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昱;陈方
正常细胞向肿瘤细胞的转化涉及到细胞内基因、蛋白水平的改变,及与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改变。肿瘤细胞的转移是实体肿瘤发展的后一步,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初步原因。如果在肿瘤患者的早期阶段能够发现具有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就能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张瑜;陈秀玮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分析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SOX17基因表达、启动子甲基化及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使用RQ-PCR和RQ-MSP 技术分别检测SOX17转录本及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34例CML患者中SOX17转录本含量明显低于30例对照(P=0.001);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 SOX17表达的 CML 曲线下面积为0.748(P=0.001);SOX17和bcr/abl转录本水平呈正相关趋势(r=0.439,P=0.068)。3例(4%)CML患者出现SOX17启动子高甲基化改变,与32例对照无统计学差异。 SOX17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SOX17表达下调是CML的一个常见分子事件、对CML疾病诊断具有辅助价值;SOX17表达下调不是启动子甲基化所致。
作者:唐春艳;安翠;姚冬明;刘清;郭竑;闻向梅;林江;马吉春;张铭;肖高飞;杨磊;钱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TIgE与SIgE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个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血清中TlgE、SIgE的表达水平采用Unicap法检测,统计分析血清中TIgE、SIgE的表达水平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个亚型的关系。结果:本组4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真菌球型28例,变态反应型18例。28例真菌球型患者中,血清 TIgE 呈阳性4例,SIgE 呈阳性2例;18例变态反应型患者中,血清 TlgE 呈阳性16例,SIgE 呈阳性12例。TIgE、SIgE在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真菌球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1、18.33,P<0.05)。结论:变态反应型真菌性鼻窦炎血清TIgE、SIg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真菌球型,对临床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兆辉;张春林;李江民;李春雷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酶1(TAK1)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术后经病理结果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AK1蛋白在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TAK1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AK1在食管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1.25%;TAK1的阳性率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P<0.05)。此外,研究还发现TAK1的表达量与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反比,高表达TAK1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的患者(P=0.0085)。结论:TAK1可能是食管癌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参与者,靶向TAK1的治疗有可能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乔飞;TONG Qiang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脑复苏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脑复苏患者30例,按预后(3个月生存率)分为清醒组(7例)、植物状态组(14例)及脑死亡组(9例)。连续记录脑复苏患者24 h、1周、1个月BIS值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测定颈部动静脉氧饱和度差(SaO2-SjvO2),评价患者BIS 值、GCS 评分、SaO2-SjvO2在脑复苏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与清醒组相比,脑死亡组、植物状态组24 h、1周、1个月的BIS值、SaO2-SjvO2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脑死亡组、植物状态组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伤更重,且可能存在氧利用障碍。与24 h的BIS值、SaO2-SjvO2比较,清醒组、植物状态组在1周、1个月的BIS值、SaO2-SjvO2呈现升高趋势,提示脑缺血缺氧改善,脑细胞氧利用功能有恢复趋势;脑死亡组1周、1个月的BIS值、SaO2-SjvO2呈现降低趋势,提示脑缺血缺氧和脑细胞氧利用功能进一步恶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S是一种有用的脑复苏预后评估工具,结合SaO2-SjvO2,对预后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作者:汪晓波;王仁数;曲巍;尤荣开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1000‰。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采用无血清培养法从肝癌细胞系中分离培养出肝癌干细胞,检测肝癌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其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培养肝癌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检测肝癌干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结果:肝癌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1周后能够形成典型的肝癌干细胞球;肝癌干细胞中CD133、CD44、SP的表达水平均较普通肝癌细胞高;肝癌干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具有更强的克隆形成能力,并对阿霉素更耐药。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法能够从肝癌细胞系中培养出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的肝癌干细胞,肝癌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深入研究肝癌干细胞的特性,有助于寻找有效的肝癌治疗新策略。
作者:孙建聪;牛道立;夏建川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胃癌中 RhoA 及 C-myc 蛋白的表达及其其相关性,初步探讨它们在胃癌的侵袭转移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6例胃癌组织、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RhoA 及 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RhoA、C-myc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hoA、C-myc 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RhoA与C-myc 具有相关性(r=0.62,P<0.05)。结论:提示RhoA与C-myc 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在胃癌发展过程中,两者可能共同作用,参与细胞的癌变过程,并促进癌变细胞的浸润、转移。
作者:王莉;张旭;刘丽秋;孙玉鸿;朱艳丽;赵玉德;江清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PSC)是一类少见的含有肉瘤成分的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低[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影像学表现文献报道较少[2-3]。笔者收集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PSC 患者资料,分析其 CT 表现及病理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黎君翔;王振平;陈集敏;李建军 刊期: 2014年第19期
肾细胞癌是成人肾脏中常见的占位性病变,约占所有肿瘤的3%,其病死率高达40%[1]。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佳的治疗方法,但术后约有20%~40%的患者出现复发,而且晚期肿瘤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由于肾细胞癌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所以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2]。因而,探索肾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及有效的治疗靶点对提高晚期肾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 lncRNA虽无蛋白质编码功能,但可通过修饰表观遗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一些重要的lncRNA 有望成为肾癌诊断的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肖宁;周兴;赵晓昆;钟朝晖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研究香港海鸥型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并评估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药敏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不同来源香港海鸥型菌分离株进行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药敏实验,并对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6株香港海鸥型菌对4种常见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依次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萘啶酮酸。鱼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均敏感,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达到90%以上。蛙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萘啶酮酸的敏感率分别为62.50%、37.50%、48.21%、19.64%。采用两种方法检测鱼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两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95%),对诺氟沙星具有完全一致性(100%)。对于蛙分离株,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则较差。结论:香港海鸥型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在蛙分离株中尤为明显。两种方法测定喹诺酮耐药性结果有一定差异,建议使用稀释法进行药敏测试。
作者:朱丽东;肖锋;杨羚;陈定强 刊期: 2014年第19期
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eytoma, HPC )是Stout 首先提出并报道的一组来源于血管周细胞的软组织肿瘤[1]。脑膜血管周细胞瘤(M-HPC)较少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4%及脑膜肿瘤的1%~7%,是极具侵袭性、复发及远处转移特性的肿瘤[2]。笔者通过对5例颅内 M-HPC 患者的影像学、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淳彩璞;淳采雯;袁伟军;张向东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42(Aβ42)与磷酸化Tau蛋白(P-tau)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MCI患者和14例认知功能正常者脑脊液标本中Aβ42和P-tau水平,并对MCI患者脑脊液中P-tau和MMSE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MCI组脑脊液中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P-tau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相关分析及校正受教育程度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MCI组脑脊液中P-tau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脑脊液中Aβ42和P-tau水平可能为MCI诊断提供依据。 MCI患者中脑脊液P-tau水平可能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韩丽珠;王文静;褚忠海;吴元波;吴蕾;程昭昭;孙安源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胡桃夹综合征(NCS)合并IgA肾病(IgAN)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并比较12例NCS 合并 IgAN 患者(Ⅰ组)、15例单纯 NCS 患者(Ⅱ组)、29例单纯 IgAN 患者(Ⅲ组)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Ⅰ、Ⅲ组患者的 Scr 值、尿蛋白/肌酐比率、24 h 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位相计数、尿畸形红细胞比例均较Ⅱ组高(P <0.01);Ⅰ组患者尿红细胞计数[1168125.00±2645254.68 vs 207568.97±202825.57个/mL,P<0.01]高于Ⅲ组;Ⅰ组患者尿畸形红细胞比例高于Ⅱ组[(62.4±21.7)%vs (9.4±10.0)%,P<0.01]和Ⅲ组[(62.4±21.7)%vs (42.2±21.3)%,P<0.05]。结论:对持续存在血尿和蛋白尿、畸形红细胞比例较高的 NCS 患者应考虑合并慢性肾炎特别是 IgAN 的可能,需及时行肾活检明确诊断。 NCS 未加重IgAN患者肾功能损害及尿蛋白排泄,但会影响IgAN患者尿红细胞排泄情况,所以对规范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存在持续或反复发作性血尿的 IgAN患者,应警惕合并NCS的可能,避免过度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作者:关米洁;李彤;何永成;万启军;姜世伦;胡浩凯 刊期: 2014年第19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中的TASCⅡC型指下肢动脉多处狭窄或闭塞,总长度>15 cm;D 型指慢性全程股动脉或腘动脉闭塞。表现为重度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溃疡及坏疽等严重下肢缺血的症状,常需行截肢术以挽救生命。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 Society Consensus, TASC )推荐的股腘动脉病变分级和治疗方法,TASCⅡC/D 型病变首选血管旁路移植术[1]。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应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行股腘动脉血管旁路术治疗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1例(37条患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苏奕明;郑毅;叶奕辉;罗长志 刊期: 2014年第19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是影响 SAP 发生及转归的重要环节,早期发现及控制继发胰腺感染坏死,有助于降低病死率。降钙素原(PCT)和C 反应蛋白(CRP)作为细菌感染炎症的实验室指标,已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3]。已有相关研究探讨PCT和CRP在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但鲜有动态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患者血清 PCT 和 CRP 水平的研究,本实验拟动态观察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并感染性胰腺坏死与单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PCT和CRP的差异。
作者:郭湖坤;倪晓斌;彭启全;吴苏武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及细胞因子 IL-10、IL-6在甲亢性肝损害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0例甲亢患者,3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水平,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细胞因子(IL-6、IL-10),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T细胞及CD4+CD25+Tregs 的数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甲亢性肝损害组与甲亢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CD4+CD25+Tregs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甲亢组与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25+Tregs 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IL-6、IL-10水平在甲亢性肝损害组高,和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甲亢组IL-6、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D4+CD25+Tregs 与IL-6、IL-10、T3、T4、FT4、TRAb呈负相关性。结论:甲亢性肝损害患者CD4+T 细胞、CD4+CD25+Tregs 数量降低,IL-6、IL-10水平升高可能是甲亢性肝损害发生免疫紊乱的重要机制,有助于对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
作者:卢亚敏;张明明 刊期: 2014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ⅢA 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ⅢA期N2 NSCLC患者80例,40例行胸腔镜手术为研究组,40例行传统开胸手术为对照组。术后均予诺维本联合顺铂化疗4个周期,每3周为1个周期。化疗后7~14 d 给予6 MV-X 线适形放疗50 Gy/25次/35 d。比较2组的1、2年生存率、完成总疗程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疗程时间明显缩短(χ2=9.45,P=0.002),术后化疗开始时间明显缩短(χ2=41.32,P=0.00),治疗后KPS评分明显升高(χ2=15.12,P =0.002)。2组患者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1、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ⅢA期N2 NSCLC患者胸腔镜术后化放疗可以达到较好疗效,且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以缩短术后辅助化疗开始的时间及总的疗程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作者:翟小明;顾科;俞家华;王建平;张军宁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患者女,36岁。未婚,无性生活史,0-0-0-0,既往月经尚规则5/30 d,量中,痛经(-),智障。 LMP:2014-04-23。因“上腹部疼痛2周,加重1 d”于2014年5月10日入我院。患者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未经治疗,入院前1d 疼痛加重,并呈持续性加重,并扩大至中上腹及右侧腹部,伴恶心、呕吐,无阴道出血,无发热、呕血、腹泻、黑便、尿频尿急等症状。否认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急至外院就诊,血压100/60 mmHg ,心率85次/min ,尿HCG阴性。腹部CT示:腹部大量积液,右侧附件区可疑囊实性团块影。遂急诊收入病房。入院后妇科查体:宫颈口稍偏向阴道左侧后穹窿,举痛(+)。宫体、附件:触诊不满意。下腹部可及巨大包块,直径约15 cm ,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压痛。阴道后穹窿穿刺及脓性液体。入院诊断:急性腹膜炎,右附件占位。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柴红娟;杜光烨 刊期: 2014年第19期
患者男,29岁,因车祸致胸腹部联合损伤,腹壁破裂,部分肠管外露,无意识,后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腹部开放性损伤、左侧胸腔积液,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膈肌撕裂、部分小肠坏死、部分降结肠坏死,行膈疝修补术+肠部分切除术+结肠造瘘术+左侧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输浓缩红细胞及血浆,因病情危重,术后3d 转入我院进一步治疗。平素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入院查体:结肠造瘘口排便通畅,全身多处瘀斑、瘀点,多处皮肤软组织擦伤,左腰背部皮下血肿,可及肿块,伴有波动感。入院查泌尿系CT (图1):考虑有左肾挫伤。入院后给予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保肝、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症支持治疗;因左腰背部皮下血肿积液行切开引流,持续有脓液渗出,并坏死组织脱出(图2),给予定期换药期间腹部伤口不愈合,遂行清创缝合术。入院2个月后病情平稳复查 CT (图3)示左肾缺如,肾窝局部有渗出。建议行肾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及家属不同意行该检查。同时,本例患者左腰背部瘘口间断仍有脓液渗出,不愈合,行造影检查(图4)考虑与后腹腔行通,建议行探查或清创术,患者及家属暂不同意。目前患者病情平稳,肾功能正常,已办理出院。
作者:任瑞民;成建军;程伟;张雁钢;米振国 刊期: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