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医系统应用在优化医院门诊流程中的作用探讨

吕汝琦;杨雍

关键词:医院信息系统, 银, 费用和收费, 数据收集, 门诊医疗
摘要:目的:针对该院门诊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银医系统的应用对优化门诊流程的作用。方法通过收集银医系统应用前后该院门诊患者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资料,并结合银医系统应用前后该院向门诊患者发放的满意度调查表,对银医系统应用前后患者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银医系统应用后患者的平均候诊时间[(9.69±3.25)min]明显低于应用前[(18.12±2.37)min],且应用后患者总满意度[94.9%(224/236)]明显高于应用前[85.1%(188/2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可通过银医卡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打印医疗就诊信息,简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银医系统在医院的应用可简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儿科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支气管肺炎的患儿2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0.5 mg/kg,加入生理盐水2 mL中,采用氧驱动雾化装置及面罩给药,气流速度4~6 L/min,每天2次。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症状体征改善的情况,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且总有效率均超过98%。治疗组的痊愈率[61.0%(64/105)]明显高于对照组[42.9%(45/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驱动雾化吸入细辛脑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肯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直肠癌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医疗费用、术后保留导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较常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85.6±30.4)、(140.8±75.1)mL]、切口长度短[(6.6±2.5)、(15.5±4.3)cm],且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5±0.7)d]、术后尿管时间[(3.5±0.5)d]和术后住院时间[(8.2±1.3)d]均较常规开腹组[(3.6±1.4)、(5.6±1.4)、(10.3±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50.5±30.7)、(145.2±35.6)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4.2)、(10.3±5.1)个]、医疗费用[36365.3、34672.6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5/32)、18.7%(6/32)]及术后随访生存率[78.1%、7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腹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直肠外科手术经验。

    作者:张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各科室报告的88例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资料,统计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分析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88例患者中男性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且ADR发生率高的年龄段为31~40岁(44.32%),与其他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患者的给药方式主要以单独用药为主,而给药途径则主要以静脉注射为主;在用药后10~30 min和1~24 h这两个时间段ADR发生率相对较高;31~40岁年龄段患者的发生时间、恢复时间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患者;ADR累及系统多个器官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氟喹诺酮药物是常用的抗菌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尽量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用药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从而大限度减低ADR发生率。

    作者:徐华涛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30例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至2013年12月该院共收治胆结石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观察组);其余3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使用镇痛药的百分比等,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3.0±2.1)mL]、排气时间[(11.0±2.6)h]、并发症发生率[10.0%(3/30)]、住院时间[(6.3±1.4)d]以及镇痛药使用百分比[16.7%(5/3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05±9.8)mL、(23±5.3)h、40%(12/30)、(14.8±3.2)d、80.0%(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101.0±1.2)、(123.0±7.9)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疗法,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徐进波;吕震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抗病毒治疗主要依靠核苷(酸)类似物(NA)。虽然NA 能有效地抑制HBV 复制,但短期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完全清除HBV,通常需要延长疗程。先期进入临床应用的NA,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克拉夫定、阿德福韦酯等的耐药发生率越来越高;虽然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在初治患者中发生耐药的风险很低,但一旦出现与先前耐药患者的交叉耐药则很难处理[1]。而且,随着低耐药屏障NA的序贯应用,多药耐药已成为严峻的挑战。为防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中耐药的发生,弄清楚其耐药机制及诊断十分必要。

    作者:王洁(综述);金生(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护理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状况,探讨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有效护理方法,更好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该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4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反复出血率及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停止时间、贫血率及反复出血率[(8.6±2.1)d、27.6%、10.0%]均明显高于观察组[(5.3±1.7)d、17.9%、0],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青睐率(10.0%)显著低于观察组(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比常规护理手段更利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康复,是较为有效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万婷娥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子痫抽搐控制及终止妊娠的时机与方式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子痫发作的特点,控制抽搐方法及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降低母婴风险。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子痫患者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痫患者给予硫酸镁及安定治疗效果较好,23例抽搐控制,2例再次抽搐加用冬眠合剂后控制。产前子痫20例,产时子痫2例,产后子痫3例。产前产时患者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5例,1例治疗好转后继续待产,1例引产。双胎2例,死产2例新生儿窒息13例。结论正确处理子痫患者及抽搐控制后适时终止妊娠可改善子痫患者母婴的预后。做好孕期保健,尽早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干预,均可减少子痫发生。

    作者:刘利;石恒;娄尚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医务人员在岗位上救死扶伤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健康隐患。手术室护士作为在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一个高压力、高风险群体,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力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其工作压力管理及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护理学界活跃的焦点和方向之一。本文对手术室护士压力的调查工具、压力源进行综述,并针对目前手术室护士存在的压力问题提出相应的调试方法,旨在为压力源的调试提供思路和启发。

    作者:邓静;解雨(综述);聂智容;甘晓琴(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输血科实习带教体会

    随着临床输血实践的广泛开展,输血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起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考虑到我国仅有极少数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输血专业,实习前学生对输血知识掌握欠缺,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加强带教教师的自身理论基础及操作技能、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学生的法律知识认知、加强输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掌握输血适应证、加大职业素养的培养、定期进行师生交流、建立出科考核制度6个方面对输血科实习带教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芝兰;肖木洲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宫颈糜烂常规阴道镜下活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意义

    目的:研究宫颈糜烂常规阴道镜下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宫颈炎。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行阴道镜下活检,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宫颈刮片检查。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阴道镜活检宫颈癌检出率[90.0%(9/10)]明显高于对照组[77.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2~42岁的宫颈糜烂患者所占比例大[40.0%(48/120)],而年龄21~31岁的宫颈糜烂患者所占比例小[10.0%(12/120)]。结论阴道镜活检对中、重度宫颈糜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605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计划怀孕夫妇的健康状况,评估风险,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自愿在该所行孕前检查的1605例夫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流程,收集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将数据进行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参加检查妇女中,28例有不良孕育史,占参加检查妇女的3.50%(28/802);患有妇科疾病91例,占参加检查妇女的11.35%(91/802),尤以中、重度宫颈炎(36.26%,33/91)和阴道炎(28.57%,26/91)居多;实验室检验异常304人,占体检人群18.94%(304/1608),其中肝功能异常(37.50%,114/304)和乙肝五项异常(32.89%,100/304)居多。结论孕前检查对降低出生缺陷、预防不良妊娠、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优生优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玉凤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

    目的:研究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与术中感染控制措施的关系。方法该院普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对653例患者采取了术中感染控制措施,以强化术中感染的控制力度,降低切口感染率,并将此阶段患者情况与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感染控制措施实行前602例患者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术中感染控制对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急症手术、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疾病、营养状况差、肥胖、切口类型、手术时间长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球菌居多,占63.64%,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占36.36%。前3位病原菌排列顺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施行术中感染控制措施后总切口感染率[2.00%(13/653)]明显低于施行前[7.31%(44/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感染控制措施通过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起到预防作用,可以降低普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率。

    作者:黄翔飞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Gαq蛋白和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研究

    异源三聚体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扮演重要角色,介导信号从细胞表面传递到细胞内部[1]。哺乳动物细胞中1000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传导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应答都是G蛋白共同功能[2-3]。根据α亚基单位的不同,G蛋白可分为4个亚家族:Gs、Gi/o、Gq/11和G12/13。大多数的α亚基高表达于免疫细胞表面。Gαq属于Gq/11中的成员之一,其功能单位由Gnaq基因编码,在细胞中表达广泛,并且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4]。近的研究表明,Gαq基因敲除小鼠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使小鼠出现炎性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RA患者的Gαq表达明显较健康人低,故Gαq的低表达可能与RA疾病活动密切相关[5]。这些研究均表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Gαq扮演了关键角色,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本文就G蛋白与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及Gαq对T淋巴细胞稳态增殖的调控作一综述。

    作者:蒋文捷(综述);何成松;张玉高(审校)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行为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活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通过国际上统一的体质量指数(BMI)与简化Fugl_Meyer量表(FMA)评分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活动恢复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比分析。结果接受护理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27.85±1.31)分,(28.13±0.72)分]和BMI指数[(25.71±4.93)、(36.52±5.21)kg/m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护理后,观察组的FMA评分[(83.21±7.13)分]和BMI(83.32±5.9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8.12±6.59)分,70.93±4.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为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程度,显著提高护理的效果,对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祁桂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某院手足口病1848例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其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18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咽拭子、疱疹液、粪便、肛拭子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_荧光探针体外扩增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结果1848例标本中病毒核酸阳性率为60.71%(1122/1848),其中EV71阳性占1.43%(16/1122),CoxA16阳性占1.87%(21/1122),EV阳性占57.93%(650/1122)。男女感染比例为1.69∶1,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小于3岁的患儿占84.94%(953/1122),4~6月为高发季节,10~12月出现1个次高峰。结论该院手足口病病原体以除EV71、CoxA16外的其他肠道病毒为主,以小于3岁的患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作者:周成英;唐仕华;周光莉;陆红;吴世木;韦入翠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前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的护理

    探讨颈椎创伤伴脊髓损伤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的治疗效果。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该科35例颈椎骨折、脱位伤伴脊髓损伤患者行颈前/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并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经随访3个月至4年,35例患者植骨均完全愈合,脊髓损伤症状改善满意。前/后路尽早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结合术后早期电刺激治疗颈椎创伤合并脊髓损伤,可预防或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等并发症,促进脊髓、神经及肌肉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挽救患者的残余功能及挖掘其康复潜能。

    作者:孙月红;臧光红;王海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而为提升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对该院2012年5~7月150例静脉滴注患者药学服务的需求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患者对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的需求居于前5位的分别是:护士巡视静脉滴注[95.3%(143/150)],了解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64.0%(96/150)]、了解药物名称[60.0%(90/150)]、查对准确[55.3%(83/150)]和药品质量合格[54.0%(81/150)];对静脉滴注中对药学所担心的问题居前3位的是输错液体[80.7%(121/150)]、穿刺失败[58.0%(87/150)]和液体走空[52.0%(78/150)]。结论要将患者作为静脉滴注护理工作的中心,加强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对于患者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关注,并不断提升护士的护理技术,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静脉滴注中药学服务。

    作者:王修文;肖仲琼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高压输变电网对周围居民神经系统影响的跟踪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高压输电线电磁场暴露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对照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大于100 m)和观察组(居住环境距离电网小于20 m)。通过现场电磁场检测、问卷调查、脑电图检查等研究电磁场对人神经系统的影响。结果2010年和2013年观察组发生头痛、头晕、易疲劳等表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疲劳发生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脑电图检查结果中,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013年可疑率较2010年明显升高。结论距离暴露电磁场可能与头痛头晕、脑电图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升高有关。

    作者:朱永平;陈浪;尹欢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依达拉奉治疗颅脑损伤43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住院部的颅脑损伤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3、5、7天的血清胃泌素水平,连续治疗1个月后,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Barth_el指数(BI)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5、7天血清胃泌素水平[77、48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94、68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中有37例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降至正常,治疗有效率为86.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12%(2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NDS[(14.0±2.9)分]和BI[(59.0±2.5)分]结果也要优于对照组[(23.0±2.8)、(41.0±2.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及和1例出现皮疹,但也未经任何处理停药后即得到了恢复。结论依达拉奉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新平 刊期: 2014年第24期

  • 甲钴胺注射液联合组合型人工肾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钴胺注射液联合组合型人工肾对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选择该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出现严重皮肤瘙痒的尿毒症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对照组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口服抗组胺药、镇静及外用止痒药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即组合型人工肾)及甲钴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_微球蛋白(β2_MG)及皮肤瘙痒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血磷、iPTH、β2_MG、皮肤瘙痒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钴胺注射液联合组合型人工肾可减轻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状,降低血磷、iPTH和β2_MG。

    作者:伏广浩;刘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4期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现代医药卫生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