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岳虹;张慧;刘学彬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器用于颈髓损伤患者护理道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科治疗的颈髓损伤患者34例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16例使用传统的呼吸道护理方法,观察组18例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再早期加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比较30天后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4.4%,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7.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x2=6.88,P<0.01).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应用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训练,可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包芸;苏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将单纯切除、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放射性核素”St/90Y敷贴器三种治疗翳状胬肉的手术方式进行比较,寻求一种治疗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 对121眼采用单纯切除(A组41眼)、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39眼)、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放射性核素90Sr/90Y敷贴器(C组41眼)3种方法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复发率为14.63%,B组复发率为15.39%,C组复发率仅为2.44%,3种手术方法均有部分病例周边角膜云翳.结论 放射性核素90Sr/90Y敷贴器辅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及干眼症的发生率,是一种相对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陶玉香;王庆旭;蒋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时女性盆腔囊性及囊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女性盆腔囊性或囊实性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卵巢囊肿6例,卵巢囊性畸胎瘤5例,卵巢囊腺瘤6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8例,卵巢癌7例,慢性盆腔炎、盆腔脓肿3例.结论 MRI对女性盆腔囊性和囊实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新玉;徐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单纯慢性丙型肝炎与合并脂肪肝的丙肝患者之间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方法 通过B超筛选慢性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37例,并与非脂肪变丙肝患者34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结果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较非脂肪变组明显升高,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作者:刘光伟;王春芳;扈晓宇;赵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小儿惊厥发生的临床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578例小儿惊厥的病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小儿惊厥的发生率为3.92%,小儿惊厥男女比为1.46∶1,不同年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0,P=0.899).小儿惊厥的主要病因是代谢紊乱(23.01%)、高热惊厥(22.49%)、癫痫(21.45%)和颅内感染(19.72%),不同年龄组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7.205,P=0.001).结论 小儿惊厥病因繁杂,通过对小儿惊厥临床因素分析,有助于判断病因,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尽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彭建霞;王淑玲;武国霞;郝立成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文章探讨了近20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病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外,同时,分析了目前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作者:钟森;扈晓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央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以下简称PICC)作长效封管的尿激酶合适浓度,方法 对30例同一肿瘤患者不同化疗间歇期分别用两种不同浓度尿激酶(10万U/ml和24万U/m1浓度)行长效封管,观察封管效果并分别在封管前后对患者凝血系统(DIC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浓度的尿激酶对PICC长效封管均可达到预期封管效果,用10万U/ml浓度的尿激酶封管对患者凝血系统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结论 10万U/ml浓度的尿激酶用于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PICC长效封管(20天以内)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陈旭霞;付岚;李俊英;张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病例56岁,男,因工作时不慎被飞溅的铁渣割伤,导致肱动脉远段断裂,于院外手术缝合后8小时,仍感前臂麻木、发凉、疼痛.院外X片提示切口周围斑点状异物可能.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了解术后血管通畅情况,遂来我院检查.体检发现: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上肢轻微肿胀,皮温减低,脉搏减弱.超声检查:肱动脉下段近分叉处管径增粗约为5.2mm,管腔内可见长约为23mm的条状弱回声充填,局部管腔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尺、桡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约为2.0、3.4mm,管腔内均可见条索状弱回声不完全充填.桡动脉起始段距切口约40mm处管腔内并可见大小约为7.0mm×3.0mm的强回声团,后方伴彗星尾征,位置固定(图1).尺、桡动脉远段血流频谱呈小慢波,峰值流速分别约为9.0、14.1cm/s(图2).超声诊断:①左侧肱动脉下段及尺、桡动脉起始段血栓形成伴远端肢体血供减少.
作者:朱冬梅;岳虹;张慧;刘学彬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参苓赤丹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起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探讨参苓赤丹方的保肝作用,方法 将7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采用参芩赤丹方,对照组36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茴三硫胶囊,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ALT、TBIL及血清TNF-α、SOD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和TBil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SOD则有所升高(P<0.05).结论 参苓赤丹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退黄作用,其退黄作用优于复方甘草苷片联合茴三硫组,这可能与通过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升高血清SOD而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张传涛;扈晓宇;范昕建;温国军;李白雪 刊期: 2011年第12期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合成模板,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与外周血HBV(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HBVDNA)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与肝细胞炎症相关,检测HBVcccDNA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患者病情进展,确定治疗终点,对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判断.现今在美国已有7种药物被允许用于成人慢性乙肝的治疗,但均不能有效抑制HBV,目前以cccDNA为靶点的抗病毒药是我们的迫切需求.
作者:李春霞;曾庆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8例难治性产后大出血患者用明胶海绵行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中配合、股动脉穿刺局部的观察护理、基础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结果 28例患者中.20例于导管动脉栓塞术后立刻止血.8例出血明显减少,经对症治疗7天内出血逐渐停止.12例患者出现38.5℃以下发热,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臀部疼痛,5例出现腹痛,经对症治疗约7天后症状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治疗难治性产后大出血,密切配合手术医生,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护理关键,可挽救产后大出血产妇的生命.
作者:杨泽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头静脉、桡动脉三种不同吻合方式动静脉内瘘术的优缺点及其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8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术中采取端侧、端端、侧侧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内瘘并发症,并做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92.9%,均能达到维持性血液透析标准,端端吻合术组与侧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端端吻合术组与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口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侧吻合术组吻合口血流量与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内瘘堵塞23例(7%),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阻塞的主要原因,高血压组和(或)糖尿病组与其他组比较,其内瘘失败率明显增高(10.6%和3.5%),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应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血栓形成仍是动静脉内瘘堵塞的主要原因,应注意防范.高血压肾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应把握手术技巧,并于术前充分评估.
作者:廖丹;张林;李红;肖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近年来抗HBV(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似物的利用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医院网络系统,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数量、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等指标,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08~2010年抗HBV核苷类似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HBV核苷类似物的使用数量和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的用量增幅较大,拉米夫定用量上升趋势变缓.结论 抗HBV核苷类似物临床使用基本合理,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占主导地位,恩替卡韦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任智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尿毒症是肾脏内科常见疾病,常并发癫痫,病情危重,易出现意外,致伤、致残、死亡率高.全面有效的护理可减少癫痫发作,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就尿毒症并发癫痫病人的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刁永书;陈凤;温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184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ALT水平、性别、年龄、HBVDNA定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结果 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G2期67例(44.08%),≥S2期83例(54.61%);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G2期10例(31.25%),≥S2期11例(34.38%),两组肝脏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较,慢性HBV携带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LT水平及性别不同分组,C组(30U/L<ALT≤40 U/L)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重于A组(ALT≤20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ALT水平,女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较男性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30~39岁年龄组携带者有54.32%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G2期,≥40岁组肝脏炎症、纤维化情况重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载量不同分组,各组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几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ALT≥30U/L(男性)、ALT≥20U/L(女性)患者应尽早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临床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曲俊彦;扈晓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德胜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变化趋势.方法 对北京市西城区德胜地区1993~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检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993~2009年17年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现出波浪式下降趋势,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84.91%0,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6.04%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7.78%,5岁以下儿童死因结构发生了变化,顺位由第一的肺炎变为畸形占据第一位.结论 要控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尤其是新生儿的死亡率,其中做好孕期的保健,预防畸形的发生是我地区今后保健工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作者:马晓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初产妇头位分娩活跃期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后对母婴的影响.方法 将宫颈评分8~9分的头位分娩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宫口开大2~3 cm时,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对照组不加任何处理,分别记录两组产痛、产程、分娩方式、胎儿和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痛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活跃期时限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程活跃初期,对宫颈评分8~9分的初产妇进行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宫颈封闭,可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降低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率.
作者:马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中青年肺结核患者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84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症支持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3、6个月分别进行电话回访1次.在出院后6个月时分别进行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SF-36),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有无差异性.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社会功能无明显差异性(P>0.05),实验组在遵医行为、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以及总体生活质量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中青年肺结核患者进行完善的健康宣教、加强心理指导和出院指导等全程护理干预,从疾病、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预见性护理,能有效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杨绍平;张素芬;马兰;赖冬雪;胡恩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影响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原因,以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9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通过将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肿瘤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有无PICC置管史及有无化疗史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影响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与患者性别、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血管及有无PICC置管史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患者有无化疗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要高于已行化疗患者的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结论 护理人员应加强PICC宣教,鼓励患者在首次化疗前行PICC置管,以提高PICC的一次置管成功率.
作者:许辉琼;方进博;邓静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经MSCTA检查诊断的58例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MPR)、容积再现(VR)、仿真内镜(VE)及导航技术(navigation)后处理方法.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62个,其中肾动脉瘤6个,肝动脉瘤4个,脾动脉瘤3个,胸主动脉瘤12个,腹主动脉瘤7个,颅内动脉瘤30个.多种图像与轴位图像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动脉瘤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能够在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作者:杜国智;宋彬;汪小舟;周军;黎桂英;罗红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