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尿毒症贫血的初步探讨

夏妮娅;屈燧林

关键词:尿毒症贫血, 还原型谷光甘肽,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摘要:目的观察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尿毒症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3000U,每周两次皮下注射,疗程12周。治疗组患者同时静脉给予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200mg,每周两次,疗程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结果 r-HuEPO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和HCT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GSH治疗组Hb ,RBC和H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升明显(P<0.05),治疗组Hb,RBC和HCT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显著提高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GSH可能是治疗尿毒症贫血的有效药物。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闭经危险

    目的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闭经危险。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51例接受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与22例接受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的生育期女性患者的闭经发生率及其规律。结果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闭经率19.6%,比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的闭经率明显增高(P=0.025);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组中,年龄大于30岁组比30岁及30岁以下组闭经率高(P=0.0018)。结论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生育期女性患者闭经率升高。年龄愈大,闭经的危险愈高。

    作者:刘钢;陈永涛;王玲;左川;谢其冰;王忠明;林懋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国人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apoE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脂和载脂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分别对74例Ⅱb型高脂血症患者及230例血脂正常者的apoE基因型、空腹血脂及载脂蛋白AⅠ、AⅡ、B100、CⅡ、CⅢ、E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Ⅱb型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载脂蛋白AⅡ、B100、CⅡ、CⅢ、E水平及TG/HDLC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apoE/apoCⅢ比值显著降低(P<0.05)。Ⅱb型高脂血症组与对照组apo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以E3/3和ε3高,Ⅱb型高脂血症组的ε2等位基因有增高的趋势,而ε4等位基因有降低的趋势(P>0.05)。携带ε2等位基因组血清TG、apoCⅡ、apoE水平及apoE/apoCⅢ比值较E3/3基因型组显著升高,而携带ε4等位基因组血清TC、nHDLC及apoE水平较E3/3基因型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ε2及ε4等位基因与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清TG、TC、nHDLC、apoCⅡ及apoE水平升高有关。

    作者:张雪梅;白怀;刘秉文;范萍;张荣爵;徐燕华;姚佳;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左旋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1-乙酰氧乙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左旋氧氟沙星(可乐必妥)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可乐必妥治疗组与头孢呋辛酯(新菌灵)对照组两组。剂量可乐比妥200mg Bid, 新菌灵250mg Bid,疗程分别为10.5天及10.8天。结果可乐必妥和新菌灵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6.7%,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1.3%和62.5%。两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结论可乐必妥临床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的第一线用药。

    作者:冯玉麟;刘春涛;陈斌;田立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直肠腺癌血管内皮细胞NFκBp65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癌细胞血管侵润转移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细胞间的细胞粘附分子(ICAM-1)和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还采用地高辛-碱性磷酸酶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用原位杂交技术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ICAM-1基因的NFκB结合位点进行检测。结果直肠腺癌患者癌周的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都有ICAM-1和NFκBp65的表达,而在正常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则无ICAM-1和NFκBp65的表达;直肠腺癌患者癌周淋巴结和癌周直肠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ICAM-1的启动子中存在有NFκB 结合位点。结论 ICAM-1的转录取决于可诱导的NFκB 蛋白质复合物与ICAM-1的NFκB部位结合。因此,调节和控制NFκB因子的活化能够防止癌细胞的血管转移。

    作者:陈尧;李瑞祥;王若菡;刘执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99mTc-Q3与201Tl在不同流量冠脉灌注的离体兔心肌中的清除及存留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流量冠脉灌注的离体兔心肌对99mTc-Q3和201Tl的清除及存留特性,进一步揭示99mTc-Q3和201Tl在不同流量冠脉灌注的离体兔心肌中的摄取、清除及存留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于麻醉下开胸,摘取心脏,建立离体兔心脏灌流模型。采用双核素法进行离体兔心脏灌注。结果心肌对201Tl的净摄取值大于99mTc-Q3,但其改变受血流灌注量影响也比99mTc-Q3更明显。高流量灌注组,注射示踪剂后4~25分钟内,201Tl的清除比99mTc-Q3清除更快;低流量灌注组,注射示踪剂后40分钟内201Tl清除比99mTc-Q3快。高流量灌流组中观察到的201Tl早期快速清除现象在低流量灌注组中未出现,而99mTc-Q3在两组中均未见早期快速清除。结论由于201Tl的清除比99mTc-Q3清除更快,其较高摄取的优势在药物注射后10分钟时已完全丧失,故99mTc-Q3仍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范成中;谭天秩;李云春;匡安仁;梁正路;陈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点和在诱骨条件下的成骨特性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rMSCs)的生长特点和在诱导条件下的成骨特性。方法使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培养,保留贴壁细胞传代,观察、测试在培养液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Dex)10-8mol/L、β-甘油磷酸钠(β-GP)10mmol/L, 抗坏血酸(AA)50μg/ml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变化和成骨分化。结果形态学观察表明,rMSCs贴壁细胞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利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增殖的结果表明,传代次数增加,rMSCs的增殖活性升高。成骨诱导剂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而且对多次传代细胞促增殖作用明显。成骨诱导剂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在诱导3周时即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非诱导条件下MSCs的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会随传代而升高。传3代rMSCs的ALP的表达较弱,诱导一周后ALP的表达明显升高,超过未加诱导剂的传一代大鼠成骨细胞(OB)的ALP表达。结论本实验表明所培养的rMSCs仍处于低分化水平,具有骨祖细胞的特性。

    作者:韩君;陈锐;陈槐卿;田卫;邓力;唐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GRP和ET-1在肝纤维化大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和内皮素-1(ET-1)在肝硬化性心肌病(CCM)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免法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大鼠心肌组织中的CGRP及ET-1分布情况。结果肝纤维化大鼠组(n=15)心脏组织中CGRP浓度(74.2130±10.3776pg/mg蛋白) 和ET-1浓度(1.4780±0.9235pg/mg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15,P<0.05);且肝纤维化程度越重,心肌组织中ET-1浓度增加越明显(P=0.004);而心脏组织中CGRP浓度并不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高(P=0.307)。结论心肌CGRP浓度升高可能系机体对ET-1及其他致病因子致心脏功能异常的一种保护/拮抗反应。在CCM的病理生理过程中,CGRP与ET-1这两种体液因素间的平衡紊乱可能具有重要的发病学意义。

    作者:傅华;杨丽;刘小菁;胡宏德;强欧;黄明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用SF-36量表评价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目的用SF-36量表分析慢性疾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在四川省某城乡用SF-36量表对438名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按照ICD-9进行疾病分类,对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在SF-36量表所测的不同领域均低于一般人群(≥40岁)。不同系统疾病患者在躯体活动功能、社会功能、活力和心理功能四个领域均有差别。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有精神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慢性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不同系统疾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SF-36量表适用于评价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在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生命质量应作为健康评价指标。

    作者:任晓晖;刘朝杰;李宁秀;邓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GFβ1和ET-1的表达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血浆内皮素-1(ET-1)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肝脏贮备功能和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生物学方法即TGFβ1对水貂肺上皮细胞生长抑制的方法及放免法分别检测72例肝硬化患者及24例正常人血清TGFβ1及血浆ET-1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TGFβ1(11.77±1.32 ng/ml)及血浆ET-1(78.37±17.54 pg/m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T-1水平与肝功能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相关分析显示ET-1水平越高则肝脏贮备功能越差(r=0.94),食道静脉曲张程度越重(r=0.87);TGFβ1含量与肝脏贮备功能及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无关(r=0.11及0.03)。结论 TGFβ1和ET-1可能是参与肝硬化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神经肽。ET-1可作为反映肝硬化程度、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丽;刘小菁;傅华;强欧;黄明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格列齐特对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格列齐特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四氧嘧啶造成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于造模后4周开始用格列齐特灌胃8周。比较给药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造模后的大鼠给予格列齐特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格列齐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学。

    作者:姜成丽;李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甲状腺肿11例报告

    卵巢甲状腺肿(struma ovarii),是卵巢畸胎瘤的特殊类型,也是一种很少见的卵巢良性肿瘤,国内外报道不多。据Zakhem等[1]报道,该肿瘤占卵巢畸胎瘤的2.7%,恶变率为5%~37%。我院1980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11例,占同期561例卵巢畸胎瘤的1.96%。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兹结合文献,对本组病例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卵巢甲状腺肿患者的年龄为27~54岁,平均39岁,其中40岁以下者5例。该11例患者均已婚育。

    作者:刘辉;彭芝兰;胡寒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乙醇对蟾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影响

    目的研究乙醇对神经肌肉接头(NMJ)兴奋传递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内记录的方法,在20只成年蟾蜍的坐骨神经-缝匠肌标本上研究乙醇对终板电位(EPP)和微小终板电位(MEPP)的影响。结果乙醇可引起EPP振幅改变,影响NMJ的兴奋传递,而且其影响具有明显的量效依赖关系,适当浓度的乙醇能明显地增加EPP振幅,促进 NMJ的兴奋传递。乙醇还可使MEPP的频率增加,但对MEPP的振幅无影响。结论初步确定乙醇促进NMJ兴奋传递的部位是在突触前,其机制是使突触前释放的递质的量子数增加。

    作者:喻王;吕广能;徐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孕症检查对输卵管性不孕妇女的心理影响

    目的了解不孕症诊治过程对妇女的性生活、心理及其婚姻的影响。方法对2000年3~9月确诊为输卵管性不孕并准备手术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有关性生活、心理及婚姻的调查。结果基础体温(BBT)检查使46.2%的不孕症夫妇性交频率下降,但对性生活的满意度无明显影响。经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和腹腔镜检查诊断为输卵管性不孕时,92.3%~93.2%的妇女有不同程度的悲伤和震惊。精液检查结果正常,使78.9%的不孕妇女内疚。输卵管复通手术后2年仍不怀孕,将有56.6%的妇女可能做试管婴儿,38.9%的婚姻关系不稳定,10.5%的夫妇将离婚。结论 BBT检查对不孕症夫妇的性交频率有影响,HSG、腹腔镜检查结果异常和精液检查结果正常使大多数不孕妇女有不同程度的悲伤情绪。

    作者:谭世桥;段秀蓉;唐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槲皮素、异鼠李素对Cu2+介导极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的影响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及异鼠李素(Iso)对Cu2+介导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氧化修饰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血浆VLDL,用Cu2+进行体外氧化修饰,抗氧化组在温育前加入不同浓度的Que和Iso。分别检测脂蛋白中丙二醛(MDA)、维生素E(Vit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Que和Iso可明显降低OX-VLDL中MDA含量,延缓OX-VLDL中VitE含量的减少;显著提高脂蛋白中SOD活性。结论 Que和Iso可显著抑制Cu2+诱导的VLDL的氧化修饰,且二者的作用相近,这与其抗自由基氧化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李蓉晖;邱明均;何涛;李家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结核病7例临床分析

    胃结核病临床上罕见,我院自1990~2000年10年间共收治7例。由于胃结核缺乏特征性,临床上不易作出准确诊断,故术前易误诊。但可结合临床表现采取多种检查方法如钡餐、血沉、内镜及直视下活检,早期确定胃结核的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7例胃结核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年龄16~53岁,40岁以下者5例,占72%。患者病程2月至20年,一年以内者4例,占57%。多数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及幽门梗阻症状,个别患者明显消瘦。7例患者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胸片、钡餐)、胃镜检查见附表。

    作者:赵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载脂蛋白CⅢ基因SstⅠ酶切位点多态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HTG)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改变是否与apoCⅢ基因Sst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有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76例HTG患者及199例正常对照apoCⅢ基因SstⅠ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进行研究。血脂用酶法,血清apoAⅠ、AⅡ、B100、CⅡ、CⅢ及E用RID试剂盒测定。结果 HTG患者和正常对照组apoCⅢ基因均以S1等位基因为主,S2等位基因少见,其频率显著高于白种人(0.289 vs 0.06~0.16,P<0.05)。正常对照组和HTG组S2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89和0.287,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apoCⅢ基因S2S2基因型者血脂、载脂蛋白水平与S1S1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未发现apoCⅢ基因Sst Ⅰ酶切位点的RFLP与中国人HTG有关联。

    作者:刘瑞;黄明慧;白怀;刘宇;刘秉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活性及其对ICAM-1表达的调控研究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活性,并探讨其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6例正常人和7例MSPGN患者的肾组织,分别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活性,RT-PCR检测ICAM-1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ICAM-1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在自发培养条件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SPGN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明显增高(P<0.05)。在TNFα诱导下,两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活性均有增加,但MSPGN组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TNFα诱导后,随着JNK/SAPK活性增强, ICAM-1 mRNA及其平均荧光强度也均增加(P<0.05)。经蛋白激酶抑制剂DMAP阻断后,随着JNK/SAPK活性下降,ICAM-1 mRNA及其平均荧光强度亦下降(P<0.01)。MSPGN的JNK/SAPK活性与ICAM-1 mRNA表达和ICAM-1平均荧光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694,P<0.01)。结论 MSPGN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JNK/SAPK存在异常活化,这种异常活化可能介导了ICAM-1的过度表达。

    作者:付平;杨立川;黄颂敏;刘先蓉;王俭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尿毒症贫血的初步探讨

    目的观察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尿毒症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2例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3000U,每周两次皮下注射,疗程12周。治疗组患者同时静脉给予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1200mg,每周两次,疗程1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静脉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结果 r-HuEPO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和HCT水平均显著上升(P<0.01)。GSH治疗组Hb ,RBC和H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上升明显(P<0.05),治疗组Hb,RBC和HCT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显著提高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GSH可能是治疗尿毒症贫血的有效药物。

    作者:夏妮娅;屈燧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氨力农及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炎症细胞因子释放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了解氨力农及抑肽酶对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全身炎症应答的影响。方法将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8)、抑肽酶组(B组,n=8)和氨力农加抑肽酶组 (C组,n=8)。A组患者不使用抑肽酶;B组患者于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300万单位;C组患者开胸前按1mg/kg静脉注射氨力农,然后以8μg/(kg*min)静脉泵入直到停机,并在转流前将抑肽酶300万单位加入预充液。分别于术前、停机、停机后1小时及术后1天抽取患者外周血,用IL-6 和 IL-8 ELISA试剂盒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6 和 IL-8 。结果体外循环术前,三组患者血浆中的IL-6和IL-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体外循环术后,三组患者血浆中IL-6和IL-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1天虽仍高于术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机后1小时的IL-6水平,B组低于A组,C组低于B组,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及C组停机后的IL-8水平也低于A组同期水平,C组在此时间点和停机后1小时亦低于B组和 A组,但这些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氨力农和抑肽酶均有抗炎症的效应,但是仅在预充液中加入抑肽酶或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氨力农,均难以完全抑制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术期促炎性细胞因子IL-6 和IL-8的释放。

    作者:萧锡俊;庄翔;殷得福;陈永祥;曹舸;黄旭中;田子朴;石应康;罗朝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患者女,48岁。因发现左侧阴道壁肿块,排便困难半年入院。查体:肿块位于阴道左后侧壁,10cm×10cm×6cm大,边界不清、质软、囊性。压迫直肠,肿块边缘达盆底。宫颈暴露不清,子宫后位、正常大,双侧附件正常。术中发现肿块呈灰红色,10cm×10cm×6cm大,边界不清。肉眼见:灰红色组织,无明显包膜、囊性。部分区域呈粘液样改变,囊内有灰黄色液性内容物、切面呈多房性。镜检发现:肿瘤细胞呈梭形,有的区域细胞较为纤细,无核分裂相,细胞间有广泛粘液性变区域,瘤细胞在肿瘤中呈弥散均匀分布,有较为丰富的血管。病理诊断: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伴囊性变。 讨论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多发生在会阴和盆腔软组织。它的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呈梭形或星形,基本无核分裂相。瘤细胞在肿瘤中均匀分布,血管为大而厚壁的血管。该肿瘤虽为良性但边界不清,侵袭性强,若局部切除,短期内即易复发,预后较差。应作较为广泛地切除。 由于预后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在鉴别诊断上主要应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鉴别。它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的主要鉴别点是该瘤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界限清楚。组织学改变为肿瘤细胞呈梭形,肥胖梭形细胞或/和卵圆形上皮样细胞并有围绕血管的现象,肿瘤内的血管多数为小至中等大的薄壁血管,血管周围可有纤维化。间质为疏松的胶原纤维,可有粘液样变。常可见富于细胞区间有细胞稀疏区,并可见上皮样细胞排列成巢或索状。此瘤预后良好,切除后少有复发

    作者:王靖华;杨光华;吴玉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