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爱凤;钱红继;王益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方法对老年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全麻下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七氟烷吸入组(S组);异丙酚TCI组(P组);预先采用异丙酚TCI后改为七氟烷吸入组(PS组);预先采用七氟烷吸入后改为异丙酚TCI组(SP组)。术毕分别记录4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时并发症如术后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嗜睡及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P组、SP组比较,PS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改良Aldrete评分达到9分的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P组、SP组、PS组比较,S组患者EA及POVN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与S组、SP组、PS组比较,P组患者术后嗜睡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于老年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预先采用异丙酚TCI与七氟烷交替维持麻醉比预先采用七氟烷交替维持及单独使用七氟烷或异丙酚维持,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苏醒质量高。
作者:王敏;林世清;王益敏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四年制医学影像本科生毕业后多数将在各医疗机构中担任影像技术工作,主要担任X线投照、CT和MRI等扫描工作。为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一定的疾病影像诊断相关知识与技能。扎实的影像诊断理论基础有助于技师在投照/扫描过程中通过后处理等措施将病变区清晰显示,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影像图片。而高质量的影像图片是医生发现病变同时做出诊断的根本。因此,影像技术方向的学生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内容是必要的。四年制医学生理论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均少于五年制学生。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是所有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教师面对的难题。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及改革探索,结合文献探讨如下。
作者:李胜;朱新枝;邹文远;刘玥;曹阳;石思李;曾蕾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了解邯郸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中医药及健康管理的认知及需求,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邯郸市社区498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8.35%的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22%的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知识很了解;88.35%的老年人使用过中医技术来缓解或治疗疾病,63.86%应用后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老年人对健康管理需求前5位的分别是定期全面查体;中医体质调理;缓解乏力、失眠等;保护关节功能;康复治疗。结论目前老年人普遍缺乏健康管理相关知识,对中医技术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药治疗可以作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勇;焦丽艳;左慧敏;龚晓会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互动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互动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观察学生听课情况,检查学生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促进了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终提高了大学临床教学效果。
作者:林婕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台湾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台湾风格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发展特色,其完善的学制及教育体系值得大陆高职教育借鉴。
作者:唐正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探讨TBL(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的可行性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制订学习目标、组织团队学习和效果评价,发现该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实施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TBL教学模式可以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关课程中逐步推广使用。
作者:王晶;陈彻;王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翻转课堂对大专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课堂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从护理专业大专二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对照班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实行翻转课堂。所有护生在完成外科护理学指定内容的学习后,完成评判性思维量表和课堂满意度的测评。结果实验班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和学习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班(P<0.05或P<0.01)。结论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大专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及课堂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罗丽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微课学习资源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产物,其特点符合高职护生认知规律。应用护理学基础课前微课学习资源,从转变学习模式、提高学习管理能力、提高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探讨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廖雪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外科实践教学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实施外科实践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外科实践教学的禁锢,采取单独设课、阶段式教学、纵向实验设计的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式教学与分组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和相关配套改革,推进外科实践教学课程更好发展。
作者:张岳;唐年亚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病原生物及免疫学课程中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自选考试和必选考试。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学生的肯定。
作者:梁卉;周敏;皮克;欧阳坚;杨英;闻婧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专业本科生基础医学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基本能力考核等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级护理专业本科20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00名)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100名)采用传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和平时综合测试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专业基础医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教学方法。
作者:梁园园;张涛;康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为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以适应当前临床护理的新要求,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某卫生护理学校2012级45名护理学生和2013级42名护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级(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2013级(实验班)采用Seminar教学法。通过期末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分析Semina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异同以及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总成绩及主观题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6.19%以上的学生对Seminar教学法持肯定态度;授课后,实验班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P<0.05),实验班通过Seminar教学法授课后,临床沟通能力得分较授课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 Seminar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林琳;张红彩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创业是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方式,结合当前形势分析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现阶段高职医学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阐述高职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重点,同时强调高职医学院校需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
作者:丁衍文;郑磊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独立专业决策能力是合格检验工作者应具备的技能。就我校临床检验专业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单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检验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多样化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联用的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专业决策能力。
作者:刘宇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亚麻酸是机体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脂肪酸。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α-亚麻酸与健康及疾病的关系,主要对植物α-亚麻酸的生物活性与功效做一综述。
作者:李先辉;张洁;李超;谌新兴;杜紫阳;覃科杰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师生交流、小组学员交流并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以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科学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作者:杨宝华;张爱华;李琳;彭玉龙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人体结构是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对课程中大体结构的学习是结合解剖标本来巩固的,而微细结构的学习就要通过显微镜观察来强化。在教学中尝试利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开展人体结构课程的实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玉彬;韦素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改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透析一年以上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护理结束向患者发放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施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所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在工作态度、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到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延缓患者病情发展,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并能有效降低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武强荣;于一霞 刊期: 2016年第18期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一种常见而难治的疾病,病理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的,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高复发率等“恶性”表现。因此,对该病的彻底治疗及预防复发一直是困扰妇科领域的难题。目前,对其治疗很局限,子宫切除术成为确诊和治疗的方法。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病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尚未找到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大量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可能与子宫内膜内陷、雌激素、遗传、免疫等有关。
作者:夏红蕾;张小花;贾渊雯;马晓玲 刊期: 2016年第18期
肺动脉闭锁合并房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基层医院十分少见,现回顾分析1例肺动脉闭锁合并房室间隔缺损病例,研究肺动脉闭锁合并房室间隔缺损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和诊断、鉴别诊断的要点。
作者:李海涛 刊期: 2016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