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析

郭晓红;万亚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临床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把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西医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之后,研究组总有效高达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探头联合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多探头联合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择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150例,先用常规高频线阵探头检查,再用多探头检查,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多探头联合检查法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显示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查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探头联合应用于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时,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张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术前彩超诊断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的作用初探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对于甲状腺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12例,其中,66例(7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阳性且经查体诊断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46例(5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阴性而经彩超检查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为观察组,回顾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并将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观察组46例(51侧)中45侧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术前彩超对于触诊误漏诊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36.89%,诊断敏感性为88.24%;彩超所示淋巴结转移分区与病理分区基本一致。结论:术前彩超检查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并可准确定位转移淋巴结,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准确性。

    作者:孙剑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照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其中置换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固定组(P<0.05)。 Harris评分示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固定组(P<0.05),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对比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洪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对于胃癌而言,若在患者发病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是一种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文章讨论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以及展望。

    作者:赵林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诊治的脑血管后遗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1:1抽样调查法平均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心理护理干预,分析2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SDS、SAS及MMSE评分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SDS、SAS评分值、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以及MMSE评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后遗症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调节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改善其认知功能。

    作者:李唯一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 DM)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1)健康对照组(Con组)20例。(2)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组(DM对照组)20例。(3)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高血压组)18例。 DM高血压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d ,口服,共观察12周。检测空腹血糖,血脂, UAER。结果:(1)各组基线数据比较,DM高血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 <0.05),UAER明显增加(P <0.05),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增加(P <0.05)。(2)替米沙坦治疗DM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UAER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血压、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作者:胡曼丽;刘颖;杜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神经内科癫痫病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癫痫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癫痫病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德巴金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必通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痫病患者临床表现较多,应该依据患者的体征、神经功能、EEG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采用利必通联合德巴金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世兴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急救护理管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6例来进行研究分析,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2组,对照组6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76例患者接受一体化急救护理组。结果:干预组患者临床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患者死亡率比对照组低,其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x2=6.94、6.94,t=3.49,P<0.05)。结论: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急救一体化护理具有比较好的效果,能够提升现代化急救护理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对其康复起到促进效果,对患者的生命进行挽救。

    作者:于春秋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性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研究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执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在治疗后的3天、1周、1个月中对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天、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全面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无患者有致残、致死情况出现,对照组2例患者症状恶化死亡,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致残,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降低脑水肿的发生,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涛;肖龙坡;陶志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

    目的:对普通肝素微量持续泵入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普通肝素微量24小时持续泵入治疗,用量为18U/( Kg· h),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高龄(年龄>75岁)患者出现局部牙龈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均在24小时内消失,且所有病例经MRI或CT检查均无颅内出血情况。结论:普通肝素微量持续静脉泵人治疗应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具有安全性。

    作者:王金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肥胖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 BMI≥30kg/m2),年龄18~66岁,ASAⅠ-Ⅲ级。将患者随即均分为2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法,B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2组均采用中路(胸锁乳突肌三角)的路径。记录2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评价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应用效果。结果:A组完成穿刺置管所需时间为3.5±1.5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7.0±3.5分钟(P<0.05), 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100%vs 70%),A组损伤动脉和穿透颈内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 vs 10%和3%vs 33%)。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置管能够提高穿刺操作的精确性;缩短操作时间。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刘浩东;李文娟;胡西会;杨祎;张茂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桡骨干骺端骨折行掌侧Henry切口入路手术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桡骨干骺端骨折行掌侧Henry切口入路手术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0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4例桡骨干骺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患者的治疗采用掌侧Henry切口入路手术方式,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有无感染等情况。结果: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6~14个月的随访观察,发现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良好,没有固定松动、断裂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根据Dienst 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44例患者中26例属于优,12例属于良,可6例,治疗优良率为86.4%。结论:桡骨干骺端骨折行掌侧Hen-ry切口入路手术能够有效避免钢板对屈肌腱的机械摩擦,组织破坏小,功能恢复快,是目前治疗桡骨干骺端骨折比较合理手术方案。

    作者:杨军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药酒浴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

    目的:总结中药酒浴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4月治疗的120例中医偏瘫患者,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6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8.9个月,合并症:合并冠心病55例,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高血压38例。中医分型:肝肾不足型25例,气虚血瘀型30例,肝阳上亢型26例,风痰阻络型39例,所有患者停止其他治疗方案,采用中药酒浴疗法。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经过治疗显效74例,显效率为61.7%,有效36例,有效率为30.0%,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7%,其中肝肾不足型显效18例,显效率为72.0%,有效5例,有效率为20.0%,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气虚血瘀型显效19例,显效率为63.3%,有效10例,有效率为33.3%,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肝阳上亢型显效13例,显效率为50.0%,有效10例,有效率为38.5%,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11.5%,风痰阻络型显效24例,显效率为61.5%,有效11例,有效率为28.2%,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10.3%。结论:中药酒浴疗法对中风偏瘫康复疗效显著,向患者详细介绍中药酒浴制作、水煎的注意事项以及沐浴过程中的细节是护理的要点。

    作者:宋春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

    目的:临床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对68例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猝死病因。结果:经过分析68例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其中患者猝死发生时间60.29%集中在晚上。结论: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加强心源性猝死预防,尤其是晚上,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有效性。

    作者:黎昌安;丁爱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2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采取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然后进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CSS)评分,比较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8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脑梗死,能有效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的情况,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疾病恶化的几率,有利于受损脑细胞的功能恢复。

    作者:万亚巍;郭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丹红注射液在急诊救治脑梗死患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急诊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各指标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脑梗死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恢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有效的扩张血管,消除自由基,提高血流速度,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患者的病情,缓解了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严庆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9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在救治的过程中对5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缝合手术,采用全内缝合法进行垂直缝合;对于半月板前角及前体部损伤者,采用可吸收缝线内外缝合法进行缝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根据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手术之后的评分为78~100分,平均评分为93.6±3.3分,手术之前的评分为40~61分,平均43.7±3.7分,手术之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松林;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组(A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B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40例,治疗前各组病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5天观察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总有效率、显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NDS显著低于B、C组(P<0.01),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B、C组(P<0.05),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洪波;尤群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的急诊护理

    目的:探讨针对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对其完成急诊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44例。对所有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有效方法对患者实施急诊护理。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患者采取洗胃以及纠正呼吸等相关的综合治疗方法,在此过程中配合实施护理干预,终获得的护理效果显著。临床治愈患者43例,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7.73%。对生存的43例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终护理满意度达到了100%。结论:针对镇静安眠类药物中毒患者,研究有效方法对其实施急诊护理,终获得的护理效果肯定,患者的临床疾病获得了快速康复,有效表现出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左心衰竭患者108例,5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54例观察组加予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CO和LVEF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2小时后的HR与MAP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积极应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