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脱位的难点与对策

余斌

关键词:锁骨, 肩锁关节, 骨折, 脱位, 锁骨钩钢板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难点,提出解决对策。方法:分析自2005年7月~2014年7月我院使用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58例。结果:本组58例得到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4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取出内固定物时间为术后6~12个月,平均10个月;58例中3例术后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1例骨不连,2例取出内固定后再发关节脱位,2例断钩;按照Kalsson疗效评定标准,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6%。结论:锁骨钩钢板固定是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较好方法,手术存在一定的难点,注重术中技巧,能更好的复位和固定,减少并发症。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37例胆囊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行术前准备,选择适宜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单纯胆囊炎、胆囊结石症16例,胆囊积脓11例,胆囊坏疽7例,胆囊穿孔3例,其中14例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本组择期手术21例,急诊手术16例。行胆囊切除术19例,胆囊大部分切除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1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2例。治疗后,痊愈36例,1例患者术后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在行胆囊胆石症外科手术治疗时,做好术前准备,给予合并症处理,选择适当的手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挽救患者。

    作者:郭帅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56例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治疗与预防措施。方法:2011年1月~2014年6月共接收的56例糖尿病足患者,总结糖尿病足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同时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结果: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大部分是由于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的感染,并可能发生厌氧菌混合感染;糖尿病足的治疗结果Wagnrr分级有重要关系。结论:糖尿病足基本的病因是长期高血糖致神经病变、感染以及血管病变所致,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包括有效控制血糖与合理预防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发生糖尿病足。

    作者:白玉芹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0例行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例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将770例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无菌手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次数与无菌手术术中感染有直接关系;腰髋部位及下肢手术处感染发生率较高,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结论:医护人员需熟悉掌握无菌手术主要感染因素,在术中加强关注,减少患者感染情况发生,提高安全性。

    作者:李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取精心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全部实现1期愈合,恢复良好,可以保证正常的肌力和髋关节活动度。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关键是保证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上采用综合全面护理模式,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心脏黏液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心脏黏液瘤患者临床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发现和诊断心脏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率高达98.8%。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脏肿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和优越性。

    作者:周桂香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在妇产科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妇产科患者共1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比2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以及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生存质量方面,护理前分数并无明显差异,均在82分左右;护理后对照组上升至110分,观察组上升至133分。心态变化方面,经过SAS与SDS量表统计,2组患者护理后分数均有所下滑,但观察组下滑程度更大。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帮助妇产科患者了解加深对Z生产的了解,改善生存质量,调节不良心态,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于晶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探讨ICU重症监护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措施

    目的:对ICU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改进措施。方法:根据我院的ICU监护病房内的115例重症监护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一般性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式,来提升护理效果。结果:ICU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因为其在住院期间比较多的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临床中因为疾病还需要隔离,导致了患者的心理负面反应比较强烈,这些和患者的年龄、文化、家庭背景等有较大联系。结论:ICU重症监护患者的临床心理状态分析可以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寻找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积极的进行干预,能够让患者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促进治疗效果提升。

    作者:孙宁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LMWH对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ICU收治的102例住院时间≥48小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凝血指标结果。结果:低分子肝素组的DVT发生率小于常规组DVT发生率,2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以安全并有效的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刘仰东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及临床护理干预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人群进行早期、科学、有效地防治和护理干预。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201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与临床护理,进行总结。结果:201例高血压患者中,仅20例因血压控制不稳定合并脑出血及冠心病,其余181例病人血压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给高血压病人提出治疗目标、目的、治疗原则,大大降低了病人的致残率。

    作者:鞠晓艳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浅谈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7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经过对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74例肺结核患者中治愈49例,明显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治愈率达到98.84%。结论:通过对患者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愈几率,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赵亚玲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氧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与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异丙托溴铵溶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的疗效。方法: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2组均给予常规吸氧、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0 mg及异丙托溴铵溶液250μg,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15分钟,连用7天。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PaO2和PaCO2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天后2组PaO2和PaCO2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与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疗效确切。

    作者:颜克林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脑出血患者康复理疗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康复理疗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症状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比较2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干预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均好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性。结论: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理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刘新荣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认知行为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护理在老年抑郁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6月~10月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精神治疗和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老年抑郁症的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的护理具有非常好的护理效果,患者恢复的效果好,并且治疗的满意度高,可以进行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维如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髋关节脱位、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前术后患者Harris评分、AD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生存质量。

    作者:谢迎春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临床路径在直肠癌造口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原则上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癌[1],需做Miles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由于造口将长时间或永久性伴随患者,造口的观察与护理技术,决定着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为此在其离院前教会患者掌握造口护理要领至关重要[2]。如何让患者早日掌握造口的护理知识,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本文将从临床路径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汤雪丽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0例心绞痛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效26例,有效44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消除症状;预防复发;阻止或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消除加重或诱发缺血的因素和消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于老年高危患者尽早进行冠脉血管重建治疗。

    作者:高海波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标准化护理在老年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标准化的护理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在我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方法进行相应的护理,实验组按照标准化的护理模式给予相应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住院天数、并发症、满意度、患肢肌力恢复、关节脱位情况。结果:2组住院天数、满意度、肌力恢复情况、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的护理明显可以使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住院天数缩短,满意度提高,并发症减少,肌力恢复加快,提高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升英;陈莎莎;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体会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78例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了3~24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无1例发生Volkmann挛缩,无神经损伤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X线上76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解剖复位率为97.44%,1例患者出现冠状面上轻微旋转,1例患者出现骨折远端向前侧的移位。按照临床疗效的评价标准,优58例,良16例,差4例,优良率为94.87%。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李伟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TGF-β1和bFGF在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和骨赘中表达分布的分析研究

    目的:探讨TGF-β1和bFGF在膝骨关节炎患者骨赘中和关节软骨表达和分布的情况。方法:取12例诊断为膝骨关节炎且在影像学上可有明显的骨赘形成并行全膝置换患者的膝关节软骨以及骨赘,采用免疫组化对TGF-β1和bFGF表达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化链菌素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证实在12例标本的关节软骨和骨赘中TGF-β1和bFGF均有表达;TGF-β1在骨赘的浅层有高强度阳性表达,在深层未有表达;而在退变软骨的浅层只有弱强度阳性表达,深层为阴性表达;而且TGF-β1在骨赘中的表达强度要强于关节软骨。而bFGF在骨赘和软骨的整个层面均有阳性表达。结论:TGF-β1和bFGF参与了骨赘的形成和软骨退变,对骨关节炎的进展有着重要的影响,TGF-β1和bFGF这种表达的差异性,表明这2种生长因子在骨关节炎患者骨赘形成中对骨与软骨代谢起着不同的作用,TGF-β1相比bFGF似乎与骨赘的形成更加相关。

    作者:叶永亮;尚如国;叶勇光;刘凯 刊期: 2015年第16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目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仍有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评估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2007年1月~2014年7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动脉瘤位置,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果:将过去7年内,在本中心治疗的48例夹层动脉瘤纳入研究对象,其中17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48例患者中12例采用血管孤立术,2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4例单纯采用支架技术,7例患者进行假腔栓塞。结果:夹层动脉瘤发生在右椎28例,左椎20例。串珠征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见的表现,见于23例患者。部分患者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出血。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良好率(100%)好于破裂组(85.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后循环情况以及术者的经验进行选择。各项技术目前仍存有不足之处,需要今后的技术发展及材料的升级来进一步改善。

    作者:丛雪峰;史怀璋 刊期: 2015年第16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