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孙佳琳;冯宇飞;关枫;王艳宏
目的:优化桑叶中总生物碱的超声法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考察超声提取时间、超声功率、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及提取溶剂的pH对桑叶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 Expert 8.0.5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优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二项式拟合模型方程复相关系数为0.9699;优化后的桑叶生物碱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提取时间48 min、超声功率800 W、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25、pH 5。在此条件下桑叶生物碱提取率为0.422%,与模型预测值0.429%比较偏离率小于2%。结论:建立的回归模型拟合性好,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桑叶中总生物碱的提取。
作者:贺胜;周杏子;何海;何羡霞;常化静;吴新荣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优化维药恰玛古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维药恰玛古中硫代葡萄糖苷,以硫代葡萄糖苷提取量和干膏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对恰玛古硫代葡萄糖苷提取工艺的影响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为加8倍药材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0 h;硫代葡萄糖苷提取量和干膏得率分别平均为7.36 mg/g、25.29%,综合评分的RSD为0.52%(n=3)。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维药恰玛古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
作者:张涛;安熙强;黄莉;胡旭;程江南;赵婷婷;马媛;张娟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促进麻醉药品的信息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药房管理水平。方法:介绍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机的功能以及在我院的应用情况,通过比较其使用前后1个月(或1季度)相关指标的结果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我院使用的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机具有登录、取药、补药和效期管理、库存查询和更新、交接班、记录和数据处理等功能。与使用前比较,使用后库存减少了35.2%,周转率提高了53.4%;二级库管理员平均每天请领和登记麻醉药品的时间分别缩短了84.1%(13.2 min vs.2.1 min)和88.9%(10.8 min vs.1.2 min);出门差错由3次减少为1次,减少了66.7%;同时空间利用高度整合,提升了药房的整体形象;自动化药房的建设形成了规模和体系。结论:智能麻醉药品管理机在门诊药房的应用减少了库存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用药安全,使麻醉药品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作者:顾宝晨;陈蓉;包健安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优化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的冻干工艺,制备阿苯达唑纳米微粉。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以粒径、Zeta电位为指标,对预冻温度和冻干保护剂的种类、配比及质量分散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及验证,将液相沉淀法制备的阿苯达唑纳米混悬液,制备成阿苯达唑纳米微粉。结果:预冻温度为-20℃、冻干保护剂为4%葡萄糖-甘露醇(3∶7)时,所制纳米微粉的平均粒径为(208.03±2.13)nm,平均Zeta电位为(-15.53±0.18)mV。结论:该冻干工艺可制得粒径、电位较优的阿苯达唑纳米微粉。
作者:任洁如;马运芳;王建华;陈迹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制备载塞来昔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塞来昔布-PLGA纳米粒,以包封率、粒径为指标,首选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对纳米粒性质影响显著的处方和工艺变量,然后对筛选出的变量(PLGA质量分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并进行验证。采用粒度分析仪测定优处方工艺所制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采用透射电镜考察其形态,并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和稳定性(25、5℃)。结果:优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分数30.0%、超声功率180 W、超声时间8 min;所制纳米粒的包封率和粒径分别为(85.7±4.1)%、(226.1±36.1)nm(n=3),粒径分布为(176.2±41.2)nm,多分散系数为0.211±0.021,Zeta电位为(-37.3±1.6) mV;电镜下微乳粒径均一,呈球状或椭圆形,24 h累积释放度为52.4%;纳米粒在5℃条件下放置3个月内稳定。结论:成功制得塞来昔布-PLGA纳米粒。
作者:王敏;谢鹏;杨益民;李秋艳;薛强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综述蒽醌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合成具有新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蒽醌类似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逆查法、循环法等文献检索方法,以“Anthraquinone”“蒽醌”“合成”“生物活性”等为关键词,查询2004-2014年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与蒽醌类似物合成修饰、生物活性研究相关的文献,对其合成修饰的主要方法及生物活性进行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0余条,其中有效文献29条。常通过4种途径合成蒽醌类似物,即以蒽醌为前体,共轭母核中引入卤素原子、含氮基团、阳离子等取代基;利用傅-克反应合环制备β-取代化合物;与金属离子配合形成配合物;利用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等方法合成具有特殊光物理、光化学性质的蒽醌类似物。蒽醌类似物主要具有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结论:蒽醌类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分子,对其结构进行优化,可为筛选出高效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魏泽英;虎春艳;李树全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优化智能化门诊药房工作流程,提高药房人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候药时间。方法:对我院药房在使用自动发药机后工作流程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加药、配药、发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制订并实施相关措施以进行流程优化,并以配药时间、发药时间和患者候药时间为指标评价流程优化后效果。结果:通过采取调整入机药品品种数、轨道数和位置,在系统加药界面添加相似药品对照图片,规范加药流程,改进调配标签信息标示,调整发药流程,增设小包装药品等措施,6个月后药师的平均配药时间、发药时间和患者候药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从3.4 min缩短至1.0 min、9.3 min缩短至6.1 min、12.7 min缩短至7.1 min。结论:优化药房智能化工作流程可缩短患者候药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推进药房智能化发展。
作者:沈颖燕;陈秀兰;李智辉;焦韵婷;李桃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逆转多药耐药的体外效应。方法:以0[仅20 mg/L多柔比星(ADM)或顺铂(DDP),阴性对照]、5 mg/ml丹参酮ⅡA(联合20 mg/L ADM或DDP)培养人乳腺癌耐ADM(MCF-7/ADM)细胞、人肺癌耐DDP(A549/DDP)细胞24、48 h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细胞中细胞周期控制蛋白CDC25A、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KD2)mRNA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比较,丹参酮ⅡA作用于MCF-7/ADM、A549/DDP细胞24、48 h后细胞活力减弱,细胞中CDC25A、CKD2 mRNA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ADM或DDP能够抑制MCF-7/ADM和A549/DDP的细胞活力,减弱细胞中CDC25A、CKD2 mRNA表达,具有一定的逆转恶性肿瘤多药耐药的作用。
作者:潘登;陈可和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优化柿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参数,并对鲜、干柿叶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对比。方法:以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考察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以总黄酮纯度为考察指标,比较石油醚脱脂结合乙酸乙酯萃取法、醇沉法、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法对提取液的纯化效果;采用优提取工艺提取鲜、干柿叶中总黄酮并比较二者含量。结果: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5∶1(ml/g)、乙醇体积分数70%、超声提取时间30 min、提取温度30℃;验证试验中总黄酮含量平均值为1.75%(RSD=2.00%,n=3);3种纯化工艺所得提取液中总黄酮纯度分别为24.92%、15.94%和35.52%,其中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法中以石油醚脱脂结合AB-8树脂纯化法优。鲜柿叶中总黄酮量(1.75%)为干柿叶含量(0.87%)的2倍左右。结论:优化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操作简单、效果较好,适合于大规模生产;应采收新鲜柿叶用作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料。
作者:刘少静;赵旭;张颖;刁颖博;杨黎彬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不同分子质量段全蝎蛋白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先后以超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对全蝎蛋白进行分离,获得不同分子质量段的全蝎蛋白(3~10 ku、>10~50 ku、>50 ku)。以10、100、500μg/ml的上述全蝎蛋白培养转基因斑马鱼胚胎,荧光显微镜下对转基因斑马鱼节间血管进行计数,优选全蝎蛋白适分子质量段;以>50 ku全蝎蛋白1、2成分再次进行上述培养与血管计数,优选适成分。结果:质量浓度为500μg/ml的>50 ku全蝎蛋白1成分抑制斑马鱼血管生成活性强,抑制率为92.59%。结论:全蝎蛋白及其相关成分具有抑制血管生成的活性,可能为全蝎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侯林;周芹芹;崔清华;田景振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CFS)或美罗培南(MRP)与左氧氟沙星(LVX)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影响,为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将实验分为CFS、MRP、LVX单用组和CFS+LVX、MRP+LVX联用组。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各组对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 19606和36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各组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SI)。结果:CFS或MRP与LVX联用后,协同作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20/36)和50%(18/36)。对标准菌株ATCC 19606,CFS+LVX、MRP+LVX联用后MPC由联用前32.0、4.0 mg/L降为1.8、0.8 mg/L;对36株临床分离菌株,CFS+LVX、MRP+LVX联用后MPC分别由联用前8.0~32.0、1.0~2.0 mg/L降为0.25~1.0、0.25~0.5 mg/L;联用后SI均明显下降。结论:CFS或MRP与LVX联用后,均可降低其单用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PC,缩小耐药突变选择窗。
作者:孙成春;荆得乐;公衍文 刊期: 2015年第25期
本刊讯全国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推进会于2015年7月30-31日在青海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的重要部署,通报了2015年上半年工作进展,对下半年抽检监测组织实施、核查处置、信息公布、汇总分析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进行了部署。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出席会议并讲话。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减少静脉药物集中调配差错,提高输液配制质量,保证临床输液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首先运用个案追踪法逐一分析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各工作环节,找出可能造成调配差错的原因,进行风险控制;而后运用系统追踪法,剖析系统或流程内部潜藏的安全风险与质量裂痕,制订对策,持续改进并评价前后6个月的管理效果。结果:通过追踪方法学找出造成调配差错的关键环节及流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改进相关工作模式、改善工作环境、制订并完善相关制度。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调配差错由81袋减少到38袋,差错率由0.035%降低到0.011%(P<0.01)。结论:运用追踪方法学寻找调配差错原因及环节,针对性制订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可减少静脉药物调配差错,促进医疗用药安全。
作者:赵杰;赵瑞玲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制备左金胃黏附片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K15M(HPMC-K15M)、卡波姆934P、HPMC-E50为生物黏附剂和骨架材料,以碱式碳酸镁(发泡材料)、95%乙醇溶液(黏合剂)、微粉硅胶(助流剂、润滑剂)为辅料制备左金胃黏附片。以2、6、10 h黄连总生物碱累积释放度(Q2 h、Q6 h、Q10 h)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HPMC-K15M、卡波姆934P、HPMC-E50、碱式碳酸镁的用量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考察所制制剂与左金普通片的体外释药特性,并测定其体外黏附力。结果:优处方为50片用量中含HPMC-K15M 0.7 g、卡波姆934P 0.2 g、HPMC-E503.5 g、碱式碳酸镁0.4 g;所制3批样品的Q2 h、Q6 h、Q10 h分别为24.32%、56.10%、77.04%;所制样品1~12 h的体外释药符合Ritger-Peppas方程。左金普通片和左金胃黏附片的Q2 h分别为80.46%、24.04%,Q12 h分别为92.15%、95.83%,胃黏附力分别为24.2、74.0 g/cm2。结论:成功制得具有缓释作用和黏附性能的左金胃黏附片。
作者:吕珊;许瑞祥;蒋岑岑;陈勇川;岑菁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黄芪总苷对肺腺癌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以0(空白对照)、7.8、15.6、31.2、62.5、125.0、250.0μg/ml黄芪总苷培养细胞48 h,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dUTP)和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以7.8、15.6、31.2、62.5、125.0、250.0μg/ml黄芪总苷培养细胞48 h后,细胞活力降低(P<0.01),IC50为61.75μg/ml;15.6、31.2、62.5、125.0、250.0μg/ml黄芪总苷培养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黄芪总苷具有一定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有关。
作者:王理锋;黄晓庆 刊期: 2015年第25期
本刊讯2014年11月18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警示信息,对含磺胺甲噁唑和/或甲氧苄啶(SMX-TMP)的药品进行了安全性评估,主要是针对其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偏低)潜在风险的现有信息进行了评价。美国FDA已宣布对含SMX-TMP药品的处方信息进行了修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血清中CD40和CD40L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模型(生理盐水)组、阳性对照[硫酸氢氯吡格雷6.75 mg/(kg·d)]组和补阳还五汤高、低剂量[26、6.5 g/(kg·d)]组,每组2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14 d。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CD40、CD40L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病灶侧脑组织呈缺血样病理改变,阳性对照组和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大鼠病灶侧缺血样脑组织较模型组均有改善,补阳还五汤低剂量组大鼠病灶侧脑组织病理改变与模型组相似。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D40、CD40L含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CD40L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改善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细胞形态、减轻脑缺血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D40L含量有关。
作者:朱永坤;黄志恩;潘春予;姚晖;黎钻弟;陈艳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为开发新型镇咳、祛痰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镇咳药”“祛痰药”“研究进展”“Antitussive”“Expectora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3-2014年中国知网、万方、PubMed、Scopus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将镇咳药物按受体的不同进行分类分析,而祛痰药物则按作用机制的不同进行归纳。结果:共查询到相关文献80余条,有效文献29条。其中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新型镇咳药物主要有速激肽受体拮抗药、P2X受体拮抗药、选择性大麻素受体激动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受体拮抗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等;祛痰药物的研究仍局限于黏液溶解药、恶心性祛痰药、黏液润滑药3种。结论:目前,新型的镇咳药物已逐渐向疗效更广、更具受体选择性的方向发展,而祛痰药物则未见有较大的突破。
作者:梁盛华;许志威 刊期: 2015年第25期
本刊讯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药物警戒风险评估委员会(PRAC)近期完成了一项对含有抗组胺药羟嗪的安全性评估。此次评估是源于对大多数欧盟国家均出现的上述药品对心脏节律的潜在风险的担忧。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25期
目的:优选和肝理脾颗粒中肉桂与香附总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总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加水倍量、药材浸泡时间和蒸馏提取时间对挥发油提取量的影响,优化和肝理脾颗粒中肉桂、香附总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建立的3个因素变量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705;优提取工艺为加5倍量药材的水浸泡2.5 h、提取6.0 h;验证试验总挥发油的提取率为1.65%,与预测值1.67%比较,偏离率小于2%。结论: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性良好;优化后的工艺可用于和肝理脾颗粒中肉桂与香附总挥发油的提取。
作者:赵锋;李江英;张炜华 刊期: 2015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