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贾建军;李珂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阿司匹林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颈动脉和颈动脉分支的起始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年龄>65岁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多数患者系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对于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患者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但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尚存在争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关于学术论文申请“绿色通道”发表的具体办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作为传播和交流有关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医学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医学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医学科技高速发展,杂志必须快速反映科技前沿发展水平,努力把杂志办成更具可读性、知识性、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的“精品期刊”。为了简化论文从审查到正式发表的程序,缩短发表周期,使具有创新性内容的优秀学术论文得到尽早、尽快优先发表,因此设立稿件的“绿色通道”。本刊编委会特提出以下有关规定。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20 mg/d)和C组(40 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 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作者: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丹龙醒脑方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 mg/kg )、小剂量组(丹龙醒脑方3.7 g/kg )、中剂量组(丹龙醒脑方7.48 g/kg )、大剂量组(丹龙醒脑方14.8 g/kg ),每组10只。后5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治疗7 d后,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NSC增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bFGF、GDN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SC增殖数量显著升高、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中、大剂量组NSC增殖数显著升高,中、大剂量组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丹龙醒脑方可能通过促进NGF、bFGF、GDNF表达促进NSC增殖。

    作者:刘旺华;雷丽萍;李花;周小青;张利美;韦琛静;曾逸笛;李路迢;付小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将97例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rterothrombosis,AT)组66例和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组31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间24h、昼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晨峰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AT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SAD组[(133.86±18.17)mmHgvs(124.42±16.06)mmHg,1mmHg=0.133kPa,P<0.05];AT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高于SAD组(84.8%vs64.5%,P<0.05);2组晨峰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9%vs19.4%,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夜间血压水平升高与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燕;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认知障碍初步评价表信度与效度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认知障碍初步评价表(COG-12)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 AD患者148例为AD组,另选择社区志愿者365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临床痴呆量表、AD8、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画钟测验评估和COG-12测评。其中100例AD患者知情者在首次评定1个月内重测COG-12。结果 COG-12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83,重测信度=0.883(P<0.01)。COG-12各条目评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1~0.79(P<0.05,P<0.01);COG-12总分与简易智能状态检量表、画钟测验呈负相关(r=-0.67,r=-0.27,P<0.01),与临床痴呆量表、AD8总分呈正相关(r=0.80,r=0.81,P<0.01)。COG-12鉴别认知正常与轻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902,≥6分为认知损害的界限分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2.5%;鉴别轻度与中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898,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76.7%。结论 COG-1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快速识别痴呆及评估严重程度敏感而准确的筛查评估工具。

    作者:梅刚;公丕裕;罗群;陆蓉;徐俊;顾小花;韦存胜;蔡荇;瞿秋霜;李海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新疆地区维汉两族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特点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汉两族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新疆地区维汉两族302例患者,维族100例,汉族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87例,其中维族60例,汉族127例;对照组115例,其中维族40例,汉族75例,测定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并将其与性别、血脂水平,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冠心病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族(4.43±1.56)g/Lvs(3.69±0.86)g/L,P<0.05;汉族(4.16±1.08)g/Lvs(3.55±0.78)g/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汉两族吸烟和年龄是血浆Fib水平的影响因素(β=0.316,P=0.002;β=0.379,P=0.000);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维族(5.64±2.93)g/Lvs(4.17±1.26)g/L,P<0.05;汉族(4.54±1.32)g/Lvs(3.82±0.71)g/L,P<0.05],同时亦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维族(5.64±2.93)g/Lvs(4.27±1.15)g/L,P<0.05;汉族(5.64±2.93)g/Lvs(4.12±1.02)g/L,P<0.05];在病变程度方面,3支病变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维族(4.85±1.96)g/Lvs(4.11±1.14)g/L,P<0.05;汉族(4.72±1.07)g/Lvs(3.73±0.85)g/L,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可能与患者吸烟和年龄密切相关,与其他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无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ib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加重,血浆Fib水平呈上升趋势。

    作者:时学昆;何秉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压氧对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大鼠炎性因子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移植干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局部的炎性状况。方法选择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心肌梗死组15只,干细胞移植组15只,高压氧组15只,高压氧+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15只。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第1天进行高压氧治疗30d。心肌梗死后第7天进行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分别于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1、7、14、28d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采用EdU染色法,标记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及增殖率。结果除外联合组14d时IL-6,联合组3、14、28d时TNF-a、IL-6和IL-1β较心肌梗死组、高压氧组、干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P<0.05);与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组干细胞移植后7、21d心肌组织局部干细胞数量及增殖率明显增高(80.6%vs55.0%,79.1%vs34.3%,P<0.05)。结论高压氧能够显著降低梗死心肌组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改善移植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提高移植干细胞在受损心肌局部的生存及增殖率。

    作者:张红;罗学胜;蒋功达;陈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明确体质量;(5)明确等级;(6)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明确性别;(8)有无质量合格证;(9)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10)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1)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2)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3)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治疗老年女性非瓣膜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据血压及心功能状况调整药物浓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d观察血压、心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7d收缩压控制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108.12±6.54)mmHgvs(116.36±11.09)mmHg,1mmHg=0.133kPa,P<0.05],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下降[(2378.42±956.12)ng/Lvs(4546.14±457.73)ng/L,P<0.01]。结论在老年女性患者中,乌拉地尔较硝酸甘油在降低和稳定收缩压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在减轻心脏后负荷及改善心功能方面都优于硝酸甘油。

    作者:杨伟;华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进行性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腔扩大为特征,其致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信号通路。虽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治疗,预后明显改善,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脏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DHF),而收缩不同步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极有希望的DHF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促进急慢性心脏同步收缩,逆转心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30%患者对CRT 无效。近年利用犬左束支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快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技术,成功创建 DHF及 CRT 的实验动物模型, CRT心力衰竭相关细胞分子机制获得重要进展。CRT逆转心脏节段性表达差异,下调应激信号,增强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性,改善离子通道功能,调节钙信号,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抑制细胞凋亡[1]。随着CRT 相关细胞分子机制探索,不断揭示出心力衰竭全新信号通路,有望筛选CRT反应者生物标记物,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显刚;张莉;吴立荣;蒋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间歇低氧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模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特征,建立大鼠间歇性低氧(IH )模型,观察IH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线粒体自噬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6只和间歇低氧(5% IH )组36只,对照组向低氧箱内持续注入压缩空气,5% IH组每天放入低氧箱内IH暴露7 h ,模型完成后分别于1、3、5、7、10和14 d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 IH组3 d开始出现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可见线粒体自噬体形成;1、3、5、10和14 d Beclin-1及LC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于10 d达高峰(P<0.05),14 d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H早期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线粒体发生自噬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的表达。

    作者:王玲;张盼盼;王红阳;禹江涛;韩晓庆;张敏;王亚囡;曹进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炎症生物学标记物在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全世界第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起长期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绝大多数脑卒中(87%)为脑梗死[1]。获得可靠的预后信息不仅对患者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帮助临床医师选择佳治疗方案及健康护理资源合理分配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预后血清学生物标记物在危险分层、监控疾病和治疗反应、研发神经保护治疗靶点和治疗试验替代终点方面起重要作用。现主要针对脑梗死发病机制之一--炎症生物学标记物在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做一个综述。

    作者:范秉林;李吕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8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h在睡眠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头歪向一侧,双眼球向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抽搐,约5 min抽搐停止,随后再次抽搐发作2次,症状与前大致相同,医院救护车到达患者家后,医师给予地西泮肌肉注射,甘露醇静脉滴注。急诊查头颅CT 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 T段广泛压低。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82/min ,呼吸20/min ,血压136/84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嗜睡,反应迟钝,唤醒患者可见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阴性。以“癫痫发作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脑梗死,无癫痫发作病史。入院后第2天行头颅M RI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右侧上颌窦炎。入院后第3天下午患者在家人扶持站起数秒钟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小便失禁,未发生抽搐。立即给予吸氧,并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血压96/63 mm Hg ,心率97/min ,呼吸29/min ,血氧饱和度79%。心电图示:S T段广泛压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约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呼之能应,诉胸闷,血压逐渐升至105/77 mm Hg。吸氧后,血氧饱和度86%~95%。立即请心内科会诊,会诊期间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率快达160~170/min ,给予去乙酰毛花苷静脉注射,并急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结果D-二聚体增高(4 mg/L ),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前壁运动略减低,右心室轻度扩张,肺动脉压增高。紧急行CT肺动脉造影显示:两侧肺动脉及大部分分支栓塞(图1)。立即转入心内科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病情得到控制。

    作者:张超;牛坤;贾彩云;董艳红;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律是成功的路轨

    人们往往会说智力、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成功。但却会发现,年龄相仿的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各方面的能力也差不多,可是到了后,有的孩子取得了成就,有的却很平庸,甚至成了社会的渣滓。成为渣滓的人,小时候可能比别人更聪明,能力更强,人品也不坏,然而却没能取得后的成功。为什么同样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是否能够自律。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付文亭;李清;邵长娟;徐思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为随访观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泛性脑萎缩老年患者90例,根据有无痴呆分为痴呆组45例,正常组45例。测量体质量,询问17项慢性病史,并记录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饮食等12项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15项生化指标。结果正常组与痴呆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留置导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痴呆组年龄≥80岁(73.3%vs48.9%)、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28.9%vs11.1%)、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71.1%vs44.4%)、脑出血(20.0%vs2.2%)、脑梗死(37.8%vs17.8%)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与痴呆组在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LDL-C、空腹血糖、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年龄≥80岁、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等特点,这些特点将为脑萎缩患者随访中保护认知功能提供依据。

    作者:申潇竹;田昌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脂联素受体在短暂性脑缺血小鼠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脂联素受体(APNR)在小鼠脑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有助于对脂联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健康雄性CD-1小鼠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后1、4 h、1、3及7 d时处死取脑,每个时间点12只。用P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脑内APNR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后4 h、1、3、7 d缺血侧脑组织中APNR1蛋白和mRNA表达量增高(P<0.05,P<0.01),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周边区APNR1蛋白表达量相似;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均有APNR1的表达。各时间点小鼠缺血前后的脑组织均未见APNR2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PNR1在缺血脑组织中表达上调,脂联素可能通过APNR1的介导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沈琳辉;缪婕;赵雅洁;赵咏桔;梁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所医院进行的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试验中698例患者的每次随诊血压,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影响的风险比。结果随诊间收缩压标准差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282,P=0.000),变异系数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128,P=0.001);调整平均收缩压后,收缩压标准差 H R:3.641,95% C I:2.368~5.599,收缩压变异系数 H R:3.327,95% C I:2.130~5.195,收缩压独立均值变异(V IM ) H R:3.657,95% C I:2.320~5.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平均舒张压 H R:4.149,95% C I:2.381~7.229( P=0.000),舒张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V 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平均脉压后,脉压标准差 H R:4.973,95% C I:3.295~7.506,脉压变异系数 HR:6.410,95%:CI:3.898~1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随诊间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均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但随诊间舒张压变异性不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

    作者:陈卫红;黄一宁;刘冉;孙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联合检测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A组,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22例、Ⅲ级19例、Ⅳ级17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20例作为B组;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C组。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24h内血浆MCP-1、H-FAB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患者MCP-1[(105.79±18.41)μg/Lvs(79.65±16.82)μg/L和(35.88±19.73)μg/L]、H-FABP[(40.24±21.60)μg/Lvs(19.71±12.05)μg/L和(16.95±10.16)μg/L]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患者MCP-1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MCP-1、H-FABP水平较心功能Ⅱ级和Ⅲ级患者明显增高(P<0.05)。MCP-1、H-FABP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67、0.691,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14、-0.638,P<0.05),MCP-1与H-FABP呈正相关(r=0.637,P<0.05)。结论血浆MCP-1、H-FABP参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发现心力衰竭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指标。

    作者:刘怡;朱永锋;宗毓;王瑞利;张娟;侯明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心力竭衰患者137例,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分为合并肺部感染组(感染组)66例和未合并肺部感染组(非感染组)71例,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同时分析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率为48.2%。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PCT水平≥0.5μg/L比例明显升高(43.9%vs12.7%,P<0.01)。PCT≥0.5μg/L预测肺部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81.69%、82.89%和95.01%。对PCT≥0.5μg/L的患者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3~14d后,PCT可降至<0.5μg/L。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临床抗生素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谨超;崔朝勃;高文金;李百艳;刘淑红;黄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