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云飞;江文;梁路生;陈德忠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情况,寻找SAH抗纤溶治疗及观察病情变化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抽取30例正常对照组及25例住院SAH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3,4周血,用ELISA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结果: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 差异(P<0.05),治疗后第2,3,4周呈下降趋势,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有11例血浆D二聚体下降后又升高,1例再出血,1例脑梗死.结论:SAH后血浆D-D升高,观察D二聚体变化有助于判定抗纤溶治疗疗效及观察病情变化.
作者:李吕力;薛富英;韩敏;王铁建;易菲;黄月松;张永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有血管活性作用的激素P物质(SP)、内皮素(ET)和 抗利尿激素(ADH)在肝硬化中的变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分别测定58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SP、ET和ADH水平.结果:SP、ET及ADH在肝硬化时均显著升高,肝功能越差,升高越明显;SP、ET与门、脾静脉宽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0.70,P<0.05);ADH与24 h尿量、尿钠排出量呈负相关(r=-0.72、-0.68,P<0.05).结论:SP和ET参与了门脉高压的形成,ADH主要与肝硬化患者24 h尿量及尿钠排出量下降有关.
作者:吕小平;詹灵凌;姜海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院1986年1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Lasègue征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86年1月至1997年6月对5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3例Lasègue征阴性(8.5%);男30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3岁.40岁以上39例(90.1%);病程短6个月,长7年,平均3年8个月.
作者:黄恒贤;莫少艺;刘世翔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18例淋巴管瘤进行随访,分析其病因、好发部位、治 疗方法、并发症防治.结果:本组获随访82例,76例完全治愈,局部无功能障碍,小儿生 长发育良好,手术优良率为92%,复发率为6%,死亡率为0.8%.结论:小儿淋巴管瘤应予尽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效果满意.淋巴管瘤常呈浸润生长,包绕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要细致,避免发生并发症.
作者:谭志忠;王红;陆文奇;唐咸明;杨体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5~1998年我院共收治轻型颅脑损伤病人487例,其中有43例(8.6%)出现恶化.现对 其临床特征、放射学资料及与恶化有关的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叶云飞;江文;梁路生;陈德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出血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并发症,大出血是其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现总结1982~1998 年我科收治的45例老年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外科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周任;韦家声;全乔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正常主动脉瓣为三叶式,在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中,不论是瓣叶的减少或增多,均会影 响主动脉瓣的启闭功能,而造成血流动力学的异常.
作者:郭盛兰;朱性威;李智贤;龙伟吟;张棣;何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对机体脂质过氧化产生的影响.方法:观察缺铁性贫血大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及血清Fe、Cu、Zn、Mn、Se 5种微量元素变化.结果:缺铁性贫血大鼠血清及肝、肾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 高(P<0.01);红细胞SOD活性及全血GSH-PX活性呈升高趋势(P<0.01);血清Fe、Cu、Mn含量低于对照组,而Zn、S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可引起机体脂质过氧化增强.
作者:谢云峰;郑艳燕;李习艺;肖德强;郭松超;李姝;龙胜京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足跟部的溃疡,软组织缺损,跟骨慢性骨髓炎引起瘘管等,治疗较困难[1]. 我院自1992年以来采用足内侧动脉肌皮瓣转移方法治疗足跟部病变8例,在耐磨、耐压、形态及感觉等方面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卢庆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先天性无阴道并非罕见,目前国内外所作的人工阴道成形术,多采用自体皮移植术、羊 膜移植术、乙状结肠移植术、腹膜移植术等[1].
作者:陈善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反应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大Q-T间 期与小Q-T间期之差.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紊乱程度[1].
作者:杨苏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术中、术后并发症的特点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对534例肝肿瘤患者进行腹腔动脉造影及选择性肝动脉TAE术,共1 043次.结果:术中主要并发症:血肿、腹痛、恶心、呕吐.术后并发症: 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肝功受损、白细胞下降、肝破裂、腹水、胆囊炎等.结论:TAE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法,但在术中和术后可出 现并发症,应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作者:马亦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994~1998年我院共收治经头颅CT确诊的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18例,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6~76岁,平均57.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2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1例,消化性溃疡2例.
作者:梁盛华;蒙业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话传送心电图检测(Transtelepomic Electroca rdiographic Monitoring,TTM)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同步检测97例心肌缺血患者的常规心电图(ECG)、电话传送心 电图(TTM),调整后者的监测电极与ECG的电极部位完全相同,判断二者的S-T、T缺血变化.结果:ECG发现97例典型S-T、T心肌缺血患者,TTM有90例相同变化 (敏感性92.5%),另检测31例ECG无S-T、T心肌缺血的患者,TTM亦无改变(特异性100%).结论:TTM对心肌缺血有很高的敏感性及确切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晓明;庞振瑶;黄群英;梁凌;蒋小菊;刘卫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镇痛方法在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低浓度局麻药(0.5%利多卡因)与小剂量阿片类镇痛药(2 ml/ L)合用,PCEA用于分娩镇痛作为实验组;硬膜外间断给药分娩镇痛,二氢埃托啡含服分娩镇 痛及未镇痛组作为对照组.观察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各组产程、胎心率、胎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脐动、静脉血血气分析、产后出血量及母血皮质醇变化.结果:PCEA分娩镇痛优良率100%,母血皮质醇上升幅度小;硬膜 外分娩镇痛优良率62.5%,随产程进展效果逐渐减退;二氢埃托啡分娩镇痛效果差;其它母 儿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PCEA分娩镇痛效果好,同时对母胎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陈霞;彭俊华;何绪雄;韦继烈;蒙元劲;杨秀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女性,46岁,因反复阵发性心悸、头晕18年,于1997年11月5日入院.患者1980 年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阵发性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呈突然发作,骤然终止,每次发作持续1~2 h,每年发作1~2次,近1年来发作比以前频繁,约每月发作1次.
作者:郑剑光;陶新智;赵定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5-Fu用药途径,发挥其更好疗效.方法:选择1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用5-Fu腹腔灌注给药,3 h后取腹腔液、门静脉血和外周循环血样,用我们建立的HPLC检测方法,分析血样中5-Fu的含量.结果:13例肿瘤病人体液样品中5-Fu浓度平均水平分别为腹腔液(1202.026±39.442)mg/L,门静脉血(299.882±14.09)mg/L,外周血(7.512±1.046)mg/L.腹腔液比外周血高160倍,门静脉血比外周血高40倍.结论:腹腔注射5-Fu后可在腹腔、门静脉维持高的药物浓度,进入 体循环的量极少,对预防进展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腹腔和肝脏转移有指导意义.
作者:韩伟;冯关荣;刘锦新;陈达琨;涂文升;刘宗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采用cuff技术及sleeve方法建立大鼠对大鼠,大鼠对 豚鼠的同种或异种心脏腹部移植模型.方法:切除左肾行供体左颈总动脉对受体左肾动脉,供体左肺动脉对受体左肾静脉建立心脏血管通路.结果:共进行116次,成功109例,成功率94%(同种66例,异种50例).移植后同种平均存活(90±0.8)d,异种存活时间由15 min至52 h不等.结论:该方法应用方便、简单可靠,是研究同种或异种器官移植的 急、慢性排斥反应机制及免疫药物筛选的一种理想模型.
作者:孟珂伟;彭民浩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鉴别结核和癌性胸液的临床 意义.方法:用QM300仪测定同时采集的患者的血、胸液之CRP浓度.结果:癌性胸液患者血/胸液CRP浓度比值≥1或血、胸液CRP浓度均<5.0 mg/L,93.75%结核性胸液患者血/胸液C-反应蛋白浓度比值<1.结论:同时检测血和胸液CRP浓度及血/胸液CRP浓度比值能迅速帮助 结核和癌性胸液的鉴别.
作者:汤春园;李超乾;柳广南;钟小宁;陈一强;陆光润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腮腺区肿块影像学综合诊断的特点及检查程序.方法:对76例腮腺区肿块患者手术前行腮腺造影、B型超声及CT检查 3种方法中至少2项,术后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采用影像学综合诊断的76例患者诊断符合率达92.1%,高于任何单项检查的结果,特别是在低恶性肿瘤的诊断方面尤为显著.结论:腮腺区肿块影像学综合诊断以不同的角度提示肿块的征象,提高了诊断率,其检查并非简单的相加,需有选择的综合应用.
作者:张翔云;保继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