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观察机体免疫功能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对151例患者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及 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肿瘤组 CD3+下降、CD4+下降极显著(P <0.01),CD4+/CD8+下降显著(P <0.05),CD8+则略有升高;恶性肿瘤组 CD4+、CD4+/CD8+表现出随临床分期提高逐渐降低的趋势,CD8+则反之。其中Ⅲ-Ⅳ期 CD8+、CD4+/CD8+较 I 期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0.01);与未转移组比较,已转移组 CD3+下降、CD4+下降显著(P <0.05),CD4+/CD8+下降极显著(P <0.01),CD8+升高;术后组 CD3+、CD4+、CD4+/CD8+较未治疗组升高,CD8+下降,并且 CD4+/CD8+升高显著(P <0.05);术后组 CD4+、CD4+/CD8+较放化疗组升高、CD8+下降,差异均极显著(P <0.01);放化疗组 CD4+、CD8+、CD4+/CD8+与未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种抑制与患者年龄、病情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肿瘤治疗中解除瘤负荷和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真;刘媛媛;谢新平;姚品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 -coding RNA,lncRNA)起初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或“转录垃圾”。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 lncRNA 被发现,虽然 lncRNA 不编码蛋白质,但可在多层面、通过多途径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高发病率和高复发率一直是泌尿外科医生和膀胱癌患者的困扰,且病因尚不十分明确。lncRNA 与膀胱癌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本文以几个 lncRNA(H19,UCA1/UCA1a,MALAT -1, HOTAIR,ncRAN,MEG3)为代表,阐述了 lncRNA 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复发的密切关系,并预测通过 ln-cRNA 诊断和治疗膀胱癌的临床前景。
作者:郑文雯;张淑芳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国家和组织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指南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年-2014年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布的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南进行分析。结果:各个指南基本同意对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行术后辅助放疗,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属于建议放疗的指征,T3 N0期以及切缘近或切缘阳性的术后放疗存在争议。胸壁和锁骨上下区是常见的照射靶区,对于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患者锁骨上区照射存在争议,内乳区淋巴结照射亦存在争议。结论:目前关于乳腺癌全乳腺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的指征及靶区仍存在较多争议,对于国人的放疗指征及靶区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规范乳腺癌的辅助治疗选择。
作者:陈坚贤;黄广优;黄升武;蒙以良;吴三纲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增强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对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细胞毒的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 HT -29,以5-FU 联合或不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细胞,MTT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Lipofectmin 2000转染 AKT 质粒;RT -PCR 法检测 AKT、MDR -1核酸表达;Western Blot 法检测 AKT、p -AKT、MDR -1蛋白表达。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强5-FU 对 HT -2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单用5-FU 与5-FU 联合二甲双胍干预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率分别为(50.12±5.96)%和(78.00±3.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甲双胍可以在核酸及蛋白的水平上下调 AKT、p -AKT 及 MDR -1水平;过表达 AKT 单独5-FU 处理较空白质粒组凋亡率降低(19.72±2.23)%,过表达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空白质粒组降低(20.30±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调节 AKT/MDR -1增强人结肠癌细胞 HT -29对5-FU 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孙英明;谢敏;孙丽娟;朱国方;王若雨;刘庆平;秦建中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已经病理学证实的80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结果:CIST 患者根据危险性评估分为低度侵袭危险性组、高度侵袭危险性组两组。Logistic 回归分析,低度侵袭危险性组患者与高度侵袭危险性组患者在超声内镜的肿瘤大小、肿瘤表面是否光滑、形态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等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在肿瘤生长方式、肿瘤患病部位等特征无差异性(P >0.05),说明这2项因素与肿瘤的侵袭危险无相关性。肿瘤大小是影响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危险的独立性因素因素(OR =4.745),表面是否光滑(OR =4.125)、形态是否规则(OR =4.065)、回声是否均匀(OR =3.854)、边界是否清晰(OR =3.687)也是影响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关键因素。结论:上消化道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有肿瘤大小、肿瘤表面是否光滑、形态是否规则、回声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等5个因素。内镜检查显示直径越大、表面不光滑甚至溃烂、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的上消化道肿瘤的侵袭危险性越大,反之,侵袭性越小。
作者:蒋师;许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比较采用电穿孔和脂质体 lipofectamine 两种方法转染人肝癌细胞的效率优劣。方法:分别采用电穿孔和脂质体转染 miR -218进入人肝癌细胞 HepG2,采用 RT -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仪、Tunel 检测等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转染后对人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采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成功将 miR -218转染进人肝癌细胞 HepG2中,降低了 HepG2中 miR -218靶基因 RNA 编辑酶 ADAR1的表达,使得细胞凋亡增加,但电穿孔转染组效率更高。结论:电穿孔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转染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蔡磊;李艳;郭曼;连肖;杨学文;王文斌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评价喉罩在喉气管裂开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8例 ASAⅠ-Ⅲ级的喉气管狭窄择期手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喉罩组(A 组)和局麻气管切开组(B 组),每组24例。A 组:快速麻醉诱导后置入双管型喉罩,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待气管切开后台上置入气管导管,拔除喉罩,通过气管导管行控制呼吸后继续手术。B组:先在局部麻醉下行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固定后行麻醉机控制呼吸继续手术。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喉罩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即刻(T1)、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10min(T2)和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30min(T3)的 MAP、HR、SpO2变化。记录两组气管切开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所需时间、误吸和气管痉挛的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4)、置入喉罩后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后即刻(T5)、喉气管裂开成形术术毕即刻(T6)和术后30min(T7)4个时点的应激激素水平。结果:B 组患者在 T1时点的 MAP、HR 明显高于 T0时点(P <0.01),T2、T3时点与 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与 A 组比较,T1时点的 MAP、HR 明显升高(P <0.01)。与 B 组病人相比,A 组病人气管切开术的出血量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术时间缩短,未发生误吸及气管痉挛,不良事件少(P <0.05)。B 组自插管后各时间点的血糖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 <0.05),A 组在手术结束时血糖上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组在 T6和 T7时点的血糖上升明显高于 A 组(P <0.05)。两组血皮质醇在 T6时点均高于 T4时点(P <0.05);T7时点的血皮质醇 A 组下降,而 B 组继续上升,B 组与 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局部麻醉下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导管通气相比,双管型喉罩通气应用于喉气管裂开成形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良反应少,引起的应激反应轻,同时能保证有效地通气,为喉气管狭窄患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苏小花;孙绪德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据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2015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2014中国科技期刊指标,我刊总被引频次4719,影响因子0.781,即年指标0.125,平均引文数16.92,基金论文比0.48,他引率0.91,引用期刊数719,地区分布数30,机构分布数458,平均作者数4.39。在肿瘤类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排名第1。在2014年2383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403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中国女性月经初潮年龄对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临床资料共210例,按月经初潮年龄分为≤13岁组和>13岁组,采用卡方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表型的差异。结果:月经初潮年龄越早(≤13岁),腋窝淋巴结转移几率越高,同时肿瘤分期越晚(P <0.05);初潮年龄越早,非 Luminal 型出现的比例越高(P <0.05)。结论:月经初潮越早,乳腺癌的恶性程度越高并且多呈现出非 Luminal 型的分子表型。
作者:孙刚;王珂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囊腺瘤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确诊的甲状腺囊腺瘤患者112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56例,32 P胶体治疗组56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微粒体(TM)及血常规。用超声及甲状腺显像测量囊腺瘤大小。用药1个疗程之后,经医学影像检测未发现瘤体,则判定治愈;经医学影像检测发现囊腺瘤直径缩小超过1/2,则判定有效;经医学影像检测发现囊腺瘤缩小不到治疗前1/2或无变化,则判定无效。结果:两组的治疗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及血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穿刺液未检出癌细胞。治愈病例随访2年未复发。结论:32 P 胶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甲状腺囊腺瘤安全且无创,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可避免手术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志红;韩东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改良 DCF 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0至2013年7月收治的65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其中41例应用改良 DCF 方案和24例应用 XELOX 方案。改良 DCF 方案为多西他赛60mg/m2静滴,d1;顺铂15mg/m2静滴,d1~5;氟尿嘧啶375mg/m2静滴,d1~5,21天为1周期。XELOX 方案为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d1;卡培他滨1250mg/m2,分2次口服,d1~14,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按照 RECIST 1.1标准评价疗效,按 NCI CTC 3.0版评价毒副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结果:65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改良 DCF 方案和 XELOX 方案的有效率(RR)分别为34.1%和33.3%,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5.6%和7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7.6个月和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1.9个月和11.5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乏力、消化道反应,以 I -II 级为主,III -IV 级较少;但 DCF 组白细胞下降和乏力发生率高于XELOX 组(P <0.05),XELOX 组周围神经毒性和手足综合征发生率高于 DCF 组(P <0.05)。结论:改良 DCF方案与 XELOX 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近,毒副反应可耐受,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状况及其他因素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
作者:张从军;孙国平;熊福星;彭万仁;李笑秋;范璐璐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观察扶正抑癌方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中药治疗:扶正抑癌方辨证加减内服,每天1剂,30天为1个疗程。化疗: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顺铂20~30mg/m2,第1~3天,外周静脉滴注,21天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近期疗效、临床证候变化、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瘤体稳定率8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 <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的总有效率(71.42%)与对照组(3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和对照组卡氏评分总有效率分别为67.85%、4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治疗后免疫指标 CD3+、CD4+、CD4+/CD8+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活性、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比较 NK、CD4+/CD8+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扶正抑癌方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综合治疗方法。
作者:米成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本刊遵循的国际医学期刊委员会(ICMJE)对生物医学类稿件的统一要求。要求所有作者在提交稿件时说明,文章内容是否已经知情同意和经过了伦理学审查。未经同意,不得侵犯患者的隐私权。若确因科学目的需要,必须获得患者(或其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方可刊登可辨认患者身份(包括患者姓名、姓名首字母或病案号)的文字描述、照片和家谱。否则应删去可辨认患者身份的细节。若为了保护患者需更改其特征性资料,如遗传家谱,则作者应确保这种变更不会歪曲研究的科学意义。论文作者应承担一切违反义务和侵权的责任。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评估宫颈癌患者分次内、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方法:从2014年1月至9月选取16例诊断为 IIb -IIIb 期的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人均未行手术治疗,而是采用三维调强放疗作为根治性治疗。每个病人在放疗前后行10次20个 CBCT 扫描图像,与计划 CT 进行配准融合,得到三维方向矢量误差,用 X(左右)、Y(腹背)、Z(头脚)、CR(旋转角度)表示。计算摆位误差的平均变化及标准差。结果:收集320套 CBCT 图像,每个病人平均20套。所选 CBCT 扫描图像显示: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内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4)cm、(0.17±0.18)cm、(0.20±0.19)cm;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11±0.13)cm、(0.17±0.20)cm、(0.25±0.20)cm。结论:在图像引导的自适应放疗中,患者在各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数为0.15cm,这一大幅度的误差需要在放疗中被考虑到。
作者:刘艳;佐合拉古丽·木塔力甫;张洁;涂剑楠;金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比较真空垫和热塑体网两种定位技术的复位通过率,讨论两种定位技术的特点和适应性。方法:各组选择20例病人,在疗程中期和定位时的中心点层面 CT 图像上,比较两组病人的中心点在 z 方向(头脚方向)的误差Δz 和 y 方向(前后方向)的误差Δy,以同时满足Δz≤5mm 和Δy≤3mm 为复位通过,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总通过率。以体质指数(BMI)是否大于25为界,统计两种定位方式的复位通过率。结果:真空垫组和热塑体网组的总通过率分别为60%和80%,BMI <25和 BMI≥25的真空垫组复位通过率为40%和20%,热塑体网组为80%和0。结论:热塑体网定位技术更适用于体型适中,放疗方案趋向于根治性放疗的病人。真空垫定位技术适用于体型较胖,布野方案为单野或者其他简单布野方式的病人。
作者:杨庆龙;孙小杨;杨波;庞皓文;吴敬波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探讨 OCT4在卵巢无性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10例正常卵巢组织、54例卵巢原始生殖细胞肿瘤(28例无性细胞瘤、10例卵黄囊瘤、6例未成熟畸胎瘤、10例成熟畸胎瘤)中 OCT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OCT4在卵巢无性细胞瘤中全部呈阳性表达,而在成熟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卵黄囊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OCT4表达与卵巢无性细胞瘤临床分期(P =0.002)、肿瘤大小(P =0.019)、腹水情况(P <0.001)、淋巴结转移(P =0.005)明显相关,与年龄及肿瘤单双侧无相关性。OCT4表达与卵巢无性细胞瘤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结论:OCT4的高表达可能在卵巢无性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 OCT4的表达水平可协助卵巢无性细胞瘤的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曾勇;郭勇峰;崔亚琴;李娜;魏丽军 刊期: 2015年第24期
胰腺癌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它的特点是早期浸润和转移。上皮间质转化的发展过程对肿瘤的迅速进展有潜在的意义。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肿瘤细胞失去上皮特征并获得间质细胞的特性,如增强的运动和侵袭能力。本篇综述将讨论胰腺癌中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的新研究成果,重点讲述上皮间质转化存在于胰腺癌中的证据和它的分子特性,以及 EMT 与肿瘤干细胞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晶;丁军利;刘超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利用 RNA 干扰技术沉默人胰腺癌细胞株 PANC -1中 CD44的表达,观察其对肿瘤侵袭性的抑制效果。方法:设计合成有效地干扰 CD44的 shRNA 序列。结果:通过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Transwell 小室侵袭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株转染干扰 CD44的 shRNA 序列后,其相关的增殖以及侵袭能力明显受抑制。Western Blot 发现随着 CD44的下调,AKT 被逐渐上调,而 p -ERK、p -AKT 却被逐渐下调。结论:靶向 CD44的 shRNA 技术可有效降低人胰腺癌细胞株 PANC -1的侵袭能力,可能的机制与影响其下游的 p -AKT、p -ERK 表达有关。针对 CD44的 RNA 干扰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小平;张晓伟;郭伟剑;郑磊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研究 BP1基因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 RLC -310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质粒 pEGFP -N1-BP1转染入 RLC -310细胞系,用 Real -time PCR 和 Western blot检测 BP1 mRNA 与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 MTT、平板克隆实验及 Transwell 实验检测 pEGFP -N1-BP1对 RLC-310细胞的作用。结果:转染了 pEGFP -N1-BP1的 RLC -310细胞中 BP1基因/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转染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P <0.05),克隆能力及迁移能力增强(P <0.05)。结论:BP1基因能够增强 RLC -310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
作者:帖鹏;杜双宽;任伟;段万里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