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凤
目的:探讨在初产妇采取心理干预对产程和分娩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就诊于我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产程情况和分娩结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的出血量、产褥期的感染率及分娩后的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以缩短产程和改善初产妇分娩的结局,缓解不良情绪,具有较积极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熊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80例在我院就诊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比较2组患者疼痛情况、睡眠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及72小时的VAS评分及睡眠时间比较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对四肢创伤骨折患者实施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还可改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有利于改善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关系,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张雪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不同的护理方法下儿科疾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方法:我院对儿科护理工作进行分段护理方法安排,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与2013年5月~2014年5月2个阶段的儿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结果:在护理的第1阶段中共出现了90例护理风险事件,其中60例由于医护工作人员疏忽造成,占总风险的66.6%;20例由于医护人员擅自离岗造成,占总护理风险的22.2%;其他10例。第2阶段中仅出现了30例护理风险事件。2组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儿科患者而言,因为年纪普遍较小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护理,所以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保证自身护理的责任,将风险出现的几率降至低。儿科护理风险的出现不仅威胁到儿童的安全,更使医患关系变得紧张,也为后续护理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作者:曲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应用阴道镜技术对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术后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患者94例,其中40例宫颈癌疾病患者,54例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前采用阴道镜技术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定义为研究组),术后实施病理学检验(定义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诊断结果与对照组检查的符合率并统计宫颈病变的漏诊和误诊情况。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宫颈癌与宫颈癌前病变病情诊断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2.5%和94.4%(P>0.05);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的临床误诊率分别为2.5%和0.0%(P<0.05),漏诊率分别为5.0%和5.6%(P<0.05)。结论:应用阴道镜技术对宫颈癌和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同时会出现一定比例误诊、漏诊,需提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以发挥阴道镜诊断优势。
作者:赵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探讨联合使用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与单独使用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0例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每组100例。采用x2检验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0%,奥美拉唑组为72.00%,雷贝拉唑组为71.00%。联合治疗组与奥美拉唑组及雷贝拉唑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呋喃唑酮联合克拉霉素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具有高疗效、高安全性等特点。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魏伦收;索智敏;王雪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析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的剖宫产的患者900例,其中60例女性出现子宫切口撕裂,分析切口撕裂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结果:60例出现切口撕裂的患者中,枕后位切口撕裂的情况多;孕妇切口距离膀胱子宫腹膜返折<2cm的时候,孕妇子宫切口不会出现撕裂,或极少数患者出现撕裂,当距离>3cm的,则容易出现切口撕裂,并且撕裂率高;胎儿的体重<4000g,孕妇发生切口撕裂的情况较少,胎儿如果体重>4000g,孕妇出现切口撕裂的情况较高,p<0.05。结论:只有更加细心严谨的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方法,对孕妇做好平时的监护工作,选择合理的手术实际以及配合熟练的操作及时,才能够有效防止孕妇剖宫产后出现切口撕裂的情况。
作者:张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10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医学分组方法分成干预组和一般组,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一般组患者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对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与一般组患者的76.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前,2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评分(SF-36)上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周期结束后,一般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干预组患者(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2.2%,明显高于一般组患者的70.6%(P<0.05)。结论: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林君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2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方式,对比2组患者麻醉方式的安全性。结果:经过对手术过程中各种麻醉数据分析,观察组的各项数据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所用时间要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方式安全性高,优于全身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刘宝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治疗的影响。方法:将90例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感染消失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护理后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精神状态、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作者:李艳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护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护理工作中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结果:39例痊愈,5例好转,1例死亡,好转率为97.78%。结论:马斯洛需求理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患者建立抵抗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叶佩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运用保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进行保守治疗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临床康复干预后,对通过体位、推拿按摩、针灸、饮食、心理及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58例患者经康复保守治疗后疗效显著,患者对治疗效果为非常满意的占45例,对治疗效果基本满意的占11例,不满意为2例,其总有效率占96.7%。结论:运用保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其具有疗效快、风险低、痛苦小、经济实用的特点,极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蔡翠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针对临床核医学SPECT检查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本地上级医疗机构提供进行临床核医学SPECT检查的患者1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措施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对象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患者所占的比例为0.17%,其余患者全部完成检查。结论:临床核医学SPECT检查中,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避免不利的辐射作用,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姜会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龄结肠癌并发肠梗阻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疗效的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收治的48例高龄老年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并根据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间采取一般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方式护理,患者护理期结束后根据身体指标变化将2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分析。结果:观察患者术后各指标得知,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并发症以及肺部感染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高龄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间护理干预程度,能直接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帮助患者快速回归日常生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作者:王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共收治的68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2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陈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减轻症状,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观察人参粉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原有疾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中医按心悸辨证分型治疗的汤药,并适当配合人参粉每次2g,每天2次口服;对照组第1周加用胺碘酮0.2g 每天3次口服,第2周胺碘酮减量至0.2g/次每天2次口服,第3周减为维持量0.2g每天1次口服。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包括治疗前后病人的自觉症状、中医症候、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所显示的心率、早搏、ST-T等改变,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5%,治疗组自觉症状及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ST-T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参粉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肯定、安全、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晓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检查中使用不同血液检测指标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的70例冠心病患者来进行探讨,共有40例心绞痛患者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同期的40例健康检查者来进行对照分析。测量3组人群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结果:3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心绞痛组13.67±0.57%,心肌梗死组14.23±0.67%,对照组12.99±0.52%。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该项指标比健康者要高;全部患者的MPV、PCT、PDW、PLT指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cTnI、cTnT、CK-MB、hs-cTnT几项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高,均要高于其余2组。在检查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cTnI指标上升快速。结论:临床中冠心病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时,以心肌肌钙蛋白I作为诊断的表现,具有非常可靠的价值,可以作为患者心肌受损情况的一个分析依据,患者血小板参数发病后各阶段会出现变化。
作者:李鸣;史好巍;郭玮;李瑶;谢晓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分析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患者6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1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侧入路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Neer评分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Neer评分为优(48.39%)及评分为良(41.94%)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9.68%),且其手术治疗后,显效率(60.78%)和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9.41%、68.23%),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外侧和后内侧倒L型联合入路治疗schatzker II型合并外后侧柱骨折并发症少见,较常规单纯前侧入路治疗术临床效果显著,其手术用时短,术中出血少,患者术后Neer评分情况良好,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周济虎;杜世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分析帕金森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对其早期病症发展和运动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2012~2013年我院共有38例帕金森病患者接受治疗,我们为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患者的UPDRS-Ⅱ、UPDRS-Ⅲ及左旋多巴服用剂量进行记录评价分析。结果:患者接受治疗以及1年观察后,其观察组临床中治疗前后UPDRS-Ⅱ、UPDRS-Ⅲ评分比较有改善,对照组患者这2项评分的改善不明显,2组使用的左旋多巴剂量为对照组较大。结论:帕金森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其使用的左旋多巴药物剂量有所减少,患者的运动症状得到了改善,所以该治疗方法优秀,可靠。
作者:刘佳金;刘艳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2例,设为实验组。选取同期收治的32例无肝源性糖尿病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保肝治疗的同时配合短效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保肝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肝病症状的同时出现极少的糖尿病症状,对照组患者仅有肝病症状。2组对比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肝性脑病、感染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糖尿病症状表现不明显,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情况。临床治疗时要进行保肝治疗配合血糖控制以减少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并发症。
作者:姜昆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