月成人供受者单肾移植的临床疗效:脑死亡捐献肾移植(DBD 组)53例及心死亡肾移植(DCD组)28例,截止随访时间为2016年5月。结果:研究期间,随访时间为(17.26±10.85)个月,移植人存活率为100%,两组总体移植肾存活率 DBD 组为93.7%,DCD 组为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总体 DGF 发生率为28.4%,组间 DGF 发生率(χ2=4.402,P =0.036)、1年内感染率(χ2=4.507,P =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AR、术后1个月eGFR、1个月蛋白尿、外科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死亡器官捐献成人供受者单肾移植有较高的DGF及1年内感染发生率,心死亡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黄焕文;刘丁;胡建敏;陈桦;李民;李留洋;郭颖;赵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肾脏去神经联用氯沙坦对高血压心脏肥厚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研究经腹肾脏去神经联用氯沙坦对高血压大鼠心脏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高血压心脏肥厚的大鼠为研究对象,干预治疗4周,心脏超声探测左室壁厚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RT-PCR )检测肥厚基因的表达、测定左室重量指数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观察病理改变。结果:12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病理观察和超声探测显示心肌呈肥厚改变。干预治疗4周,病理观察发现,肾去神经治疗(renal denervation, RDN)和肾去神经联合氯沙坦(renal denervation combined with Losartan, R+L)治疗组病理性心肌肥厚有所改善,以后者更明显。左心室体重指数、局部心肌组织相对细胞表面积、相对肥厚基因的表达、左心室室壁厚度、炎症因子的表达与病理结果一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肾脏去神经可抑制高血压心肌肥厚,联用氯沙坦更显著,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组织炎症因子的表达相关。

    作者:区德锦;林育辉;戴文军;伍金雷;谢文杰;黄炯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XpertMTB/RIF检测在肠结核快速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Xpert MTB/RIF 在肠结核快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肠结核患者32例,非肠结核患者48例,以初次肠镜病变黏膜为标本,对肠黏膜研磨液行抗酸染色、快速培养及Xpert MTB/RIF检查,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析每种检验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计算Xpert MTB/RIF诊断肠结核的总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抗酸染色敏感度为12.5%,特异度为97.9%,培养敏感度为53.1%,特异度为100%。Xpert MTB/RIF敏感度为59.4%,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8.7%,符合率为83.75%。 Xpert MTB/RIF诊断肠结核敏感性优于抗酸染色(P =0.00);等同于快速培养(P =0.614);3组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Xpert MTB/RIF在肠结核的快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效能,敏感度等同于快速培养,高于抗酸染色。

    作者:梅玫;罗雁;刘会领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