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目的:研究载阿霉素(ADM)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ADM-PLGA-NHAC)对兔股骨髁骨缺损修复的影响,为骨肉瘤切除术后的重建提供新策略。方法:21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制作股骨髁骨缺损模型,A 组骨缺损旷置,B 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支架(NHAC),C组植入ADM-PLGA-NHAC。术后第12周末处死动物取材,进行组织学、X 线检查及Micro-CT3维重建观察,对各组标本的骨缺损区域进行X线评分及BMD值比较。结果:术后影像学检查示B、C两组骨缺损修复程度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检查,B、C两组植入材料广泛降解,均出现大量新生骨,而A组仅可见少量散在新生骨。结论:载ADM-PLGA微球的NHAC复合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理想的骨肿瘤术后重建材料。
作者:荣子杰;杨联军;张赞杰;伍国峰;张西兵;王健;朱立新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中的作用。方法:取体质量20~25 g的昆明鼠,腹腔注射 Resiniferatoxin(RTX),建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通过免疫荧光观察星胶的活化情况;通过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观察小鼠机械痛和热痛变化;观察腹腔和鞘内分别给予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对MWT、TWL 的影响。结果:与溶剂组相比,RTX组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机械痛阈值显著下调,热痛阈显著上调;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明显抑制机械痛阈下调,对热痛阈无明显影响。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介导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作者:吕靖;刘辉梅;庾俊雄;张睿;向萍;孟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观察PDA早产儿治疗临床资料,72例经心脏彩超诊断有临床表现的 PDA 的早产儿分为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18例)和口服布洛芬对照组(54例),观察两组 PDA 关闭率、副作用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关闭率分别为66.7%(12例)和70.4%(3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768)。除但治疗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外(P<0.05),两组患儿在少尿、NEC、肾功能异常、IVH3-4级发生率寄消化道出血等药物副作用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在治疗PDA方面的疗效与布洛芬接近,且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适合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捷;杨传忠;张谦慎;连朝辉;董国庆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长期糖皮质激素(GC)治疗对肾小球疾病患者骨密度和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量 X 线骨密度仪测定应用 GC 治疗的97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和20例对照组腰椎(L1~L4)、股骨颈、大粗隆的骨密度,用ELISA 法测定骨转换指标(血 I 型原胶原 N 端前肽 PINP 和 I 型胶原交联 C 末端肽CTX-I)的浓度。结果:(1)所有患者各部位骨密度、PINP浓度均较对照组减低,CTX-I 较对照组增加(P 均<0.05);(2)随着应用GC时间的延长及累积剂量的增加,腰椎、股骨颈、大粗隆骨密度及血清PINP浓度呈递减趋势,而血清CTX-I 浓度则呈递增趋势(P 均<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大粗隆骨密度与激素累积使用时间呈负相关(回归系数=-0.470~-0.387,P 均<0.01),PINP、CTX-I浓度与激素累积剂量相关(r=-0.310 vs.0.221,P均<0.05);(4)规律服用维生素D 加钙剂的患者,骨质异常发生率减低(P<0.05)。结论:肾小球疾病患者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导致骨质异常,联合测定骨密度与骨转换指标有利于早期防治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作者:刘晓红;卢文;钱浩;杨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常规 CT 扫描诊断视神经管骨折比较困难,容易漏诊,我们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对42例颅脑损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视神经管薄层 CT 扫描及图像重建,探讨其在视神经管骨折诊断中应用,报告如下。
作者:陈汉民;陈少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Segond骨折是指胫骨平台外侧的撕脱骨折[1]主要为膝关节屈曲位受到过度内旋及内翻暴力造成的,此类骨折临床并不少见,因骨折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机制与此基本一致,往往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若对该骨折认识不足而漏诊,通常发生膝关节不稳。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我科收治Segond 骨折23例采用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修复,获得满意的复位和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明;夏春明;何振华;胡阿威;汪平;刘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比较封闭载体CBS和开放载体cryoleaf在人卵裂期胚胎玻璃化冷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CBS玻璃化冷冻复苏1115周期与同期行cryoleaf玻璃化冷冻488周期,比较两组胚胎复苏率、完整胚胎率、周期取消率、周期妊娠率、植入率、流产率、活产率及新生儿孕周、新生儿体重、早产率、出生缺陷率。结果:CBS 组与 cryoleaf 组胚胎复苏率、周期取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96.6%vs.96.0%,0.5%vs.1.2%)(P<0.05);CBS 组完整胚胎率低于 cryoleaf 组(93.0% vs.95.0%,P <0.05);CBS 组妊娠率、植入率、活产率均高于 cryoleaf 组(47.1% vs.41.5%,30.6% vs.24.0%,37.1% vs.32.0%,P <0.05);CBS 组与cryoleaf 组流产率、新生儿孕周、新生儿体重、早产率、出生缺陷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7.4% vs.19.5%,37.8±2.7 vs.37.5±2.8,2976±697 vs.3028±782,19.2%vs.26.6%,0.9%vs.1.5%,P>0.05)。结论:封闭载体CBS冷冻保存人卵裂期胚胎的效果优于开放载体cryoleaf ,对子代安全性无影响。
作者:刘景;张展;武文斌;郝大勇;张建瑞;杨悦;路芳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关于痔病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痔切除术自国外开展以来,其安全、省时、出血少、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正逐渐被肛肠外科界认识和接受[1]。我科于2013年3-9月开始应用结扎速血管闭合系统LigaSure 痔切除术手术30例,与采用内注内扎外切术(改良Milligan-Morgan术)30例进行临床对比。为评价二者治疗效果,对这两种术式进行了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袁和学;罗芳;陈丽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患者,女,16岁。自述6 d 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腰部脊柱旁有约拳头大小包块,久坐左下肢有麻木、抽筋感。检查示左侧腰背部脊柱旁触及一约10 cm ×10 cm 大小包块,质硬,边界不清,压痛,活动度差,无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正常,无溃破,听诊无血管杂音。双下肢肌力5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Babinski征(-),足趾感觉、运动可,末梢循环可,髋关节活动可,托马斯征(-)。手术中见腰4、5骶1左侧椎板外肿块,大小约15 cm ×10 cm ,形态不规则,质硬,远端局部呈囊性,边界尚清楚,完整切除肿块。
作者:宋浩;刘琳;谭光喜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眼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过程,多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炎症反应学说参与RIRI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视网膜缺血和血流再灌通时发生随血流聚集的TNF-α、IL-6、ICAM-1等炎性介质增多,产生炎症级联反应引起视网膜损伤。业已证实,TNF-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促炎因子参与 RIRI ,综述如下。
作者:宋庆磊;张海江;霍鸣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致残率高的外伤性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终身感觉、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功能障碍[1-2]。流行病学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8.7%(约3.7亿)的人口发病,重型颅脑损伤约占20%,将近10%的发病患者死亡[3]。TBI 通过多种机制损伤脑组织,其中创伤性脑出血(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 TICH )是致死的重要原因[4]。本文将主要讨论TICH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王甲义;杨阳;赵宝成;屈延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制作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可逆损伤模型,探讨纤维示踪成像(DTT)评价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牵拉右侧坐骨神经建立退变与修复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后1、3 d及1、2、3、4、6、8周行MR扩散张量成像并行纤维示综,测量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MRI检查完毕,于各时间点取1只兔坐骨神经行病理检查。结果:坐骨神经牵拉伤术后1 d~2周损伤侧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有明显差异(P<0.05);3~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纤维束长度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术后1 d~8周损伤侧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与假手术侧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牵拉伤后1 d牵拉段可见较多髓鞘扭曲,3 d牵拉段轴索明显崩解。2周神经退变与再生并存,8周神经纤维再生基本成熟。结论:神经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神经纤维密度指数~时间曲线与病理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作为评价神经损伤退变及再生的补充手段。
作者:邹乔;李新春;侯仲军;陈镜聪;万齐;孙翀鹏;周嘉璇;何建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执行功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释放功能的差异。方法:对32例单相与31例双相抑郁患者于0、4和8周进行连线测验(TMT)、彩色文字阅读测验(Stroop-C、Stroop-CW ),同步测定24 h 尿17-羟皮质醇、24 h 尿游离皮质酮、血浆皮质醇,进行组间比较,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结果:0和4周抑郁组的TMT-A、TMT-B、Stroop-C、Stroop-CW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血浆皮质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周单相组TMT-B、Stroop-C均显著长于双相组(P<0.01)。单相组和双相组0周血浆皮质醇低谷浓度不出现于12:00 AM ,午夜低谷现象消失,至4周午夜分泌低谷现象恢复。结论:在执行功能和HPA轴释放功能方面,单相与双相抑郁存在差异,需加以关注。
作者:李宏伟;高镇松;吴强;黄佩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气流持续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可防可治的常见病。去年“GOLD 指南”在2012年指南的基础上强调其治疗目标,即迅速缓解症状、减轻临床表现及降低未来健康恶化的风险。但目前针对COPD 的诊治手段较为有限,而白介素与 COPD 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对探寻新的诊治手段提供了思路。现就COPD与相关的白介素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金林;赵芝焕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导致婴幼儿出现腹泻的主要因素,其能够致使婴幼儿水电解质受到影响,情况严重者,甚至还会对生命造成威胁[1]。尽管近两年加大了轮状病毒肠炎的免疫机制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力度,但至今仍未得到统一定论,当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在该病的发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可以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10(IL-10)与白细胞介素-2(IL-2)起到了主要的作用[2]。在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布拉酵母菌的应用非常广泛,根据多项研究数据显示,其治疗效果都非常的理想。本次研究对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布拉酵母菌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旨在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张敏;陈辉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抗生素使用24 h与72 h对近期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髋关节置换患者共535例,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随机分为两组,A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24 h 停用。 B组:抗生素使用至术后72 h停用,统计两组间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术后确诊感染者共有22例,其中 A组12例(感染率为4.396%),B组10例(3.817%),两组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结论:对于髋关节置换患者,延长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48 h )并未降低近期感染的机会。
作者:张理选;王新光;陈淑如;陈俊钊;郭汉明;黄杰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黏附连接蛋白E-cadherin 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第1天、第8天予0.3%TDI耳背致敏,第15、18、21天予3%TDI激发,每次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第1天、第8天予AOO(丙酮和橄榄油)致敏,余同哮喘组。 EP治疗组,同哮喘组,但在激发前1 h按100 mg/kg 腹腔注射EP。第22天检测各组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 ,用免疫组化及WB测定肺组织E-cadherin。结果:哮喘组气道高反应性、淋巴上清IL-4、IFN-γ及血清IgE均高于对照组,EP干预后显著降低。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结果示,对照组E-cadherin 均匀致密分布于气道上皮细胞连接处,哮喘组 E-cadherin分布混乱、减少,EP干预能显著减少E-cadherin 的破坏。结论:EP可以减少TDI诱导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细胞E-cadherin 的破坏。
作者:梁俊杰;唐海雄;赵海金;宋甲富;姚利红;董航明;蔡绍曦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治疗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7例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观察组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疗程10~14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小儿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黄旭强;卢根;谢永强;吴佩琼;陈晨;谢志伟;曾强;赵丹洋 刊期: 2014年第22期
肢体损伤常常伴有肌腱损伤,常规吻合后肌腱粘连,功能障碍比较常见,有些患者经过多次肌腱粘连松解并功能锻炼术后仍再次发生肌腱粘连。主要原因是腱鞘外伤后遭到破坏,肌腱吻合口的光滑性遭到破坏,在断裂口愈合的同时与周围软组织也愈着在一起。本次研究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脱细胞异体真皮重建腱鞘结合玻璃酸钠预防肌腱粘连松解后再粘连,解决肌腱粘连松解后再次粘连,以能够更好地恢复手足肌腱损伤后的功能。
作者:崔泽龙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