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底动脉发育不全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张道培;许予明;张洪涛;张淑玲

关键词:基底动脉, 脑梗死, 大脑后动脉, 脑血管循环,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8例,根据诊断分为BAH组27例和无BAH组301例.其中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9例,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估基底动脉直径(BAH定义为直径<2 mm)、椎动脉V4段发育不全(V4AH)及胚胎大脑后动脉(FTP)情况.结果 BAH组后循环梗死、动脉发育不全(单侧V4AH、双侧V4AH、单侧FTP、双侧FTP、双侧V4AH和FTP)比例明显高于无BAH组(P<0.01).79例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BAH 24例(30.4%),其中脑桥穿支动脉梗死15例(62.5%),后循环其他部位穿支动脉梗死9例(37.5%).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合并BA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BAH的比例(62.5% vs 12.7%,P<0.01).结论 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多合并V4AH和FTP.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2010年CREST试验显示,不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综合风险无显著差异[1].

    作者:李迪;高众;王苏平;钱永;杨秋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特征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的总负荷和钙化特征.方法 选择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0例(糖尿病组),无糖尿病32例(非糖尿病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选取一处狭窄50%~70%的斑块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斑块钙化弧面积,如果同一斑块内有多个钙化,分别测量每个钙化的弧面积,并将每个弧面积相加得到钙化总负荷,并记录每个斑块内钙化数量.结果 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斑决钙化弧面积明显增大,钙化数量明显增多[(1343.0±1007.3)度×mm vs(707.7±589.0)度×mm,(2.4±2.0)个vs (1.4±1.3)个,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每个钙化弧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负荷更重,这种负荷的加重是由于斑块内钙化数量的增加所致,合并和不合并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数量相同.

    作者:王小飞;王蕾;康美尼;王佩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溶血磷脂酸受体3介导溶血磷脂酸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受体在LPA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培养SD大鼠分化表型VSMC,培养液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为IGF-1组,加溶剂载体为空白组,以不同浓度水平LPA(0.1~10 μmol/L)刺激,依次为LPA 0.1组、LPA 1组和LPA 10组,并在LPA(1μmol/L)条件下,以LPA受体1,3拮抗荆二辛烷甘油焦磷酸盐(DGPP 8:0)为DGPP 1组,RT-PCR法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α)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和IGF-1组比较,LPA 0.1组、LPA 1组和LPA 10组呈剂量依赖促进骨桥蛋白mRNA表达上升,SMA-α mRNA表达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LPA 1组p38MAPK和ERK激活(P<0.01),DGPP 1组p38MAPK和ERK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与Gq蛋白偶联的LPA受体3介导了LPA诱导的VSMC表型转化,阻滞上述通路有可能成为控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等血管疾病相关的VSMC表型转化潜在的治疗干预靶点.

    作者:李小好;杨波;尚桂莲;周志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高表达对β淀粉样蛋白介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所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高表达时对其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PC12细胞转染含人GPX1基因的plncx质粒及空载体plncx质粒,对PC12、GPX1-PC12、plncx-PC123组细胞,分别给予Aβ25-35和亚硒酸钠+Aβ25-35 2种干预方式,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 PC12组与plncX-PC12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X1-PC12组较plncx-PC1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P<0.01);Aβ25-35干预后,plncx-PC12组和GPX1-PC12组pCREB蛋白阳性率明显下降,plncx-PC12组较GPX1-PC12组下降更明显(P<0.05).亚硒酸钠+Aβ25-35干预后,plncx-PC12组和GPX1-PC12组pCREB蛋白阳性率明显上升,GPX1-PC12组较plncx-PC12组增高更明显(P<0.01).结论 GPX1基因高表达对Aβ25-35所介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Aβ25-35可下调pCREB在PC12细胞中表达,而GPX1与pCREB共同参与保护PC12细胞,减少Aβ25-35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作者:马琳;王辉;王淑荣;陈志斌;张海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比索洛尔干预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构的研究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舒张功能不全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口服比索洛尔1.25~10 mg/d)53例和对照组45例,随访6个月.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Tei指数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左心室等容松弛减慢指标、左心室早期充盈减慢指标优于治疗前(P<0.01),并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左心室Te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比索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衰及心室重构有明显疗效、安全性好.Tei指数对综合评价心脏整体功能比常规超声心动图可能更敏感、更加合理.

    作者:殷宇刚;严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安亚臣;郑德松;姚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老年冠心病诊治中的价值

    近年来,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度分层和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但因其属有创性检查、需住院完成,且有潜在并发症等原因,临床很难将此作为冠心病常规诊断或筛查手段.

    作者:范占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

    脑出血为现代医学“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其发病急,病情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为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出血量少的脑出血采取内科保守对症治疗,中量至大量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李萍;赵建军;赵树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口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 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舜欣;李俊来;刘萃;曹晓林;宋丹绯;赵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我们前期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1].

    作者:刘志;华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栓弹力图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

    作者:李彦;贾友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基底动脉发育不全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头颅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8例,根据诊断分为BAH组27例和无BAH组301例.其中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79例,通过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评估基底动脉直径(BAH定义为直径<2 mm)、椎动脉V4段发育不全(V4AH)及胚胎大脑后动脉(FTP)情况.结果 BAH组后循环梗死、动脉发育不全(单侧V4AH、双侧V4AH、单侧FTP、双侧FTP、双侧V4AH和FTP)比例明显高于无BAH组(P<0.01).79例急性后循环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BAH 24例(30.4%),其中脑桥穿支动脉梗死15例(62.5%),后循环其他部位穿支动脉梗死9例(37.5%).在脑桥穿支动脉梗死患者中,合并BA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合并BAH的比例(62.5% vs 12.7%,P<0.01).结论 BAH与脑桥穿支动脉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多合并V4AH和FTP.

    作者:张道培;许予明;张洪涛;张淑玲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左旋肉碱对维持性血液透析1015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左旋肉碱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入选血液透析患者1015例,其中老年(年龄≥60岁)患者537例,分为老年常规透析组(老年常规组)277例,老年常规透析+左旋肉碱组(老年治疗组)260例;中青年患者478例,分为中青年常规透析组(中青年常规组)232例,中青年常规透析+左旋肉碱组(中青年治疗组)246例.分析主要终点为随访期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及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患者营养状况(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透析相关低血压.结果 老年常规组较老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RR=1.76,95%CI;1.0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中青年常规组与中青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左旋内碱,能降低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对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无明显影响.各组患者透析后补充左旋肉碱均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王冬燕;高燕;米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作者:申敬顺;袁玉新;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张健;许友松;刘荣耀;王照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策略的临床新证据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的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

    作者:郑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各种基础心脏疾病,逐渐发展至终末阶段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如何能早期客观准确的判断,且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作者:王红;张春霞;杜新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分析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 对10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69.4%vs79.6% vs 35.3%,P<0.05).早发型癫痫为68.6%,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为31.4%,其中脑梗死占64.7%,部分性发作占23.5%(P<0.05);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的发生率为82.4%;102例患者出现脑电图特异性异常54例(52.9%).结论 脑卒中后以早发型癫痫多见,早发型癫痫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迟发型癫痫以脑梗死多见.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发生率高.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形式早期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多见.脑电图出现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预后差.

    作者:张晖;刘国荣;庞江霞;刘春林;崇奕;李秀娥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Toll样受体4在血管紧张素Ⅱ致高血压小鼠心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高血压小鼠心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野生型c57小鼠18只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和TLR4阻断组,每组6只.AngⅡ组和TLR4阻断组AngⅡ微量泵灌注建立高血压模型,TLR4阻断组尾静脉注射TLR4中和抗体后,小鼠尾动脉套法测血压,心动超声图观察小鼠的心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纤维化.RT-PCR检测心肌白细胞介素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结果 与AngⅡ组比较,TLR4阻断组小鼠血压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壁厚度减少,舒缩末期左心室内径增加(P<0.05).心肌组织半乳糖凝集素2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白细胞介素1 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小鼠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减轻(P<0.05).结论 TLR4通过介导炎性反应参与AngⅡ所致高血压小鼠心脏纤维化过程.

    作者:康晓敏;吕宏娟;王霞;王蕾;杨坤;李汇华;尹洪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视和加强脑血管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多,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是脑血管病人口大国,每年因脑血管病致死、致残的患者数量庞大.

    作者: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服用脑安胶囊强化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中药脑安腔囊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筛选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分值<75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4069例作为干预对象.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以村或居委会为单住随机分为强化干预蛆2000例和一般干预组2069例.2组干预观察2年,随访脑卒中发病情况.评价指标为干预结束时,2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结果 干预结束时,2组共新发生脑卒中52倒,强化干预组新发生脑卒中18例,脑卒中累积发病率为900人/10万人.一般干预组新发生脑率中34例,发病率为1643人/l0万人.与一般干预组比较,强化干预组脑卒中累积发病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7,P=0.026).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及其他几种主要危险因素后,服用脑安腔囊可降低脑卒中发病风险(HR=3.798,P=0.00l).结论 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脑安腔囊进行脑卒中一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作者:刘红梅;王文志;黄久仪;江滨;洪震;杨期东;吴升平;郭吉平;丁玎;刘运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