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型血小板比率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

王占胜;付强;李铎;李根;蔡金龙;徐立庆;张木;齐霁

关键词:心房颤动, 卒中, 大型血小板比率
摘要:目的:探讨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152例房颤患者,依据是否伴发脑卒中并发症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液检查指标P-LCR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入选的患者中,有脑卒中并发症者47例,无脑卒中并发症者10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降脂治疗及P-LC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史及P-LCR为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在小儿烧伤急性肾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小儿烧伤后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NGAL)的水平变化,探讨NGAL对小儿烧伤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烧伤患儿,检测其血常规、尿常规、血清肌酐(Scr)、血NGAL、尿NGAL、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水平,根据Scr和尿量变化诊断AKI,同时纳入30例健康同龄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AKI组、非AKI组和对照组3组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NGAL、尿NGAL和Scr在AKI诊断应用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AKI组血、尿NGAL水平在入院当天显著升高(P <0.05),而Scr水平与非AKI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KI组血、尿NGAL在入院当天与WBC和CRP呈正相关(P <0.05),在入院第7天与Scr呈正相关(P <0.05)。ROC曲线显示血NGAL、尿NGAL和Scr在烧伤患儿入院当天诊断AK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37(95%CI:0.653~0.779,P <0.05)、0.772(95%CI:0.632~0.793,P <0.05)、0.508(95%CI:0.454~0.618, P <0.05)。当血NGAL为318μg/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2.8%,特异性为81.6%;当尿NGAL为105μg/L时,其诊断的敏感性为75.6%,特异性为83.7%。结论:小儿烧伤后血、尿NGAL水平升高早于Scr,血、尿NGAL可作为早期预测小儿烧伤AKI的指标。

    作者:彭云;庄君灿;梁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甲状腺髓样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评价超声在MT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MTC患者21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病灶位于甲状腺中上极15个,边界不清7个,无包膜19个,呈低回声18个,内回声不均匀16个,出现钙化灶12个,检测到血流信号19个,颈部淋巴结转移11个,弹性成像评分<3分的13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1.4%,误诊率为28.6%。结论:MTC具有一定的声像图特征,对其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正确诊断。

    作者:王满立;李妙珊;冯占武;甘科红;黄春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青年腹膜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中青年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75例中青年P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中青年PD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水平,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屈服维度呈正相关(P <0.01),与面对维度呈负相关(P <0.01)。结论:应对方式会影响中青年PD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医护人员应注重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降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作者:黄柳;黄燕林;郭阳化;滕艳娟;李浩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5年《实用医学杂志》协办单位及理事名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RNAi干扰IgGHG1基因影响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及PC3的侵袭能力

    目的:探讨IgGHG1基因RNAi干扰抑制人前列腺癌LNCap、PC3细胞株表达IgG后,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LNCap和PC3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重组质粒IgGHG1-siRNA和NC-siRNA分别被转染入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 Q-PCR检测IgG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IgG蛋白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测定RNA干扰后LNCap、PC3细胞株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空白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IgGHG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LNCap细胞分别为0.94±0.06、1.00±0.25、0.11±0.03,在PC3细胞分为0.57±0.11、0.62±0.08、0.12±0.03;3组IgG蛋白水平在LNCap细胞分别为2.90±0.21、3.03±0.11、1.02±0.09,在PC3细胞分为2.70±0.11、2.09±0.10、1.12±0.06;两种细胞IgG基因及蛋白表达量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两种细胞实验组侵袭能力下降(P﹤0.05)。结论:癌源性IgG可能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中发挥正性推动作用。

    作者:徐亚文;陈玢屾;许凯;温勇;赵朋朋;黄义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深吸气量测定在评价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中的作用

    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与运动受限,支气管扩张剂是临床主要用药,肺功能检查作为临床上广泛开展的一项检查手段,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其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已作为COPD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有助于治疗效果的预测,但临床用于诊断分级的FEV1对疗效的评估存在局限性,原因是FEV1的表现与COPD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变化的相关性可能并不显著。近年来,深吸气量(IC)与COPD患者预后的关系受到重视,有报道[1],IC是评估 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的独立预测值。本研究将探讨IC改变对稳定期COPD患者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评价的作用,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作者:刘再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对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治疗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荧光PCR法(RT-PCR)检测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A16(CoxA16)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的感染情况,同时对检测到的12例EV71分离株VP1基因进行扩增及基因进化树分析,以明确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对2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南通地区208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样本中,EV71阳性64例(30.8%),CoxA16阳性28例(13.5%),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0例(19.2%)。通过EV71 VP1基因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提示,南通地区的EV71流行株为C4亚型。临床资料分析显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都以皮疹、发热等症状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室检查方面,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于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是南通地区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病原体;C4亚型是南通地区EV71流行的主要亚型;皮疹、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但不能作为鉴别患儿感染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的依据。

    作者:张宏萍;周敏;陆仁飞;李雪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对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评价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实施灌流疗法和常规疗法的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各时段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的变化,客观地评价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的效果。方法:纳入2家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灌流组病例64例,选取常规治疗病例66例为对照组;将患者入院56 h内的时间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时相为入院即刻,第二时相为入院16~32 h,第三时相为入院40~56 h。分段记录两组患者的SOFA评分,对各时段两组患者SOFA评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OFA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具有可比性。灌流组第二、三时相SOFA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液灌流可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SOFA评分。结论:血液灌流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快速降低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SOFA评分,灌流组患者病死率低于常规组。提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有效。

    作者:杨冬梅;刘志;于红玲;杨秀峰;李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

    目的:观察无创呼吸机联合经管道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AECOPD常规治疗方法,联合BIPAP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治疗组同时经无创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次(3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 mg/次(1次/d),记录治疗后第3、5天的呼吸困难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困难评分及血气分析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经无创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疗效与静脉点滴甲泼尼龙相似,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以替代全身使用激素。

    作者:张春美;丁震;裴翀;李秀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盐酸羟考酮与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地佐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120例,随机分为3组,在停气腹时,A组不用镇痛药,B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C组静注盐酸羟考酮0.1 mg/kg。于术后1 h(T1)、2 h(T2)、4 h(T3)对切口疼痛采用VAS、BCS评分。当VAS评分>7分时肌注哌替啶100 mg。结果:B组和C组术后T1、T2、T3各时点的VAS评分、使用哌替啶的例数、次数均低于A组(P <0.01),BCS评分均高于A组(P <0.05);C组术后T1和T2时点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 <0.05), BCS评分均高于B组(P <0.05)。结论: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且效果优于地佐辛。

    作者:周薇;李瑞;王梦鸽;沈跃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3种无创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比较无创CPAP、无创SIMV、无创BiPAP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使用过上述3种机械通气模式之一治疗的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6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疗效。结果:无创CPAP组53例,无创SIMV组60例,无创BiPAP组49例,3组之间性别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其中无创CPAP组、无创SIMV组、无创BiPAP组治疗成功病例数分别为38、53、44例,无效病例数分别15、7、5例,3组疗效比较不全相同(P <0.05),其中无创SIMV组与无创BiPA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无创SIMV组与无创BiPAP组明显优于无创CPAP组(均P <0.05)。结论:无创SIMV、无创BiPAP通气治疗新生儿RDS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无创CPAP 疗效较好,可作为优先选择。

    作者:刘郴州;关浩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前MSCT三维重建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对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拟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术前行全腹MSCT扫描并三维重建,观察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定位及血供;测量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腹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D1),肠系膜下动脉根部至其发出第一分支的距离(D2);术前肿瘤定位与术中观察相比较。结果:术前MSCT三维重建可显示肠系膜下动脉解剖结构、肿瘤位置及血供情况;测得D1平均长度是(4.21±0.63)cm,D2平均长度是(4.27±0.55)cm;术中28例肿瘤位置与术前肿瘤定位相同,准确率达到87.5%,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 =0.818,P <0.05)。结论:术前MSCT三维重建有利于提高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具有前瞻性指导价值。

    作者:蔡恒烈;戎祯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效果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反复流产的作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患者,经知情同意后分为观察组(n =45)和对照组(n =35)。对照组患者采取主动免疫疗法,妊娠后联合常规保胎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产生情况和妊娠结局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40例,转阳率为88.9%(40/45);对照组封闭抗体转为阳性者31例,转阳率为88.6%(31/35)。两组患者封闭抗体转阳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1.000)。观察组活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6%vs 80.0%,χ2=4.771,P=0.037)。结论:URSA主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活产率。

    作者:朱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效应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皮下注射益赛普,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治疗后进行疗效及放射学改变评估。结果:(1)试验组中多关节型及ERA型治疗后1、3、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CRP、ESR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少关节型除治疗后1个月CRP、6个月ESR较对照组降低外(P <0.05),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中除少关节型治疗后3个月ES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3)试验组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05)。结论:益赛普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地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尤其对多关节型及ERA型患儿具有更优的效益/价值比。

    作者:丁艳;孙东明;王瑞耕;尹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化疗方式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比较不同化疗方式预防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TURBT术后病理确诊为浅表性膀胱癌的1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根据术后化疗方式分为膀胱灌注化疗组(137例)、髂内动脉化疗组(17例)以及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22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膀胱灌注化疗组术后复发54例(39.4%),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术后复发8例(36.4%),3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3,P=0.922)。出现化疗不良反应:膀胱灌注化疗组50例(36.5%),髂内动脉化疗组6例(35.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15例(68.2%),单纯膀胱灌注化疗组和单纯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9,P =0.923);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5,P =0.043;χ2=4.172,P =0.041)。结论:单纯膀胱灌注化疗即可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不能耐受膀胱灌注化疗的患者可选择髂内动脉化疗;膀胱灌注联合髂内动脉化疗并未达到显著提高预防肿瘤复发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杨庆亚;谢天朋;许清泉;叶海云;黄晓波;王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种新水化方法对造影剂肾病预防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贺斯)对造影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抽取16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给予贺斯500 mL水化,对照组术后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水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血肌酐(Scr)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肾小球滤过分数(GFR)的降低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尿素氮(BUN)的升高水平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CIN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可明显预防CIN的发生。

    作者:胡建库;武艳;姜红;钱宗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鸡胸的超微创手术

    鸡胸是一种常见的胸廓畸形,为了消除以往手术的种种弊端,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从2011年8月到2014年7月共对51例患者实施了该手术。现将手术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王文林;龙伟光;陈春梅;李学军;赖湘念;黄文填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巨大胃间质瘤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患者,男,69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呕血”于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完善上腹部强化CT示胃小弯区见一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跨胃腔内外生长,大部分位于胃外,大小约9.7 cm ×7.2 cm ×8.5 cm,考虑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胃镜提示胃体上部、中部小弯侧可见巨大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表面呈结节样,顶端可见凹陷糜烂灶,考虑胃肠道间质瘤并消化道出血。口服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月余,肿瘤体积较前缩小,后转入胃肠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示CD117+,CD34+,明确为胃肠道间质瘤。院外继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于2013年11月因“心悸、乏力1月”入血液内科,血常规:白细胞3.24×109/L,红细胞2.42×1012/L,血红蛋白81 g/L,血小板537×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25.5%,偶见棒状小体。外周血涂片见原始细胞4%。骨髓活检病理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85%),粒系偏幼稚细胞散在分布,可见原始细胞,骨髓间质小梁旁小灶性胶原纤维增生。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提示原始细胞免疫表型为 CD34+,CD117+, HLADR +,CD7部分+,CD33-,CD5-, CD2-,CD20-,CD19-,CD10-。染色体核型:47,XY,+8/46,XY,提示分析细胞中小部分存在+8。 AML/ETO及PML/RARa融合基因定量检测均为阴性。住院期间给予防治出血、间断成分血输注,患者家属拒绝针对白血病行联合化疗,选择自动出院。

    作者:高娜;于文征;王学霞;孙建荣;刘晓丹;刘仁同;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原发性肺软骨瘤误诊为周围型肺癌1例

    患者男,52岁,查体发现右肺下叶结节15 d入院,无心慌、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咯血,无发热、乏力、盗汗。既往体健,查体全身未见阳性体征,体格检查:体温正常,脉搏、血压、呼吸均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胸廓无畸形,胸壁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可,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无异常。化验室检查: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可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内。 CT检查方法:平扫+增强扫描+多方位重建。 CT检查发现: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下见一结节影,边缘不光滑,可见分叶,直径约10 mm(肺窗),平扫及强化三期CT值分别为57、57、60 HU,边界清,无明显强化改变。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胸水。 CT诊断:右肺下叶小结节,早期周围型肺癌首先考虑,不排除良性肿瘤可能。手术所见:行右下肺肿物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右肺下叶,直径约1 cm,质硬,活动度可,胸膜无皱缩。大体病理:结节直径约1.2 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清。镜检:瘤体由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构成,周围为软骨基质包绕,呈不规则分叶状。瘤实质内无支气管和腺体及增生的纤维、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成分。

    作者:李昌晓;李勇;姜洪翠;霍现洛;房中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脊髓脊膜结核及髓内结核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脊髓脊膜结核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确诊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MRI表现和特点。结果:11例MRI平扫表现为蛛网膜下腔不规整、狭窄和消失,3例脊髓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1例髓内近似等信号结节。 MRI增强扫描11例脊膜增厚,呈线状、条形、结节状明显强化,3例蛛网膜下腔填充强化信号,1例髓内结节明显环形强化,2例脊神经根增粗强化。结论:MRI能够清晰显示受累的脊髓、脊膜在影像学上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学改变。MRI增强检查能够更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及特点。 MRI对于脊髓脊膜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李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