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腹腔镜与经皮肾镜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比较

许生;亓林;吴心宽;王祺;陈运;韦旗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 腹腔镜检查,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摘要: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54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采用 MPCNL治疗(MPCNL组),23例采用 RLU治疗(RLU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结石清除率。结果 RLU组与 MPCNL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9.70±7.73)min vs.(46.50±7.09)min(t=-11.436,P=0.000);术中出血量为(21.50±7.23)mL vs.(66.90±20.00)mL,MPCNL组显著高于RLU组(t=9.94,P=0.000);术后3 d的结石清除率、术后高热发生率、术后尿漏发生率、住院时间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CNL与 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疗效,RLU术中出血较少,但手术时间长。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椎体成形缓解脊柱转移瘤疼痛研究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估计约为312万例[1]。大约30%肿瘤患者会发生脊柱骨转移,发生脊柱椎体转移性骨肿瘤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约10个月[2]。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转移性肿瘤所致椎体破坏的严重影响,临床治疗主要通过缓解疼痛和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生存期质量。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脊柱微创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在椎体转移性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 PK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明(综述);邓忠良(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肾上腺髓质素及其结合蛋白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AM)及 AM结合蛋白(AMBP-1)对梗阻性黄疸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24只,分为3组(n=8):假手术(Sham)组、梗阻性黄疸对照(Vehicle)组、梗阻性黄疸治疗(AM/AMBP-1)组。于胆道结扎术后第6天,经股静脉输入 AM和 AMBP-1,24 h后取材检测各项指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检测肠黏膜通透性,用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原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小肠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 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光镜下采用 Chiu′s评分法评测小肠黏膜损伤情况。结果 Vehicle组较 Sham组大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P<0.05),血清 TNF-α的水平增高(P<0.05),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及凋亡指数增加(P<0.05),肠黏膜损伤评分增加(P<0.05)。AM/AMBP-1组与 Vehicle组比较,肠黏膜通透性有明显改善(P<0.05),血清TNF-α的水平降低(P<0.05),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减少(P<0.05),凋亡指数下降(P<0.05),肠黏膜损伤Chiu′s评分降低(P<0.05)。结论 AM与AMBP-1可以明显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黏膜的高通透性状态,降低小肠组织的细胞凋亡,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作用。

    作者:唐永梁;郭勇;杨俊涛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患者初入院及药物治疗过程中血清自身抗体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6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和5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初入院及接受临床治疗不同时间(1、3、12、24个月)的血清中抗核抗体(ANA),同时用免疫印迹法对血清中的肝病相关抗体谱(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LKM-1抗体、LC-1抗体、SLA抗体)进行检测,结合肝脏酶学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AIH与PBC患者血清中 ANA的检出率分别是57.8%和61.4%,滴度集中于1∶320和1∶640,治疗中 AILD患者血清中 ANA阳性率与滴度不随病情缓解而明显改变(P>0.05);肝病抗体谱检测,PBC患者血清中只有 AMA-M2抗体、Sp100抗体、gp210抗体检出,检出率依次是73.7%、17.5%、26.3%,AIH患者6项抗体均有不同程度检出,但以 LKM-1、LC-1、SLA特异性检出为主;治疗1、3、12、24个月 AILD患者肝功能指标逐渐恢复(P<0.05),自身抗体谱检出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检测对于 AILD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随病情缓解而改变,不能作为临床疗效观察的指标。

    作者:张宏宇;朱珍;徐昕;王永忠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妇科拟行腹腔镜手术的122例患者分为Ⅰ组和Ⅱ组,分别采取哌替啶和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30 min(T1)、4 h(T2)、12 h(T3)和24 h(T4)各时间点血浆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指标变化。结果Ⅱ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在T1~T3时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4时与 T0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 T2、T3时 IL-6水平与Ⅰ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T1~T4时均较T0时明显升高,且T2、T3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术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 T2、T3时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可较好的平衡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抑制过度应激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安礼俊;胡伟;刘海林;张志捷;李金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维生素D及日照时间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规范剂量的维生素D及适度日照时间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控制影响。方法将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未绝经(50例)及绝经(50例)两组;再将两组按自愿分别分为单纯规范治疗组和维生素 D添加组(规范治疗并辅以每天25μg维生素D添加),运用 ELISA法测定各组25羟维生素[25(OH)D]水平;同时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患者生活习性及日照时间,跟踪时间持续一年,其间监测各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未绝经维生素 D添加组血清25(OH)D水平为(107.8±29.7) nmol/L,较未绝经单纯规范治疗组[(28.9±15.7)nmol/L]显著升高(P<0.05),其血压控制较未绝经单纯规范治疗组好;绝经维生素D添加组血清25(OH)D水平[(115.4±37.1)nmol/L]较绝经规范治疗组[(25.4±18.3)nmol/L]明显升高(P<0.05),其血压控制情况较绝经规范治疗组平稳;习惯性坚持每周不少于10公里散步运动且不少于14 h 日光浴者,血清25(OH)D 水平[(102.4±35.2)nmol/L],较生活无规律者[(24.7±14.1)nmol/L]显著升高(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为(98.5±21.7)nmol/L,与未补充维生素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坚持规范治疗并规范补充维生素 D、适度运动及日照,有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控制,补充维生素D对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区大刚;张栋武;陈立新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8例胰岛素瘤诊断与治疗及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诊治以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35岁,男5例,女3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低血糖症状,给予葡萄糖后缓解;空腹血糖值1.81~3.15 mmol/L,平均(2.03±0.05) 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呈低平曲线;增强CT显示单发肿瘤7例,另外1例为两个肿瘤病灶;肿瘤直径1.8~2.7 cm,平均(2.3±0.5)cm,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3例,胰尾部2例,病理检查7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3年,平均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胰岛素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典型的 Whipple三联征;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是治疗胰岛素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作者:李娟;李培志;龚建平;夏瑾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组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的表现[1]。其家族成员包括:血管平滑肌脂瘤(angiomyolipoma,AML)、肺及肺外组织的透明细胞“糖”瘤(clear cell “sugar”tumor,CCST)、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镰状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肿瘤(clear cell myomelanocytic tumors,CCMMT)及其他部位罕见的透明细胞瘤[2-6]。1996年,Zamboni等[7]通过报道1例CCST首次提出PEComa的概念。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PEComa为“由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具有独特特征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的间叶源性肿瘤”[8]。本文对 PE-Coma的细胞组织来源、临床病理特点和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国内中文报道的病例数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张彩;潘飞豹(综述);赵纯全(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caspase-9在结肠肿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9在原发性结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法检测 caspase-9蛋白在138例结肠肿瘤(48例含癌旁组织)、37例结肠腺瘤组织及66例结肠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caspase-9基因在37例新鲜原发性结肠肿瘤标本及其配对37例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caspase-9蛋白、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caspase-9蛋白在正常结肠、结肠腺瘤、癌旁组织及结肠肿瘤中阳性率分别为92.9%、81.1%、85.1%、87.0%;但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肿瘤中 caspase-9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均无关(P>0.05);结肠肿瘤中 caspase-9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1.587倍(P>0.05)。结论 caspase-9在结肠癌分型等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作者:木尔扯尔;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重庆市中小学生传染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的知晓情况,为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采用 SPSS17.00统计学软件中的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重庆市中小学生中能掌握75%传染病基本知识的占24.6%。从病种分布看,知晓率在60%以下的前6种疾病分别是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霍乱、麻疹、蛲虫病、狂犬病;从各年级的掌握情况看,高中生对结核、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掌握得较好,小学生对手足口病、蛲虫病掌握得较好(P<0.01)。结论中小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偏低,有针对性地加强传染病知识普及是减少传染病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

    作者:唐小红;杨春;朱卫民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感染性脑损伤中橙皮苷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索橙皮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感染性脑损伤小鼠在暗场环境中自主活动的影响。方法将45只 ICR小鼠平均分为3组,即生理盐水组(对照组)、LPS组、橙皮苷组,每组15只,以ZH-ZFT型自主活动视频分析系统考察各组小鼠活动路程和穿格次数的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LPS组小鼠的活动路程缩短,穿格次数减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 LPS组,橙皮苷组小鼠的活动路程延长,穿格次数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橙皮苷可显著增强 LPS诱导的感染性脑损伤小鼠在暗场环境中的自主活动能力。

    作者:吴健;刘红芝;温相如;付燕燕;张磊;孙颖;张芳;刘永民;董红燕;刘永海;宋远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以科技服务为先导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体系建设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中,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面向企业直接开展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特别重视,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尤其是2011年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要求,对高校的科技服务工作的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但多年来重视教学、科研,忽略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遍现象,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科技服务成为学校全面发展的短板,科技服务对教学科研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制约了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体系的建立和学校全面可持续发展[1-3]。在此就科技服务和产学研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作者:付绍智;游静;谭开键;魏松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1例报道

    小肠恶性肿瘤发生率远不及大肠恶性肿瘤,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较为少见,一般以腺癌较为常见,而十二指肠鳞状细胞癌(primary duoden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DSCC)更少见,梭形细胞鳞癌是鳞状细胞癌的一种少见的特殊亚型,所以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极为罕见。本科于2012年发现1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梭形细胞鳞癌,现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罗红波;王桂芬;王锡平;王敏;周英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研究

    目的:立足重庆市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任务需求,制订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为重庆市移动医院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专题小组讨论法,制订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备选方案;运用专家咨询法对备选项目进行调查,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编制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编配方案。结果筛选出手术车、X线车、充气式帐篷等20项作为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构成重庆市移动医院主要装备框架。结论编配方案研究为地方卫生部门建设移动医院提供了参考方法和标准,重庆市照此方案建设的移动医院参加2013年芦山地震救援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代茂利;杨荣刚;方明金;郑然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松脂酸钠特重度化学烧伤患儿1例报道

    在生活中小儿一般极少接触到化学物质,化学烧伤在儿童人群中发生概率较低,因此对于如何诊治小儿的化学烧伤经验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度化学烧伤的儿童的救治,正确的处理对患儿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3年2月25日,本科收治1例因农药松脂酸钠特重度化学烧伤患儿,住院后通过抗休克、抗炎、换药及多次手术等对症支持治疗,于2013年4月7日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陆涛;李郁葱;张友来;邹立津;辛国华;曾元临;李国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血清乳酸脱氢酶检测在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组贫血,主要是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或药物获得性 DNA合成障碍而引起[1]。其特点是外周血见大细胞性贫血,骨髓特点是红系、粒系、巨核系均出现巨幼变,以红系为明显,红细胞核发育不良,成为特殊的巨幼红细胞。但是,许多疾病可引起细胞“巨幼样变”,临床上所见的巨幼细胞增多不一定是巨幼细胞性贫血[2],不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临床、实验室检测及细胞形态学上与 MA有很多相似之处,常使临床上诊断难以明确。在临床工作中,作者发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在诊断巨幼贫中有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叶海燕;陈焯文;邓善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益智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参加益智活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在健康体检人群内进行抽样横断面调查和纵向随访研究。益智组92例(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经常参加下列活动中任何一项或多项,持续时间达5年及以上:象棋、围棋、麻将、扑克、跳棋、书法、绘画及阅读等,参加的频率至少每周2次。筛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均不参加上述益智活动或偶尔参加,未达到前述标准。入选者均无基线认知功能损害,排除继续参加工作者。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自制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评定。1年后健康体检时,对两组人员再次使用上述量表进行评估,观察两组评分变化。结果入组时,两组人员 MoCA、MMSE、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益智组与对照组 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oCA评分显示益智组有2例(2.2%)低于认知损害的临界值,对照组有6例(6.5%)低于认知损害的临界值,达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标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智活动可能对预防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有益,MoCA更适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筛查。

    作者:傅朝晖;陈登容;吴娟;邓霞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舒适护理对126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0%~70%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若不及时治疗,因进食不当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或吸入性肺炎,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脑卒中预后不良,严重者危及生命,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为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者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丽;徐正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应用品管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分析

    非计划性气管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尚未达到气管拔管指征而将人工气道拔除,或某些非人为因素的气管导管脱落[1]。非计划性气管拔管是机械通气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机械通气患者的2.8%~20.6%[2],包括患者自行拔管、医疗护理过程中的意外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可能延长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 停留时间及住院天数,甚至可能因为失去有效呼吸而出现窒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为降低气管插管患者UEX 率,本科2013年3月成立了名为“守护圈”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小组,针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对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的气管插管患者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维书;吴琦;骆飞源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动脉硬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监测两组患者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HDL-C及 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降压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 TC、TG、LDL-C及 IMT均显著降低,以上指标水平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进程,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郝振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C-反应蛋白在牙源性间隙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牙源性间隙感染病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入院时、入院第3天、出院前检测40例牙源性间隙感染患者 CRP 并进行血细胞分析,观察 CRP 在感染不同阶段动态变化规律,比较 CRP 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的敏感性,以及脓肿切开与否的情况下患者间 CRP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后CRP、WBC及 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所有患者 CRP、WBC、N%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所有患者CRP、WBC、N%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脓肿切开引流组与非脓肿切开引流组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RP可作为反映牙源性间隙感染病程中的动态观察敏感指标之一;(2)动态检测CRP、WBC、N%变化对于指导牙源性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用药及判断病情转归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查小雨;丁红忠;徐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