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强;刘晓峰;海拉提·瓦提别克
目的:研究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40例,结合当前的临床手术方法,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工作,40例患者经过皮瓣修复术的患者其创面皮瓣大部分存活,仅出现小部分皮瓣坏死并通过清创、小面积植皮可修复的现象,日后的恢复情况良好。结论:针对足踝部大面积损伤软组织缺损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具有简单、可靠、损伤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李伟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与普通加压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胫腓骨骨折,其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LCP)56例,采用普通加压钢板(OCP)45例。方差分析比较2组的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检验比较2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LCP组平均随访25±2.6个月,OCP组平均随访24±2.8个月。优良率LCP组92.6%,OCP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38.5±4.3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50.6±5.5天、平均手术时间43.9±6.6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183.7±8.8ml,OCP组平均骨痂出现时间47.8±5.6天、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2±6.2天、平均手术时间61.9±5.9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225.3±10.7m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2组在平均感染率、骨不连率及内固定断裂率上LCP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在平均骨外露率、畸形愈合发生率上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加压钢板(OCP)相比,锁定加压钢板(LCP)更具优势。
作者:杨永波;周鹰飞;周大凯;李慧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我院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和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汇总1637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46例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切口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接台、切口类型、术中出血量、手术室的管理、术者的技能、术后切口管理等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会川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与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开放手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程度,统计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锥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OD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均有良好效果,然而经皮微创手术临床指标更加优秀,患者术后腰背残障功能改善更多。
作者:刘晓非;李东敏;王枢鑫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采用PFNA,对我院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手术后对这28例患者进行随访5~12个月,28例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后功能恢复优的患者有25例,占89.3%,恢复良的患者有3例,占1.07%。结论:PFNA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早期的负重行走,可以说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且伴有骨质疏松的理想治疗方法。
作者:胡继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在老年性腰椎骨折患者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时行骨水泥强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骨折老年患者32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在撑开复位手术中首先将骨水泥注入,然后待骨水泥凝固后再行常规撑开复位及植骨融合,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改善和椎体复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前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腰椎骨折治疗方法,在治疗时联合骨水泥强化可增强椎体强度,有助于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复位高度丢失情况,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汪号广;赵刚;桓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分析康复治疗对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行内固定术的97例肱骨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8)、研究组( n=49)。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康复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5.7%,对照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肘关节活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内固定术的肱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选用与普及。
作者:田肆陆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下肢洗剂配合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36例,采用下肢洗剂(伸筋草、透骨草、艾叶、红花、川芎)配合手术钛板内固定治疗该疾病。结果:参与本次治疗的36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优秀的有21例,治疗效果一般的有12例,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有3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1.7%。术后骨折解剖复位,X线显示的有31例,近解剖复位5例,内固定位置满意且牢固的有33例,相对满意的有3例,所有患者治疗切口于1期愈合,随访1~3年骨折痊愈。结论:内服中药能够避免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加快骨折愈合速度。熏洗是主要是通过药物蒸汽作用,对患部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益气通气等功效,两者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关节功能障碍。
作者:杨耀升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35例35侧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比较术后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8.9%)明显优于对照组(76.5%)(P<0.01),术后观察组人工关节脱节、各种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康复训练恢复患者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惠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颈椎骨折脱位52例,依照手术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方式为后路手术,共26例;给予余26例前路手术,入组研究组。观察对比疗效。结果:组间对比,研究组出血量少(P<0.05),手术时间短(P<0.05),椎体水平移位和Cobb角改善明显(P<0.05),随访神经功能各项评分较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实施前路手术,治疗有效,具有很大推广意义。
作者:牛东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本次主要浅析康复护理在结核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有效性,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5年8月~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结核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对2组结核病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效果对比,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为:实验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7.67±2.56分,护理满意率100%,治疗依从率90.00%;对照组:健康教育内容评分11.35±3.99分,护理满意率83.33%,治疗依从率76.66%。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在肺结核病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法能够促进护患之间的关系,可以让患者全面的了解病情,有效地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隋晓丽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法联合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4年8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52例,为双侧固定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的患者44例,为单侧固定组。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疗效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单侧固定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少于双侧固定组;并且单侧固定组末次评分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单侧固定组改善率及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双侧固定组;P均<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明显减轻症状,为临床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乐周;黄燕辉;袁朝勇;廖家正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31例行内固定术治疗,34例行单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7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其余各组( P<0.05),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其余各组明显延长( P>0.05);各组功能康复优良率依次为70.97%、76.47%、86.49%、90.70%。结论: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创伤小,但功能康复效果不及股骨头及关节置换,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付长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给予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8.3%,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功能恢复。
作者:宋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微创内固定技术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与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61.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6.92%,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范磊;宋良玉;沙广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对膝关节功能影响非常大,继而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仅有少数文献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功能进行评估。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系统评估。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2013年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182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按照是否需行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分类。评估患者疗效采用膝关节功能指标进行评估[“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 KOOS)问卷调查]和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HrQoL)[采用欧洲标准的生存质量调查表(EuroQol-5D)]。结果:研究人群的日常生活,体育/娱乐和QoL的功能结果为“差”。患者术后症状/疼痛/生活自理方面功能结果“满意”。全膝关节置换( TKA)和非全膝关节置换(非TKA)病人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VAS)和评估EQ-5D得分差异显著性(p=0.04,p=0.02)。这种差异还见于活动性,疼痛/障碍损伤程度的比例。以普通人群为对照组,所有研究人群的HrQoL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尤其在灵活性,自我保健,日常活动,疼痛,焦虑方面的不足是普通人群的3~6倍。结论:随访6年后,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有一个“满意”功能评分,而在疼痛,体育/娱乐和QoL方面的功能结果为“差”。术后患者HrQoL的得分均低于正常人群。
作者:陈太邦;师继红;徐永清;汤逊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究PFLP、PFNA、DHS 3种方法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A组(41例)、B组(42例)、C组(43例),分别给予PFLP、PFNA、DHS,对比3组效果。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32.5±5.7分钟,明显短于A组95.8±4.6分钟、C组102.6±3.6分钟,对比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PFLP、PFNA、DHS 3种方法效果显著,而PFNA方法在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周数等方面更具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尚富;幸炳泉;何华锋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扩张通道管系统( METRxX-Tube )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 , LDH)术的相关并发症,寻找相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LDH行X-Tube手术治疗106例患者,获得如年龄、性别、节段类型及相关手术并发症等信息。结果:术中中转行标准OD操作手术8例,膜囊撕裂造成脑脊液漏3例,术中神经根牵引不当而拉伤(无根袖撕脱)2例,术中椎管内血管出血2例。随访1~3年,失访21例,失访率19.63%。术后1例手术部位感染,术后6周症状缓解98例,有效率91.59%。随访终末期,责任节段椎体不稳5例,椎体部位复发16例。结论:使用X-Tube治疗单节段LDH存在相关并发症风险,术前严格掌握好适应证,术中个体化操作,术后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等各个层面,降低X-Tube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海拉提·瓦提别克;苏严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和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我院采用这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76例。其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45例,尺骨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31例,比较2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张力带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鹰嘴钩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32%。2种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尺骨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都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2种方法各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手术者的操作习惯选择使用。
作者:黄永兴;张永铭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目的:对护患无隙沟通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骨外科收治的6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人。采用分组进行沟通的方法,对研究组患者采用护患无隙沟通法进行沟通护理,对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患沟通方法进行护理。对2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调查问卷平均得分为90.22±10.80分,高于对照组的65.12±17.43分,研究组患者临床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0.64%。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患无隙沟通方法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信任感增加,愿意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韩世煜 刊期: 201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