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绝经和绝经后期抑郁不同治疗方案的M eta分析

张文倩;熊正爱;贾佳;王智亮

关键词:围绝经期, 绝经后期, 抑郁, 心境障碍, 抗抑郁治疗, 激素补充治疗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在围绝经及绝经后期抑郁妇女中,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差异,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检索多项在线数据库,系统搜集相关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 T )及队列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完成M 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9篇(共2312例),其中RC T 10篇,队列研究9篇。M eta分析结果显示:激素联合抗抑郁药与抗抑郁药比较,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5,P=0.07),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7,P=0.005);激素联合抗抑郁药与激素补充治疗比较,治愈率(RR=1.73,P=0.003)及有效率(RR=1.5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抑郁药与激素补充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7,P=0.003);激素补充治疗与安慰剂比较,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17,P=0.03),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8,P=0.15)。结论虽然激素补充治疗对情绪有改善作用,但对提高围绝经及绝经后抑郁妇女对抗抑郁药反应的作用并不确定。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配偶感染乙型肝炎危险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 )表面抗原(HBsAg )携带者配偶 HB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其有效的防控策略,降低HBV性接触传播的风险。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设计,运用ELISA对2005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学调查中重庆市18~59岁人群HBsAg携带者的配偶、健康人群的配偶开展HBV血清学(HBsAg、抗-HBc、抗-HBs)检测。结果病例组(HB-sAg携带者)HBsAg阳性率(14.8%)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配偶,7.5%),P<0.01;女性配偶其HBsAg阳性率随结婚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多因素分析发现,配偶为HBsAg携带者、不使用安全套是HBsAg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高;性接触传播中,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感染乙型肝炎,提倡婚前体检,采取安全性行为或配偶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有效措施以降低 HBV性接触传播。

    作者:王青;徐佳薇;姚宁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AT 1 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后脑组织中AT 1 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索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脑出血后AT1R表达水平及其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4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难治性癫痫手术患者45例,每组患者均采集静脉血后检测AT1R的基因多态性,术中取被出血毁损挫伤的脑组织,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AT1R mRNA及蛋白水平,于术后第1、3、5天行头颅CT检查,通过CT值反映脑水肿程度。结果观察组AC/CC基因型与AA基因型AT1R mRNA水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基因型术区CT值比AA基因型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基因型AT1R mRNA、蛋白水平和脑水肿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 1R基因多态性与脑组织中 AT 1R mRNA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AT 1R蛋白水平和脑水肿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周昌龙;孙晓川;贺学农;夏小辉;张光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及受体表达水平。方法用ELISA检测22例SLE患儿和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中的滤泡辅助性 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CXCL13、IL-21)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滤泡辅助性 T 细胞相关受体(CXCR5、IL-21R)在两组儿童外周血CD19+ B细胞中的表达。结果SLE患儿血清中CXCL13、IL-21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XCR5在SLE患儿外周血B细胞上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L-21R在两组对象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儿血清中CXCL13、IL-21的水平升高提示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SLE患儿体内活性增高,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可以产生过强的辅助信号,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SLE患儿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洁;曾莉;陈元;刘来成;陈大鹏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无意识状态下加压疼痛诱发明显注意偏向

    目的:观察肢体加压疼痛条件下不同意识状态对疼痛相关字词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于被试者左臂肘横纹上方1~2 cm处捆绑止血带加压至26.6 kPa ,同时采用点探测任务进行32名健康大学生5类疼痛相关字词(情感性疼痛词、感觉性疼痛词、社会威胁性词、积极词与中性词)的注意研究,记录被试者在有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下反应时并计算注意偏向指数,同时记录疼痛强度与疼痛不适度。结果左上臂加压26.6 kPa诱发被试者产生中重度(4~5)疼痛强度及不适度。有意识状态下,被试者没有疼痛相关词表现注意偏向,而在无意识状态下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明显注意偏向(P<0.01)。无意识状态与有意识状态相比,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为偏向回避,偏向指数显著变小(P<0.05),对感觉性疼痛词和积极词表现为偏向注意,偏向指数显著变大(P<0.05)。结论无意识状态下被试者对感觉性疼痛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对情感性疼痛词及社会威胁性词表现出注意性回避。

    作者:韩松;冯雪岩;杨延辉;石雅琪;马天宇;李俊发;罗艳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患者抑郁及整体症状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对帕金森患者抑郁症状及整体症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吡贝地尔单用药组和吡贝地尔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用药组,每组20例。测量患者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及39项帕金森调查问卷(PDQ-39)评分,评定患者抑郁的改变和帕金森整体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比较,单用药组 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UPDRS评分及PDQ-39评分明显下降(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两组 HAMD 评分、UPDRS评分及PDQ-39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小剂量艾司西酞普兰可早期控制帕金森患者轻微抑郁症状,也可以改善帕金森患者整体症状,探索性地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疾病提出新思路。

    作者:郑江环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手术方式的临床评价

    目的:分析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眼压情况及前房角开放程度对该院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38例(40眼),分别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6者20眼,0.3~0.6者17眼,<0.3者3眼。术后随访3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2眼需要药物控制眼压。结论白内障合并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前房角开放范围大于1/2者宜首选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房角开放范围小于1/2者宜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

    作者:陈再洪;涂运输;刘珏;许光军;宗元娟;李灿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神经肽 P物质对高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JNK2信号途径在高氧肺损伤中的表达,探讨神经肽P物质(SP)在高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6只早产SD大鼠分配给代母鼠并分为4组(每组n=4):空气加9 g/L盐水组(A组),空气加SP组(B组)、高氧加9 g/L盐水组(C组)、高氧加SP组(D组),B、D组予腹腔注射SP1×10-6 mol·L -1·kg -1·d-1,A、C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9g/L盐水。实验14 d后,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测定肺湿质量/干质量(W/D)值,肺组织中SP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肺组织细胞凋亡的情况;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用Western blot检测JNK2蛋白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高氧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损伤,但D组肺损伤较C组有所减轻。Western blot显示,C组JNK2水平明显高于A组;干预后,D组JNK2水平低于C组。各组肺W/D值、PCNA和TUNEL组织分布表达以及SOD、MDA和GSH的表达与JNK2蛋白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结论高氧应激可激活损伤肺组织JNK2活性;SP对高氧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高氧诱导的JNK2的激活以抑制氧化损伤实现的。

    作者:李青;徐树红;李文莲;韩允;杨丹;杨胜林;邹莹波;许峰;黄波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10例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意义未明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ICU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择未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低诊断标准,但存在持久(>6个月)血细胞减少,骨髓三系细胞无明显病态发育和异常核型证据而考虑诊断为ICUS的患者10例,对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的2例患者转型至MDS,骨髓复查显示大于或等于二系细胞出现诊断性病态发育,染色体核型分析1例仍正常,另1例显示丢失1个正常20号染色体(20q-)。8例随访6~25个月,至今仍维持ICUS原状。结论未达MDS低诊断标准的ICUS患者,必须进行定期随访;部分患者经一定潜伏期后可转型至公开的MDS;之前实属Pre-MDS(MDS-早期),表明ICUS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避免漏诊。

    作者:浦杰;石军;陈真;陆道培;浦权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基于实践导向的《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的开发与探索

    中药制剂前处理岗位能力是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1-2],但传统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方向)课程体系中并没有《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本校基于重庆市和三峡库区发展中药产业对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借鉴实践导向职业教育思想[3-5],对原有传统中药专业(中药制药技术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后新开了《中药制剂前处理技术》课程。目前,该课程经过几年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易东阳;张俊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联合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及胃容受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复方阿嗪米特(CA)联合莫沙必利(MSP)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症状积分、胃排空试验及胃容受性的影响。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于该院确诊为FD患者112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药物MSP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另服用药物CA。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胃容受性情况及胃排空试验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51.79%、总有效率80.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4%、51.79%( P<0.05);好转率8.9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8.7±6.3)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4±7.9)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12.7±3.6)分;大饮水量(387.1±105.8)m L显著高于治疗前(320.8±90.9)m L和对照组治疗后的(351.3±77.7)m L。观察组治疗后2 h的胃全排空率66.07%(37/56)、5 h的胃全排空率94.64%(53/56)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0.71%(6/56)、23.21%(13/56)和对照组治疗后的44.64%(25/56)、73.21%(4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 A联合M S P药物治疗FD ,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胃排空,增大患者胃容受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尚品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重组 RN 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重组RNA干扰(RNAi)慢病毒表达载体。方法按照RNAi设计规则,针对mTOR基因设计4个干扰靶点和阴性对照序列(FAM ),先用人工合成寡核甘酸片段,通过PCR拼接的方法,即可获得小干扰RNA(siRNA)有效片段,采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对肺腺癌A549细胞进行转染,1 d后,通过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mTOR基因在1 d后mRNA水平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2 d后蛋白表达水平,从而筛选出高效的干扰靶序列,将其合成双链DNA ,通过pGCL-GFP载体,与pHelper 1.0和pHelper 2.0质粒共同组成载体系统,进一步转染293T细胞,终包装后产生慢病毒,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FP蛋白表达水平来检测293T细胞中的病毒滴度,并进行活性鉴定。结果 mTOR基因的高效siRNA干扰靶点被成功筛选出;mTOR siRNA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 A549细胞后,不管是从 mRNA 水平,还是蛋白水平,该基因都明显沉默;该基因mTOR siRNA的慢病毒载体被成功构建,同时收获病毒上清,并检测出病毒滴度为1×108 UT/mL。结论 mTOR siRNA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A549细胞,能够导致mTOR基因明显沉默;该基因mTOR siRNA的慢病毒载体被成功构建。

    作者:郑富霞;苗丽君;朱涵;张善丰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 L-2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2水平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及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检测3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51例正常对照的血清IL-22水平,比较两组血清IL-22水平的差异,评估银屑病患者IL-22水平与PASI之间的关系并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病例组治疗前血清 IL-22的水平较对照组高(t′=8.578,P<0.01),且与PASI呈正相关(r=0.64,P<0.05)。治疗4周及8周后血清IL-22均较治疗前下降(q=6.994,P<0.05;q=9.501, P<0.05),PASI变化也表现了同样的趋势(q=36.27,48.26,P<0.05)。结论 IL-2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血清水平可作为疾病严重程度以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刘军麟;邹循辉;殷梅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 H ES )是一组病因不明,以血液和(或)骨髓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伴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为特征的疾病。1975年Chusid等[1]提出 HES的诊断标准:(1)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109/L ,并持续6个月以上;(2)排除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如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血管炎或肿瘤等;(3)出现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表现。近年来随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H ES亚类被独立出来,各个亚类临床特征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就 H ES不同亚类的特点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荣欣(综述);胡水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口服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口服爱维治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可行性,比较口服用药与腹腔用药治疗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30只13周龄的雄性C57小鼠单次照射上段食管30 Gy后,随机分为1组(对照组)、2组(口服组)和3组(腹腔注射组)。记录每周小鼠体质量变化,于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分批处死小鼠,取食管组织进行 HE染色及TGF-β免疫组化染色。比较3组体质量变化情况、黏膜损伤分级和TGF-β染色分级。结果食管黏膜损伤2、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但是均好于对照组(P<0.05)。腹腔注射小鼠实验期间体质量较对照组有改善(P=0.030)。结论口服爱维治可以减轻食管黏膜组织损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食管炎症状,腹腔应用爱维治可以改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小鼠营养状况。

    作者:高莹;陈河润;朱向高;蒲卫军;郑红芳;陈亚林;朱广迎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紫苏油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紫苏油对人乳腺癌系M C F7细胞的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为开发紫苏油进行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稀释度的紫苏油处理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的噻唑蓝(MTT)实验,Hoechst 33258与碘化丙啶(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核形态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凋亡峰。结果紫苏油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而同类的大豆油没有此作用。用Hoechst 33258和PI染色观察到典型的凋亡细胞的核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凋亡率随时间和紫苏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紫苏油具有抑制人乳腺癌M C F7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提示其有可能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

    作者:杜雨柔;赵菊梅;张生军;李建;刘敏丽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重庆市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重庆市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需求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现场急救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重庆市6所大学12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9%的大学生希望自己能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学习现场急救知识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庆市大学生希望了解的现场急救知识是“外伤紧急止血”(占74.8%),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到医院或急救中心参观学习”(占47.7%),喜欢的现场急救培训学习方式是“理论讲授+观看教学视频或老师示范操作+学生课堂操作练习”(占63.6%),喜欢的操作学习方式是“老师指导,所有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相互进行操作练习”(占65.9%),并且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调查结果显示,43.5%的大学生从未接受过现场急救培训,重庆市大学生接受现场急救培训的频率均较低,有48.6%的大学生2年以上才接受1次培训,仅有13.1%的大学生“完全有信心做好”。结论重庆市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培训需求愿望强烈,并且存在性别和专业上的需求差异,过往急救培训的状况极差,亟待相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急救培训方案,提高大学生急救自救能力。

    作者:何艳;吴宗辉;孙炯;张巧英;游莉;程杰;胡晓琳;郑佳昳;李娟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不同品牌试剂盒及方法学间抗核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品牌试剂盒及方法学间抗核抗体检测结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12月进行自身抗体检测血清者180例,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145例,健康对照35例;同时进行亚辉龙ANA-17S、欧蒙ANA谱3以及欧蒙IIFA的平行比对试验。分别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两种试剂盒间的符合率。结果亚辉龙ANA-17S、欧蒙ANA谱3、欧蒙IIFA的灵敏度依次为94.8%、90.4%、95.6%;特异度依次为88.9%、91.1%、93.3%;阳性预测值依次为96.2%、96.8%、97.7%;阴性预测值为85.1%、75.9%、87.5%;亚辉龙ANA-17S与欧蒙IIFA的符合率为84.0%(P>0.05);欧蒙ANA谱3与欧蒙IIFA符合率为80.0%(P>0.05);亚辉龙ANA-17S与欧蒙ANA谱3符合率为93.0%(P>0.05)。结论3种试剂盒对自身抗体检测都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指标检测。实验室检测应该多元化,抗体指标检测应结合临床诊断标准对患者作出疾病诊断。

    作者:赵迪;陈燚琼;邓晓刚;杨文杰;徐雨杰;李智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的M eta分析

    目的:比较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孟鲁司特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孟鲁司特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轻中度哮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 databases、CNKI、VIP等数据库自建库至今的关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对纳入研究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接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变化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呼气峰流量(PEF)的改善均优于接受孟鲁司特治疗的患者,两种治疗方法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差异。接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孟鲁司特治疗的患者FEV1、PEF的改善明显优于接受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结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孟鲁司特,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孟鲁司特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且药物安全性较好。

    作者:郭梅;符州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至2012年9月重症医学科二区sTBI患者(GCS评分3~8分)40例临床资料,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并呼吸机短时间内维持轻~中度过度通气。另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sTBI 4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 h内行经皮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未进行过度通气)。两组患者均予防治感染、脱水降颅压、脑保护、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及时行手术治疗),连续观察患者伤后第1~7天颅内压(ICP)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所有病例于伤后6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经过轻~中度过度通气后能使sTBI患者的ICP迅速下降(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患者伤后6个月观察组生存质量良好者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联合轻~中度过度通气在sTBI中有利于降低ICP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重症患者伤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鹏;黄寨;秦文波;陆政;肖泉;莫祖聪;黎艳 刊期: 2014年第21期

  • 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 PP)儿童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临床诊断为M PP的78例患儿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39例)采用单纯阿奇霉素治疗,联合治疗组(39例)采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同时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儿童肺功能仪测定儿童肺功能指标。结果单纯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7%;联合治疗组患儿经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V-T、t-PT EF/t-E%和 T EF25/PT EF%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尤其以联合治疗组恢复较快,与对照组水平相近(P>0.05)。结论肺功能检测对小儿MPP治疗效果的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阿奇霉素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M PP能缩短病程,改善小呼吸道功能。

    作者:吴波;周璐 刊期: 2014年第21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