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分叶遗迹超声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付蕴韵;温景庆;张冬梅;张浩

关键词:遗迹, 超声检查, 解剖学研究, 强回声, 资料与方法, 超声诊断仪, 右侧卧位, 体检人员, 特殊表现, 探头频率, 随机选择, 平均年龄, 脾脏, 内部结构, 临床分析, 受检者, 平卧位, 脾包膜, 耦合剂, 活动度
摘要:脾分叶遗迹是原始分叶状脾脏在出生后的部分存留,文献报道很少,超声检查有特殊表现,我们对脾分叶遗迹的认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1999年2月至1999年12月的日常超声检查病人及体检人员1000例,其中男581例,女419例,年龄7~74岁,平均年龄38岁。使用美国产Auceson XP1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MHz。检查时受检者平卧位或右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涂耦合剂后探头在左季肋部进行仔细扫查。若显示不清可饮水500~800 ml,注意脾脏内部结构及周邻关系,随呼吸活动度等。发现自膈面脾包膜伸向脾门的线样强回声,做好出现部位,线样回声两侧大小,回声强弱比较等记录,并结合临床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准直1.0~5.0mm、螺距1.0~2.0,骨或标准算法,重建间隔0.1~2.0mm,应用软件功能(Advantage Windows 3.1工作站)对300例病人进行了各种3D成像(包括MIP、MinIP、SSD、RaySum或叠加成像)。结果所有病例都获得了满意的3D图像。3D重建可从不同角度和方位了解病变的形态、起源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高质量的3D图像依赖于扫描及图像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及阈值,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B超诊断右眼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巨大囊肿1例

    患者男,28岁,出生后即发现右眼突出,无视力。眼部检查:右眼明显突出,右眼位外斜30°,内转动受限。患者因美容来我院要求手术治疗,门诊逐以右眶内肿瘤收入院。B超探查:右眼轴长13mm(对照左眼轴长24mm),玻璃体内大片细密点状物混浊,球后壁增厚且回声较强,并测得视网膜血流指数0.69。其后方眶内被一47mm×36mm的囊性肿物所充满(图1),液性暗区尚清晰,边界模糊与眶壁紧贴,视神经未能完全显示。

    作者:赵仲民;王丽丽;同俊义;王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引导酒精治疗门静脉内癌栓1例

    患者男,71岁,右上腹包块2月,胀痛10余天来院,查AFP 400μg/L;超声检查见肝左叶13.5cm×7.5cm之巨块状占位病变。右前叶2.9cm×2.1cm实质占位,门静脉左干之矢状部及囊部充满实质性稍强的肿物回声团(图1),右干内有小片条状肿物回声,提示原发性肝癌肝内转移,门静脉内转移癌栓。针吸活检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 经研究与设计于1999年12月14日首先对左叶巨大癌块行超声引导经皮植入微波凝固治疗。采用60W,2450MHz,每次300s,共6次。对右叶小灶行酒精治疗,如文献所载无水酒精注入癌灶立见变成强回声团,注入5.0ml使全灶均为强回声覆盖。

    作者:王育林;杨丽;陈文韬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桥-延脑皮质脊髓束受累在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估价桥-延脑皮质脊髓束受累在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的影像诊断上的特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生化证实的ALD病例共15例,观察皮质脊髓束受累的情况,同时对照分析14例其它脑白质病的皮质脊髓束受累的情况。结果 15例ALD中有12例(80%)的桥-延脑皮质脊髓束受累,而对照组14例均未受累及桥-延脑皮质脊髓束(P<0.05),其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0%;9例(60%)ALD累及中脑皮质脊髓束,对照组有4例(28.6%)累及中脑皮质脊髓束(P>0.05);ALD有4例(26.7%)累及内囊后肢前部,对照组有6例(42.8%)(P>0.05);两组均未累及放射冠。结论 ALD常累及桥-延脑皮质脊髓束,而其它脑白质病少见,桥-延脑皮质脊髓束受累是ALD的诊断和鉴别的有价值的征象。

    作者:肖江喜;杨开颜;蒋学祥;王宵英;高玉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临床与MRI(2例报告)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是一种以周围神经慢性脱髓鞘为特征的疾患。有关该病的MRI特征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结合2例CIDP的临床与MRI表现报告如下: 病例1:男,44岁,主因四肢无力5年余入院。5年前患者自觉左上肢无力伴烧灼感,数月后右上肢及双下肢出现相同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而住院治疗。

    作者:吕佩源;李玲;张维娜;吴育锦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胸膜间皮瘤的10例超声检查分析

    胸膜间皮瘤临床易误诊,就B超而言,尚无特异性声像表现,在我院经病理诊断为胸膜间皮瘤的10例病人均通过X线、CT、开胸探查或胸腔镜手术治疗,结果与术前B超影像比较,B超检查对诊断胸膜间皮瘤是有帮助的,具有前瞻性探讨意义。

    作者:何新立;柳仓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婴儿期软骨发育不全的X线表现(附2例分析)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先天性对称性软骨发育障碍的疾病。其以四肢短粗,而躯干趋于正常为特点。近期我们遇见两例婴儿期的软骨发育不全,现结合文献做以下报道。 例1男,41天,因双手足指(趾)短粗,以及其母有软骨发育不全而来就诊。查体:患者四肢短粗,双手指短粗并呈辐射状排列。

    作者:王德杰;王兆信;孙吉保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腮裂囊肿1例

    患者女,17岁。因左颈上部无痛性肿物1年入院。1年前因车祸后发现左侧颈部无痛性肿大。口腔外科检查:左侧颈上部触及一约6cm×3cm大小的包块,质软呈囊性感,无明显压痛,活动,边界尚清。超声检查:探头频率7MHz,显示左颈部耳下方见4.8cm×1.9cm大小的囊性低回声区,轮廓完整,边界清晰,后壁回声增强,周围见正常腺体组织。囊肿下方见紧贴之颈外动脉,多普勒示颈外动脉频谱。超声诊断:左侧腮腺囊肿。手术所见:囊肿位于胸锁乳头肌下方,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血管部分粘连,行钝性剥离,完整取下肿物。病理诊断:腮裂囊肿。

    作者:肖春华;刘淑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的设计与临床应用价值——附60例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在腹部扫描时,常因病人的腹式呼吸,在图像上产生半月形条索状伪影,图像清晰度亦受影响。目前MRI生产厂家多没有配备此类限制腹式呼吸的装置,而其他代用物往往因使用不方便或使病人感到不适等原因而较少应用,有关MRI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方面的资料,文献尚未报告。我们设计了一种可附设在任何一种低场强磁共振扫描床上,而且操作安全简便的“腹式呼吸限制装置”,经60例腹部病人使用该装置前后两次扫描图像比较分析,确认“腹式呼吸限制装置”操作安全简便,能消除图像呼吸伪影,提高图像清晰度,其效果显著,有推广价值。

    作者:陈国安;孙凤英;丘豪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肿瘤血管生成和肺癌及其影像学的联系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决定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因素除了病理分型、TNM分期以外,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对预后也有较大影响。许多学者认为肿瘤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与肺癌的生物学行为间存在密切的关系。1 肿瘤血管生成 众所周知,任何肿瘤的组织结构均可分为实质与间质两部分。肿瘤实质即肿瘤细胞,为具有特征性的部分;间质即肿瘤的支架部分(结缔组织和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等),供给肿瘤营养,运走其代谢产物,为肿瘤与机体之间联系的桥梁。

    作者:陈雁;周纯武;刘玉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X线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a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呼吸疾病临床一重点热点课题,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展了OSAS的治疗工作,而X线检查已成为其病因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正常的X线测量值(仅有对照数据),值得我们探讨。

    作者:王启光;王幼臣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食管溃疡X线双对比造影分析(附100例报告)

    食管溃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食管消化性溃疡(barrett);②反流性食管炎的浅小溃疡;③交界段溃疡;④药物性溃疡。当食管溃疡处于早期阶段时,单对比X线造影较难或不易显示病变,近年来随着双对比造影技术的深入发展,可以显示一般钡餐造影不能显示的食管溃疡,但几类溃疡之间及其与其它病变的溃疡,鉴别诊断在X线影像方面有时存在一定困难,后确诊仍需组织学检查。本文对食管溃疡的X线表现进行了分析,并与其它食管溃疡性疾患的X线鉴别诊断做了探讨。

    作者:张玉明;陈健;刘魁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急性脑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大面积脑梗塞症状重,致死、致残率高,早期溶栓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如何在脑组织缺血后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作出影像学诊断,一直是医学界重点研究课题,现就近年来有关急性脑梗塞早期CT、MRI诊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林顺发;彭仁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全身骨显像与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浓度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PC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PCa、24例骨显像分级2级以上患者治疗后行骨显像及血清PSA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PCa患者血清PSA测定阳性率高,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而骨显像对于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4例骨显像分级2级以上的患者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含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骨显像与血清PSA浓度联合检测对于PCa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程光华;顾红;黄钢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冠状窦电极导管置放时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引导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研究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引导冠状窦电极导管(coronary sinus electric catheter;CSEC)置放入冠状静脉窦(coronary sinus;CS)的可行性。方法 40例顺序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DE引导(A组)和X线引导(B组)行CSEC放置。结果 A、B二组放置CSEC的成功率分别为95%和100%(P>0.05),放置时间分别为4.8±5.2min和4.1±2.3min(P<0.05),二组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 2-DE引导可大部分取代X线引导置放CSEC。

    作者:钟敬泉;郑兆通;张薇;黎莉;张运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声显像及多普勒技术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超声显像引导肝癌射频治疗,结合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120例肝癌患者射频治疗前后1周肿瘤内血供及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对部分病例术后1个月进行超声检测。结果 120例肝癌患者167个肿块术后瘤体缩小103个(61%),血流信号消失116个(79%),肝动脉峰值流速明显降低(89.5±36.0 cm/s vs 63.6±26.0 cm/s P<0.01)。1月后对39例患者复查,31例瘤体不同程度缩小,瘤体内无血流信号;3例再次出现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显像及多普勒技术不但能准确地引导肝癌射频治疗,而且对判断疗效及指导再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段云友;罗淑荣;赵柏山;袁丽君;曹铁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磁共振T1加权像在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磁共振T1加权像在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15例,其中急性脑皮层动脉闭塞9例,急性脑静脉窦闭塞6例。结果 9例急性脑皮层动脉闭塞,T1加权像上MR信号强度正常,但可见梗死区脑肿胀征象;T2加权像时,病变区信号强度无异常发现。6例急性脑静脉窦闭塞中,横窦和乙状窦闭塞4例,上矢状窦后1/3处闭塞2例。T1加权像见闭塞的静脉窦血管流空影消失,静脉窦呈稍高信号强度影。此外,相应静脉回流区可见脑肿胀征象。T2加权像也可见闭塞的静脉窦血管流空影消失,但脑组织内无异常信号改变。结论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皮层动脉或大静脉窦闭塞)的MR检查中,T1加权像形态学变化要早于T2加权像信号的变化。

    作者:高培毅;林燕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堆积扫描技术在后颅凹的应用

    1 堆积扫描的原理 堆积扫描技术是用薄层扫描所得的数据重建叠加得到图像。其层厚可以选用1,2,3,5,7,10mm;层数多可以达到5层。重建图像的层厚(堆积层厚)为:层厚(mm)×层数。如:堆积扫描条件设定为:层厚2mm、层数5层,所得图像的层厚为:2mm×5=10mm。

    作者:刘衍素;姜维平;罗刚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Peutz-Jeghers Syndrome的X线诊断和监测

    目的探讨X-ray消化系造影在纤维内窥镜配合下对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诊断和监测方法及意义。方法对近15年面部、黏膜部多发黑斑者行X-ray消化系低张气钡双重造影、纤维内窥镜、病理及CT检查。结果 10例伴有消化道多发息肉,确诊为Peutz-Jeghers综合征。结论 X-ray消化系低张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与监测Peutz-Jeghers综合征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黄铭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利用体表超声研究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颈动脉斑块和股动脉斑块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颈动脉斑块、股动脉斑块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2.5%和61.5%,65%和84.6%;随病变支数增加,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及IMT均增加。左股动脉较右股动脉粥样硬化更能有效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论颈动脉及股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作者:高月花;张梅;张运;张园园;李继福;陈玉国;李贵双;董玉江;李贵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