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宋成;刘启望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应用。方法运用骨髓细胞形态学对5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确诊,结合血液流变学指标、细胞计数及蛋白质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全血黏度与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P<0.0001);血浆黏度与总蛋白、球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P<0.0001),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无相关性( 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与正常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可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步检测及疗效检测,具有潜在的临床运用价值。
作者:刘明全;吴东明;杨敏;许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炎症在癫痫中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参与了癫痫的形成和进展,然而抗炎药物是否能够对癫痫进行干预仍存在争议。阿司匹林具有抗炎、解热、止痛、抗血小板聚集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阿司匹林作为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可能有潜在的抗癫痫作用,抑制癫痫中的炎症反应,从而干预癫痫的形成和进展。以下就近年来阿司匹林在癫痫炎症机制中的作用加以综述,为临床提供潜在的治疗思路。
作者:司莉莉(综述);孙红斌(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 ,BIS)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8例,包括低温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乙托咪酯0.3 mg/kg及维库溴铵0.1 m/kg。麻醉维持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异丙酚6~10 mg/( kg?h),切皮前静脉注射芬太尼10μ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转机后体外循环机内加入芬太尼5μg/kg及维库溴铵0.05μg/kg,异丙酚维持原注射剂量不变,在BIS监测下维持麻醉深度处于D2~E1水平。体外循环采用高流量100 ml/( kg?min)非搏动性血流灌注。持续监测麻醉诱导前( T1)、气管插管( T2)、CPB前即刻( T3)、降温至32.0℃( T4)、阻断前即刻( T5)、阻断后2 min(T6)、复温即刻(T7)、停CPB(T8)、停CPB15 min(T9)不同时间段BIS、鼻咽温度、平均动脉压(MAP)与心率(HR)水平的变化。结果与T1比较,麻醉诱导后各时间点( T2~T9)患者BIS与M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心肺转流术( CPB)前比较,体外循环期间各时间点( T4~T7) BIS、鼻咽温度、M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IS可有效用于监测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深度,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陈胜阳;王研心;王更富;张永强;秦元旭;岳修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下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肩周炎患者100例,简单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基础上加用臂丛神经阻滞下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关节活动度和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肩周炎治疗疗效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下关节粘连传统松解术治疗肩周炎能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作者:程明;王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ALDH2基因Glu504Lys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增厚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EH患者414例,根据CIMT厚度分为CIMT增厚组与CIMT正常组,对CIMT增厚组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FMD)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CIMT增厚的关系及CIMT增厚组中不同基因型携带者与FMD的相关性。结果 CIMT增厚组AG型、AA型、AA/AG基因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DH2基因Glu504Lys AA/AG基因与CIMT增厚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CIMT增厚组中ALDH2基因Glu504 Lys AA/AG基因型与FMD值的降低独立相关;将FMD作为变量纳入回归分析后,ALDH2基因多态性与CIMT的相关性较之前明显降低。结论汉族人群ALDH2基因Glu504 Lys多态性与EH患者CIMT增厚存在相关性,ALDH2基因Glu504 Lys突变可能通过使血管EDD发生障碍导致EH发生CIMT增厚。
作者:马孝湘;刘玉萍;王林;何霞;杨雁华;陈晓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对两种血培养系统进行性能验证,探讨快速准确地做出病原学诊断的方法。方法两种血培养系统分成需氧瓶组、厌氧瓶组和儿童瓶组,将配置好的不同浓度梯度的标准菌悬液按要求分别注入血培养瓶内,按要求放入自动化仪器内进行培养,然后记录两个仪器每个瓶子的报阳时间,实验结束后对不同系统学培养瓶检出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在需氧瓶中,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B群链球菌在细菌浓度为107、105及10 CFU/ml时,BACTEC FX检出时间早于BacT/ALERT 3D;在厌氧瓶中,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B群链球菌在细菌浓度为107、105及103 CFU/ml时,BACTEC FX检出时间早于BacT/ALERT 3D;在儿童瓶中,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和B群链球菌在细菌浓度为107、105、103及10 CFU/ml时,BACTEC FX检出时间均早于BacT/ALERT 3D(P<0.05)。结论两种血培养系统均能有效监测由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血液感染,BACTEC FX血培养瓶检出时间多数早于BacT/ALERT 3D血培养瓶。
作者:向成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上肝包虫病几乎由囊型和泡型组成。手术治疗是泡型肝包虫病首选治疗方案,辅助药物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效果。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国内外学者对泡型肝包虫病的认识加深,近年来在治疗泡型肝包虫病方面寻找到更多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放射治疗、射频或微波消融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等。本文对泡型肝包虫的治疗方式和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龙爽;朱鹏;宋旭彤;邓绍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胰腺远端切除是治疗胰腺体尾部疾病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高胰漏率一直是胰腺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胰腺残端的处理被认为是有效减少术后胰漏的关键,但胰腺残端的处理方式众多,目前仍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本文就胰腺远端切除术中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及特点进行综述。
作者:张杰;赵小龙;金琦智;尹树君;汪旭(综述);董科(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移植手术中分别静脉泵注血管加压药去氧肾上腺素和正性肌力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临床疗效。方法68位接受肝移植的受体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去氧肾上腺素组术中持续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0.3~0.4μg/( kg?min),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组持续静脉泵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2μg/( kg?min)起至5~8μg/( kg?min),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补液量及血浆中乳酸水平。结果去氧肾上腺素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组,手术结束时血浆乳酸含量低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组。结论肝移植手术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可安全有效地逆转血管舒张,较正性肌力药减少出血和输注液体量,有利于改善内循环。
作者:杨玺;杨孟昌;温开兰;谢敏;苏文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合并症与CT表现分型。方法23例经病理确诊为腺性膀胱炎患者,分析术前多层螺旋CT结果,并与膀胱镜或术中所见的临床分型对照。结果23例患者症状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尿路刺激症状、肉眼血尿、下腹痛。18例患者有合并症,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尿路感染(30.4%)、泌尿系统结石和/或梗阻(30.4%)、膀胱结石(13.0%)。 CT表现大致分为弥漫增厚型、结节样增厚型和片样增厚型,病灶强化程度等或稍高于正常膀胱壁。弥漫增厚型病变常累及双侧输尿管入口。弥漫增厚型病变中临床分型以滤泡水肿样型为主;而结节样增厚型病变中临床分型以乳头状瘤样型为主。结论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临床上存在各种慢性刺激因素时,综合分析CT的分型表现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CT分型为结节样增厚型病变者临床分型以乳头状瘤样型为主,应警惕癌前病变。
作者:王玉婷;蒲红;陈加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西藏拉萨地区青少年学生健康状况及近五年来变化情况。方法对拉萨地区7~18岁在校学生,按各性别年龄组男女各100名抽样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视力、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并与五年前同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2010相比,2015年男生营养不良及低体重变化率分别下降4.5%及5.4%,女生营养不良及低体重变化率分别下降3.1%、2.9%。体重超标及肥胖率男生增加8.4%,女生增加4.1%。2015年平均视力不良率男生下降7.6%,女生下降4.2%。结论与五年前相比,藏族学生营养状况改善,营养不良比例减少,但超重与肥胖人数比例增加,视力不良率下降。
作者:董海;春花;叶腾春;曲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前临床使用时间长、证据强的抗凝药物是口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华法林,但其抗凝效果不可预测,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指导临床用药剂量,否则容易出血,同时由于其治疗窗窄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近年出现的一些新型口服抗凝剂(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使用更加方便,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更重要的是,NOACs临床效果并不劣于华法林,甚至具有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初,NOACs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效果,随着NOACs临床应用适应症的拓展,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作者:汤宝鹏;芦颜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身体约束是保护患者,对患者干预治疗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1],以肢体约束为主,尤其是双上肢的约束,其中腕部的约束为普遍。调查发现,国内现在使用多的约束工具是手腕棉布约束带,其次是加强型约束手套[2]。使用手腕棉布约束带约束时,过紧影响患者的舒适性,过松约束无效患者仍可抓扯管道。使用约束手套时,患者手部不能安置留置针和氧饱和度夹子,也不易观察患者肢端循环。为解决实际工作难点,我科特设计一种筒式手部约束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520193976.5)。现介绍如下。
作者:罗江山;黄婕;胡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局限期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水平及其预后的关系,为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初次治疗的16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局限期组76例,广泛期组88例,分别检测血清LDH,并评价疗效。通过随访记录对比局限期和广泛期患者生存时间及疗效。结果小细胞肺癌患者局限期的生存时间均明显大于广泛期,治疗后有效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广泛期,LDH水平明显低于广泛期;LDH水平正常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大于LDH水平升高的患者;LDH增高的患者肿瘤肝转移率与多部位转移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可以作为预测患者的预后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映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67(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67,Ki-67)和胸腺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 TK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和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TK1在40例宫颈癌、4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0例正常宫颈上皮中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Ki-67、TK1阳性细胞数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Ⅱ-Ⅲ) Ki-67、TK1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CIN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中Ki-67和TK1的表达有一定相关性;TK1和Ki-67在宫颈癌复发或转移组高于无复发或转移组。结论 Ki-67与TK1对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预后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TK1对判断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变程度及宫颈癌是否有复发倾向具有参考价值,且优于 Ki-67。
作者:廖媛;简燚;罗克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骨科病区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手术治疗后14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及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服务态度和主动性、工作能力、关爱与沟通、病区管理和健康教育各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DVT发生率(1.39%)低于对照组(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华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CC)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RCP)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目的。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儿童CCC患者49例,将患者MRCP与病理组织学资料相对照,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协商并达成一致的影像诊断结论。结果本组49例CCC患者均接受MRCP检查,均显示胆管扩张,其中球形扩张21,柱状扩张11例,梭形扩张9例,巨大囊状扩张8例。29例显示胰胆管共同管,诊断为胰胆管合流异常。 CCC影像和手术分型:Ⅰ型29例,Ⅱ型有2例,Ⅳ型有18例。结论 MRCP对CCC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巨大囊状CCC多不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
作者:郭万亮;黄顺根;盛茂;汪健;倪勇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与血脂相关候选基因(APOC1,CELSR2,BUD13)多态性与汉族成都地区人群血脂亚组分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将成都地区1900例受试者按TC、TG、LDL-C和HDL-C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单碱基延伸测序法分别对rs17035630( CELSR2基因),rs4420638( APOC1基因),rs11556024( BUD13基因)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rs17035630( A/G)等位基因分布在LDL-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8,P =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s17035630 A等位基因携带者对增高LDL-C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1.396倍( OR=1.396,95%CI:1.145~1.697,P =0.001)。结论 CELSR2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亚组份LDL-C异常有关。
作者:张雪萍;郝芳;谭英彩;林婴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腹腔镜手术时腹内压、特殊手术体位和二氧化碳( CO2)气腹均会对患者生理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且在病情复杂和(或)时间长的手术中表现更为明显。近年来设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及微创手术的大趋势,腹腔镜手术适应范围越来越广泛;医院老年患者、肥胖患者日渐增多,气腹引起的各种病理生理的改变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将从CO2气腹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预防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便于临床工作安全顺利的开展。
作者:雯(综述);兰志勋(审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单纯腹腔内灌注化疗以及联合热疗两种方案治疗晚期腹腔恶性肿瘤并腹腔积液的近期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收集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腹腔恶性肿瘤并腹腔积液患者127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单纯腹腔灌注化疗组59例与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68例。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药物毒副反应。结果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治疗总有效率55.88%,明显高于单纯腹腔灌注化疗组的3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0,P=0.011)。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例数显著高于单纯腹腔灌注化疗组(χ2=5.530,P =0.019)。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损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热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腹腔恶性肿瘤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荐给部分具有适应证患者。
作者:田述梅;赵翼;金韬;张羽;胡书佳;吴吉进;吴远鹏;谢可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