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保奎;牛丽丽;耿召华;刘玉峰
目的:探讨测定老年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7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8例,稳定心绞痛(SAP)90例。同时选择我院老年职工体检者2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2组血清hs-CRP和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32±1.56)mg/Lvs(1.80±0.81)mg/L,(1102.56±164.45)ng/Lvs(98.34±47.14)ng/L,P<0.01],AMI和UAP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SAP、UAP和AMI患者hs-CRP和BN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血清hs-CRP和BNP测定对老年冠心病诊断和病情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孙安民;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在我院门诊干部诊疗科就诊的老年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64例(瑞舒伐他汀5 m g/d)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阿托伐他汀10 mg/d),共治疗8周。2组患者继续原发病的常规治疗,停用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分别为25.9%、13.5%和33.7%,阿托伐他汀组下降幅度分别为22.6%、12.1%和31.4%,2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 HDL-C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 vs 3.2%,P<0.05)。2组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好,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5 mg与阿托伐他汀10 mg在降低TC、TG及LDL-C方面相似;瑞舒伐他汀可提高 HDL-C水平,且在老年患者中两者安全性相同。
作者:国希云;李晓英;邓娴;陈永秀;阳蒙蒙;李丽娜;戴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及其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整群抽样法调查山西省吕梁市4个地区常住居民1818例,并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年龄分为55~59岁组508例,60~64岁组476例,65~69岁组370例,70~74岁组238例,≥75岁组226例。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双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双侧颈动脉IMT随年龄增长而增厚。除65~69岁组外,55~59岁组、60~64岁组、70~74岁组和≥75岁组左侧颈动脉IMT明显较右侧厚[(0.72±0.11)mmvs(0.70±0.10)mm,(0.77±0.12)mmvs(0.75±0.12)mm;(0.83±0.13)mmvs(0.80±0.12)mm,(0.86±0.13)mmvs(0.82±0.14)mm,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对左侧颈动脉IMT的影响大,而男性对右侧颈动脉IMT的影响较大。结论年龄在55岁以上人群,左侧颈动脉IMT较右侧厚,且双侧颈动脉IMT受年龄、性别、吸烟指数、血压、即刻血糖、TC影响不同。
作者:陈杰;牛小媛;李晓峰;李阳;张炜;王立;房亚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血清总胆红素(T B )和纤维蛋白原(Fib )的关系。方法收集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782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130例和对照组652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患者血清TB[(11.82±4.53)μmol/L vs (12.95±5.06)μmol/L]、Fib[(3.04±0.65)g/L vs (2.83±0.60)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OR=1.763,95% CI:1.158~2.683)、Fib(OR=1.678,95% CI:1.242~2.266)呈正相关,与血清TB(OR=0.922,95% CI:0.860~0.988)、支架直径(OR=0.615,95% CI:0.444~0.850)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Fib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T B为支架内再狭窄保护因素。
作者:陈涛;张春晓;米杰;钟明惠;田刚;周定;孙中华;齐向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251A/T多态性与新疆汉族人群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LOA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患者80例为LOAD组,同期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 PCR-RFLP检测IL-8基因-251A/T多态性分布。结果2组AA基因型分布及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 vs 7.5%, P=0.035;41.3% vs 27.5%,P=0.010)。进一步分析显示,LOAD组A等位基因频率可能是LOAD的危险因素(OR=1.851,95% CI:1.159~2.957,P=0.010);AA基因型患LOAD的危险性是 TT 基因型的3.370倍(OR=3.370,95% CI:1.143~9.939,P=0.023);AT 基因型与 LOAD发病风险不相关(OR=1.944,95% CI:0.994~3.803,P=0.051)。结论 IL-8基因-251A/T多态性与LOAD发病风险有一定关系。
作者:刘梅;王英;贺飞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2月于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单支小血管(≤2.5mm)病变患者共237例,其中,IVUS指导下介入治疗的患者105例(Ⅰ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介入治疗的患者132例(Ⅱ组)。分析2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点、介入治疗及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和再狭窄情况。结果2组患者介入治疗均成功,Ⅰ组和Ⅱ组置入支架直径[(2.50±0.40)mmvs(2.34±0.37)mm]、支架长度[(28.75±7.77)mmvs(35.78±10.45)mm]、支架高压后扩张(91.4%vs55.3%)和支架内再狭窄(1.9%vs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0,P=0.042);2组串联支架、CAG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及随访1、3和6个月期间,均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IVUS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建起;石蕊;王燕;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行经皮肾去交感神经术(RSD ),观察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择连续难治性老年高血压患者20例,行经皮RSD ,观察术前和术后1、3、6个月随访时的诊室血压变化;术前和术后动态血压、血清肌酐、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变化;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RSD前比较,患者RSD后1、3、6个月随访时诊室血压分别下降了16.9/11.9、24.8/17.1、29.1/20.5 mm Hg (1 mm Hg=0.133 kPa ,P<0.01),术后动态血压下降了24.2/17.2 mm Hg(P<0.01),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变化(P>0.05),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显著下降(P<0.05);1例患者发生股动脉血肿。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经皮RSD可能安全、有效、可行。
作者:盛晓东;金骁琦;朱宗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29例(肠内营养),对照组29例(自由饮食)。治疗前后检测各项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LVEF、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 LVEF [(48.98±6.38)% vs (42.38±5.98)%,(42.73±5.34)%]、FVC [(2.98±0.38)L vs (2.75±0.31)L ,(2.76±0.34)L]、FEV1[(2.06±0.87)L vs (1.78±0.72)L ,(1.92±0.90)L]、FEV1/FVC [(78.36±12.32) vs (70.65±12.28),(71.23±12.55)]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进一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李雷;史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老年高脂小鼠血脂、肝脏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和LDL 受体(LDL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0只(A组)。apoE-/-小鼠40只给予高脂饲料饲养至36周龄,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高脂模型组(B组)、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β3-A R激动剂小剂量组(D组)、β3-A R激动剂大剂量组(E组),每组10只,共干预12周。采用Beckman 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 TC、TG、VLDL/LDL-C、HDL-C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脏PCSK9和LDLR表达水平。结果与B组比较,C组、D组和E组 TC、VLDL/LDL-C明显下降,C组、B组、D组LDLR水平明显上调,C组PCSK9水平明显上调(P<0.05,P<0.01);与C组比较,D组和E组TG、PCSK9水平明显下降,D组LDLR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β3-AR调脂、升高LDLR、降低PCSK9表达水平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重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艳芳;蒋志丽;郭彦青;宋俊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海马组织中干扰素-γ、TNF-α、诱导型 NO合酶(iNOS)、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犬尿氨酸(KYN)的表达,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致认知功能损害大鼠海马组织中KYN通路相关代谢产物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组(2VO组)15只。制作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2VO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海马CA1区iNOS、干扰素-γ和TNF-α的表达,ELISA法检测IDO及KYN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2VO组大鼠第3天开始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平台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减少,iNOS、干扰素-γ及TNF-α阳性表达,IDO和KYN水平明显升高[(4.73±0.21)ng/ml vs (0.89±0.06)ng/ml和(1.55±0.12)ng/ml vs (0.19±0.02) ng/ml ,P<0.05]。结论慢性脑灌注大鼠的病理生理过程包含着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的发生很可能刺激了IDO和KYN的高表达,KYN和IDO的蓄积有可能参与其导致认知障碍的过程。
作者:张敏慧;韩彦青;王晓晖;裴宇恒;李东芳;李光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微小RNA(microRNA ,miR)-106b是否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血管新生,明确miR-106b在内皮细胞中参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内皮细胞培养并转染miR-106b ,分为miR-106b组、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提取RNA、反转录及实时定量PCR检测miR-106b相对表达量以明确转染效率。观察各组内皮细胞在凝固的基质胶中管腔形成情况。TUNEL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凋亡状况并进行靶基因的预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比较,miR-106b组在基质胶中管腔形成明显减少;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06b组管腔比值、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阴性对照组与miR-106b组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 vs 3.39%,P>0.05)。结论 miR-106b在内皮细胞抑制血管新生可能是通过下调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无直接关系。
作者:艾丽菲热·买买提;陈红;任景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能否有效地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心房压力(LAP)。方法选择PAF患者31例,导管射频消融术前1 d行经胸及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左心房内径、LVEF、舒张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DTD )、收缩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STD )等相关参数;术中通过心导管测量LAP。对多普勒超声参数与L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LAP(14.45±7.60)mm Hg(1 mm Hg=0.133 kPa)、DTD (176.97±56.74)ms、STD (193.97±55.17)ms。DTD 和STD 与LAP呈负相关(r=-0.63,r=-0.81,P=0.00)。结论DTD 和STD 可能是简便、可靠、无创性预测PAF患者LAP的理想指标。
作者:赵文雪;杨兵;雍永宏;陈明龙;张凤祥;居维竹;陈红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 )的预防作用。方法前瞻性入选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拟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列地尔组150例,常规治疗组150例。其中前列地尔组给予20μg前列地尔+水化治疗,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单纯水化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3 d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NF-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并分析2组患者CIN发病情况,记录前列地尔组低血压不良事件。结果前列地尔组PCI术后CRP[(1.28±1.28)mg/L vs (1.66±1.72)mg/L]、IL-6[(136.42±43.76)ng/L vs (141.26±65.70)ng/L]、SOD[(2.05±1.48)mg/L vs (2.38±1.41)mg/L]、GPX[(6.46±2.32)μg/L vs (6.94±2.09)μg/L)]、24 h尿蛋白[(189.55±87.56)mg vs (197.51±89.62)mg]、CIN发病率[(2.7% vs 8.7%)]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肌酐清除率[(97.75±27.20)ml/min vs (91.70±17.85)ml/min]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CI术后CRP、IL-6、SOD、GPX、24 h尿蛋白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β2微球蛋白、TNF-α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前列地尔具有保护接受PCI术冠心病患者肾功能的作用,对CIN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李奕娜;杨世诚;付乃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不久前,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诊治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当今中国ACS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在不断上升。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老年脑梗死患者400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14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组(合并组)256例,选择同期体检者作为对照组102例。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并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进行分析。结果合并组和单纯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HbA1c、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6±2.47)%和(5.01±1.76)%vs(5.10±1.08)%,(4.23±2.76)ng/L和(3.42±2.02)ng/Lvs(1.50±1.54)ng/L,P<0.05]。年龄、高血压、HbA1c、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组的颈动脉硬化程度较单纯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3%vs46.5%和8.8%,P<0.05)。IMT与HbA1c、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317,r=0.208,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ICVD颈动脉粥样斑块与HbA1c、hs-CRP水平密切相关,临床应高度重视。
作者:裘丽红;韩新生;苏建;曹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伴或不伴有心血管病的同类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 T )的发生及相关情况。方法选取骨折患者584例,根据伴或不伴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将其分为伴有心血管病组235例和无心血管病组349例,心血管病组患者中,仅伴有原发性高血压89例,仅伴有冠心病53例,同时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93例,比较心血管病组与无心血管病组下肢DVT的发生率、骨折后不同时间段下肢DVT 的发生率,不同年龄段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无心血管病组比较,心血管病组下肢DVT发生率明显升高(22.55% vs 12.89%,P<0.01)。2组骨折后0~7 d下肢DVT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骨折后8~14 d及>14 d(P<0.01)。2组年龄≥60岁患者DV T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患者。结论伴有心血管病且年龄≥60岁的下肢骨折患者更易于发生下肢DVT ,骨折后1周内是其好发时间段,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重视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有可能降低骨折后下肢DVT的发生。
作者:祝春霞;周长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张力蛋白同源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T EN )表达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拟行择期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16~24 h抽取新鲜外周血20 ml ,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患者肌钙蛋白I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为45.4%;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PTEN mRNA、PTEN蛋白和IL-1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TEN蛋白与TNF-α呈负相关(r=-0.874,P<0.01),与IL-10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PCI术可能通过下调PT EN的表达,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发心肌炎症损伤。
作者:王江友;李浪;苏强;周游;刘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82例,脑室外引流+微创手术治疗组(微创组)38例;脑室外引流+微创手术治疗+腰大池引流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定近期疗效,按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远期疗效。结果微创组近期临床疗效优、良、中、差、死亡分别为7(18.4%)、7(18.4%)、11(29.9%)、12(31.6%)、1(2.6%)例,联合组近期临床疗效优、良、中、差、死亡分别为11(25.0%)、14(31.8%)、13(29.5%)、6(13.6%)、0例,2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微创组(86.4% vs 65.8%,P<0.05)。微创组ADL 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8(21.6%)、10(27.0%)、10(27.0%)、9(24.3%)、0例,联合组ADL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13(29.5%)、18(40.9%)、7(15.9%)、6(13.6%)、0例,2组出院6个月ADL分级比较,联合组良好和中残率明显高于微创组(70.4% vs48.6%),重残率明显低于微创组(29.6% vs51.4%,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术联合腰大池引流可有效的治疗小脑出血并破入脑室患者,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刘玺昌;张桂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肝素作为抗凝剂已常规应用于导管室PCI中预防血栓及缺血性并发症。肝素适用范围虽广,但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肝素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 P )Ⅱb/Ⅲa受体结合引起血小板活化。肝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这种不良反应可引起静脉和动脉内血栓形成。考虑到肝素的这些局限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在PCI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优势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比伐卢定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可与凝血酶的催化位点及纤维蛋白原结合位点结合,且不需要辅助因子,抗凝效果可预测性较肝素强,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1]。鉴于比伐卢定较肝素潜在的优势,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对比这两种抗凝剂在PCI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综述比较比伐卢定与肝素在不同临床病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现涛;苏强;李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以心房活动不协调继而心房功能恶化为特点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栓塞和死亡的危险明显增加。关于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总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0%左右,5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为0.1%,70~79岁人群为5.8%,8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9%[1]。欧洲55岁以上人群为基础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此类人群中房颤总的患病率为5.5%左右,55~59岁人群中为0.7%,8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17.8%,总体发病率为9.9‰人年,55~59岁人为1.1‰人年,80以上人群为20.7‰人年。临床常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以阵发性房颤为首发症状[2]。阵发性房颤相对比较易控制,选择和应用恰当治疗手段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阵发性房颤的复律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复律治疗和导管消融治疗。
作者:单兆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