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中西药联用在临床非常普遍,联用时往往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结局,联用不当还可能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相关文献,分别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体内外研究、临床病例研究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对中西药联用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中西药联用和开展中西药联用药物警戒提供参考。
作者:宋如珺;徐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接受治疗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镁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观察组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3.39±1.18)d,湿罗音消失时间为(6.71±1.09)d,发绀消失时间为(1.19±0.50)d,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为(1.08±0.82)d,吸痰次数为(3.17±1.06)次,住院时间为(8.09±2.27)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3±1.52)d,(8.42±1.68)d,(2.43±0.57)d,(1.82±0.88)d,(4.61±1.49)次和(9.84±2.51)d(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P<0.05)。结论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镁辅助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并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中期引产后乳胀缓解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引产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引产后乳房的疼痛程度及硬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引产后第4天、第7天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乳房胀痛消失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引产后乳房硬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中期引产后的乳房疼痛以及改善乳房的硬度,从而加快乳胀缓解。
作者: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比较舒芬太尼与丁丙诺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择期剖宫产术产妇7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丁丙诺啡组,各35例。术后使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 PCIA ),于4,8,24,48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观察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访镇痛效果。结果两组间VAS评分无显著差异, Ramsay评分和有效按压次数有显著差异,舒芬太尼组的主观满意度高于丁丙诺啡组( P<0.05),丁丙诺啡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舒芬太尼组( 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PCIA具有与丁丙诺啡相当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永春;张健;成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治疗冠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冠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巴胺处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处理。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以评价心排出量,同时观察血肌酐(Cr)、血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差异以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观察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及LVF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 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显著( P<0.05);两组患者Cr及Csy C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 P<0.05),且观察组Csy C上升程度更显著( P<0.05);两组患者GF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显著( 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 P<0.05)。结论左西孟旦注射液疗效确切、安全,能显著改善冠脉搭桥术后心排出量,同时能显著降低低心排综合征对肾功能的急性损害。
作者:施乾坤;章淬;肖继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炎的预防作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30例。置管前均进行地塞米松预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静脉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P<0.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P<0.05)。结论置管期间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地塞米松预处理期间的PICC静脉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
作者:陈陶;尹长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妇幼保健院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对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1年)、干预当年(2012年)、干预后2年(2014年)的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归纳日常工作模式及其持续效果。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当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3.68%)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2.82)低于干预前的70.64%和48.04( P<0.05),金额占比、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均低于干预前( P<0.05),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35.67%)和限制级使用前送检率(63.41%)均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后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各指标达到卫计委的要求,并能长期持续改进。结论妇幼保健院配备临床药师,通过日常有效的工作模式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干预,有助于临床积极、长效地合理用药。
作者:郑新;刘福;朱玉清;王缉义;严健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优选伤科消肿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挥发油的提取量、干膏量、芍药苷和绿原酸含量为综合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佳提取条件。结果先取薄荷用水提取,挥发油提取率为75.3%;再取薄荷药渣及药液与其他14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芍药苷和绿原酸提取率为79.8%和83.3%;干膏量为每张处方16.49 g;浓缩水提液至相对密度1.15,加乙醇至60%(g/g),冷藏静置12 h,减压浓缩上清液,芍药苷和绿原酸的转移保留率为80%和74%,干膏量为每张处方10.01 g。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行,为伤科消肿颗粒处方提取工艺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李海英;刘武;刘吉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将酮洛芬制成固体分散体,考察其体外溶出特性。方法以聚乙二醇( PEG )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用正交试验筛选优处方和制备工艺,X射线衍射法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固体分散体优处方和工艺为, PEG 6000为载体,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5,制备温度为100℃,制备时间为30 min。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在pH=7.6的介质中释放速率快,45 min时溶出百分率为94.5%。结论酮洛芬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酮洛芬的体外溶出速率。
作者:王小宁;张存劳;马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与依达拉奉联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均连续用药2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评分为(6.35±3.26)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为(72.98±11.74)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且血浆黏度等4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与依达拉奉联用较单用依达拉奉更能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恢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俞敏;覃鹏飞;黄奕平;李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抗感染思维的培养及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切入点。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部感染合并高血压管饲患者的药学监护。结果通过对患者感染控制情况、抗感染方案的调整、管饲给药方案及营养支持等方面提出用药建议及实施药学监护,发挥药师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论临床药师在工作中需积累正确的思维方式,找准切入点,不断细化药学服务,才能把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真正带入到临床医疗服务中。
作者:甘美婵;甄乐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的分析,为临床医师制订合理、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医院2013年至2014年临床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的检测,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09-CLSI2012( M100-S19)年标准判定药物敏感性结果。结果在分离出的47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4.41%和34.0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耐药率小于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于80%,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大多低于70%,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率大多低于70%。结论大肠埃希菌为医院肠杆菌科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应加强监测细菌耐药性,为制订合理、有效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石艳红;黄民;石志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水飞蓟宾脂质体的佳制备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复乳法、逆向蒸发法制备水飞蓟宾脂质体;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采用滤膜法分离水飞蓟宾脂质体中游离的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的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并以包封率和粒径分布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佳制备方法。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形态圆整,基本无区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复乳法、逆向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在高速剪切前包封率分别为(88.67±16)%,(68.88±1.5)%和(59.96±1.2)%,高速剪切后包封率分别为(72.32±7.6)%,(31.68±3.1)%和(37.66±1.4)%,剪切后平均粒径分别为(134.8±2.5)nm,(138.5±2.5)nm和(165.0±1.1)nm,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0.235,0.182和0.233。结论薄膜分散法制备水飞蓟宾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减小粒径后对包封率的影响也较小,为后续制备肝靶向制剂奠定了试验基础。
作者:何文;胡翠萍;郭咸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清理术后加用曲安奈德对骨性膝关节炎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骨性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关节镜清理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于关节腔内注射曲安奈德。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 FMA )、Barthel指数、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OL-BREF)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升高(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MA评分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显著升高( P<0.05),且观察组患者FMA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间未见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升高( P<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第3个月后QOL-BREF评分明显升高(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显著升高( P<0.05),且观察组患者QOL-BREF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P>0.05)。结论关节镜清理术后加用曲安奈德关节腔内注射,能有效提高骨性膝关节炎治疗效果,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穆国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单剂量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用于成人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治疗并发术后苏醒期躁动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观察组应用单剂量右美托咪定。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Riker 镇静躁动评分( SAS )分别为(3.62±0.79)分和(4.65±0.94)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减少,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平息躁动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分别为(13.94±1.44)min和(68.73±4.09)mg,与对照组的(25.34±1.78)min和(220.73±11.49)mg比较均明显减少( P<0.05);治疗后观察组T1,T2,T3时收缩压( SBP )和心率( HR )均较T0显著降低,且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治疗成人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郑吉卫;别世杰;朱琼;亢留玉;任利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南京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至2014年416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类别、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多,占43.27%;静脉滴注给药多,占84.61%;抗菌药物多,占53.3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43.94%。结论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作者:张莉;周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当归药材霉变前后的质量变化,为药材的霉变危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定霉变前后的当归药材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与藁本内酯的含量变化。结果薄层色谱中,霉变当归药材主斑点的直径大小与荧光强度都比未霉变的药材要小。阿魏酸与藁本内酯含量分别比霉变前降低了60.71%和53.16%。结论霉变会严重影响当归药材的质量。
作者:孙欢;刘胜兰;胡纲;唐建川;秦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测定烫骨碎补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法及柚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UV法检测波长为283 nm。HPLC法色谱柱为ODS2 C18柱(1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醋酸-水(25:4:75),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83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骨碎补中总黄酮大吸收波长为283 nm,质量浓度在0.00282~0.1128 g/L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柚皮苷质量浓度在1.128~112.8 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8.38%,RSD为1.88( n=9)。结论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重复性较好,可用于烫骨碎补中总黄酮及柚皮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封传华;李刚;张静;徐兰;陶晓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口服大剂量(80 mg/d)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早期心率变异性( HRV )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患者的剂量为40 mg/d,试验组为80 mg/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改善至正常水平且无明显差异( P>0.05)。试验组患者HRV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术后MVA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0%( 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更能改善急诊PCI术后HRV,降低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有效。
作者:赵丽肖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输注治疗初诊糖尿病(DM)的临床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初诊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分别予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 CSII组)与多次皮下注射(MSII组)短期强化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 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 P>0.05);CSII组的血糖达标时间较MSII组显著缩短( P<0.05),血糖达标时间及治疗2周时的胰岛素日用量均显著低于MSII组( P<0.05);CSII组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均较MSII组显著改善( P<0.05)。结论 CSII用于治疗初诊DM患者具有显著疗效,相比于MSII能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存杰;雷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