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诊治

于丽丽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 影响因素, 分娩结局
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分娩结局,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孕妇年龄、体重、早产率、剖宫产率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孕妇一般资料,观察组年龄明显较大,体重明显较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孕妇分娩结局发现,观察组早产率和剖宫产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孕妇年龄、体重等因素有关,可引起早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重视产前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害,改善分娩结局。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地尔硫卓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96例,按照抽签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诊治,观察组给予地尔硫卓结合曲美他嗪诊治,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经过临床诊治,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间、发作次数以及血压、心率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地尔硫卓结合曲美他嗪进行临床诊疗,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降低体征指标水平。

    作者:钟超伶;郏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分析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

    目的:分析和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80例,根据住院编号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指导;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SQ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干预后PSQI总分优于A组,B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影响大,提升疗效,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方敬献;赵学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运动平板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运动平板心电图(TE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6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TET与常规心电图(ECG)检查,分析并计算各自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精确性。结果 TET与E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4.8%、73.7%,精确性分别为87.8%、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分别为58.7%、5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心电图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朝领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9%,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树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眩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E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心悸及乏力症状积分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效果确切,显著缓解EH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协同提高EH的常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对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对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从而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月来我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中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调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结果对照组预防有效率为64%,观察组预防有效率为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使用中西医结合调脂方式进行治疗效果确切,对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型思路。

    作者:肖勇;吴中银;饶星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行舒适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舒适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9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干预运用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中,不仅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还能增强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徐红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糖尿病高血压伴发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周围性面瘫,是面部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面肌瘫痪。医疗临床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会导致周围性面瘫病理发生变化,造成疾病病程长、疗效差等问题,故糖尿病高血压伴发周围性面瘫在治疗时,应先对糖尿病高血压采取积极治疗措施,严格控制患者血糖含量,减少血糖对神经的损害,后对周围性面瘫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本文主要讨论糖尿病高血压伴发周围性面瘫的病理,在此基础上,因其伴发病症,治疗多有难度且易留后遗症,故根据患者疾病病因特征对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作者:郭霞;田锴;李秀珍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载脂蛋白E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载脂蛋白E(ApoE)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3例为CHD组,心肌梗死患者42例为MI组,并选择同期健康者44名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1(ApoA1)、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ApoB)等相关的血脂指标,同时分析ApoE和MI、CH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患者的TG、ApoE、ApoB以及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的HDL-C以及ApoA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组患者的ApoA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MI组患者TG、ApoE以及Apo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ApoE和相关血脂项目的相关性明显低于MI组。结论心血管疾病和ApoE的相关性较高,ApoE可作为临床诊断MI的辅助指标。

    作者:周广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二级预防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通心络胶囊与西药联合治疗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月本社区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通心络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水平均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与西药联合治疗在社区冠心病心绞痛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显著。

    作者:王倩;张丽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自拟宁心复律汤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行自拟宁心复律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4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自拟宁心复律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自拟宁心复律汤治疗,疗效显著,可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作者:黄金海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浅谈静脉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现认为DVT与PE是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DVT发生在深静脉,腿部静脉发生率高,约为90%,也见于手臂、骨盆。按所累及的静脉位置分为远端DVT和近端DVT。远端DVT是指栓塞发生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发生部位低于膝盖。近端DVT是指栓塞发生于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以及髂外静脉。近端DVT是指发生于腘静脉或以上的静脉血栓[1]。

    作者:杨萍;李相冬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42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54例。两组患者溶栓前都给予阿司匹林0.3 g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次日口服75 mg,1次/d。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1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心律失常、AMI、死亡、肺水肿等)发生率。结果常规治疗组相关血管再通率为57.1%,氯吡格雷治疗组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1个月内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上有着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朱小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新型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静脉血栓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认为DVT与PE是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VTE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为第3位,是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2]。VTE基本的治疗为抗凝治疗,临床应用多年的抗凝方案为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但因华法林存在起效慢、个体剂量差异大等缺点,新型抗凝药物被进一步研发,本文探讨以下几种新型抗凝药物在VTE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张维君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原发性高血压并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析

    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63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26例,实验组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选择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4.59%,不良反应率8.1%,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77%,不良反应率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美托洛尔治疗,可改善身体指标,安全性高,同时还可促使心功能提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袁清茹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防、控制及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社区体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岁)2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检结果进行整理后,按性别、年龄、饮食习惯、锻炼方式及坚持时间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0例,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老年患者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下降;锻炼时间越长可以更好的保持血压稳定。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针对此需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疾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完善社区老年人保健服务体系。

    作者:曹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磷酸肌酸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疗效分析

    磷酸肌酸钠作为一种新的能量供应剂,不仅能够给心肌细胞提供外源性能量,维持细胞高能磷酸水平,同时它还能通过稳定心肌细胞的纤维膜,抑制膜磷脂的降解,从而保护心肌。自从磷酸肌酸钠发现以来,其安全性,疗效确切及质量的可控性等实验结果使临床应用的适应症不断扩大。

    作者:马丽曼;邢艳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具有更加细化,更突出时间性与标准性护理管理的特征,故可减少患者医疗支出、减轻患者负担、缩短住院时长、提升工作效率,其在国内外临床医学中应用相当广泛。本文主要归纳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应用的各类问题,对其内涵进行分析,病在此基础上对临床路径的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李新辉;李晓杰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汤剂平肝调脂汤辅助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24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23例与照组122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平肝调脂汤;两组均治疗3个月,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血压说破以及血脂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而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调脂汤辅助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脂血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血压与血脂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立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 中医本科生轮转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必须有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临床带教是使学生从课堂学习过渡到独立临床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带教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基层中医院临床带教中的工作体会,认为带教老师的规范管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在带教中工作缺一不可,紧紧相连,带教的效果对实习生总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作者:李卫国 刊期: 2015年第15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