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庆市女性HPV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孙聪聪;梁爽;蒋鹏;胥飚;王佳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流行病学方法, 重庆
摘要:目的:调查重庆市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为预防HPV的感染及早期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市某县级医院门诊、住院的19860例妇产科患者的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分析其HPV分型。结果19860例研究对象中,HPV阳性5681例,感染率为28.61%。由于研究对象存在多重感染,故5681例感染人群中实际HPV亚型感染频数为8906,而高危型感染频数为6166(包含多重感染),占总感染频数的构成比为69.23%。将感染亚型分别按感染概率高低排序,排在前8位的是:52型、16型、58型、6型、CP8304(81型)、33型、53型、18型。HPV单一感染阳性率为19.38%,多重感染率为8.74%,其中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为主。研究人群中小于或等于20岁组感染率高(43.89%),36~50岁组感染率低(27.26%)。结论重庆市女性HPV感染率高,且以高危型感染为主,HPV52、16、58、33、18型为重庆市女性HPV感染预防的重点。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脊柱侧弯冠状面矫治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的手术效果。方法18例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均经一期行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其中L514例,S14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12例,部分分节型半椎体5例,楔形变椎体1例;10例患者有冠状面躯干失平衡。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8.5h,平均6.3h;术中出血量600~2800mL,平均1180mL。一过性神经根损伤2例,术后使用甲泼尼龙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腰骶弯冠状面Cobb角及近端腰弯冠状面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X线片无内固定松动。17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偏移改善,1例患者冠状面躯干失平衡加重。结论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长节段固定矫治对青少年腰骶部半椎体所致僵硬型脊柱侧弯是一有效的方法,冠状面的重建是手术的关键。

    作者:李波;张辉琴;桂钱欢;屈一鸣;王群波;钱邦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螺内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运用螺内酯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螺内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功能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率(HR)、B型脑钠肽(BNP)明显下降,心输出量(CO)、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及心脏指数(CI)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肌耗氧指数(H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SP)、平均收缩压(MDP)、平均舒张压(MAP)及内皮素‐1(ET‐1)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功能,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岳文静;王璐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TAM浸润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以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每位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组织标本,其中包括90份鳞癌组织标本,20份癌旁组织标本,20份正常食管组织标本。以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D206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CD20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CD206的阳性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CP‐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食管鳞癌组织的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AM浸润数量与MCP‐1的表达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检测TAM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揭示了TAM在食管鳞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对准确评估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作者:冯稳;于庆凯;陈奎生;孙淼淼;张建波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185例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及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成分及分布特征,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分析法对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185例尿路结石患者结石标本进行成分测定,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尿路结石患者中结石成分:草酸钙检出率64.86%(120/185),磷酸镁铵检出率33.51%(62/185),尿酸盐检出率占31.35%(58/185),磷酸钙检出率18.92%(35/185),碳酸磷灰石检出率29.73%(55/185),碳酸钙检出率6.49%(12/185),胱氨酸检出率1.08%(2/185);男女患病比例为1.89∶1.00,上、下尿路结石比例为3.51∶1.00;男性下尿路结石所占比例30.58%(37/121)显著高于女性3.13%(4/64)。结论针对九龙坡区尿路结石患者,除了多饮水增加尿量、低蛋白饮食、低尿酸饮食、低草酸饮食、避免过多摄入维生素C、平衡补钙等预防措施以外,还需要注意下尿路梗阻性疾病及尿路感染的随访及规范治疗。

    作者:曾家元;杨蓉;张龙;黎华盛;罗超;夏朝晖;姚志林;杨利明;刘京;钱源江;孙爽;张名均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EphB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EphB4在60例肝癌组织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MTS实验分析EphB4对肝癌细胞系SK‐Hep‐1活力的影响。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EphB4在肝癌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1.39±0.8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56±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分析发现EphB4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1.7%和23.3%;EphB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AFP水平、肿瘤大小、TNM分期相关(P<0.05);EphB4蛋白表达阳性和阴性的肝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22.5%和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EphB4显著提高肝癌细胞增殖能力(P<0.05)。结论EphB4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与肝癌进展和预后相关;并且EphB4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其可作为肝癌进展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曹阳;吴念;刘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cIA P与Caspase-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索细胞凋亡抑制蛋白cIAP和凋亡蛋白Caspase‐7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0年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子宫内膜癌根治且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患者55例,统计发病时组织学分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年龄等参数,电话随访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取病理标本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cIAP与Caspase‐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各参数的关系。结果cIAP与Caspase‐7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类、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肌层浸润、年龄无关(P>0.05)。cIAP与Caspase‐7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患者cIAP与Caspase‐7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或可作为子宫内膜腺癌预后检测指标。

    作者:徐燕;何涛;袁红瑛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病例对照研究文献发表现状的分析研究--以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为例

    目的:系统分析中文护理学术期刊病例对照研究的发表现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为数据源,计算机检索发表在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上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7篇,分别发表在17种中文护理学术期刊上;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文献内容涉及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等11个护理领域,且有29.9%的文献获得基金支持;作者来自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研究单位以临床机构为主。结论病例对照研究逐渐受到国内护理研究者的重视,但研究数量总体偏少,应积极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护理研究领域。

    作者:窦昊颖;张盼盼;陈珊珊;王云云;王泓午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新生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现状,分析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方法以佛山市17所医院作为监测医院,对2011~2014年消化道畸形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监测新生儿308530例,其中消化道畸形189例,发生率为0.61‰。消化道畸形的高危因素包括:母亲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吸烟/被动吸烟、不良生育史及新生儿为男性、足月儿等。结论母亲年龄、吸烟或被动吸烟、不良妊娠史、胎儿性别、胎龄等可影响胎儿消化道畸形的发生。

    作者:高平明;高晓燕;黄润忠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基于MEBT/MEBO的ERK1/2和p38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足免疫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烧伤皮肤再生医疗技术[湿润暴露疗法(MEBT)/湿润烧伤膏(MEBO)]对糖尿病足部创面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关系,探讨MEBT/MEBO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修复机制。方法糖尿病足患者40例予MEBT/MEBO干预治疗,留取治疗前后创面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ERK1/2和p38信号通路关键分子ERK1/2、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K6)、原癌基因(c‐myc)、Akt、活化复制因子2抗体(ATF2)及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表达情况,并观察二者间关系。结果经MEBT/MEBO治疗后,39例患者足部创面面积有不同程度缩小,仅1例患者无明显变化,显效14例(35.00%),有效25例(62.50%),无效1例(2.50%)。治疗前后信号通路分子全阳性表达、免疫阳性表达(任一指标)及免疫阳性表达(具体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面信号通路分子表达阳性率升高的同时,免疫因子阳性表达率亦升高。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免疫因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免疫因子IgA、IgM、IgG、C3c、C4c呈广泛、弥漫分布。治疗前创面组织可见信号分子极少量分布,治疗后创面组织信号通路分子ERK1/2、p38、MAPKK6、c‐myc、Akt、ATF2呈广泛、弥漫分布。结论MEBT/MEBO可能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ERK1/2和p38信号通路分子及免疫表达,ERK1/2和p38信号通路及其交互作用可能通过增加创面组织免疫表达而促进了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

    作者:吴标良;唐乾利;覃晓洁;冯烈;王民登;何明杰;吕震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miRNA-26a抑制ox-LDL介导的HAECs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究miR‐26a在ox‐LDL介导内皮细胞HAECs凋亡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体外作用于HAECs细胞,噻唑蓝(MTT)和TUNEL染色检测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活性与凋亡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中miR‐26a的表达水平。在HAECs中过表达miR‐26amimic,MTT和TUNEL染色检测ox‐LDL作用后细胞的活性和凋亡率。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R‐PTEN的3′UTR,利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鉴定miR‐26a的预测靶基因。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分别检测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ox‐LDL能够介导HAECs细胞的毒性死亡和细胞凋亡,并且降低了HAECs细胞中miR‐26a的表达水平。过表达miR‐26amimic能够抑制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毒性和凋亡。转染miR‐26amimic显著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P<0.05)。转染miR‐26amimic显著下调HAECs细胞中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miR‐26a能够抑制抑制ox‐LDL作用HAECs后细胞的毒性和凋亡,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下调了PTEN的表达。miR‐26a可能成为治疗凋亡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靶点。

    作者:李勇;杨特;沈怡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护理学基础》“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设计及效果评价

    “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为单位来组织与实施课程的新型课程模式[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之一,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探索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引入基于“项目主题式”的课程模式,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邵阿末;刘娟;陆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2个及以上脏器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及初步疗效。结果74例患者中合并脑外2个脏器结核47例(63.5%),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常见,合并脑外3个脏器结核21例(28.4%),以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淋巴结结核常见,脑外4个及以上的脏器结核共6例(8.1%)。经正规抗结核治疗,55例好转出院,14例自动出院,死亡2例,放弃治疗3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外多脏器结核表现复杂,病情严重,易漏诊,治疗难度大,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

    作者:唐书福;陈诚;张建勇;陈雪融;聂进;陈玲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重庆市女性HPV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重庆市女性群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为预防HPV的感染及早期宫颈病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重庆市某县级医院门诊、住院的19860例妇产科患者的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并分析其HPV分型。结果19860例研究对象中,HPV阳性5681例,感染率为28.61%。由于研究对象存在多重感染,故5681例感染人群中实际HPV亚型感染频数为8906,而高危型感染频数为6166(包含多重感染),占总感染频数的构成比为69.23%。将感染亚型分别按感染概率高低排序,排在前8位的是:52型、16型、58型、6型、CP8304(81型)、33型、53型、18型。HPV单一感染阳性率为19.38%,多重感染率为8.74%,其中多重感染以二重感染为主。研究人群中小于或等于20岁组感染率高(43.89%),36~50岁组感染率低(27.26%)。结论重庆市女性HPV感染率高,且以高危型感染为主,HPV52、16、58、33、18型为重庆市女性HPV感染预防的重点。

    作者:孙聪聪;梁爽;蒋鹏;胥飚;王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Napsin A 、TTF-1与ERCC1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状况的临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NapsinA、TTF‐1与ERCC1的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状况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NapsinA、TTF‐1、ERCC1在50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另选取30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NapsinA在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0.00%,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00%;TTF‐1与ERCC1则在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0.05)。NapsinA和TTF‐1的阳性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P<0.05),NapsinA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ERCC1阳性表达者总生存率优于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NapsinA、TTF‐1与ER‐CC1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其表达水平有利于医师判别患者的病情变化,且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陈晓露;吴蓉宜;罗昊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SOCS3基因转染对小鼠CD4+T h细胞分化及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SOCS3基因对小鼠CD4+Th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转染小鼠CD4+Th细胞,以植物血凝素(PHA)刺激靶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相应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目的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组T‐bet、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4、IL‐12Rβ2基因表达明显下调,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OCS)3、GATA‐3、IL‐4、IL‐6、IL‐10、STAT6基因表达明显上调,T‐bet、IL‐2、IFN‐γ、STAT4、IL‐12Rβ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SOCS3、GATA‐3、IL‐4、IL‐6、IL‐10、STAT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CS3基因转染可上调小鼠CD4+Th细胞SOCS3基因表达,下调STAT4活化和磷酸化,抑制Th1细胞分化,并下调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同时间接促进Th2细胞分化,并上调相应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

    作者:张沛;董念国;刘金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重庆地区67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及质量控制指标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67所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与质量控制指标情况,为探寻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根据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及质量控制指标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地区部分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对回收的调研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67所,21所为三级医院,46所为二级医院。其中教学医学5所、综合医院47所、中医院11所、厂矿医院3所、私立医院1所。床位与人员配备达标56所,未达标的有11所。67所医院中有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占71.64%,其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占83.33%,有手术麻醉系统占31.34%,有抗菌药物管理监测系统占68.65%。医院感染监测以常规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项为主。监测对象正确率为74.62%,抗菌药物用药在手术室占44.78%;监测统计以月为单位占73.13%,计算N N IS手术危险因素时长分级与手术时长的P75值正确率不高,手术与诊疗操作混淆占97.01%,对微生物检验知识与技术判定掌握率较低。结论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与质量控制指标调查能了解医院感染管理开展的情况,针对调查项目发现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关的强化、干预,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测水平。

    作者:刘丁;陈萍;方清永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NT-proBNP在AHF诊断中不同年龄段截断值的比较分析

    目的:分析年龄对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影响,探讨AHF诊断中不同年龄段NT‐proBNP佳截断值。方法收集临床疑诊AHF并于入院24h内行NT‐proBNP检测的患者457例,其中确诊AHF者194例。将AHF和非AHF患者按年龄分为3个组(<50岁、>50~70岁、>70岁),分析NT‐ProBNP与AHF的相关性,评价NT‐ProBNP在各组中诊断AHF的价值并进行佳截断值的比较。结果各年龄组中AHF患者的NT‐proBNP中位数水平均较非AHF患者明显升高(P<0.01)。应用NT‐proBNP诊断≤50岁、>50~70岁和>70岁3个组中AHF患者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91、0.88,佳诊断截点分别为1100pg/mL、1800pg/mL和3000pg/mL,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76%和73%。总体而言,按年龄分组的NT‐proBNP截断值诊断的特异性较不按年龄分组的高。结论NT‐proBNP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均具有较好的诊断AHF的价值。根据年龄分组,不同年龄段选用不同NT‐proBNP截断值,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作者:段芹;覃数;葛平;陆凯;贾俊;常广磊;张冬颖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帕瑞昔布钠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前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超前镇痛作用及对患者致炎因子的影响观察。方法将择期拟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6例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2例。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稀释成5mL),术毕前15min静脉注射5mL生理盐水;B组全身麻醉诱导时、术毕前15min分别予以5mL生理盐水、帕瑞昔布钠40mg(稀释为5mL)静脉注射;C组于全身麻醉诱导时及术毕前15min均予以5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3组患者术后12h患者自控镇痛(PCA)按压总数和有效按压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术毕即刻、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2的水平。结果A组术后12hPCA总按压次数和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1、2、4、6、8、12h的VAS评分较B、C组低(P<0.05),而术后24hA组与B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术毕即刻、术后2h、术后12h、术后24h的IL‐6、TNF‐α水平变化为:A组<B组<C组,IL‐12各时点比较:A组>B组>C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前应用帕瑞昔布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全身麻醉诱导时应用比术毕前应用效果更佳,且其发挥镇痛作用同时可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提高IL‐12的水平,有利于术后恢复。

    作者:石小莉;黎平;何琴;贺强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明确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预防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预先设计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共394例食管癌患者。该项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并获得了注册号:ChiCTR‐T RC‐13003817。有9例(2.3%)患者因未行食管癌根治术被排除,余下的所有患者均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两组,A组191例,B组194例。A组为试验组,术中接受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吻合,而B组为对照组,术中接受常规器械吻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在A组和B组分别为4.1%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8)。在观察术后吻合口狭窄时有7例患者因术后死亡而失访。在剩下的病例中,观察到A组和B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例数分别为13例(6.9%)和25例(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此外对于术后胃食管返流的监测发现,A组和B组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的例数分别为54例(28.7%)和105例(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活瓣成形‐胃食管套接术能有效预防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刘权兴;冯勃翔;侯兵;陈伟;李静孟;崔珂钒;戴纪刚 刊期: 2016年第36期

  • 人源抗VEGFR-2/As2O3-PEG-PLA隐形纳米粒的构建及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纳米新剂型的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以聚乙醇化聚乳酸(PEG‐PLA)为载体材料,W/O/W型超声乳化制备As2O3纳米粒,同时偶联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VEGFR‐2,终得到人源抗VEGFR‐2/As2O3‐PEG‐PLA纳米粒。对其粒径分布、Za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通过透射电镜(TEM)观察其表观形态,同时考察其体外释药和稳定性。选择24只肝癌裸鼠,随机分为VEGFR‐2/As2O3‐PEG‐PLA组及As2O3‐PEG‐PLA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纳米粒,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s2O3在两组裸鼠体内的分布;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结果本实验制得的As2O3纳米制剂VEGFR‐2/As2O3‐PEG‐PLA粒径为(141.9±13.2)nm,Zata电位为(10.2±1.1)mV;经TEM观察呈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状、大小较一致,分散性较好;载药量为(5.51±1.83)%,包封率为(62.12±5.98)%。体外释放发现其具有缓释效果,半数释放时间t1/2分别为10h;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发现该制剂稳定性良好。与As2O3‐PEG‐PLA组比较,VEGFR‐2/As2O3‐PEG‐PLA组中肿瘤、肝组织的As2O3浓度较高,心、血液、肾组织的As2O3浓度较低(P<0.05),且肿瘤组织中VEGFR‐2阳性率及蛋白表达较低。结论以PEG‐PLA为载体材料制备得到As2O3纳米制剂,且偶联具有肝癌靶向作用的VEGFR‐2,终得到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和载药量高,稳定性良好的纳米制剂,且初步证实在肝癌裸鼠体内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

    作者:钟志惟;王栋;殷香保;邬林泉;黄长文;黄明文;周凡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