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科;刘军贤;祁风;张志新;韩玉乐
目的:研究经皮胆道硬镜在治疗肝胆管结石近期、远期疗效。方法:采集2004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们行手术治疗的17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纳入研究。经皮肝胆道硬镜碎石术(A组)83例,腹腔镜探查取石术(B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和B 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7.5±68.7)min,0 mL,(22.6±23.8)min,(201.7±195.7)mL和(223.2±51.4)min,(278.1±144.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 组的即刻结石残留率为2.4%、终结石残留率4.8%、复发胆管炎4.8%;B组分别为18.4%、23.0%、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结石复发率为12.0%与B组的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肝胆道硬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安全、微创、有效,其短期疗效、远期疗效均优于腹腔镜探查取石术组。
作者:王平;陈小伍;叶琛;周子萱;刘衍民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视神经损伤是许多眼部疾病导致视功能损害的共同作用环节,其病理改变均为RGCs 的不可逆丢失,严重时造成患者视神经萎缩和视功能丧失。视神经损伤后其轴突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轴浆运输阻滞导致营养因子缺乏,多方面因素使神经元生存的微环境发生改变,引起RGCs 的继发性变性死亡[1]。目前临床上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及给予神经营养物质,但视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再生能力极弱。干细胞因其具备自我更新、强大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为视神经损伤的治疗开辟了新道路。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各类干细胞在视神经损伤修复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琪瑶;曹霞;马林昆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扩散张量成像并行纤维示综,测量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MRI检查完毕,于各时间点取1只兔坐骨神经行病理检查。结果:坐骨神经牵拉伤术后1 d~2周损伤侧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有明显差异(P<0.05);3~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术后1 d~8周损伤侧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与假手术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牵拉伤后1 d牵拉段可见较多髓鞘扭曲,3 d牵拉段轴索明显崩解。2周神经退变与再生并存,8周神经纤维再生基本成熟。结论: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时间曲线与病理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作为评价神经损伤退变及再生的补充手段。
作者:邹乔;李新春;侯仲军;陈镜聪;万齐;孙翀鹏;周嘉璇;何建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大鼠MSCs,BV2小胶质细胞进行常规培养传代。实验分为 PBS 对照组(A 组)、PBS 联合MSCs处理组(B组)、LPS 刺激组(C组)、LPS 联合MSCs干预组(D组)。 BV2小胶质细胞接种于6孔板中培养过夜后,按上述实验分组处理,24 h后收集各组培养上清液用于后续实验检测。显微镜下观察BV2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Griess法检测NO浓度,ELISA法检测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MSCs可以改善活化小胶质细胞的细胞形态;C组中LPS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后,培养上清NO、IL-1β、TNF-α的含量明显上升(P<0.05);D组中予MSCs处理后NO、IL-β、TNF-α释放显著减少(P<0.05)。结论:MSCs明显降低活化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本研究中MSCs通过非直接接触的方式作用于小胶质细胞,推测没有进入脑内的MSCs对活化小胶质细胞亦有抑制作用。
作者:周小琳;罗向阳;何展文;李栋方;李平甘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后处理对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鼠肺CD4+T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在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0只,并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 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stC组)。 Sham组开胸游离左肺门穿阻断带而不结扎持续180 min;IR组缺血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IPostC组缺血60 min后给予重复3次的5 min 灌注和5 min 缺血的后处理,继以恢复血供行再灌注90 min。3组实验结束后均留取左肺组织用于测定CD4+T细胞、IL-17、IL-8含量。留取小块肺组织测定肺湿/干重比(W/D),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Sham组肺组织W/D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IPostC组肺组织W/D 明显低于IR组(P<0.05)。镜下显示Sham 组肺间质及肺泡较完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IR组均出现肺泡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肺间质增宽并有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有较多血清成分渗出,损伤明显。 IPostC组肺间质轻度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IR组明显减轻,肺泡较完整。免疫组化监测肺组织中Sham组IL-8、IL-17及CD4+T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和IPostC组(P<0.05);IPostC组肺组织中IL-8、IL-17及CD4+T的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明显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肺CD4+T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有关。
作者:张大勇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外伤性脾破裂是常见的急腹症。2000年9月在天津召开的第六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将脾破裂分四级:Ⅰ级:脾被膜下破裂或被膜及实质轻度损伤,手术所见脾损伤长度<5.0 cm,宽度<1.0 cm;Ⅱ级:脾裂伤≥5.0 cm,深度≥1.0 cm,但脾门未累及,或脾段血管受损;Ⅲ级:脾破裂伤及脾门或脾脏部分离断,或脾叶血管受损;Ⅳ极:脾广泛破裂,或脾蒂、脾动静脉主干受损。脾破裂出血凶猛,不及时手术会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以往主要手术方式为脾切除。近年来,随着脾脏诸多重要功能被发现而逐渐被重视。大限度地保留脾脏功能已经成为治疗脾良性疾病的共识[1-2]。我们发现:对合适的病例,采用解剖式脾段血管结扎止血术,方法简单,又能保留脾功能,易于推广。现报道如下。
作者:宋研;黄东方;祁付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好发于经产妇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具有年轻化的趋势[1]。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至今仍未阐释清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2]。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 A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等。本文综述了免疫因素在 AM 发病机制中相关研究新进展,旨在为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桂涛;蒋勇军;黄美华;曹鹏;万贵平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和瞬时弹性成像技术观察肝硬化患者肝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肝脏弹性成像情况,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小飞;梁雄波;熊晓青;唐永丽;陈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多因素对于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5例。回顾期间的5个相关影响因素:致病原因、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术后康复。采用Harri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术后疗效。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等级分组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2.2±4.6)个月]。末次Harris功能评分:52~98分,平均(73.6±10.4)分,依据评判标准结果:优72例,良28例,一般15例,差0例,优良率86.95%。单因素分析,术后疗效不受年龄、致病原因影响。 Logistic 回归分析:骨折类型系数值=-1.508,P=0.003;手术时机系数值=-1.419,P=0.009;术后康复系数值1.351,P=0.000。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InterTAN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作者:高冲;徐静;宫福良;李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致残率高的外伤性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终身感觉、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1-2]。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约3.7亿)的人口发病,重型颅脑损伤约占20%,将近10%的发病患者死亡[3]。TBI 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脑组织,其中创伤性脑出血(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 TICH )是致死的重要原因[4]。本文将主要讨论TICH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甲义;杨阳;赵宝成;屈延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性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由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引起,同时伴有显著的肺外效应。其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目前 COPD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或)长效β受体激动剂,但是由于 COPD 患者存在着典型的肺外效应(全身性异常炎症反应),所以单纯针对肺局部的吸入性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途径。胆固醇及其合成途径中间产物(甲羟戊酸、异戊二烯、牻牛儿焦磷酸等)是多种蛋白表达、酶类活化、细胞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细胞骨架稳定、细胞膜结构和流动性、线粒体功能、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有着重要作用[1]。近期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胆固醇及其合成途径中间产物的生成,在降脂以外还有抗蛋白酶、抗炎、抗氧化、等多重功效,在治疗肺部疾患的同时,对其肺外效应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为COPD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目前他汀类药物在 COPD 及其并发症中的潜在效用做一综述。
作者:杨凯;刘跃建;郭露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对危重患者救治技术的不断成熟体现了现代医学的巨大发展。医院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大威胁,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患者尤其是长时间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和危害都高于普通病房患者,应当引起医疗工作者的重视。为此,本研究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97例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绪池;莫丽珍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 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第1天、第8天予0.3%TDI耳背致敏,第15、18、21天予3%TDI激发,每次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第1天、第8天予AOO(丙酮和橄榄油)致敏,余同哮喘组。 EP治疗组,同哮喘组,但在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EP。第22天检测各组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 ,用免疫组化及WB测定肺组织E-cadherin。结果:哮喘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均高于对照组,EP干预后显著降低。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结果示,对照组E-cadherin 均匀致密分布于气道上皮细胞连接处,哮喘组 E-cadherin分布混乱、减少,EP干预能显著减少E-cadherin 的破坏。结论:EP可以减少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 的破坏。
作者:梁俊杰;唐海雄;赵海金;宋甲富;姚利红;董航明;蔡绍曦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导致婴幼儿出现腹泻的主要因素,其能够致使婴幼儿水电解质受到影响,情况严重者,甚至还会对生命造成威胁[1]。尽管近两年加大了轮状病毒肠炎的免疫机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力度,但至今仍未得到统一定论,当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在该病的发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10(IL-10)与白细胞介素-2(IL-2)起到了主要的作用[2]。在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布拉酵母菌的应用非常广泛,根据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其治疗效果都非常的理想。本次研究对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布拉酵母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旨在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张敏;陈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VATS)下经右胸或左胸入路和经续贯双侧胸腔 VATS 入路及胸骨劈开切口入路三种不同手术径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症的优缺点。方法:回顾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我院65例(VATS 经右胸或左胸入路32例,经续贯双侧胸腔 VATS 入路12例,胸骨劈开入路21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三种不同手术路径各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VATS经右胸或左胸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经续贯双侧胸腔VATS入路组及胸骨劈开入路组(P<0.05)。三组中术后并发症及重症肌无力缓解情况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扩大切除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段。VATS经右胸或左胸入路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安全可行、效果良好,并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胸骨劈开及经续贯双侧胸腔 VATS 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比较,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罗志强;黄健;梁宇强 刊期: 2014年第22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趋势由可耐受的大治疗向有效的小治疗发展,保乳手术成为Ⅰ、Ⅱ期乳腺癌的首选,但改良根治术这一基本术式,在不具备保乳条件的患者以及基层医院,仍然常规开展。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容易出现皮下积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0%~20%,甚至可高达35%以上[1]。
作者:周奇峰;贾华;杨国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将特制的食管鼻咽腔导管与食管咽腔导管和喉罩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为脑功能区唤醒麻醉提供安全可行的通气设备。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普通外科、妇科行腹腔镜手术患者180例,年龄20~40岁,体质量40~70 kg ,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分别观察漏气情况、生理指标、不良反应。 ASAⅠ~Ⅱ级,择期行涉及脑功能区全麻手术需术中唤醒患者30例,年龄18~43岁,体质量51~74 kg ,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例,分别观察漏气情况、讲话效果、患者耐受、不良反应。结果:全部患者置管顺利,置管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与基础值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的生理指标以及血气分析均在正常值范围;患者对食管鼻咽腔导管和喉罩的耐受较食管咽腔导管要好。食管鼻咽腔导管带管讲话效果方面要明显优于食管咽腔导管。结论:食管鼻咽腔导管用于全麻过程中行机械通气是安全的,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要优于食管咽腔导管和喉罩。
作者:高鹏;古妙宁;蔡铁良;沈七襄;张正迪;施琼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释放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与31例双相抑郁患者于0、4和8周进行连线测验(TMT)、彩色文字阅读测验(Stroop-C、Stroop-CW ),同步测定24 h 尿17-羟皮质醇、24 h 尿游离皮质酮、血浆皮质醇,进行组间比较,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结果:0和4周抑郁组的TMT-A、TMT-B、Stroop-C、Stroop-CW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血浆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周单相组TMT-B、Stroop-C均显著长于双相组(P<0.01)。单相组和双相组0周血浆皮质醇低谷浓度不出现于12:00 AM ,午夜低谷现象消失,至4周午夜分泌低谷现象恢复。结论:在执行功能和HPA轴释放功能方面,单相与双相抑郁存在差异,需加以关注。
作者:李宏伟;高镇松;吴强;黄佩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生素使用24 h与72 h对近期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共535例,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24 h 停用。 B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72 h停用,统计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确诊感染者共有22例,其中 A组12例(感染率为4.396%),B组10例(3.817%),两组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患者,延长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48 h )并未降低近期感染的机会。
作者:张理选;王新光;陈淑如;陈俊钊;郭汉明;黄杰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