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王鲜颖;邢丽华;王洵;李洪浩;王静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 莫西沙星, 老年,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摘要: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功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老年CAP患者196例,莫西沙星治疗组(试验组)98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组(对照组)98例,对其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0.8%,对照组69.6% (P=0.34);痊愈率分别为试验组81.6%,对照组60.2% (P=0.38),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86.5%;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4.0%(P=0.0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试验组6%,对照组4%(P=0.7).结论:莫西沙星治疗CAP的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岛素和左旋多巴联合激发试验对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胰岛素和左旋多巴(L-dopa)联合激发试验对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9例生长发育迟缓儿童根据生长学资料、临床特征分为拟诊GHD组(119例)与非GHD组(100例),全部进行胰岛素+ L-dopa联合激发试验、精氨酸激发试验(ARG)和可乐定激发试验,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激发试验前和激发试验后30、60、90、120 min的GH值,并分析两组实验的GH激发峰值、特异度及精确度.结果:胰岛素+ L-dopa联合激发试验激发峰值在非GHD组分别高于ARG、可乐定激发试验,在GHD组差异无显著性,胰岛素+L-dopa联合激发试验的特异度及精确度明显高于ARG和可乐定激发试验.结论:胰岛素+ L-dopa联合激发试验对儿童GHD的诊断价值优于ARG和可乐定激发试验,是一种适用于儿童的有效、简便、安全检测GH的方法.

    作者:蔡正维;刘孝桥;熊安秀;王敏;张光环;李红义;高琴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每日唤醒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每日唤醒对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40病例,随机分为唤醒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丙泊酚镇静和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唤醒组机械通气满24 h后实施每日唤醒两次.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循环指标、炎症指标和相关生化指标变化以及停用镇静药物后完全清醒时间、拔管脱机时间和患者各种管路自行拔除的发生率等.结果:唤醒组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糖、甘油三酯值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唤醒组白细胞,PCT,TNF-α,IL-6均较对照组低(P<0.05);唤醒组停用镇静药物后完全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肺不张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每日唤醒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不良反应低,经济适用.

    作者:张赤;张声;昌晓寒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双生子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双生子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筛查眼底的体重2 000 g以内(合2 000 g)的患儿,采用广域数字化小儿视网膜图像系统(RectcamⅡ)或双目间接眼底镜对其进行眼底检查,观察并分析双生子与单生子ROP发生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总计4 855例,其中双生子874例,单生子3 981例.男2 660例,女2195例,出生胎龄25~ 40周,平均33.76周,出生体重680 ~2 000 g,平均1 415 g.所有患儿中有ROP病变的675例,总患病率为13.9%.双生子ROP的发病率高于单生子(P<0.05);双生子在体重与胎龄方面与单生子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由于双生子的胎龄小,体重低,其R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生子且发病时间较早,提示对于多胞胎眼底情况需要密切关注,防范ROP带来的医疗风险的发生.

    作者:唐松;赵东升;张国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支持下行中高剂量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40例处于完全缓解(CR)的AML患者,14例(治疗组)行中高剂量化疗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观察与进行自体移植的26例(对照组)患者疗效有无差异.结果:至随访结束,治疗组3例复发,3例死亡,11例仍存活(10例无复发存活),两组复发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L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疗法可降低AML复发率,延长患者LFS.

    作者:路钰夏;唐晓文;薛胜利;仇惠英;金正明;苗瞄;傅琤琤;孙爱宁;吴德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微管理模式在门诊药房配药内差干预中的实践

    目的:对本药房门诊处方调配内差实施干预后的成果进行调研,以验证新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我院门诊配药内差的主要类型,通过门诊全员参与的“品管圈”活动的论证分析,有目的地在药房内实行新的系统的微观管理模式,然后用平行的方法进行现场抽样调研,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总配药处方量增长了27%,但内差的发生率从0.75%下降到0.21%,各种类型和不同时间段的配药差错率均有一定的下降.结论:处方调配的准确率明显上升,说明新的微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继续推广实施.

    作者:许惠英;赖伟华;曾颖;朱红球;许百虹;陈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艾塞那肽治疗不同体质指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研究艾塞那肽在治疗不同体质指数(BMI)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0例,按BMI分为两组:A组(19 kg/m2≤BMI< 24 kg/m2),B组(BMI≥24 kg/m2).治疗16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PG、HbA1c、HOMA-IR、HOMA-β、TC、TG、HDL、LDL、体重、BMI、SBP、DBP变化,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FPG、2h PG、HbA1c、TG、体重、BM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HOMA-β、HDL较治疗前升高(P<0.05),LDL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B组的体重、BMI降幅显著大于A组(P<0.01).轻中度消化道反应发生率42.0%,低血糖发生率14.0%.结论:艾塞那肽适用于血糖控制欠佳的不同体重指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患者体重降低更显著.

    作者:莫泽纬;陈开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改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提高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显微操作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MVD治疗96例TN的影像学特征,责任血管与显微操作技术及随访.按起病时年龄分A组≥60岁45例,B组< 60岁51例.分析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有效缓解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术中责任血管均有6种类型.A组责任血管远离三叉神经出脑干区域(root entry/exit zone,REZ),B组与之相反;A、B组总有效率、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各有2例复发.结论:部分病例术前采用高分辨率的3T MRI可精确了解责任血管与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判断压迫的程度.改良MVD术后年轻和老年TN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程解剖探查三叉神经,识别和妥善处理责任血管,Teflon片全程包裹,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减少术后复发及并发症.

    作者:朱蔚林;漆松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单纯性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对11例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患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切脾前、后测定自由门静脉压力(FPP).术后3~6月胃镜检查了解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情况.术后6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直径(PVD)、门静脉流速(PVV)、门静脉血流量(PVF),随访术后再出血情况.结果:切脾前门静脉压力为(29.16±4.23)cmH 2O,切脾后门静脉压力降至(21.3±3.21)cmH 2O,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显著改善.术后PVD、PVV、PVF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再出血.结论:单纯性脾切除术后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戴向华;龚卫东;丁浩;汤飞;赵忠;盛宝军;朱美琴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115463例住院及门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的疾病[1].可导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率为3.2%[2],全球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3],为了解杭州地区医院就诊患者HCV感染状况,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间来本院就诊的115 463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的血清标本抗HCV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珍;杨金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辨证健康指导在外感咳嗽临床路径中的应用

    目的:对外感咳嗽患者进行辨证健康指导,观察其对患者的咳嗽症状记分以及住院总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94例符合标准的外感咳嗽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97例,干预组在辨证治疗及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健康指导,常规组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一般护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总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健康指导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外感咳嗽的疗效,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作者:郭佳莹;徐燕;欧秀娟;周美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促进肝细胞增殖的机制

    目的:明确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SIRT1)对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4-SIRT1质粒,合成SIRT1的siRNA,转染肝癌HepG2细胞系.XTT法及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结果: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P<0.001);干扰SIRT1表达均可明显抑制HepG2细胞S期(P<0.01),而使G1期明显增加(P<0.001);干扰SIRT1表达可明显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在HepG2细胞中当抑制SIRT1表达时,PTEN的乙酰化水平、磷酸化AKT和PI3K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SIRT1在肝癌细胞系HepG2增殖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存在抑制其凋亡的作用,该作用涉及PTEN/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刘灏;李川江;王汉宁;刘正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延长呼气法呼气末CO2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采用延长呼气法测定呼气5s末CO2分压(PETCO2),探讨PETCO2与PaCO2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49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主流法和旁流法测定PETCO2,同时检测PaCO2.结果:主流式检测组25例受试者,年龄(67.0±9.2)岁,PETCO2 (51.3±11.7) mmHg,PaCO2(53.6±12.8)mmHg,两者显著相关(r=0.897,P<0.05).旁流式检测组24例,年龄(67.5±9.9)岁,PETCO2(44.8±10.1)mmHg,PaCO2(41.7±8.2)mmHg,两者显著相关(r=0.855,P<0.05).结论:COPD患者中,主流式和旁流式延长呼气法测定PETCO2均可较好预测PaCO2,可无创评估COPD患者的PaCO2动态变化.

    作者:江婷;郑则广;陈荣昌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川芎嗪联合ICS/LAB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组织炎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川芎嗪联合ICS/LABA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组织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川芎嗪组(C组)、舒利迭组(D组)、川芎嗪联合舒利迭组(E组).采用烟熏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LPS)法复制COPD模型,川芎嗪腹腔注射及舒利迭滴鼻干预.观察大鼠肺功能及肺组织病理改变;流式细胞术测定血中CD4、CD8值;ELISA法测定BALF中TGF-βl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MMP-9、SLPI的表达.结果:B组大鼠肺泡壁破坏、肺大疱形成,间质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干预组均有减轻;B组大鼠MMP-9、TGF-β1的表达比A组大鼠显著升高(均P<0.05),而CD4/CD8、SLPI的表达和FEV0.3/FVC与A组大鼠相比,明显降低(均P<0.05);与B组相比,经川芎嗪和舒利迭干预后,各干预组大鼠MMP-9、TGF-β1的表达明显降低(均P<0.05),CD4/CD8、SLPI的表达和FEV0.3/FVC则显著升高(均P< 0.05);C、D、E组比较,E组差异明显(P< 0.05).结论:川芎嗪、LCS/LABA均可抑制COPD大鼠肺组织炎症;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该作用可能与降低TGF-β1及MMP-9的表达、提高SLPI水平及增强免疫有关.

    作者:金明哲;熊瑛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型研究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M)患者外周血T细胞、NK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表型.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URM患者、正常早孕(NEP)和正常非孕妇女(NNP)外周血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HLA-DR+、CD4+HLA-DR+、CD8+HLA-DR+、CD4+/CD8+比值水平)、NK细胞(CD3-CD56+、CD56ddimCD16+、CD56brightCD 16-、CD56+CD69+)和Treg细胞(CD4+CD25+CD127dim)表型.结果:URM组CD3+HLA-DR+、CD8+ HLA-DR+T淋巴细胞均较NEP组明显增加(P<0.05),而CD4+T细胞较NNP组升高(P<0.05).NEP组CD8+T细胞较NNP组显著增加(P<0.05),三组间CD3+T细胞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URM组外周血CD3-CD56+、CD56dimCD 16+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EP组,而CD56brighttCD16-NK细胞比例较NEP组和NNP组均降低(P<0.05).URM组和NNP组CD4+CD25+CD 127dimTreg比例较NEP组均减少(P<0.05).结论:URM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活化、CD56dimCD16+NK细胞增多和Treg细胞减少可能是其致病的免疫基础.

    作者:赵花;韦相才;秦卫兵;苗竹林;杨宁;王一峰;崔蓉;王永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应用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冷光源蓝光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冷光源蓝光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蓝光灯治疗,疗程4~5d.且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8小时及第96小时检测血清胆红素.观察光疗的副作用,并进行细心护理.结果:冷光源蓝光灯治疗组血清胆红素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光疗副作用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冷光源蓝光灯治疗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且副作用少,同时可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丽清;江英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胃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术后常见的一种早期并发症,以术后胃动力紊乱、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1].以往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PGS的报道较多,但非胃十二指肠术后发生PGS的有关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我院行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手术术后发生PGS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与同期未发生PGS的患者作对照,讨论与PGS发生的有关危险因素.

    作者:杨东东;武雪亮;何琨;周海丰;王立坤;陶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HSP70/CD80 DNA疫苗对哮喘小鼠气道重构的治疗及机制

    目的:观察HSP70/CD80 DNA疫苗对哮喘小鼠气道重构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OVA腹腔注射致敏小鼠建立慢性哮喘模型.HSP70/CD80 DNA疫苗治疗后,ELISA检测眼球血OVA-IgE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5的含量,HE染色、AB-PAS染色和PCNA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肺组织气道重构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T-bet、GATA-3在脾脏中的表达.结果:哮喘模型小鼠较对照小鼠血清OVA-IgE升高,气道壁增厚,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增多,平滑肌细胞数增多明显(P<0.05),且IL-5的含量增加,T-bet/GATA-3表达比减低(P<0.05);疫苗治疗能减低血清OVA-IgE,减轻气道壁增厚,杯状细胞增多和平滑肌细胞增生(P<0.05),且减少IL-5含量,T-bet/GATA-3表达比升高(P< 0.05).结论:通过调节转录因子T-bet/GATA-3平衡,HSP70/CD80 DNA疫苗可能对哮喘气道重构存在抑制作用.

    作者:李燕;夏晓群;史小玲;王晓燕;唐利;陈枫;钟森;陈庄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功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老年CAP患者196例,莫西沙星治疗组(试验组)98例,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组(对照组)98例,对其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0.8%,对照组69.6% (P=0.34);痊愈率分别为试验组81.6%,对照组60.2% (P=0.38),试验组细菌清除率为86.5%;对照组细菌清除率为64.0%(P=0.0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试验组6%,对照组4%(P=0.7).结论:莫西沙星治疗CAP的疗效好,毒副作用相对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鲜颖;邢丽华;王洵;李洪浩;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尾侧型同源盒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化疗前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尾侧型同源盒基因CD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半定量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90例AL以及13例对照组CDX2的表达.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CDX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P<0.05).AML患儿的CDX2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DX2对于儿童AL的病情监测、化疗疗效判定有一定作用,有望成为ALL诊断及预后的指标.

    作者:张园;徐学聚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技术在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CoA合并心内畸形行一期矫治手术患儿106例,按体外循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DHCA组82例,应用DHCA;深低温低流量灌注(DHLF)组24例,应用DHLF并选择性脑灌注.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阻断时间、围术期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DHCA组新生儿比率、术前酸中毒比率高于DHLF组,停循环时间短于DHLF组.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相仿,均自动复跳,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与DHLF技术相比较,在婴儿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一期矫治手术中应用DHCA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手术中深低温时间,确保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国栋;陈欣欣;崔虎军;曹凡;袁惠莉;白楠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