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宪忠;喻录容;金蜀蓉
目的:观察并对比甲氨蝶呤(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与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分别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4年4月113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A组(58例)与B组(55例)。A组方案为MTX 0.4 mg/(kg·d)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5 d,同时口服米非司酮,每次25 mg,每天2次,连服3 d,治疗1~2个疗程;B组方案为MTX按照50 mg/m2肌肉注射,单次用药,其余同A组。结果 B组治疗1疗程治愈率为93.62%,高于B组的82.35%,A组治疗1~2疗程后治愈率为87.93%,略高于B组的8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2±5.5)d,略长于B组的(18.7±4.8)d,盆腔包块完全消失时间为(29.3±6.7)d,略短于B组的(30.8±6.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31.03%)、肝能功异常(12.07%)、骨髓轻度抑制(3.45%)、皮疹(6.90%)、口腔溃疡(3.45%)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组(18.18%,7.27%,1.82%,1.82%,1.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TX按体表面积单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1个疗程,协同杀胚方案治疗成功率较MTX按公斤体重多次肌肉注射联合米非司酮方案有优势,后者1~2个疗程治疗成功率与前者相近,但疗程增加也带来药品不良反应的增加。
作者:刘海杰;付冬华;王孝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降糖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肺癌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7日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6例,根据是否合并肺癌,分为观察组(合并肺癌)和对照组(无肺癌),各68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病史,比较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吸烟指数、体重指数的差异,分析使用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胰岛素与肺癌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比较,患者吸烟史、吸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少,使用包含二甲双胍及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的则更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吸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吸烟指数越大,风险越高;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可能降低糖尿病患者患肺癌的风险,但同时包含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糖方案则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蒋永源;周向东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硫辛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8%(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没有明显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差值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硫辛酸联合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硫辛酸治疗,可提高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峻菱;兰富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肿瘤患者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引起Ⅳ级骨髓抑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通过该患者所使用的化疗药物及身体状况分析引起Ⅳ级骨髓抑制的原因,并与医师一起调整治疗Ⅳ级骨髓抑制的用药方案。结果引起该患者Ⅳ级骨髓抑制可能的原因是化疗药物本身及用量、既往疗化放疗史。临床药师参与用药调整,患者病情好转稳定出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协作,在该患者用药调整中体现了临床药师的价值,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和有效。
作者:韩宪忠;喻录容;金蜀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48例晚期结直肠癌均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观察治疗临床疗效、肿瘤进展时间、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有效率为27.08%,疾病控制率为77.08%,肿瘤进展时间平均为(16.7±5.8)周,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9.17%,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66.67%)、过敏反应(37.50%)、胃肠道反应(64.58%)、白细胞减少(35.42%)、肝肾损伤(29.17%)及外周神经损伤(20.83%)。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疗效较理想,但可出现较多不良反应,应熟练掌握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法,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确保治疗顺利完成。
作者:望淑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挖掘和评价索拉非尼上市后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进行索拉非尼的安全信号挖掘,利用SPSS 18.0软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时间、剂量对安全信号的影响。结果共挖掘出索拉非尼138个可疑的不良反应信号,其中皮肤系统不良反应信号43个。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皮肤不良反应相对其他不良反应在患者性别、年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皮肤药品不良反应中,性别构成无差异,45~65岁和65岁以上的患者明显多于25岁以下和25~45岁;药品不良反应较多发生在用药半年内,剂量集中在300~400 mg/d。结论临床使用索拉非尼应将用量控制在推荐剂量内,对已有皮肤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慎重用药。
作者:王平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抗感染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老年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抗感染药物治疗管理,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结合辅助检查结果,为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议。结果与结论对于术后胆道感染的老年患者抗感染的疗程必须充足,可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避免病情反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参考价值。
作者:黄晓晖;宋小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同分娩方式存在的相关性,定向观察益生菌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3年5月出生127例儿童依据不同分娩方式定向分为观察组(剖宫产组)和对照组(顺产组)。通过随访,观察记录两组儿童临床过敏症状发生情况,比较产后4,8,12个月定量测量两组儿童血清中IgG抗体及总IgE抗体含量。并对存在过敏性病症的患儿,采取补充抗过敏益生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对比,观察组为44.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5%( P>0.05),且观察组儿童血清中IgE抗体含量也高出对比组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治疗,38例过敏儿童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结论临床经剖宫产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儿童产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明显。通过辨证施治,合理补充抗过敏性益生菌,可有效强化儿童肠道菌群功能,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作者:张颖;马多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戊酸雌二醇联合米非司酮用于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术前对取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取出宫内节育器绝经女性84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取环手术,观察组取环前采用戊酸雌二醇和米非司酮综合治疗,记录并对比两组取环情况。结果观察组软化26例、部分软化14例、未软化2例,对照组软化11例、部分软化21例、未软化10例,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为(2.03±0.45)分、取环时间为(5.31±1.46)min、术中出血量为(4.33±1.23)mL、术后出血时间为(2.87±1.14)d,对照组疼痛评分为(3.86±1.18)分、取环时间为(9.64±2.95)min、术中出血量为(8.86±2.55)mL、术后出血时间为(4.53±2.61)d,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卵泡刺激素(FSH)为(70.53±5.35)μmol/L、雌二醇(E2)为(33.95±14.79)μmol/L,对照组术后FSH为(90.05±14.22)μmol/L、E2为(20.41±8.78)μmol/L,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生殖器萎缩妇女取环前应用戊酸雌二醇、米非司酮能有效软化女性宫颈,提高取环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取环时间和术中出血,改善体内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海英;刘新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分析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差异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80例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氨茶碱治疗,两组均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儿发病情况、疗效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及症状消除用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比50.00%),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比20.00%),所有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6.25%,组间无差异。结论配合相应护理措施,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具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王素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硫酸镁合硝苯地平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妊高征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与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压积、血黏度、阻力指数( RI )和脐动脉舒张压血流峰速比值( S/ D )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24 h尿蛋白量、24 h尿肌酐量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较单用硫酸镁治疗更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肾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文朝;高剑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对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100μg奥曲肽注射液,后用微泵以25μg/h的速率匀速维持,连续使用6~7 d。对两组患者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变化进行观察比较,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降钙素原、D-乳酸水平、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降幅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肠胃减压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观察组的腹围减少量为(43±1.04)c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8±1.15)cm,并且排气、腹胀消失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19%( u=2.2838,P=0.0224)。结论奥曲肽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可明显改善黏膜保护功能及胃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冰;许国梁;张焰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临床疗效,并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将入选的95例高血压伴P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在复律基础上,对照组予胺碘酮治疗PAF,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片,疗程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后血压、心脏彩超结果与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压值明显下降,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略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收缩末期左房内径(LAD)与对照组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 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治疗后两组 LVDD(47.5±3.2)mm 比(49.3±4.0)mm,LAD(36.9±1.9)mm 比(38.0±2.0)mm,LVEF(55.6±4.8)%比(53.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因子与血管紧张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不同程度下降,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4.1±1.3)mg/L比(5.2±1.8)mg/L,白细胞介素-6(IL-6)(3.9±0.9)pg/mL比(4.7±1.0)pg/m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26.9±5.2)ng/L比(36.5±6.0)ng/L,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6个月内PAF复发率(10.00%)与转为持续性房颤比率(2.00%),均低于对照组(24.44%,1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可降低PAF患者体内炎性因子与血管紧张素水平,减缓左心重构,联合胺碘酮可进一步增强临床疗效。
作者:苗阳;刘娜;舒景;翟雨佳;崔欣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患者,男,81岁,以结肠癌术后6年、左侧胸部疼痛3月、加重1周于2013年6月30日入院。体格检查示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恶病质,体形消瘦,全身皮肤干燥,弹性差,皮下脂肪菲薄,体表骨性标志明显,全身肌肉萎缩(以肋间肌、大小鱼际肌、腓肠肌为甚)。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颈静脉无怒张,肝颈回流征阴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左侧锁骨上窝内侧可扪及一0.7cm×0.5cm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肺气肿征,左胸、背部皮肤未见皮疹,左侧胸廓及各肋骨均有压痛,肩胛区靠胸椎处明显压痛(5~6椎体左侧椎旁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不大,心率75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右中上腹可见长约8 cm陈旧性竖形手术疤痕,右下腹可见长约3 cm陈旧性斜形手术疤痕,左腹可见一长约15 cm陈旧性竖形手术疤痕,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扪及,肠鸣音3~4次/分。双下肢不肿,双侧足背动脉减弱。胸部CT提示左侧第6后肋不连续,上肺背段可见一渗出性病灶。初步诊断为骨、肺等多处转移病灶可能。7月2日,给予抗感染、中药抗肿瘤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因背部疼痛难忍,14:50予口服硫酸吗啡缓释片(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1108261,国药准字H10980263,规格为每片10 mg)30 mg每日1次镇痛。次日11:30查看患者全天呈嗜睡状,呼之可应,问答不语,但很快再次进入睡眠状态,无胡言乱语、烦躁不安等。8h内基本未解小便,大便未解。体格检查示心、肺同前,无特殊;腹平软,膀胱叩诊不充盈,位于耻骨联合下2横指,压之无尿意,神经系统检查示神志欠清,头颅未见畸形,颈软,无抵抗,转颈试验阴性;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 c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无舌颤,咽反射正常,无吞咽困难;肢端感觉存在,双侧肢体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当日20:10观察患者神志仍未转清,并出现胡言乱语、表情欣快,立即予乙酰谷酰胺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醒脑,每日2次,并留置导尿。7月6日18:00患者神志逐渐转清,未再出现胡言乱语,问答基本切题,拔出导尿管可自行排尿。抗感染、中药抗肿瘤及对症支持治疗药物坚持用药,未改换药物,7月3日停用硫酸吗啡缓释片,后期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故考虑为硫酸吗啡缓释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王慧;邱洪;林芳;宋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和血清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7.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92%(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反酸、嗳气和上腹痛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P70 mRNA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健康教育干预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诱导HSP70表达,优于单用康复新液治疗。
作者:唐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该文通过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总结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导致的机体多系统不良反应,同时归纳了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为合理使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作者:牟必鸿;李胜前;幸勇;刘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9月住院的84例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三七片)和观察组(经皮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各42例,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骨痂生长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愈率(50.00%比26.19%)及总有效率(97.62%比83.33%)明显升高(P<0.05),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0.0±1.5)周比(12.5±2.4)周]、肱骨干骨折愈合时间[(7.2±1.1)周比(8.4±1.5)周]、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11.0±2.5)周比(13.5±3.0)周]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3周内,两组骨痂大直径[(4.5±1.1)mm比(4.4±1.1)m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3周以后,观察组骨痂大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7.2±1.8)mm比(5.5±1.3)mm ](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骨折愈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怀文娟;韩晓峰;朱颖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不佳,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生存率10%~20%,而靶向药物的应用可提高完全缓解持续时间,使更多患者能够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临床常采用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 )为代表的靶向治疗进行联合化疗,作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一线治疗方案,其缓解率、生存率等均优于单纯化疗,且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新型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嫄;王利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 MMF )与环磷酰胺( CTX )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将75例狼疮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CTX组38例采用CTX联合激素治疗,MMF组37例采用MMF联合激素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总缓解率,检测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补体C3水平及血清抗核抗体( ANA )阳性率变化,观察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 MMF组治疗总缓解率为86.49%,明显高于CTX组的68.42%(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尿蛋白及血清抗核抗体( ANA )阳性率明显降低( P<0.05),且MMF组降低更显著(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蛋白及补体C3明显升高( P<0.05),且MMF组升高更显著( P<0.05);MMF组各系统感染、胃肠道症状及月经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TX组( P<0.05)。结论MMF联合激素治疗狼疮性肾炎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补体C3及血清ANA阳性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袁子馨;包小慧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CT增强扫描中碘佛醇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行CT增强扫描并应用碘佛醇为对比剂的患者1256例,统计所有CT增强扫描成功患者注射碘佛醇前及注射后48 h内血清学、肾功能、心电图以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注射后48 h内有14例患者血肌酐值及尿素氮值均显著升高,与注射前血肌酐值、尿素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注射碘佛醇后Ⅱ导联、T波以及avF等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07%,一过性心率异常发生率为2.55%,一过性血压升高发生率为3.26%,一过性轻微热感发生率为3.82%,一过性面部潮红发生率为3.98%,头晕、恶心发生率为1.75%,注射部位即时肿胀发生率为2.71%,无中度、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CT增强扫描中碘佛醇尽管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仍需引起重视,必须采取恰当的应对方法。
作者:李文尧;杨晓萌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