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杨放
剖析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及意义,建议从生命存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死亡意识教育四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实现生命价值;提出了正视危机的存在,勇敢面对,开通危机求助热线、及时干预,完善心理辅导体系、长期干预的干预措施,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价值.
作者:王维铭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对中国医学伦理学30年的发展进行历史性回顾,将其置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视域中反思和总结,发现学科通过自身在逻辑结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完善,逐步构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形态.但同时,中国医学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三方面问题和四种能力不足的挑战.通过对学科发展过程的审视,看到成就,认清不足,加快学科更快发展.
作者:边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临终关怀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真切实践.临终关怀的深层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我生命之安顿、社会道德建设之促进以及国家福利事业之启示这三个维度.据此提出应加大对关注人之生命尊严与权利的临终关怀的建设,使其朝着有利于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方向继续前进.
作者:迟西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中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的存在对其稳定发展存在潜在威胁.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的医生、医院、患者等因素,提出防范医疗供方道德风险的策略,即: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推崇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医生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建立医生职业风险分担机制;改革医院价值取向,寻找市场经营性与社会公益性的均衡;建立严格监督机制,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教育.
作者:于微微;李华业;胡西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对公立医院医疗行为利益相关者进行剖析,并阐述了满意度评价范围,即内部满意度评价和外部满意度评价以及满意度评价方法,包括直接评价到直接与间接评价相结合,短期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以综合满意度评价为导向的服务提供系统.
作者:于莹;高原;姜淼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为了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及伦理建设,通过分析晨会实施的意义及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晨会的形式.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资料分析法,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我院实施的晨会制度在传播医院文化、加强医风医德建设,传递有效信息、塑造人性化医院,协调解决问题、保证患者利益,培养前瞻能力、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通过资源整合与展会制度的实施,为我院创建了一个和谐、公正、公平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患者利益得到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医院持续稳定发展还必须依靠全院员工的共同努力.
作者:苏霞;储梁华;吉建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在工业化国家,周末或节假日在医院值班的医护人员往往比平时少,但每天的急症患者数量与平时大体一致,这可能导致周末或节假日入院的危重患者死亡率较高.为了防范相关医疗风险,需要关注、解决有关问题.通过介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资料,总结经验:明确时限范围,严格病种纳入与对照;客观分析大量数据,阐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关注解决相关问题,降低患者医疗风险.
作者:黄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有学校教育、社会舆论引导和自我教育三种.以综合课程论为原则,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模块进行学校为主的教育和评估,采取学校形成性评估和患者定性评估为主,见习或实习带教教师总结评估为辅的三结合模式,后进行效能评价,体现研究的实践意义即实践教育学理论,统筹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促进医学院校教育与研究工作的落实,充分体现医学教学规律;有助于明晰医学各学科教学目的,完善学科建设;加强医学生对职业内涵的认知,增强受教育主体的职业使命感.
作者: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对山东省潍坊市和东营市的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职业积极性状况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新医改实施过程中影响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发挥的因素,由此提出调动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的相关对策:职业认同——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发挥的源动力;改善待遇——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发挥的物质基础;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的制度保证;社会宽容——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积极性的社会环境支持.
作者:杨萍;徐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号召院内医务人员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广泛加入医务社会工作志愿者,建立健全以志愿者为主体、红十字爱心组织和慈善医务义工队等多种服务形式相结合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有效增加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大力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其更了解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更好的服务他人并保护自己.积极探索出一条充分发挥医院优势资源、满足群众需要的医务社会工作道路,逐步完善我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
作者:沈志明;刘萍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者仁心”是对医学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的生动概括.针对当今的医疗现状和医患关系表现,从生命认知、生命敬畏和医患交往三个维度上来解读这句话的丰富蕴涵,是培养医德境界和医德智慧的必要视角.这三个维度体现在由“仁心”所发展出的爱心:对生命的尊重和同情;智心:对生命的智慧与觉解;诚心:医患交往中的推己及人.
作者:张艳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成果及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医学伦理学基本理论对新农合家庭账户、城镇职工基本医保个人账户的作用进行分析,在理论和道德直觉上认同农村合作医疗中家庭账户的作用和价值,即门诊家庭账户加住院统筹模式.主张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采用统账结合的模式,并且认同扩大个人账户支付范围尤其是受益人范围.
作者:杨同卫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需要一定的思想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传统的中医模式,是以儒医文化为指导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医疗文化与医疗保障实践,则较多地受到各种西方思想的强势冲击;新形势下,在医疗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兼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之精髓,以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医疗体制的建设与实施.
作者:李阳;杨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对安乐死的争论由来已久,实施起来有一定阻力.而临终关怀在理论上虽然可行,但是限于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治疗技术,现阶段难以广泛深入的开展.而近20多年来实施的终末期病人连续镇静技术,一方面可以使患者从极度痛苦中解脱,另一方面又避开了其在伦理学和法律上的缺陷,是一种在临床容易实施,易于被患者、家属以及社会接受的终末期治疗方法.
作者:温新意;蒋碧华;崔宇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人文关怀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人文关怀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人文关怀护理组的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人文关怀护理组患者的SCL - 90(临床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结论 人文关怀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唐娜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从我国临床试验行政许可、伦理委员会建设和研究者应承担的责任等角度出发,分析临床试验中受试者保护措施现状及在受试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胜任的机构仍在开展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知情同意流于形式或在知情同意过程中研究者行为失范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善措施:完善不良反应处理机制和受试者补偿机制,加强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能力建设,加强GCP的伦理培训,规范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与复核管理,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作者:张弛;刘利军;翟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不同层次实习护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护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提高实习护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447名不同教育层次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理相关规章制度及自我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本科、专科和中专护生在医疗风险认知方面存在差异(P<0.05).本科护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较高,特别在法律知识、护理相关规章制度、自我防护知识三个方面,中专护生认知低.结论 医疗风险认知教育是护理教育的重要责任,注重学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特医疗风险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各个环节,从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实习护生对医疗风险的认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何开莲;何剑;李莉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从教育内容、教育主体两个主要方面阐述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专业伦理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环境、理论研究、主体认知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公共卫生专业伦理教育现状,后从教育内容、教育力量两个方面探讨公共卫生伦理教育的完善,首先围绕公共健康领域的伦理主题:个人权利与公共的善之间的冲突,从公共卫生伦理教育利他与服务、责任、效用三个维度体系化探讨公共卫生专业伦理教育理论体系,再从教学、思政、实践资源三方面探索教育合力形成的实施路径.
作者:陈开亮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德尺度宽严相济的原则是参战与救灾医疗救援中的特殊道德要求.在这种特殊的医疗救援中,要对救命为上、效益为重、有利为先、特殊止救等理念指导下的救治行为给予道德宽恕,以保证大限度的提高救治效率.
作者:郑金;张京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设立沟通助手,是协助医患交流的全新设想.从适应新医学模式、培养新医学人才、填补教学空白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实习医生担任沟通助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其在缓和医患矛盾、弥补护患沟通缺陷方面的价值,并提出了沟通助手的培养原则和措施:明确责任义务,杜绝利益挂钩;健全培养模式,完成自我提升;完善考评体系,关注后续医德建设.
作者:顾珊;常运立;杜萍;杨放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