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心功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肺部感染42例分析

高志祥

关键词:肺部感染, 心功不全, 抗生素
摘要:目的 分析以心功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以便对老年肺部感染与心功不全诊断进行鉴别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4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无肺部感染的典型临床依据,经常规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治疗后症状无改善,选用相对应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后心功能不全样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老年患者出现心功不全症状,经对症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到肺部感染的存在,以便及时治疗.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多发性开放骨折诊治及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多发骨折的临床诊治原则及救治经验.方法 对247例下肢多发性骨折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疗效优良172例,差15例.结论 对多发性骨折患者,在病人生命安全有所保障的条件下,好尽早行稳定有效的手术复位内固定,同时应根据开放骨折类型选择不同固定方法.

    作者:屈波;潘显明;权毅;邓少林;骆助林;范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食管返流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对Hp有效治疗的开展,Hp感染率逐渐下降,但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却明显上升,Hp和GERD的关系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这方面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滕小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输血前四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9616例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爱滋病病毒(HIV)抗体、丙肝病毒(HCV)抗体及梅毒(TP)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各标志物阳性率分别为HbsAg 10.61%、HIV 0.04%、HCV 2.16%、TP 2.96% .结论 输血前4项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减少医患纠纷,充分认识四项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作者:栗群英;熊杰;王庆旭;彭燕;吴艾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在全麻病人术后PCIA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求一种比较理想的、安全有效的术后静脉镇痛配方.方法 240例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80例.全麻苏醒后行PCIA,Ⅰ组为低剂量组(芬太尼0.012mg/Kg+曲马多12.6mg/Kg+托烷司琼2mg),Ⅱ组为中剂量组(芬太尼0.016mg/Kg+曲马多12.6mg/Kg+托烷司琼2mg),Ⅲ组为高剂量组(芬太尼0.02mg/Kg+曲马多12.6mg/Kg+托烷司琼2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00ml.观察各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镇痛效果、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数及严重程度、头晕头痛、椎体外系症状、嗜睡、骚痒等不良反应.结果 Ⅰ、Ⅱ组HR无明显变化,Ⅲ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Ⅰ组术后MAP升高(P<0.05);Ⅲ组MAP术后明显下降(P<0.01或P<0.05).术后镇痛效果VAS评分及病人自主按压次数Ⅰ组与Ⅱ、Ⅲ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恶心、呕吐病人数及严重程度评分的比较中,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骚痒、呼吸抑制及嗜睡,Ⅲ组与Ⅰ、Ⅱ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将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用于术后静脉镇痛,在减少各自用量的同时,不良反应也减少,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本实验中的中剂量芬太尼组镇痛配方为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术后PCIA配方.

    作者:欧珊;刘合年;周乐顺;白树荣;冉茂荣;李学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川藏线组建军地联合卫勤分队的意义与实施办法

    川藏公路运输线中途分为南北线,南线从成都至拉萨2162km,横跨5条江河,翻越13座高山;北线2407km,横渡14条江河横贯15座高山,平均海拔4000m以上.山高坡陡,谷深路险,气候十分恶劣,随海拔的升高大气压降低,空气中氧分压也降低,紫外线强,风力大,绝对温度低,空气干燥,气候变化急骤;高原峡谷地带雪崩、山洪等自然灾害多.其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对部队的军事行动及卫勤保障影响非常明显.

    作者:杨人懿;崔冬伟;李勇;石骥;李玉友;吴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部队中小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院内感染控制在医院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WHO提出以消毒隔离、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若措施不具体、不可行、不到位,将是发生院内感染的诸多隐患.我们结合工作体会,对此探讨如下.

    作者:任渝江;郭昆华;刘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探讨

    目的 分析影响糖尿病(DM)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年龄因素,病程因素及相关原因,同时前瞻性地研究其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老年DM口服药治疗的患者245例,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其有关情况,分析其不依从的原因和有关影响因素,查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在入院时,1月后,2月后和3月后,共查4次,再查血生化等.结果 70~79岁依从性较好,文化程度高者依从性较好,病程越长,依从性越好,但10年以后依从性有所下降,合并疾病越多,依从性越差.不依从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服药后血糖正常后患者自认为好了,忘记服药了,没买到同样的药,药物不良反应,服药数量太多,医生频繁换药,经济原因,对治疗失去信心及家庭因素等.依从性好者不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4次随访均控制良好,而不依从者在住院治病1月后,空腹及餐后血糖均有下降,但未下降到正常,但随着时间推移,血糖又反弹,至3月底时又恢复到了入院前水平或更高.结论 加强对老年DM 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健康宣教,服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服药依从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空腹和餐后血糖控制的成功与否.

    作者:魏伟;华丕虹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对症处理、营养支持、糖皮质激素、中药小茴香热敷及肾周脂肪囊封闭等非手术治疗措施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 ,EPII) 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5例EPII 病人,在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和早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的基础上,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辅以中药小茴香炒热后腹部热敷以及普鲁卡因双侧肾周脂肪囊封闭,部分患者加生长抑素静脉持续滴注,每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液量,密切监测肠鸣音恢复情况,定期检测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第3~5天病人胃液量即显著减少,肠鸣音开始恢复,5~10天后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并出现排气排便,治疗21~43天后痊愈出院,未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结论 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小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辅以中药外敷及肾周脂肪囊封闭等的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内环境稳定,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从而有效地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避免患者再次遭受手术之苦.

    作者:薛刚;曹永宽;张国虎;王培红;龚加庆;戴睿武;田伏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分析与护理

    CT增强扫描是CT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CT增强扫描造影剂是不可缺少的.过去我们使用的是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注射液,其不良反应发生机率高.

    作者:黄青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脑损伤[1],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少数幸存者常留下永久性、功能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目前,还没有一种肯定的特效疗法,仍是以维持生命体征、支持对症、防治并发症等为治疗方法.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是关键性环节.我科对26例HIE患儿的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静;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口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急性感染伴发热的疗效.方法 对261例急性感染性发热患儿,体温≥38.5℃者随机分为两组,布洛芬组145例,应用布洛芬治疗,对乙酰氨基酚组116例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对两组行退热疗效分析.结果 布洛芬组在疗效、大作用时间及持续时间上,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口服布洛芬退热效果确切,且明显优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较强而持久的疗效.在儿科布洛芬作为解热药使用是安全、有效且疗效持久的.

    作者:冯永格;李萍;刘树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医护人员初始工作的心理应激表现及治疗探讨

    目的 了解新毕业初始上岗的医护人员应激表现对工作的影响,探讨利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帮助他/她们解决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过大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初始进入新岗位的138名医护人员,采取个别访谈,了解心理状态,并进行心理疏导、认知理论干预技术治疗.结果 97名求助者的心理应激症状在2天内得到消除,35名在3天内消除了心理应激症状,6名在第5天消除了心理应激症状.本组138名求助者的心理应激症状在一周内得到全部解决,效果满意.结论 通过认知评价、心理治疗,可以消除心理应激症状,尽快适应新环境和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钟世煌;徐雯;卢海涛;李继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旱獭油配合中药穴位导入及间歇式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

    目的 探讨精制旱獭油配合中药穴位导入及间歇性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精制旱獭油导入点外擦,中药穴位导入及电脑间歇式牵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愈126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98.67%.结论 观察结果表明,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既能快速减轻患者疾苦,又能缩短治疗所需的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尤其能减缓复发率,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值得探讨的新思路.

    作者:艾劼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发病机理分析与护理方法探讨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理,探讨减少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178例重度颅脑损伤中33例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3例(发生率18.5%),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病死亡7例(病死率21.2%).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监测上消化道出血,加强消化道护理,合理膳食,能减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杨露静;李永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196例小儿患者围术期的护理

    小儿因其年龄、解剖、生理的特性不同于成人,如何使其安全地度过麻醉和手术关,并在术后顺利康复,对围术期的护理要求很高.我科于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小儿患者196例,无1例发生并发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柳琛霞;沈敏;罗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原野外驻训士兵卫生知识掌握及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

    目的 了解高原野外驻训士兵对卫生知识和高原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制定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统一调查问卷方法对2058名在西藏高原野外驻训的士兵进行卫生知识、高原防护知识和健康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高原野外驻训士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较为迫切,新兵和老兵对卫生知识及高原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差异(P<0.01),而农村和城镇士兵在这方面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对高原野外驻训部队的健康教育,要结合高原自然和社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培养其自我保健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作者:王雄伟;达文莉;彭顺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加强新农合医疗管理切实为参合农民服好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自愿参加大病统筹互助共济形式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府通过提供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使政府得民心,参合农民群众得实惠,与此同时医疗机构也得到发展.

    作者:李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高原颈椎损伤并截瘫32例救护体会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颈椎损伤后截瘫病人的护理与治疗方法,观察气管切开手术及护理,对减少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2例高原颈椎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分为AB二组,每组16例.A组采用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及常规治疗与护理,B组常规治疗与护理.对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及死亡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发生率,死亡率A组分别为25%、12.5%、12.5%,B组分别为62.5%、62.5%、62.5%.经χ2检验,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A组均小于B组.结论 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及护理可以明显减少高原颈推损伤合并截瘫病人并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死亡率的发生.

    作者:陶成芳;杨莉;曹定舟;许源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合并乳糜性腹水1例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合并胸、腹水,腹水一般为漏出液,并发乳糜性腹水较为少见,至2006 年国内报道不足10 例.本院2005年6月收治1 例,治疗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龚运兵;邓永明;次仁元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过敏性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过敏性肺炎(hv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是指吸入各种具有抗原性的有机粉尘微粒物引起的一组肺部过敏性肉芽肿疾病[1].现收集我院2004年~2006年的10例过敏性肺炎的X线照片及CT扫描结果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朱向会;欧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