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磷酸盐药物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张钢(综述);蒋电明(审校)

关键词:骨质疏松, 心房颤动, 并发症, 双磷酸盐
摘要: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1]。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每增长10岁,其房颤事件发生率增加1倍;在85~94岁人群发病达到高峰[2-3]。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男性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60% vs.40%)[4-6]。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与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7]。近年来,除了双磷酸盐药物使用的常规不良反应外,逐渐有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患者长期使用双磷酸盐药物与房颤事件发生风险有密切关系。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真核起始因子6抑制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探讨真核起始因子6(eIF6)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 eIF6+/-和 eIF6+/+小鼠 UUO模型;用 HE和 Masson染色观测小鼠肾间质胶原沉积程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与分布变化,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UUO模型 eIF6+/-小鼠在建模后10 d出现比eIF6+/+小鼠更明显的肾纤维化;在UUO模型中,eIF6+/-小鼠的肾小管区比eIF6+/+小鼠的肾小管区表达更多的TGF-β1和α-SMA。结论 eIF6可能通过影响TGF-β1的表达参与调控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刘岱松;杨思思;谭江琳;罗高兴;吴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HLA-DRB1*1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1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扁平苔藓(OL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相关研究,对纳入的文献依据 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 Rev-Man5.2.5进行 Meta分析,合并效应量选择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发表偏倚通过绘制漏斗图直观判断和采用Stata12.0做 Egger回归分析及Begg秩相关检验来检测。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OLP组396例研究对象中93例检出 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23.48%;健康对照组994例研究对象中196例检出 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19.72%,合并分析时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95%CI=0.59~1.94,P>0.05),经 Egger回归分析和Begg秩相关检验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HLA-DRB1*11基因多态性与 OLP易感性未见明显相关性。

    作者:熊亚林;钱利菊;秦朴;刘琴;杜跃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初入院及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和5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初入院及接受临床治疗不同时间(1、3、12、24个月)的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对血清中的肝病相关抗体谱(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SLA抗体)进行检测,结合肝脏酶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AIH与PBC患者血清中 ANA的检出率分别是57.8%和61.4%,滴度集中于1∶320和1∶640,治疗中 AILD患者血清中 ANA阳性率与滴度不随病情缓解而明显改变(P>0.05);肝病抗体谱检测,PBC患者血清中只有 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检出,检出率依次是73.7%、17.5%、26.3%,AIH患者6项抗体均有不同程度检出,但以 LKM-1、LC-1、SLA特异性检出为主;治疗1、3、12、24个月 AILD患者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P<0.05),自身抗体谱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对于 AILD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随病情缓解而改变,不能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

    作者:张宏宇;朱珍;徐昕;王永忠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应用品管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分析

    非计划性气管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尚未达到气管拔管指征而将人工气道拔除,或某些非人为因素的气管导管脱落[1]。非计划性气管拔管是机械通气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机械通气患者的2.8%~20.6%[2],包括患者自行拔管、医疗护理过程中的意外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延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 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甚至可能因为失去有效呼吸而出现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为降低气管插管患者UEX 率,本科2013年3月成立了名为“守护圈”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小组,针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对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的气管插管患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维书;吴琦;骆飞源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循证护理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循证护理。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门奇静脉断流术199例,手术后对其中106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观察组);对93例患者行传统护理(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腹腔内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并发症发现时间及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腹腔内出血及门静脉系统血栓分别为7.54%和4.71%,术后1周 Chi1d-Pugh评分为5分;而对照组术后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及门静脉系统血栓分别为7.52%和4.30%,术后1周 Chi1d-Pugh 评分为9分;观察组腹腔内出血(7.54%)和门静脉系统血栓并发症(4.71%)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现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不能降低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并发腹腔内出血和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但能够及时发现此两种并发症并尽早处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手术的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夏瑾;龚建平;王小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天然”药物在偏头痛中的应用

    偏头痛是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目前已有多种药物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及预防,如曲普坦类、麦角胺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由于偏头痛的类型多样,其发病机制未明,传统药物的疗效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其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及随之而来的药物依赖亦让人担忧。除此之外,对于药物选用受到各种人群的限制,如老人、儿童、孕妇,寻求更“天然”的药物显得更为重要。已用于偏头痛防治的“天然”药物主要可分为草本植物、矿物质、维生素、脂类、蛋白质类,本文使用 alternative therapy、complementary therapy、headache、migraine、riboflavin、magne-sium、feverfew、butterbur(petasites hybridus root)、头痛、偏头痛、替代治疗、小白菊、蜂斗菜、核黄素(维生素 B2)等关键词在Pubmed、CNKI中国知网、high Wire Press、大医网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对近年来各种“天然”药物在头痛防治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于琨(综述);周冀英(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按工作性质及其先后顺序,可将医学统计工作分为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实验设计是开展某项医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包括医学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医学专业设计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样本含量、获取样本的方法、分组原则、观察(检测)指标、统计方法等。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各种试验、检测或调查,要求资料完整、准确、及时、有足够数量、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等。整理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的检查与核对、对资料进行分组与汇总等。分析资料即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感染性脑损伤中橙皮苷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索橙皮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感染性脑损伤小鼠在暗场环境中自主活动的影响。方法将45只 ICR小鼠平均分为3组,即生理盐水组(对照组)、LPS组、橙皮苷组,每组15只,以ZH-ZFT型自主活动视频分析系统考察各组小鼠活动路程和穿格次数的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LPS组小鼠的活动路程缩短,穿格次数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 LPS组,橙皮苷组小鼠的活动路程延长,穿格次数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橙皮苷可显著增强 LPS诱导的感染性脑损伤小鼠在暗场环境中的自主活动能力。

    作者:吴健;刘红芝;温相如;付燕燕;张磊;孙颖;张芳;刘永民;董红燕;刘永海;宋远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研究

    目的:立足重庆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任务需求,制订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为重庆市移动医院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制订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备选方案;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备选项目进行调查,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编制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结果筛选出手术车、X线车、充气式帐篷等20项作为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构成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框架。结论编配方案研究为地方卫生部门建设移动医院提供了参考方法和标准,重庆市照此方案建设的移动医院参加2013年芦山地震救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代茂利;杨荣刚;方明金;郑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经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的必要性。方法将112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分为两组,A组(未留置支架)56例,B组(留置支架)56例,比较两组患者间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支架相关疼痛评分(VAS)、尿路症状评分(USSQ)、肉眼血尿发生率、泌尿系感染率及输尿管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泌尿系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 VAS评分、USSQ、肉眼血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 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输尿管狭窄。结论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单纯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不必留置输尿管支架。

    作者:张家模;张翾;刘家骥;赵德建;赵涛;高学林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Slit2蛋白对深静脉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 Slit2过表达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利用 Slit2过表达转基因小鼠进行下腔静脉结扎造模,观察血栓形成的情况,测量出血时间、血栓重量长度比,HE染色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并同时设立C57小鼠对照组。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在造模48 h后 Slit2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与 C57小鼠相比,裸血栓重量长度比明显减小;出血时间延长;Slit2过表达小鼠形成的血栓中白色血栓所占比例较小,而 C57小鼠则白色血栓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Slit2过表达能通过抑制白色血栓形成,从而有效抑制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勾红菊;王丽京;兰天;吴腾;吴平香;顾取良;郑凌云;温定文;丁彦青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松脂酸钠特重度化学烧伤患儿1例报道

    在生活中小儿一般极少接触到化学物质,化学烧伤在儿童人群中发生概率较低,因此对于如何诊治小儿的化学烧伤经验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度化学烧伤的儿童的救治,正确的处理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2月25日,本科收治1例因农药松脂酸钠特重度化学烧伤患儿,住院后通过抗休克、抗炎、换药及多次手术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013年4月7日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陆涛;李郁葱;张友来;邹立津;辛国华;曾元临;李国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以科技服务为先导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体系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面向企业直接开展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特别重视,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对高校的科技服务工作的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但多年来重视教学、科研,忽略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遍现象,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科技服务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短板,科技服务对教学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和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1-3]。在此就科技服务和产学研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付绍智;游静;谭开键;魏松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重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岗位职责问题研究

    岗位职责规范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岗位绩效,实施岗位管理的基本制度保障,它明确了各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规定了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做哪些工作,做到哪个层面,做到什么程度。科学、全面、合理的岗位职责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标准化建设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是主要承担着辖区内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任务。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化基层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作者:杨玲;颜星;林幻;邓梦露;胡新业;蒲川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1例报道

    小肠恶性肿瘤发生率远不及大肠恶性肿瘤,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较为少见,一般以腺癌较为常见,而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primary duoden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DSCC)更少见,梭形细胞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少见的特殊亚型,所以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极为罕见。本科于2012年发现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现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罗红波;王桂芬;王锡平;王敏;周英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应用二级标准检测系统建立云南省血细胞分析溯源体系

    目的:以云南省血细胞分析二级参考实验室定值的具有溯源性的定值新鲜血建立省、地州、县级血细胞分析溯源体系。方法用二级标准检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选择具有较好实验室管理和规范化操作技术水平的地区级实验室的检测系统作为第三级溯源体系进行溯源,通过用该检测系统定值的新鲜血对县级医院的检测系统进行校准。结果第三级溯源体系溯源链完整,该溯源体系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各项结果的偏差分布范围是:白细胞(WBC)1.21%~1.52%;红细胞(RBC)1.02%~1.08%;血红蛋白(Hb)-0.68%~0.78%;血细胞比容(HCT)-2.03%~0.62%;血小板(PLT)-2.96%~2.85%;通过第三级溯源系统定值的新鲜血对县级医院实验室血细胞分析系统进行校准。各项结果的偏差分布范围是:WBC 1.32%~1.88%;RBC 0.93%~1.10%;Hb -0.97%~1.16%;HCT -0.19%~2.06%;PLT -3.00%~-2.19%。结论利用定值新鲜血建立用配套校准物以外的血细胞分析溯源体系,解决当前云南省州、县级实验室血细胞分析溯源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各区域内医院血细胞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和检验结果互认提供了质量保障。

    作者:陈玲;牛华;马顺高;李从凤;孙武;董云华;平竹仙;侯香萍;马玉林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8例胰岛素瘤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治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35岁,男5例,女3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低血糖症状,给予葡萄糖后缓解;空腹血糖值1.81~3.15 mmol/L,平均(2.03±0.05)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呈低平曲线;增强CT显示单发肿瘤7例,另外1例为两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1.8~2.7 cm,平均(2.3±0.5)cm,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3例,胰尾部2例,病理检查7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3年,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典型的 Whipple三联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是治疗胰岛素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作者:李娟;李培志;龚建平;夏瑾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江西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基本药物制度认知与评价调查

    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能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并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用药费用[1]。为了减轻人民群众的用药经济负担,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2009年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该制度实施3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暴露出次均医药费用不降反升、乡村医师用药不合理等问题[2]。本研究对江西省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其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认识现状与评价情况,以期提高乡镇临床医师对该制度的认识,促进该制度更加完善。

    作者:王伟业;汪鑫;杨万水;范文燕;朱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重庆市中小学生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的知晓情况,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 SPSS17.00统计学软件中的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重庆市中小学生中能掌握75%传染病基本知识的占24.6%。从病种分布看,知晓率在60%以下的前6种疾病分别是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霍乱、麻疹、蛲虫病、狂犬病;从各年级的掌握情况看,高中生对结核、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掌握得较好,小学生对手足口病、蛲虫病掌握得较好(P<0.01)。结论中小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偏低,有针对性地加强传染病知识普及是减少传染病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作者:唐小红;杨春;朱卫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卵泡抑素样蛋白1在恶性肿瘤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卵泡抑素样蛋白1(FSTL1)又名卵泡抑素相关蛋白(FRP)或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蛋白36(TSC-36),是细胞外基质蛋白家族成员之一。FSTL1由多种细胞分泌,具有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凋亡、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文献报道 FSTL1在炎症、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方面都有初步研究,但其抑制肿瘤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新的肿瘤治疗研究中,免疫治疗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细胞免疫疗法(CI)可能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后的第5种方法。考虑肿瘤免疫调控也可能是 FSTL1的作用机制之一。因此,本综述对以往文献进行复习,简要阐明FSTL1在肿瘤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森勇;唐朝贤(综述);温文胜(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