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月经初潮年龄对中国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

孙刚;王珂

关键词:乳腺癌, 月经初潮年龄,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表型
摘要:目的:探索中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共210例,按月经初潮年龄分为≤13岁组和>13岁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差异。结果:月经初潮年龄越早(≤13岁),腋窝淋巴结转移几率越高,同时肿瘤分期越晚(P <0.05);初潮年龄越早,非 Luminal 型出现的比例越高(P <0.05)。结论:月经初潮越早,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越高并且多呈现出非 Luminal 型的分子表型。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方法:以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经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78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治疗组,交替应用 CHOP、TAOP 和 MEOP 方案各2个疗程化疗后,以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法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TBI +VEMAC 方案实施预处理,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后每月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WU /d ×10天为1个疗程的过继免疫治疗,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1995年1月-1999年12月的52例 B 细胞性 NHL 患者为对照组,化疗及移植方法同上,未给予过继免疫治疗。随访时间5年。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各有1例患者在3个月、2个月时分别因肝功衰竭和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随访1年时,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分别为96.2%、90.4%(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患者的 DFS 分别为93.6%、88.5%和73.1%、65.4%(P <0.01)。随访1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5.2%和88.1%(P >0.05)。随访3、5年时,两组中 III /IV 期患者的 DFS 分别为92.1%、87.3%和69.0%、59.5%(P <0.01)。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联合过继免疫治疗 B 细胞性 NHL 疗效显著,尤其 III /VI 期患者获益明显。

    作者:王存邦;白海;葸瑞;潘耀柱;徐淑芬;张茜;陈燕;周进茂;吴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二甲双胍调控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药物敏感性机制探讨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增强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细胞毒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以5-FU 联合或不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Lipofectmin 2000转染 AKT 质粒;RT -PCR 法检测 AKT、MDR -1核酸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AKT、p -AKT、MDR -1蛋白表达。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强5-FU 对 HT -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单用5-FU 与5-FU 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0.12±5.96)%和(78.00±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甲双胍可以在核酸及蛋白的水平上下调 AKT、p -AKT 及 MDR -1水平;过表达 AKT 单独5-FU 处理较空白质粒组凋亡率降低(19.72±2.23)%,过表达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空白质粒组降低(20.30±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调节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英明;谢敏;孙丽娟;朱国方;王若雨;刘庆平;秦建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阿苯达唑对胃癌细胞 MKN -45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在多种癌细胞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对胃癌细胞的作用鲜有报道。本文探讨其对人胃癌细胞 MKN -45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ABZ 处理人胃癌 MKN -45细胞,采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 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 法检测 MKN -45细胞中 E -cadherin 和 MMP -9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 VEGF 分泌水平。结果:阿苯达唑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MKN -45后,细胞划痕愈合的程度及 Transwell 穿膜细胞数随浓度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改变,0.25、0.5μmol/L ABZ 可显著抑制细胞迁移率(F =39.311,P <0.01),减少迁移细胞数(F =11.331,P <0.01)及侵袭细胞数(F =7.671,P <0.01);经ABZ 处理的 MKN -45细胞 E -cadherin 蛋白表达水平上调而 MMP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VEGF 分泌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苯达唑可能通过上调 E -cadherin 及下调 MMP -9表达水平来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能抑制胃癌细胞 VEGF 的分泌。

    作者:张玄;赵晶;高向阳;高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ER、PR、Her2/neu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 ER、PR 和 Her2/neu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 ER、PR 和 Her2/neu 的表达与 PTC 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两步法检测108例 PTC、2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 ER、PR、Her2/neu 的表达,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Her2/neu 基因的表达。结果:ER、PR 在 PTC 组高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应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各组均未见 Her2/neu 表达;ER、PR、Her2/neu 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R、PR 在 PTC 中表达敏感性较高,可以作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指标。Her2/neu 在 PTC 中无表达,其与 PTC 患者预后无关,与 Her2/neu 相关的靶向治疗药物不可应用于 PTC 的治疗。

    作者:董丽儒;彭涛;刘楠;李双;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16排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16排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与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78例,16排螺旋 CT 进行诊断,并进行常规 CT 扫描与增强 CT 灌注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60例,无淋巴结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76.9%。无转移淋巴结组的肿瘤直径为(0.54±0.11)cm,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直径为(0.87±0.12)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 CT 扫描,图像无伪影,靶平面保持良好。有淋巴结转移组的 PS 与 BV 值都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 <0.05)。经过 CT 判定为淋巴结转移61例,无淋巴结转移17例,与手术病理判定对比,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0%和94.4%。结论:16排螺旋 CT 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能获得更好的肿瘤血液动力学信息,具有很好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对胃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勇;靳光华;付汉东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循环肿瘤细胞数目与血清中 Cyfra21-1、CEA、Fg 表达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常用的肿瘤指标细胞角质素19可溶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及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g)表达水平的关系,比较 CTCs 阳性组和阴性组转移灶数目差异。方法:采集66例进展期晚期肺癌住院患者治疗前7.5ml 外周血,保存于4℃冰箱中,24小时内由益善生物技术公司使用“免疫去除结合纳米过滤法”行 CTCs 检测。同时检测血清中 Cyfra21-1、CEA、Fg水平,收集并分析 CTCs 数目与转移灶数目、临床 T 分期、转移淋巴结的关系。结果:纳入患者中 CTCs 检出率为86.4%。CTCs 数目与 Cyfra21-1水平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65(P =0.003);CTCs 数目与 Fg 水平相关,相关系数为0.330(P =0.007);CEA 与 CTCs 两变量无明显相关性。两组患者的肿瘤转移器官数目大于3个的比例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组患者 Cyfra21-1异常增高率有显著差异,且 CTCs 数目与 Cyfra21-1表达水平正相关,可由 Cyfra21-1初步估计 CTCs 水平。而外周血中 Fg 异常增高率无显著差异,但二者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因此分析 CTCs 数目需要考虑 Fg 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可绪;陈东杰;李毅斌;张昱;汪森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与传统甲状腺手术的临床疗效,探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1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镜组78例,行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开放组236例,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使用止痛药物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腔镜组手术时间为(82.0±23.5)min,长于开放组(57.7±13.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3.9±7.6)ml 低于开放组(33.9±1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第一天出血量(22.3±8.7)ml 少于开放组(36.0±17.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4±0.9)天和(3.6±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腔镜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小于开放组;腔镜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组无差异且均较低,术后随访半年,未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复发。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和颈部无疤痕等优势。

    作者:张轶;李正凯;李洪涛;韩晓鹏;苏琳;刘宏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关于统计学符号规范化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 GB3358-93《统计学术语》的有关规定,作者在书写统计学符号时应注意以下要求: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珋x,不用大写 X 也不用 Mean 或 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不用 SD;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珋x 不用 SE;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 t;⑤F 检验用英文大写 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ν;⑨样本数用英文小写 n;⑩概率用英文大写 P;瑏瑡以上符号珋x、s、s珋x、t、F、χ2、r、ν、n、P 均为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真空垫和热塑体网在放疗精确摆位中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真空垫和热塑体网两种定位技术的复位通过率,讨论两种定位技术的特点和适应性。方法:各组选择20例病人,在疗程中期和定位时的中心点层面 CT 图像上,比较两组病人的中心点在 z 方向(头脚方向)的误差Δz 和 y 方向(前后方向)的误差Δy,以同时满足Δz≤5mm 和Δy≤3mm 为复位通过,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总通过率。以体质指数(BMI)是否大于25为界,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通过率。结果:真空垫组和热塑体网组的总通过率分别为60%和80%,BMI <25和 BMI≥25的真空垫组复位通过率为40%和20%,热塑体网组为80%和0。结论:热塑体网定位技术更适用于体型适中,放疗方案趋向于根治性放疗的病人。真空垫定位技术适用于体型较胖,布野方案为单野或者其他简单布野方式的病人。

    作者:杨庆龙;孙小杨;杨波;庞皓文;吴敬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恶性脑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恶性脑胶质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治疗组)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对照组)各30例。放疗采用6MV X 线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Gy/次,1次/d,5次/周,DT 56~60Gy。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放疗第一天开始口服三苯氧胺60mg/m2每日3次或替莫唑胺75mg/m2每日1次,至放疗结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3.3%、30.0%、23.0%和70.0%、33.3%、26.7%(χ2=0.01、0.23、0.09,P >0.05),无统计学差异。三苯氧胺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栓栓塞,发生率为6.7%。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三苯氧胺术后患者生存率较好,且价格便宜,并未增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绍兵;刘阳晨;尹小祥;郭信伟;古亮;丁文秀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104例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危险因素。结果:疗效上,总有效率为70.19%,进展为29.81%;在预后进展患者中,临床分期、IPI 评分、GCB、LDH、Ki -67是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进展影响因素,同时也是高危影响因素(P 均<0.05),而和性别、结外侵犯、bcl -2、bcl -6、B 症状、ECOG 评分无关(P >0.05)。结论:影响老年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和患者具体疾病情况密切相关,应重视患者实际情况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佳;刘玲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扩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作用。方法:回顾自2006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确诊为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患者,在不同的 b 值下应用扩散加权成像进行扫描,获取瘤体及瘤周和正常侧组织的信号值及 ADC 值,评价不同 b 值下,扩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作用。结果:共纳入患者40例,其中恶性胶质瘤患者2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15例。通过对照发现,两组患者的瘤体区域信号值及瘤周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信号值差异佳 b 值、截点分别为5000s/mm2、226.4×10-3 mm2/s,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56%,阳性预测值为54.2%,阴性预测值为87.5%;ADC 值差异佳 b 值、截点分别为1000s/mm2、1.40×10-3 mm2/s,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随着 b 值的改变,扩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的鉴别作用有所改变,以 ADC 佳 b 值和截点为1000s/mm2、1.40×10-3 mm2/s 时鉴别作用佳,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100%。

    作者:邱妮妮;张丽君;周昊;胡兴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BC -819与肿瘤治疗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一直处于前列。对于肿瘤的治疗通常是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对于无法通过外科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放射治疗、药物化疗、免疫疗法及基因治疗等。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BC -819是一种双链 DNA 质粒,可表达白喉毒素 A,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目前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就其在肿瘤治疗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露露;姜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IWP -2对人肝癌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研究 Wnt/β-catenin 抑制剂 IWP -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3B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μmol/L 的 IWP -2作用于人肝癌Hep3B 细胞,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 RT-PCR 法检测 Cyclin D1和 survivin mRNA 表达的变化。结果:20~320μmol/L 的 IWP -2对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 IWP -2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FCM检测结果显示,IWP -2(20~320μmol/L)能够导致 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 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 IWP -2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WP -2可引起 caspase -3和 caspase -7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下调肝癌细胞中 Cyclin D1和 survivin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IWP -2可抑制 Hep3B 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 Cyclin D1和 survivin 的表达有关。

    作者:时汀;张建淮;许刚;徐建波;祁付珍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BP1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RLC -310增殖、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 BP1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RLC -31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质粒 pEGFP -N1-BP1转染入 RLC -310细胞系,用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检测 BP1 mRNA 与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 MTT、平板克隆实验及 Transwell 实验检测 pEGFP -N1-BP1对 RLC-310细胞的作用。结果:转染了 pEGFP -N1-BP1的 RLC -310细胞中 BP1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 <0.05),克隆能力及迁移能力增强(P <0.05)。结论:BP1基因能够增强 RLC -310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

    作者:帖鹏;杜双宽;任伟;段万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

    目的:探讨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年-2014年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南进行分析。结果:各个指南基本同意对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属于建议放疗的指征,T3 N0期以及切缘近或切缘阳性的术后放疗存在争议。胸壁和锁骨上下区是常见的照射靶区,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锁骨上区照射存在争议,内乳区淋巴结照射亦存在争议。结论:目前关于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及靶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于国人的放疗指征及靶区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规范乳腺癌的辅助治疗选择。

    作者:陈坚贤;黄广优;黄升武;蒙以良;吴三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现代肿瘤医学》23卷(2015)总目录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肺局灶性磨玻璃影(GGO)病变的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肺局灶性 GGO 的佳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 CT 影像表现为肺局灶性 GGO 病变105例。对肺局灶性 GGO 的 CT 影像、手术的时机选择、手术方法、病理分型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接受手术治疗69例,其中局部肺切除21例,肺叶切除48例,15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混合型 GGO 14例,单纯型 GGO 1例。手术病例中恶性病变占74%(51/69)。36例未手术病例中,21例持续抗炎治疗至病变吸收、消散,长3例治疗6周。6例未经继续抗炎或手术治疗,CT 随诊后病灶消失。6例病灶无变化继续随诊,3例病灶增大患者拒绝手术探查。手术病例随诊6个月至5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单纯型 GGO 可行局部肺切除或肺叶切除,同时加淋巴结探查,混合型 GGO 需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作者:张芳;俞峥;游庆军;廉海容;王嘉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月经初潮年龄对中国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

    目的:探索中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共210例,按月经初潮年龄分为≤13岁组和>13岁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差异。结果:月经初潮年龄越早(≤13岁),腋窝淋巴结转移几率越高,同时肿瘤分期越晚(P <0.05);初潮年龄越早,非 Luminal 型出现的比例越高(P <0.05)。结论:月经初潮越早,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越高并且多呈现出非 Luminal 型的分子表型。

    作者:孙刚;王珂 刊期: 2015年第24期

  • 基于3T3-L1细胞株的人类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的构建

    目的:构建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的细胞模型。方法:将 ADRB1 cDNA 克隆片段和慢病毒载体连接;将重组载体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液感染3T3-L1前脂肪细胞,利用 GFP 流式分选法筛选稳转细胞株。结果:Western blot 检测证明,ADRB1过表达组的 ADRB1蛋白水平显著高于 mock 组。结论:基于3T3-L1细胞株的 ADRB1基因稳定过表达模型构建成功,为研究 ADRB1在肿瘤恶病质脂肪消耗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冬兴;钟鸣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