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智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结合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对食道癌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食道癌术后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1例,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治疗;治疗组32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结合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治疗。结果两组术后营养状况均较术前改善,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肠道功能恢复早于对照组(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结合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用于食道癌术后患者的康复,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恢复,且应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琼;王显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单药或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和单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5例患者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美罗华单药或联合化疗组(美罗华组)39例和CHOP组46例,观察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随访2年观察生存情况。结果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为84.62%,明显高于CHOP组的54.35%( P<0.05);美罗华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CHOP组的63.04%( P<0.05);治疗后随访2年,美罗华组1年生存率为79.49%、2年生存率为69.23%,CHOP组分别为65.21%和36.96%,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2年生存率则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初治的B细胞性NHL疗效更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杜天赢;袁长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3种漱口液治疗单纯性牙龈炎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牙龈炎患者183例,随机分成甲、乙、丙3组,甲组给予金栀洁龈含漱液,乙组给予复方氯己定漱口液,丙组给予复方茶多酚含漱液,观察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疗效。结果乙组GI及SBI显著高于丙组和甲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丙组,但不良反应乙组较多。结论复方氯己定漱口液疗效较好,金栀洁龈含漱液和复方茶多酚不良反应较少,且舒适度较高。
作者:刘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和血清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7.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2%(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反酸、嗳气和上腹痛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P70 mRN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诱导HSP70表达,优于单用康复新液治疗。
作者:唐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8%(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硫辛酸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峻菱;兰富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口服联合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的临床疗效和对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研究1组(55例)、研究2组(54例)。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氧疗、解痉、平喘、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研究1组在上述基础上雾化吸入热毒宁注射液,每日2次;研究2组在研究1组基础上每晚睡前加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5 d后采血监测各组动脉血气指标及各种炎性介质水平,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动脉氧分压( 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研究2组PaO2和PaCO2水平改善优于研究1组,两组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2组、研究1组和对照组治愈率与总体有效率分别为39.22%,47.27%,57.41%与92.16%,94.55%,98.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后IgE、嗜酸性粒细胞( EOS )、白三烯E4( LTE4),白细胞介素-4( IL-4)和IL-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2组均明显低于研究1组( 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口服联合热毒宁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作用协同,可减轻炎性介质释放,改善换气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申玉;李若飞;韩雄信;戎书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筋骨草甾酮对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血脂饲料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用模型大鼠与对照大鼠添加筋骨草甾酮做试验,分析筋骨草甾酮调血脂作用效果。结果试验雌雄大鼠的总胆固醇(TC)分别是1.70,1.0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别是0.68,0.4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是0.28,0.19 mmol/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DLC)分别是0.69,0.45 mmol/L;雌雄个体间达显著差异以上水平。结论筋骨草甾酮可影响大鼠血脂水平。
作者:唐洁;罗丽;李璇;罗丹亚;牛若溪;钟伟;蔡晓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对比甲氨蝶呤(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与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分别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4月11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组(58例)与B组(55例)。A组方案为MTX 0.4 mg/(kg·d)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 d,同时口服米非司酮,每次25 mg,每天2次,连服3 d,治疗1~2个疗程;B组方案为MTX按照50 mg/m2肌肉注射,单次用药,其余同A组。结果 B组治疗1疗程治愈率为93.62%,高于B组的82.35%,A组治疗1~2疗程后治愈率为87.93%,略高于B组的8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5.5)d,略长于B组的(18.7±4.8)d,盆腔包块完全消失时间为(29.3±6.7)d,略短于B组的(30.8±6.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31.03%)、肝能功异常(12.07%)、骨髓轻度抑制(3.45%)、皮疹(6.90%)、口腔溃疡(3.45%)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组(18.18%,7.27%,1.82%,1.82%,1.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TX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1个疗程,协同杀胚方案治疗成功率较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方案有优势,后者1~2个疗程治疗成功率与前者相近,但疗程增加也带来药品不良反应的增加。
作者:刘海杰;付冬华;王孝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不佳,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生存率10%~20%,而靶向药物的应用可提高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更多患者能够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临床常采用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 )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进行联合化疗,作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一线治疗方案,其缓解率、生存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且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新型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嫄;王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9月住院的84例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三七片)和观察组(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各4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50.00%比26.19%)及总有效率(97.62%比83.33%)明显升高(P<0.05),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0.0±1.5)周比(12.5±2.4)周]、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7.2±1.1)周比(8.4±1.5)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1.0±2.5)周比(13.5±3.0)周]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3周内,两组骨痂大直径[(4.5±1.1)mm比(4.4±1.1)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3周以后,观察组骨痂大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7.2±1.8)mm比(5.5±1.3)mm ](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怀文娟;韩晓峰;朱颖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比较多西他赛与顺铂同步放射、化学治疗(简称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2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顺铂组(30例)采用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多西他赛组(32例)采用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多西他赛组临床有效率(71.88%)及临床受益率(96.88%)均明显高于顺铂组(56.67%和83.33%,P<0.05);多西他赛组生活质量好转率为62.50%,明显高于顺铂组的43.33%( P<0.05),恶化率为12.50%明显低于顺铂组的26.67%( P<0.05);多西他赛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顺铂组( 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现象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顺铂,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章耀鸿;陈冰;蔡奕;陈敬彬;陈家栋;刘万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医院诊治的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观察组采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适当的护理措施。结果治疗后3周及6个月,两组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且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3周下降更明显( P<0.05),但组间治疗后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 P<0.05)。两组患者IL-6、IL-8及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5),且同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3周下降更明显( 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靶向作用且安全性良好,能有效清除病理性B细胞且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效改善机体免疫性炎症的状态。对患者的精心护理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谭慧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游戏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胰腺炎患者分成A组和B两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护理,A组增加7 d的团体心理游戏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SAS及SDS评分相比,差异不明显( P>0.05);A组和B组患者治疗后SAS评分分别为(42.3±1.1)分和(50.8±1.7)分,SDS评分分别为(44.6±1.5)分和(54.1±2.2)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团体心理游戏联合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胰腺炎患者,可缓解内心的焦虑与抑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均悦;赵海艳;许艳玲;李艳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肿瘤患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引起Ⅳ级骨髓抑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通过该患者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及身体状况分析引起Ⅳ级骨髓抑制的原因,并与医师一起调整治疗Ⅳ级骨髓抑制的用药方案。结果引起该患者Ⅳ级骨髓抑制可能的原因是化疗药物本身及用量、既往疗化放疗史。临床药师参与用药调整,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出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协作,在该患者用药调整中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和有效。
作者:韩宪忠;喻录容;金蜀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挖掘和评价索拉非尼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索拉非尼的安全信号挖掘,利用SPSS 18.0软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时间、剂量对安全信号的影响。结果共挖掘出索拉非尼138个可疑的不良反应信号,其中皮肤系统不良反应信号43个。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皮肤不良反应相对其他不良反应在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皮肤药品不良反应中,性别构成无差异,45~65岁和65岁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25岁以下和25~45岁;药品不良反应较多发生在用药半年内,剂量集中在300~400 mg/d。结论临床使用索拉非尼应将用量控制在推荐剂量内,对已有皮肤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慎重用药。
作者:王平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方案,试验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方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各完成3个疗程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达72.50%,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的40.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炎、白细胞减少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应用治疗晚期结肠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徐建民;朱金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48例晚期结直肠癌均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临床疗效、肿瘤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有效率为27.08%,疾病控制率为77.08%,肿瘤进展时间平均为(16.7±5.8)周,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9.17%,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66.67%)、过敏反应(37.50%)、胃肠道反应(64.58%)、白细胞减少(35.42%)、肝肾损伤(29.17%)及外周神经损伤(20.83%)。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理想,但可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应熟练掌握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法,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治疗顺利完成。
作者:望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同分娩方式存在的相关性,定向观察益生菌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出生127例儿童依据不同分娩方式定向分为观察组(剖宫产组)和对照组(顺产组)。通过随访,观察记录两组儿童临床过敏症状发生情况,比较产后4,8,12个月定量测量两组儿童血清中IgG抗体及总IgE抗体含量。并对存在过敏性病症的患儿,采取补充抗过敏益生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对比,观察组为44.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5%( P>0.05),且观察组儿童血清中IgE抗体含量也高出对比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治疗,38例过敏儿童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结论临床经剖宫产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儿童产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明显。通过辨证施治,合理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可有效强化儿童肠道菌群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张颖;马多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12周。对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活动障碍,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但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活动障碍及 PSQI 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 P<0.05)。结论奥卡西平作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镇痛效果佳、临床疗效优、不良反应率低,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永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肺癌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7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6例,根据是否合并肺癌,分为观察组(合并肺癌)和对照组(无肺癌),各6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病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吸烟指数、体重指数的差异,分析使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与肺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吸烟史、吸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少,使用包含二甲双胍及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则更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吸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吸烟指数越大,风险越高;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但同时包含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糖方案则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蒋永源;周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