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友兰
以急救护理课程为例,在对高职高专急救护理课程教学进行调研、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急救护理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思路。现就建设必要性、思路、步骤等方面进行探讨,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急救护理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医护人员及社会大众自主学习急救护理知识创造条件。
作者:张晶;刘俊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能力本位课堂设计教学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级两年制护生60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2013级两年制护生56人为实验组,采用能力本位课堂设计教学法。比较两组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护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1);护生对能力本位课堂设计教学法的评价优于传统教学法(P<0.05)。结论能力本位课堂设计教学法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护生的救护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护生的急救意识,培养护生的协作能力。
作者:焦金梅;肖焕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偏低,加之对基础课不重视,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课堂参与率也越来越低。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内因刺激参与、外因诱导强化参与,并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参与。
作者:吴文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在医学院校中,解剖学是基础的学科,也是医学生学好医学的基础和金钥匙。而解剖实践课是该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真人尸体的完整或分离标本来完成教学任务,但同时又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实际困难,那就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尸体的来源越来越少。为减少尸体浪费及节约教学经费,同时保证正常实践教学,各类尸体的防腐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将各种不同类型尸体防腐处理的要点进行简要说明。
作者:郑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调查中职护生临床环境评价及困扰因素对实习效果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改善临床实习环境、提高临床实习效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取调查问卷对实习护生临床环境和实习困扰因素进行调查。结果中职护生临床实习环境评价量表总分为(136.51±12.68)分,其临床实习满意度受多重临床实习困扰因素的影响。结论中职实习护生对临床实习环境较满意,针对中职护生在临床实习时的困扰因素,学院与实习医院可采取措施提高护生的实习满意度。
作者:王晓冰;刘艳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通过对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中健康评估相关内容的题量和分值进行分析发现,健康评估内容的题目逐年增加,主要侧重于病史采集、身体评估、症状评估、社会心理评估、实验室辅助检查等章节。现从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探讨健康评估教学的策略。
作者:彭宝华;吴红梅;姜林芬;苗晓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Microsim模拟病例系统对护生进行临床思维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72人)和对照组(74人)。对照组按教学大纲采用传统模式教学,实验组应用Microsim模拟病例系统进行模拟情景教学。结果实验组94.4%的护生对Microsim模拟病例系统教学模式感到满意。结论应用该系统进行模拟情景教学,可有效提高护生的操作能力、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作者:罗咏梅;金松洋;黄惠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护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随机选取选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的本科护生,在课程结束后,采用自编教学效果反馈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90.7%的护生认为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和有必要,93.4%的护生认为通过学习能掌握相关基本知识,部分护生对教学内容、方法及计划等存在一定的不满意。结论本科护理专业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十分必要,但在教学上需要进行相应改革,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袁群;陈燕;易霞;张银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探讨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对心肺功能、短期症状改善的影响,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2例,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急诊集束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气短缓解时间和住院周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呼吸、收缩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气短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周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集束化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气短缓解时间,且能降低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气管插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帆;张东霞;张保丽;杨志杰;高小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介绍在外科护理综合实验教学中采用协作脚本演绎的教学模式培养护生临床能力的做法,包括脚本的选择、编写完善、审核、排练、表演以及教学评价。协作脚本演绎是一种新的护理教学模式,可以用来培养护生的临床能力。
作者:潘兆年;毛静芳;彭美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我校的成人学历教育担负着北京郊区(县)医务人员学历提高的任务,实行的是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大纲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对护理心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现介绍如下。
作者:许燕;焦金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贫困县中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准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周口市试点县中小学的部分学生,对其进行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结果该地1680名中小学生中,营养知识知晓率为55.6%,中学生高于小学生(P<0.05);89.0%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中学生好于小学生(P<0.05);健康营养行为的总发生率为47.3%,中学生低于小学生(P<0.05);不良营养行为的总发生率为13.6%。结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贫困县中小学生具备良好的营养态度,但需要提高其营养知识水平,培养他们健康的营养行为,纠正不良营养行为。
作者:孙静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现状,探讨案例教学法对培养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级护理本科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实验前后使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前后本科护生CTDI-CV总分分别为(251.21±22.94)分、(256.65±31.46)分,均<280分。实验前少数民族和汉族护生得分为正性(>40分)的维度是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实验后得分为正性(>40分)的维度是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少数民族本科护生和汉族本科护生实验前后CTDI-CV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十分显著,护生评判性思维总体能力为中等,少数民族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不如汉族护生,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切实培养和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作者:江月英;蒋红;由淑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根据医学院校开设环境生态学选修课的特点,将环境生态学的内容与相关医学知识进行融合渗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模式,为医学院校开展环境生态学选修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张杰;马艳;郑玉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来[1],越来越多的课程尝试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现从微课的内容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反思3个方面着手,以空气栓塞为例详细介绍整个微课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并将微课设计中学生的情感变化作为关注点之一,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作者:苗泓丽;张迈 刊期: 2015年第10期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在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艺术,将医学专业技能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素质,使其在日后工作中更好地弘扬人文关怀精神,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作者:邱慧颖;胡晓霞;杨建民;王健民;徐茂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学校合作的护理专业中高职4+2分段培养项目为例,经合作院校、行业和企业三方研讨,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合作的建设思路,统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格+专长”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际合作、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培养和学生管理5个方面的衔接,为中职护理毕业生继续发展提供途径。
作者:吴丽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42例腰椎滑脱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使用ODI评分法、VAS评分法对疼痛的程度,SUK标准对正侧位X线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0~38个月,所有患者均满意复位,治疗效果优良率100%。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
作者:梁柱;张学霞;陈俊麒;伊吉平;王彬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基于Office Mix技术的互动式教学在中药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中药药剂学作为研究课程,对2010级统招中药学本科生68人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TT组),2011级统招中药学本科生72人采用基于Office Mix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OMT组),两组都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书面考核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OMT组学生的课堂活跃度、纪律性、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考核成绩等均优于TT组(P<0.05)。结论基于Office Mix技术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中药学本科生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是今后中药药剂学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韩立;郭晓娟;卞华;魏小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以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为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中医药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模式,在中药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作者:陈红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