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

李德;高小亚;陈丽叶;高剑波

关键词:甲钴胺, 硫辛酸,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摘要: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甲钴胺)和观察组(甲钴胺联合硫辛酸),各40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90.00%比72.50%,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均明显增快( P<0.05);观察组症状总评分(TSS)[(4.2±0.9)分比(6.3±1.2)]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3±0.5)分比(5.4±0.7)分]均明显降低( 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硫辛酸能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周围神经病变,值得推广。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妇幼保健院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妇幼保健院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应用的效果。方法对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1年)、干预当年(2012年)、干预后2年(2014年)的出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归纳日常工作模式及其持续效果。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当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53.68%)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2.82)低于干预前的70.64%和48.04( P<0.05),金额占比、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均低于干预前( P<0.05),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率(35.67%)和限制级使用前送检率(63.41%)均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后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各指标达到卫计委的要求,并能长期持续改进。结论妇幼保健院配备临床药师,通过日常有效的工作模式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干预,有助于临床积极、长效地合理用药。

    作者:郑新;刘福;朱玉清;王缉义;严健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30例

    目的:观察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镁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接受治疗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硫酸镁联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 P<0.05);观察组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为(3.39±1.18)d,湿罗音消失时间为(6.71±1.09)d,发绀消失时间为(1.19±0.50)d,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为(1.08±0.82)d,吸痰次数为(3.17±1.06)次,住院时间为(8.09±2.27)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3±1.52)d,(8.42±1.68)d,(2.43±0.57)d,(1.82±0.88)d,(4.61±1.49)次和(9.84±2.51)d(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P<0.05)。结论采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硫酸镁辅助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并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处方及工艺改进研究

    目的:制备性质稳定的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方法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对处方和工艺进行筛选。结果与结论所制备的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对湿热条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改进后的处方和工艺能明显提高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成品的稳定性。

    作者:肖俊峰;李冬;陈强;吴新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蒙药毛浩日查干-5中二苯乙烯苷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蒙药毛浩日查干-5中二苯乙烯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色谱柱采用 Eclipse Plus-C18柱(250 mm ×4.6 mm,5μm)、ODS预柱,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320 nm,流速为1.0 mL /min。结果二苯乙烯苷进样量在0.05~0.7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r=0.99999,n=6),加样回收率为98.34%,RSD为1.56%( n=6)。结论该法结果准确,可用于测定毛浩日查干-5中二苯乙烯苷含量。

    作者:银金兰;郑敏;李佳青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Ovid,Em-base,Cochrance Library,Clinicaltrails. gov和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从建库开始至2014年2月的所有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RCT),共计40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28 d全因死亡率[ RR=0.94,95% CI=0.81,1.10]和临床有效率[ RR=1.05,95% CI=0.92,1.19],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微生物清除率[ RR=1.11,95% CI=0.95,1.29]和MRSA清除率[ RR=1.11,95% CI=0.95,1.29],无统计学差异( P>0.05)。安全性方面,利奈唑胺组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RR=1.95,95% CI=1.45,2.62]和血小板减少症[ RR=1.54,95% CI=1.21,1.96]的比例高于万古霉素组;但发生肾衰竭[ RR=0.5,95% CI=0.33,0.77]的比例低于万古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 RR=0.98,95% CI=0.74,1.29]的比例相似,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HAP的疗效相似,但利奈唑胺比万古霉素易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症,而万古霉素导致肾衰竭的几率高于利奈唑胺,建议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权衡考虑。

    作者:程聪;苗新建;顾永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肿瘤放射及化学治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目的:分析肿瘤放射及化学治疗后引起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并阐述各类止吐药物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国内外相关临床试验和文献,对各类止吐药物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结果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和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呕吐均有较好疗效,第2代5-HT3受体拮抗剂帕洛诺司琼和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吡坦对延迟性呕吐的效果更佳,且与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联用可提高疗效。结论5-HT3受体拮抗剂为临床主要使用的止吐药,对急性呕吐的疗效优于延迟性呕吐,联用NK-1受体拮抗剂和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加强其对延迟性呕吐的疗效。

    作者:胡钰;罗洁丽;黄艳芳;李璐;吴柳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新型微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微乳在药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在实现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阻碍。该文中介绍几种新型微乳的研究进展和其在药学中的应用实例,并对其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作者:王传邦;刘亭亭;牟丽秋;胡旖耘;向大雄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酮洛芬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度研究

    目的:将酮洛芬制成固体分散体,考察其体外溶出特性。方法以聚乙二醇( PEG )为载体,用熔融法制备固体分散体,用正交试验筛选优处方和制备工艺,X射线衍射法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固体分散体优处方和工艺为, PEG 6000为载体,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5,制备温度为100℃,制备时间为30 min。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在pH=7.6的介质中释放速率快,45 min时溶出百分率为94.5%。结论酮洛芬固体分散体可显著提高酮洛芬的体外溶出速率。

    作者:王小宁;张存劳;马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34例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患者按随机序号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孕酮(P)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异(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中观察组怀孕率为61.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12%(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 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不仅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吴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18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有关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文献(检索时间1994年至2014年),筛选收集其致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原患疾病、发生时间、累及器官或系统、治疗措施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引发ADR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共有12种,以第3代、4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居前3位的是左氧氟沙星(27.07%)、环丙沙星(14.36%)、莫西沙星(12.71%)。其中60岁以上老人发生占34.81%;0.5 h以内发生占32.04%;累及器官/系统涉及全身各大系统,常见的ADR为中枢及神经系统损害(27.07%)、全身性损害(21.5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47%)。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导致的ADR涉及广泛,有些甚至较严重,如过敏性休克,临床应引起重视,积极推进该类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李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中西药联合应用研究现状分析

    中西药联用在临床非常普遍,联用时往往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结局,联用不当还可能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根据相关文献,分别从药物相互作用机制的体内外研究、临床病例研究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对中西药联用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选择中西药联用和开展中西药联用药物警戒提供参考。

    作者:宋如珺;徐德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肺癌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30例。Ⅰ组予乌司他丁40万U,Ⅱ组予乌司他丁20万U,C组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3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当天麻醉诱导前(T0)和手术后的第1天(T1)、第3天(T2)、第5天(T3)、第7天(T4)早晨7:00采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术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测定。结果 T0时3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和CD4+/CD8+比值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与T0时比较,3组患者T1时CD3+,CD4+,CD4+/CD8+均有明显降低( P<0.05)。C组T2时CD3+,CD4+和CD4+/CD8+较T0时明显下降( P<0.05)。Ⅰ,Ⅱ组T2时CD3+,CD4+和CD4+/CD8+较T1均有升高,达到或接近T0时间的水平。T2和T3时,Ⅰ组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C组( P<0.05)。T2时Ⅱ组CD3+,CD4+和CD4+/CD8+高于同时间点C组( P<0.05),T3时仅CD3+高于同时间点C组( P<0.05)。Ⅰ,Ⅱ组同一时点CD3+,CD4+,CD4+/CD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2种剂量乌司他丁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癌患者的T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可加快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的恢复,降低了手术麻醉等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免疫功能损伤和破坏,缩短了术后免疫抑制期,有利于围术期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加速恢复,且以40万U剂量对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佳。

    作者:吴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辅助治疗肝癌37例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介入及化学治疗对肝癌的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肝动脉介入灌注化学治疗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斑蝥酸钠维生素 B6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患者总有效率,肿瘤血清学指标糖原类抗原(CA125)、糖类抗原(CA199)及甲胎蛋白(AFP),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组患者进行成本-效果分析以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2.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95%(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血清学指标水平均有明显下降( 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 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疗效/费用比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两组患者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斑蝥酸钠维生素B6辅助治疗肝癌疗效较满意,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方秀华;徐洁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补佳乐联合全面护理干预用于中期引产后乳胀50例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对中期引产后乳胀缓解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引产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用药基础上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对引产后乳房的疼痛程度及硬度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引产后第4天、第7天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乳房胀痛消失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引产后乳房硬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中期引产后的乳房疼痛以及改善乳房的硬度,从而加快乳胀缓解。

    作者: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土贝母中土贝母苷甲、乙和丙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土贝母中土贝母苷甲、土贝母苷乙和土贝母苷丙3种皂苷类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方法色谱柱采用Kroma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1:69),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4 nm。结果土贝母苷甲、乙、丙进样量分别在1.28~12.8μg,0.241~2.41μg,0.515~5.1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0%,98.95%和98.78%,RSD分别为0.43%,0.62%,0.46%( n=6)。结论该法简便、准确,可为土贝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作者:黄瑾;张杰;顾正兵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或卡培他滨方案用于胃癌术后疗效对比

    目的:观察并比较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或卡培他滨方案在胃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晚期胃癌初治患者70例,随机分为SOX组(奥沙利铂+替吉奥)和XELOX组(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各35例。结果70例患者共治疗327个周期。SOX组治疗167个周期,XELOX组治疗160个周期。SOX组的有效率为62.86%,XELOX组的有效率为51.43%。SOX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5.71%,XELOX组的改善率为65.71%。SOX组较XELO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结论 SOX方案比XELOX方案更适合治疗老年晚期胃癌。

    作者:胥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水飞蓟宾脂质体制备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水飞蓟宾脂质体的佳制备方法。方法分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复乳法、逆向蒸发法制备水飞蓟宾脂质体;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形态;采用滤膜法分离水飞蓟宾脂质体中游离的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脂质体的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并以包封率和粒径分布为主要考察指标筛选佳制备方法。结果3种方法制备的脂质体形态圆整,基本无区别;采用薄膜分散法、复乳法、逆向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在高速剪切前包封率分别为(88.67±16)%,(68.88±1.5)%和(59.96±1.2)%,高速剪切后包封率分别为(72.32±7.6)%,(31.68±3.1)%和(37.66±1.4)%,剪切后平均粒径分别为(134.8±2.5)nm,(138.5±2.5)nm和(165.0±1.1)nm,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0.235,0.182和0.233。结论薄膜分散法制备水飞蓟宾脂质体包封率较高,减小粒径后对包封率的影响也较小,为后续制备肝靶向制剂奠定了试验基础。

    作者:何文;胡翠萍;郭咸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我院2011年至2013年免疫增强药物利用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免疫增强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分析法,统计分析医院2011年至2013年临床使用的免疫增强药物。结果2011年至2013年免疫增强药物的销售金额和限定日剂量逐年上升。核糖核酸Ⅱ的销售金额始终居首位,乌苯美司排在后,脾氨肽的销售金额增长幅度大,甘露聚糖肽则出现了下滑;DDDs稳居首位的是胸腺五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排在后;各药限定日费用均有所变化,胸腺五肽逐年下降,胸腺肽α1逐年上升,其余各药变化较小,总体稳定;药品销售金额排序/DDDs排序( B/A )高的为胸腺五肽,低的为核糖核酸Ⅱ,2012年至2013年甘露聚糖肽与胸腺肽α1均为1.00。结论医院免疫增强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用量逐年增加,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陈尚瑜;杨建锋;费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4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南京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至2014年416例有效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不良反应类别、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人多,占43.27%;静脉滴注给药多,占84.61%;抗菌药物多,占53.33%;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多见,占43.94%。结论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

    作者:张莉;周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预处理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炎的预防作用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炎的预防作用及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PICC置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30例。置管前均进行地塞米松预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P<0.05),治疗后静脉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 P<0.05),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P<0.05)。结论置管期间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地塞米松预处理期间的PICC静脉炎,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

    作者:陈陶;尹长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