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目的:观察女性冠心病(CHD)抑郁病人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方法:选取了90例冠心病病人,将其中60例抑郁CHD病人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0例和劳力性心绞痛(SAP)30例组,检测抑郁ACS、SAP病人、非抑郁CHD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病人血浆中IL-18和Hs-CRP水平改变。结果:抑郁CHD病人血浆IL-18、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抑郁CHD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病人(均P<0.05);抑郁ACS病人血浆IL-18、Hs-CRP明显高于抑郁SAP病人( P<0.05)。结论:女性冠心病人血浆IL-18、Hs-CRP水平显著的升高,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检测IL-18、Hs-CRP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程度分层及预后的评价。
作者:陈宝健;王竞靖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肱骨外科颈骨折伴肱骨头前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3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伴肱骨头前脱位患者,对其进行术后随访,以了解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的临床满意率。结果:根据Neer评分标准对30例患者进行评分,其中优秀患者21例、良好6例、可1例、差2例。其整体优良率为90%。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伴肱骨头前脱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脱位和骨折的复位愈合,可提高临床满意率及生活质量,有推广应用价值,在治疗选择方面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作者:晋世康;刘聚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对肝移植术后胸腔积液的诊治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267例肝移植患者病例,通过B超及x线检查胸腔积液情况,进行对症处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B超检查提示有213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占79.8%;x线检查提示有19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占71.5%,B超及x线检查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腔积液主要发生于右侧。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各病种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B超与x线的检查诊断率相差不大;少数影响呼吸功能的胸腔积液患者需及时行穿刺插管抽液;术前临床合并疾病与胸腔积液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建斌;陈国勇;孙建军;魏思东;汤高枫;袁振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对策和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90例老年心血管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运动干预和饮食指导,对2组患者的血压异常发生率、血脂异常发生率、血糖异常发生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血压异常发生率、血脂异常发生率、血糖异常发生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心血管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运动干预和饮食指导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降低其血压异常发生率、血脂异常发生率、血糖异常发生率、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何碧姣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针对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患者耻骨联合浮动损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的40例患者,治疗后进行1年随访,患者的骨折全部愈合,对患者愈合情况进行评价,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达到了95.00%,对患者进行Majeed评分,优良率达到了97.50%。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所有并发症经针对性治疗,均痊愈。在整个治疗和随访的过程中,无发生钢板断裂脱出、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结论: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是较为严重的骨盆损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骨盆稳定性,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骨盆稳定,促进患者的康复锻炼。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耻骨联合浮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何松林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和分析髋关节置换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其中置换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固定组(P<0.05)。 Harris评分示髋关节置换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固定组(P<0.05),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显著低于固定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对比分析,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缩短术后卧床时间,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蒋洪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重点探索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的并发症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作者:张格铁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80名神经内科实习护士,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0人和观察组9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法,分析2组护生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对2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护生对教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和理论及操作平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法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带教的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姜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究胃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的护理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12年6月普外科收治的胃原发性Burkitt淋巴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护理资料。结果:患者平均住院时长46天,随访10~44个月,化疗完全缓解率为90.1%(10/11),3年无事件生存率81.8%(9/11),复发率9.1%(1/11),死亡率9.1%(1/11)。结论:护理人员应注意增强患者免疫力、严格防止肿瘤崩解综合征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何利;李雪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 HD)加血液灌流( HP)对尿毒症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0例出现尿毒症脑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方法治疗,分别观察2组的疗效。结果:在临床上采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方法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3.33%,高于仅采用血液透析方法治疗的66.66%的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方法治疗尿毒症脑病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学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骨科疾病中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对于临床护理效果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260例。将入选病例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预见性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周期为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出院时统计其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以及2组患者在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预见性护理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2.3±2.5天,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2±2.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15%,其中115例表示非常满意,约占88.46%,其中10例表示比较满意,约占7.69%,5例表示不满意,约占3.85%。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80.77%,其中96例表示非常满意,约占73.85%,其中9例表示比较满意,约占6.92%,25例表示不满意,约占19.23%。预见性护理组患者对于采取护理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疾病的预见性护理具有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对诊疗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作用,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歆;于金华;刘玮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72例,均予以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分析本组临床疗效。结果:72例手术均获得1次成功,手术时间为21~95分钟,平均52.08±28.50分钟,切除的前列腺平均重量为27.63±5.70g,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情况。治疗后患者IPSS评分、RV、Qmax与PSA等临床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前列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80例进行胃癌手术的患者,以数字表为依据随机分2组,观察组施行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在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施行传统胃癌根治术,并对比观察2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出现的不良反应,随访中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83.23±12.15小时、97.42±15.26天,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102.56±15.25小时、133.64±18.87小时,住院时间分别为11.41±1.56天、16.30±1.53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9/40)、47.5%(19/40),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率分别为22.5%(9/40)、87.5%(35/40),胆囊病变率分别为27.5%(11/40)、77.5%(31/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有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降低了术后胆囊病变的机率,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陈文超;韩斌;庞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立生素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同时肌注立生素针,对照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立生素针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其退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消失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立生素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时效果好,临床症状消失快,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杜志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 DM)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1)健康对照组(Con组)20例。(2)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组(DM对照组)20例。(3)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高血压组)18例。 DM高血压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d ,口服,共观察12周。检测空腹血糖,血脂, UAER。结果:(1)各组基线数据比较,DM高血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 <0.05),UAER明显增加(P <0.05),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增加(P <0.05)。(2)替米沙坦治疗DM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UAER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血压、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作者:胡曼丽;刘颖;杜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对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临床培养的MDRO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前、后的MDRO检出率和医院感染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MDRO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MDRO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合并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136例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合并阑尾切除的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开腹胆囊合并阑尾切除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合并阑尾切除术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 P<0.05),疼痛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9%(2/68),明显比对照组10.3%(7/68)低(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合并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阿不都热依木·阿不拉;买买提吐尔逊·吐尔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胸腹腔镜手术患者,对其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80例患者术后出现包括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胃瘫、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并发症和病人的年龄、术前的营养状况,术中时间、出血量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有密切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可有效减少食管癌胸腹腔镜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为临床解决此类问题找到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途径。
作者:王根柱;王亦茹;金灿 刊期: 2015年第18期
股骨是人体中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为3组肌肉所包围。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凸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股骨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远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腘动、静脉。近年来,由于内固定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骨折治疗观念的改变,股骨干骨折现多趋于手术治疗。骨折手术治疗,除了必须从骨折的部位、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有无合并伤及病人的全身情况等因素考虑外,还需根据2个原则来选择:⑴要有足够强度的内固定材料,使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而不至于骨折愈合前发生内固定器材断裂及失效;⑵骨折固定方法上要提倡微创,尽量减小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及内固定器材不应有应力集中及符合生物固定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此类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手术治疗外,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来说也至关重要[1]。本文选择我院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观察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减少手术失败率。方法:对32例再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次手术时有15例行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列内固定;12例行潜行扩大性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椎间盘切除;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2例急诊探查和1例硬膜内肿瘤摘除术。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腰椎管狭窄9例,侧隐窝狭窄7例,残余椎间盘再突出6例,定位错误4例,疤痕粘连压迫2例,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2例,神经损伤和硬膜内肿瘤各1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0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定位错误,髓核摘除减压不彻底,疤痕压迫,腰椎管狭窄,漏诊误诊,神经损伤等因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严格把好再手术指征,针对不同的病因对患者制定个体化再手术方案。
作者:杨开锦;李素明;黄建 刊期: 2015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