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患者应用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孙莹

关键词:冠心病, 胺碘酮, 不良反应, 护理
摘要:目的:对于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14例患者发生咳嗽、氧饱和度下降,占16.67%;34例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占40.48%;25例患者共济失调,有睡眠障碍,震颤,占29.76%;7例患者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占8.33%;发生其他不良反应4例,占4.76%。经对症护理均消失。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应用胺碘酮并给予对症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率,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Orem自理模式对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住院分娩产妇132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于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比较,进行Orem自理模式护理的观察组在自我护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病房应用Orem自理模式能大限度的发挥产妇自我照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健康知识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对产妇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产科是较好的护理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作者:卢彩萍;陈全红;张小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把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西医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之后,研究组总有效高达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郭晓红;万亚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组(A组)、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B组)和常规治疗组(C组),每组40例,治疗前各组病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5天观察3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总有效率、显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NDS显著低于B、C组(P<0.01),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B、C组(P<0.05),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灯盏花素针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洪波;尤群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神经内科癫痫病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癫痫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癫痫病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德巴金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利必通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痫病患者临床表现较多,应该依据患者的体征、神经功能、EEG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采用利必通联合德巴金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丁世兴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7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 BIC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远期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BICE患儿27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生情况、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出院随访12个月。结果:27例婴幼儿轻度胃肠炎伴惊厥持续时间均低于5分钟,25例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例表现为部分性发作泛化为全身性发作。病程中先有呕吐、腹泻,12例伴一过性低热,惊厥发作后查血电解质肝功基本正常,血糖正常,尿酸升高20例,血气分析示轻微酸中毒,脑脊液检查10例均正常,脑CT或MRI检查20例均无明显异常,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15例,1次病程中惊厥平均1.52次,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随访3~12个月,复发2例,但无后遗症病例出现。结论: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以3天内发作多见,轮状病毒为致病原之一,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作者:朱红文;程琨;孙志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病毒性肝病的病人一共有70例(实验组)。另外,抽取同一时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病人常规生化指标和新生化指标给予临床检测以及对比。结果:实验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TP:0.43±0.04;ALB:0.90±0.01;GLO:0.53±0.01;A/C:0.87±0.02。新生化检验项目:PA:0.21±0.02;ADA:0.43±0.02;LAP:0.53±0.02;对照组常规生化检验指标:TP:0.61±0.03;ALB:0.95±0.06;GLO:0.24±0.02;A/C:0.52±0.03。新生化检验项目:PA:0.43±0.01;ADA:0.37±0.02;LAP:0.32±0.01,实验组病人血清当中的TP以及ALB显著低于对照组,GLD等显著要比对照组高( P<0.05);实验组PA显著低于对照组, ADA以及LAP显著要比对照组高( P<0.05)。结论:在病毒性肝病临床诊断采取生化检验指标,具有操作简便、准确率相对比较高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黎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0名不能爬行的小儿脑瘫患儿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为3组,进行爬行训练,比较3组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康复训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结论: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

    作者:王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给予传统的保肝、降酶、退黄,及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加用复方甘草酸苷。2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不论在肝功能改善或者是肝纤维化逆转指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邵新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研究88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效果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行鼻饲治疗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相关的预防护理经验。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昏迷的88例病人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各44例的2组,研究组44例行鼻饲治疗及鼻饲并发症预防护理,对照组44例行鼻饲治疗及基础护理,比较2组鼻饲并发症发生率,总结并发症护理经验。结果:研究组腹泻、恶心/呕吐、胃潴留、血糖紊乱、脱水、误吸发生率分别为45.45%、29.55%、15.91%、9.09%、9.09%、2.27%,对照组分别为63.64%、65.91%、50.00%、59.09%、43.18%、27.27%,研究组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颅脑损伤病人常易发生的鼻饲并发症为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各类并发症的发生机制,降低发生率,保护患者健康。

    作者:耿娟;李芒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讨下肢骨折采取骨牵引的护理措施

    目的:对下肢骨折患者使用骨牵引护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根据我院2008~2012年接收的78例下肢骨折骨牵引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都接受了治疗以及护理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效果优秀。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骨牵引护理具有比较好的护理效果,临床中的并发症几率较低,患者的病程短,痛苦少,治疗效果优秀。

    作者:秦海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类型,主要发生群体为老年人。临床表明,股骨颈骨折具有病理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上大部分老年患者合并疾病较多,且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差,容易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行为,因此,采取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进行简单的分析。

    作者:何玉娥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对于胃癌而言,若在患者发病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是一种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文章讨论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以及展望。

    作者:赵林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重度宫颈糜烂采用激光、微波与LEEP刀治疗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对比激光、微波与LEEP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将其分为3组,A组40例采用激光方法治疗,B组40例采用微波方法治疗,C组40例采用LEEP刀方法治疗,采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治疗期间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比较发现,采用LEEP刀治疗的C组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采用激光治疗的A组患者和采用微波治疗的B组患者,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5)。结论:通过研究发现,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荣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冠心病患者应用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目的:对于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14例患者发生咳嗽、氧饱和度下降,占16.67%;34例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占40.48%;25例患者共济失调,有睡眠障碍,震颤,占29.76%;7例患者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占8.33%;发生其他不良反应4例,占4.76%。经对症护理均消失。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应用胺碘酮并给予对症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率,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孙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9月以来我院收治的56例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在救治的过程中对56例患者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缝合手术,采用全内缝合法进行垂直缝合;对于半月板前角及前体部损伤者,采用可吸收缝线内外缝合法进行缝合。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根据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患者手术之后的评分为78~100分,平均评分为93.6±3.3分,手术之前的评分为40~61分,平均43.7±3.7分,手术之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在半月板撕裂伤中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松林;阿里木江·阿布力米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奥美拉唑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奥美拉唑二联治疗为对照组,奥美拉唑四联治疗为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Hp根除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四联治疗的效果显著。

    作者:王立红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的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目的:探究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的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多野照射放射治疗,研究组术后采用强调适形放射( IMRT)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CR概率高于对照组,胃周围组织变化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放疗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IMRT较之多野照射放疗效果确切,对胃癌术后患者周围组织影响较小。

    作者:员建中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目的:总结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101例行内科胸腔镜手术,同时加强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结果:并发胸痛23例,发热3例,胸腔出血2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复发1例。结论:加强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爱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来我院治疗的前列腺疾病患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70例患者采用经直肠腔内超声的检查,对照组70例患者则采用经腹超声检查,将两者的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存在9例前列腺癌,对照组患者存在11例前列腺癌,而实验组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8例前列腺癌,而对照组的经腹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6例前列腺癌,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患者存在前列腺重度增生伴钙化的有21例,对照组患者存在有22例,而实验组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20例,而对照组经腹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有15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患者存在前列腺严重钙化24例,对照组患者存在有25例,实验组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显示有22例,而对照组经腹超声显示有18例,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明显强于经腹超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窦新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乙型重型肝炎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6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综合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2种疗法对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也优于治疗3个月后的对照组,经t检验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HBVND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4种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乙肝病毒载量之间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袁春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