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生物标志物表达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

石阳;李琦;李蓉;田聆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生物标志物, 分子分型,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变化情况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2例新辅助化疗前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 -67)等表达,分析化疗前后生物标志物表达变化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ER 阴性组、PR 阴性组、Ki -67高表达组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0.0%、49.1%、51.4%,高于 ER 阳性组26.0%、PR 阳性组25.5%、Ki -67低表达组9.4%(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R、Ki -67的表达水平是评估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P <0.05)。Luminal 型乳腺癌总生存期高于 non -Luminal 型(Long -rank 检验,P <0.05)。结论:ER、Ki -67、分子亚型可作为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断的重要预测指标。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收集的56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性分析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为乳头状癌,8例为滤泡状癌,3例为髓样癌。超声检查发现大多数患者结节呈低回声和极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大于1,回声不均匀,41例患者的结节内见细点状强回声钙化,4例患者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高度可疑为恶性。结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基础和发病因素存在一定的交叉,常联合发病,但其术前诊断困难,常易造成漏诊误诊,故综合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检查对预判此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宝军;张翠;孙冀;裴荣;苗素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读者·作者·编者

    我刊本期在“读者·作者·编者”一栏刊登来自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肿瘤研究院(BCCA)肿瘤影像部高级研究员 David Garner 教授(David Garner 教授为 BCCA 终身科学家,并负责该地区宫颈癌筛查项目质控,拥有多项专利并发表数百篇学术文章)对本刊2015年23卷8期1116-1118页发表的陈盠的论文《细胞 DNA 定量分析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一文的评论。期望通过这个平台,对本刊所刊发的文章进行讨论、争鸣、发表不同意见和见解,开展读者与作者间的交流互动,活跃学术气氛,以利于期刊在争鸣中增加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创新性,从而正确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医学研究常常需要大量的病例,并且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研究结果数据复杂,需要准确的统计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论文作者应当重视每一数据的准确性,否则错误的结论则可能误导读者。现将 David Garner 教授的来函及作者陈盠的复函原文一并刊出,以飨读者。我们感谢 David Garner 教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同时对作者诚恳接受意见、认真对待,做出修正意见表示赞赏。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新疆汉、维族代谢综合征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新疆汉、维族代谢综合征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确诊的汉、维族结直肠癌患者,共430例。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 -Meier 统计方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 Log -rank 检验,应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合并 MS 组结直肠癌患者维族比例(P =0.027)、女性比例(P =0.018)及平均发病年龄(P =0.037)明显高于非 MS 组。合并 MS 组患者肿瘤侵润深度 T3期和 T4期所占比例(P=0.000)、局部淋巴结转移率(P =0.004)、远处转移率(P =0.000)以及 Dukes 分期 C 期和 D 期患者所占比例(P =0.037)均高于非 MS 组。Log -rank 检验显示 MS 组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非 MS 组患者(P <0.05)。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MS 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之一(RR =0.596,P =0.038)。结论:合并 MS 结直肠癌患者维族比例、女性比例、发病年龄高于非 MS 结直肠癌患者,且更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器官的转移;MS 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合并 MS 的结直肠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更低,预后更差。

    作者:刘丹;张瑞丽;张华;肖蕾;孙毅;包永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盐酸埃克替尼治疗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采用 FACT -L4.0和 QLICP -LU 两种生存质量量表作为测定工具,评价盐酸埃克替尼对老年晚期 NSCLC(非小细胞肺癌)生存质量的影响,同时以传统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评价指标作为参照。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老年晚期 NSCLC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佳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症状缓解、减轻疼痛等治疗),不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同时两组患者均不接受放、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应用肺癌治疗状态评价量表(FACT -L4.0)和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LICP -LU)于治疗前(D1)和观察终点(D2),通过两次测定评价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结果:经过1个周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多个领域评分均高于佳支持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近期疗效比较,观察组疾病控制率83.3%,对照组疾病控制率46.7%(P <0.05)。盐酸埃克替尼主要不良反应为皮疹(23.3%)、腹泻(20.0%)、腹胀(16.7%),均为 I -II 级,尚无因不良反应而停止用药患者,对照组则无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晚期 NSCLC 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机体状态,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丁荣楣;王平;马丽君;田奕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现代肿瘤医学》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rc 激酶抑制剂 ZD6474在乳腺癌 MCF -7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探讨 Src 激酶抑制剂 ZD6474在乳腺癌 MCF -7细胞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乳腺癌 MCF-7细胞经 ZD6474处理后,检测肿瘤细胞体外黏附、侵袭能力的改变,应用 Western blot 及 Real -time PCR 观察细胞 Src 激酶磷酸化水平及 E -钙黏素和β-连环蛋白表达的变化,报告基因技术检测 Snail 在转录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ZD6474可抑制 MCF -7细胞中 Src 激酶活性,在 ZD6474浓度为1×10-5 mol/L 和1×10-4 mol/L 时,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12.2%和27.5%。Src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上调 E -cadherin 在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β-catenin 在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及 Snail 启动子活性。结论:Src 激酶与乳腺癌 MCF -7细胞肿瘤转移能力密切相关,阻断 Src 激酶活性可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能力。

    作者:赵剑平;尹培;刘春海;吕佰瑞;柴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乳腺癌和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 JAG1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 JAG1基因甲基化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 MassARRAY 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n =75)、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n =23)、乳腺非典型性导管增生症(ADH;n =20)以及乳腺普通型导管增生症(UDH;n =27)进行 JAG1基因甲基化的定量检测。结果:JAG1基因启动区 CpG_13、CpG_20.21.22、CpG_26位点在 UDH 组中的平均甲基化率高于 ADH、DCIS、IDC 组(P <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 JAG1(该基因的表达与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浸润、转移、预后有关)基因的部分位点呈现低甲基化改变。CpG_13、CpG_20.21.22、CpG_26位点的低甲基化改变与乳腺癌的形成具有相关性,可能该基因特异性CpG 位点的低甲基化参与了乳腺良性病变向乳腺癌的发展演进过程。

    作者:张娜;张勤;廖晓锋;孙华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极低频电磁场对骨肉瘤 HOS 细胞的体外生物效应

    目的:观察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ELF -EMF)对骨肉瘤 HOS 细胞的增殖、凋亡、克隆形成及侵袭能力的作用,筛选出对骨肉瘤 HOS 细胞抑制作用佳的极低频电磁场参数。方法:体外培养骨肉瘤 HOS 细胞,分别固定电磁场频率为1Hz、5Hz、10Hz、15Hz、20Hz、30Hz、40Hz、50Hz,选择不同电磁场强度0.1mT、1mT、5mT、10mT、15mT,分组进行辐照,并设立对照组。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计算抑制率。经统计学分析后,筛选出2组对 HOS 细胞抑制作用较强的 ELF -EMF 参数,再通过检测其细胞凋亡、克隆形成及侵袭能力进行验证。结果:各组 OD 值经统计学分析,显示(1Hz,0.1mT)实验组细胞增殖抑制率高,(40Hz,10mT)实验组次之(P <0.05)。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这2组的 HOS 细胞凋亡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细胞克隆实验中,对照组克隆率大,(1Hz,0.1mT)实验组次之,而(40Hz,10mT)实验组克隆率小(P <0.05)。侵袭实验中,(40Hz,10mT)实验组穿过小室基底膜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 <0.05)。结论:(40Hz,10mT)组 ELF -EMF 参数对骨肉瘤 HOS 细胞有更明显抑制增殖作用,促使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克隆能力,并减低其侵袭能力。

    作者:姚云;杨旻;燕明;郭忠尚;李克文;赵强;徐超;韩一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鼻咽通气道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在神经外科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行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的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鼻咽通气道组(A 组)(n =20)和喉罩组(B组)(n =20)。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μg/kg,持续10分钟后浓度调至0.2~0.7μ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为0.05~0.2μg/(kg·min),保留自主呼吸,待意识消失后,A 组置入鼻咽通气道,B 组置入喉罩。记录两组在麻醉诱导前(T0)、置入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1)、唤醒期间(T2)及拔出鼻咽通气道/喉罩后即刻(T3)的 BP、HR、SPO2和 RR 的变化、唤醒时间、术中恶心呕吐、上呼吸道梗阻和躁动的发生率、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的发生率。结果:T0时,A、B 两组 SBP、DBP、HR 和 RR 比较无差异(P >0.05);T1和 T2时,A 组 SBP 和 DBP 明显低于 B 组;A 组 HR 和 RR 显著慢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唤醒时间 A 组明显短于 B 组(P <0.05),躁动率也低于 B 组(P <0.05)。B 组术后咽部不适、咽痛和吞咽困难发生率均高于 A 组(P <0.05)。结论:鼻咽通气道应用于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术中唤醒麻醉,易于建立人工气道并可维持自主呼吸,对病人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病人舒适度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杨永慧;孙绪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射频热疗联合适形放疗治疗肝癌的近远期疗效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热疗联合适形放疗治疗肝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影像、生化检查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该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后,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适形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超声引导下射频热疗,对两组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胆红素、白蛋白、ALT 和 PT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红素、ALT 和 PT 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降低的更明显,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且试验组升高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6个月和1年的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的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热疗联合适形放疗治疗肝癌近远期效果显著,有效降低了放疗对肝脏的损害,患者耐受度较高,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

    作者:丁蕾;张振;江广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早期筛查的新进展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逐年增长和年轻化趋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常用的筛查方法主要有肉眼观察法、细胞学检测、HPV -DNA 检测、电子阴道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本文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新的筛查指南、筛查方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便于临床工作者能合理应用这些筛查技术或技术联合,有效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朱方培;任青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borderline tumor,PPSBT)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临床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盆底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低度恶性)的临床诊治经过、术中发现、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中探查见盆底腹膜表面、直肠前壁浆膜面、子宫表面及卵巢表面见弥漫粟粒样小结节,较大者直经约0.3cm,灰白色。术后证实为盆底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腹膜、子宫外膜及卵巢表面广泛种植(低度恶性)。结论: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首选手术治疗,对年轻的患者,建议保留子宫及卵巢。术后放化疗被认为不可取。

    作者:袁晓清;张岩;魏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长链非编码 RNA HULC 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测序技术的发展,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 lncRNA 分子被发现。HULC(highly up -regulated in liver cancer)RNA 是一种在肝癌中发现的特异性高表达的 lnc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lncRNA HULC 调节异常与人类许多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有望成为新型肿瘤诊断标志物和肿瘤治疗的靶点。本文就近年来 lncRNA HULC与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佳莹;郭根燕;赵玉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微小核糖核酸与肾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小的非编码核糖核酸分子,参与生物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一些 miRNAs 在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患者样本中异常表达,提示 miRNA 在 RCC 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 miRNAs 与 RCC 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闫岩;张春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老年贲门癌手术径路的选择

    目的:探讨老年贲门癌患者手术径路的选择。方法:对43例老年贲门癌患者采用经腹切口手术,11例病人术中辅助左侧前外侧小切口径路的手术方法。结果:本组术后病检上下切缘均无癌细胞残留,下纵隔淋巴结阳性11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4例,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老年贲门癌手术应尽可能经腹腔完成,当术中发现经腹不能彻底切除肿瘤或完成食管胃/空肠吻合时,辅助左胸前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贾明选;刘书文;郭亮;马文杰;王盛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肝癌介入术后门冬氨酸鸟氨酸巩固治疗的疗效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巩固治疗肝癌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72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栓塞介入治疗,介入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巩固治疗,连续应用14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9.4%,对照组44.4%(P <0.05)。两组介入前血清 ALT 与 AST 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后1天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P <0.05),在介入术后14天都有明显下降(P <0.05),不过治疗组介入术后14天的血清 ALT 与 AST 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与血小板减少等毒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而门冬氨酸鸟氨酸巩固治疗的应用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减少介入毒副反应的发生,从而提高总体治疗效果。

    作者:李德秀;邹灿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外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FSP)为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局部复发率高、罕见转移[1]等特点。病变多位于头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发生于外阴者极为罕见[2]。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我院20年来收治的5例外阴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作者:马爱平;徐秀兰;龚月宾;李浩;钟三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血浆溶血磷脂酸及 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 CA125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化学比色法检测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40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及40例健康献血员(对照组)血浆溶血磷脂酸含量,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 CA125含量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组患者血浆 LPA 水平为(5.87±2.0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31±0.45)μmol/L(P <0.01),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PA 和 CA125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69.2%、63.1%,特异度为60.0%、53.8%;LPA 对子宫内膜癌早期(0+Ⅰ期)诊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晚期(Ⅱ~Ⅳ期)(P <0.05)。与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P >0.05)。其阳性率随病理分级逐渐降低并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5),且随肿瘤浸润肌层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程度增加亦逐渐降低(P 均<0.05)。而 CA125阳性率随着病理分级逐渐升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 均<0.01),在深肌层浸润及子宫外转移病例中明显升高(P 均<0.01)。结论:血浆 LPA 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 CA125,LPA 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陶义丰;劳明;潘忠勉;朱波;黄文成;黄玲莎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 =46)和观察组(n =51)。对照组采用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VAS 评分及毒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 KPS 评分改善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下降的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稳定的例数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患者 VAS 评分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观察组 VAS 评分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 <0.05)。观察组腹泻、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两组恶心呕吐、脱发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在无、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上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在重度疼痛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发生率(P <0.05),无、轻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疼痛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研究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少锋;侯彩云;柯友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 Annexin -A10对 HepG2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重组慢病毒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及其对移植瘤细胞中膜联蛋白A10(Annexin -A10,ANXA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 -9)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 HepG2细胞悬液注入裸鼠右侧腋下。待瘤体直径长至1~2cm 时,取出瘤体,分别接种至24只雌性裸鼠右侧腋窝皮下。每3天测量瘤体大小,计算瘤体体积。待瘤体直径长至0.3~0.5cm 时,将裸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周后处死裸鼠,并取出裸鼠皮下瘤体。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ANXA10、MMP -9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明显受抑制,体积和重量均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体积:F =19.13,P <0.01;重量:F =46.91,P <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瘤体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的 ANXA1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同时,MMP -9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组慢病毒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体的生长,ANXA10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抑制 MMP -9蛋白的表达。

    作者:李慧;王忠梅;季巧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