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丰;巨名飞;李春华;丁振江;王虹;孙王乐贤;霍明艳
脑卒中是全球人口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出血作为脑卒中严重的亚型,其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居脑卒中首位[1-2]。据调查,脑出血占各型脑卒中的10%~15%,30 d病死率高达25%~50%,6个月后仅有12%~39%患者可以生活自理,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3-4]。
作者:郭岩;刘艺;刘彩丽;李明;王珊珊;孙晓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明显增加。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5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为0.1%,70~79岁人群为5.8%,8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9%[1]。欧洲55岁以上人群为基础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此类人群中房颤总的患病率为5.5%左右,55~59岁人群中为0.7%,8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17.8%,总体发病率为9.9‰人年,55~59岁人为1.1‰人年,80以上人群为20.7‰人年。临床常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以阵发性房颤为首发症状[2]。阵发性房颤相对比较易控制,选择和应用恰当治疗手段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阵发性房颤的复律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复律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单兆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组(负荷剂量组,术前2d给予20mg/d,术后10mg/d)46例和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组(常规剂量组,术前2d、术后均10mg/d)46例。采用免疫磁珠法筛选出CD4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4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与PCI前比较,负荷剂量组PCI后PDCD4mRNA和PDCD4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PCI后常规剂量组较负荷剂量组TNF-α水平明显升高[(14.62±2.45)ng/Lvs(9.51±1.93)ng/L,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抑制CD4T淋巴细胞PDCD4的表达,从而减少PCI术后心肌的炎性反应。
作者:苏强;李浪;黄伟强;周游;王江友;伟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基因单倍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形成的易感关联。方法选取102例CAS患者作为病例组和105例无CAS人群作为对照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Nrf26个位点和Keap1基因3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SHEsis软件分析其单倍型与CAS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Nrf2 rs6726395位点基因型GG、GA和A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 vs 44.8%,58.8% vs 39.0%,19.6% vs 16.2%,P<0.01)。2组 Nrf2 rs6726395、rs1806649、rs13005431、rs2886161位点构建的ACCC、ACCT、ACTT、GTTC单倍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Keap1基因单倍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f2基因rs6726395多态性位点可能与促进CAS形成有关,由Nrf2基因构建的单倍型ACCT、GTTC可能与CAS发生的风险相关联。
作者:周颖;郭自清;王爱民;陈婵娟;陈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门诊干部诊疗科就诊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64例(瑞舒伐他汀5 m g/d)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阿托伐他汀10 mg/d),共治疗8周。2组患者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5.9%、13.5%和33.7%,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2.1%和31.4%,2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 HDL-C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 vs 3.2%,P<0.05)。2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 mg与阿托伐他汀10 mg在降低TC、TG及LDL-C方面相似;瑞舒伐他汀可提高 HDL-C水平,且在老年患者中两者安全性相同。
作者:国希云;李晓英;邓娴;陈永秀;阳蒙蒙;李丽娜;戴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常规应用于导管室PCI中预防血栓及缺血性并发症。肝素适用范围虽广,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肝素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Ⅱb/Ⅲa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静脉和动脉内血栓形成。考虑到肝素的这些局限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在PCI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优势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比伐卢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可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结合,且不需要辅助因子,抗凝效果可预测性较肝素强,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1]。鉴于比伐卢定较肝素潜在的优势,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比这两种抗凝剂在PCI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综述比较比伐卢定与肝素在不同临床病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现涛;苏强;李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人的大脑有左、右脑之分。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克莱贝尔曾提出“右脑幸福定律”。左脑用得多会使人感受轻松愉快的能力下降,不易感到幸福;相反,经常使用右脑,则使人幸福。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9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9例(自由饮食)。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LVEF、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LVEF [(48.98±6.38)% vs (42.38±5.98)%,(42.73±5.34)%]、FVC [(2.98±0.38)L vs (2.75±0.31)L ,(2.76±0.34)L]、FEV1[(2.06±0.87)L vs (1.78±0.72)L ,(1.92±0.90)L]、FEV1/FVC [(78.36±12.32) vs (70.65±12.28),(71.23±12.55)]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雷;史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 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 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 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 d及>14 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 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 ,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作者:祝春霞;周长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张力蛋白同源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T EN )表达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拟行择期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16~24 h抽取新鲜外周血20 ml ,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患者肌钙蛋白I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为45.4%;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PTEN mRNA、PTEN蛋白和IL-1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TEN蛋白与TNF-α呈负相关(r=-0.874,P<0.01),与IL-10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PCI术可能通过下调PT EN的表达,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发心肌炎症损伤。
作者:王江友;李浪;苏强;周游;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测定老年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7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8例,稳定心绞痛(SAP)90例。同时选择我院老年职工体检者2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hs-CRP和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2±1.56)mg/Lvs(1.80±0.81)mg/L,(1102.56±164.45)ng/Lvs(98.34±47.14)ng/L,P<0.01],AMI和UAP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SAP、UAP和AMI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清hs-CRP和BNP测定对老年冠心病诊断和病情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安民;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不久前,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诊治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当今中国ACS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在不断上升。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免疫炎症激活与内质网应激均参与了心力衰竭(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内质网应激与炎症相互关联。近来研究发现了多条从内质网应激到炎症的信号转导通路,对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炎症在心衰中的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作者:曲志刚;李小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Rad基因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为心肌肥大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针对Rad基因序列构建Rad过表达和低表达腺病毒载体,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为8组:空白对照组,Ad-GFP组,Ad-RNA干扰(RNAi)组,Ad-Rad组,肥大模型组(心肌营养素1诱导),肥大+Ad-GFP组,肥大+ Ad-RNAi组,肥大+ Ad-Rad组,48 h后检测Rad、心房利钠因子(AN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肥大模型组ANF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肥大+Ad-Rad组ANF蛋白表达较肥大+Ad-GFP组明显降低,肥大+Ad-RNAi组ANF蛋白表达较肥大+Ad-GFP组明显升高(P<0.05)。肥大模型组Rad 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Ad-Rad组Rad mRNA和蛋白表达较Ad-GFP组明显增加,Ad-RNAi组 Rad mRNA和蛋白表达较Ad-GFP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Rad基因可抑制在细胞水平心肌营养素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反应。
作者:胡保奎;牛丽丽;耿召华;刘玉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能否有效地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心房压力(LAP)。方法选择PAF患者31例,导管射频消融术前1 d行经胸及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左心房内径、LVEF、舒张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DTD )、收缩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STD )等相关参数;术中通过心导管测量LAP。对多普勒超声参数与L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LAP(14.45±7.60)mm Hg(1 mm Hg=0.133 kPa)、DTD (176.97±56.74)ms、STD (193.97±55.17)ms。DTD 和STD 与LAP呈负相关(r=-0.63,r=-0.81,P=0.00)。结论DTD 和STD 可能是简便、可靠、无创性预测PAF患者LAP的理想指标。
作者:赵文雪;杨兵;雍永宏;陈明龙;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对心律置入装置(CIED)置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接受持续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需要置入心律置入装置术后发生囊袋血肿的患者43例为血肿组,按照年龄1:1匹配入选术后未发生囊袋血肿的患者43例为无血肿组,分析围术期接受持续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囊袋血肿的风险因素。结果与无血肿组比较,血肿组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33±12.16)% vs (49.81±14.96)%, P<0.05],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DP>80%患者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1% vs 13.95%,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80%为囊袋血肿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64,95% CI:0.082~0.850,P=0.026)。结论增高的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增加持续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心律置入装置置入术后囊袋血肿的风险。
作者:陈妍;郭成军;曾哲淳;李海宴;方东平;戴文龙;张金荣;孟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老年高脂小鼠血脂、肝脏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和LDL 受体(LDL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0只(A组)。apoE-/-小鼠40只给予高脂饲料饲养至36周龄,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高脂模型组(B组)、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β3-A R激动剂小剂量组(D组)、β3-A R激动剂大剂量组(E组),每组10只,共干预12周。采用Beckman 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 TC、TG、VLDL/LDL-C、HDL-C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脏PCSK9和LDLR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 TC、VLDL/LDL-C明显下降,C组、B组、D组LDLR水平明显上调,C组PCSK9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C组比较,D组和E组TG、PCSK9水平明显下降,D组LDLR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β3-AR调脂、升高LDLR、降低PCSK9表达水平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重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艳芳;蒋志丽;郭彦青;宋俊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总胆红素(T B )和纤维蛋白原(Fib )的关系。方法收集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82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130例和对照组65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血清TB[(11.82±4.53)μmol/L vs (12.95±5.06)μmol/L]、Fib[(3.04±0.65)g/L vs (2.83±0.60)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OR=1.763,95% CI:1.158~2.683)、Fib(OR=1.678,95% CI:1.242~2.266)呈正相关,与血清TB(OR=0.922,95% CI:0.860~0.988)、支架直径(OR=0.615,95% CI:0.444~0.850)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Fib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T B为支架内再狭窄保护因素。
作者:陈涛;张春晓;米杰;钟明惠;田刚;周定;孙中华;齐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假手术组25只、模型组25只、褪黑素组25只;后2组建立脑出血模型,后3组随机于12 h、1、2、4和7 d处理,每个时间点5只。修正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出血侧皮质微血管形态;RT-PCR技术定量分析脑组织MMP-2、MMP-9 mRNA表达。结果褪黑素组1~7 d NSS低于模型组(P<0.05);褪黑素组和模型组12 h~4 d MMP-2 mRNA水平均逐渐升高,褪黑素组7 d MMP-2 mRNA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MP-9 mRNA 2 d显著升高,褪黑素组MMP-9 mRNA峰值1 d出现,7 d再次升高,并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褪黑素能够改善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对脑出血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褪黑素通过调控MMP-2和MMP-9转录,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相关。
作者:李晓峰;郭远瑾;王郑;陈渊;陈志;李燕华;李吕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 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P<0.05)。狭窄组血清 HBV 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 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作者:韩彬;吴文秀;吕育玲;孙海巍;王越;韦又丹;李波;张秋实;何金彩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