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Orem自理模式对产妇自理能力的影响

卢彩萍;陈全红;张小玲

关键词:orem自理模式, 产妇, 自理能力
摘要: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住院分娩产妇132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72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于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结果:研究比较,进行Orem自理模式护理的观察组在自我护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病房应用Orem自理模式能大限度的发挥产妇自我照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健康知识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对产妇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产科是较好的护理模式,能提高护理质量,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诊断小儿皮肤血管瘤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诊断小儿皮肤血管瘤中的应用以及超声图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探讨超声对皮肤血管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收集了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血管瘤病人105例,并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管瘤因发生部位不同,超声各具特点。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血管瘤有很好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尹玲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肺炎患儿院内感染7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经治疗后再发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等,以便指导今后预防工作及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住于我院儿科的肺炎并发院内感染患儿74例,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院内感染发生时间、症状、炎症指标、调整治疗方案、病原体检测及转归情况。结果:3285例肺炎患儿院内感染率为2.25%,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年龄越小,院内感染率越高,以婴幼儿期多发。住院时间为5~10天,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高。74例院内感染患儿共检出病原菌37株,检出率50%,主要病原菌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9.72%)、肺炎链球菌(13.51%)、肺炎克雷伯菌(13.51%)、金黄色葡萄球菌(8.11%)、鲍曼不动杆菌(8.11%)、卡萨奇病毒(8.11%)、白假丝酵母菌菌(5.26%)、大肠埃希氏菌(5.41%)、溶血性链球菌(2.70%)、腺病毒(2.70%)。结论:肺炎患儿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患儿年龄、住院天数均会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院内感染病原菌仍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避免滥用抗生素。在治疗小儿肺炎原发病的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

    作者:熊丽君;陈琅;阮琰;林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综合护理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6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展开研究,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前后焦虑评分、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结果:2组护理前焦虑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焦虑评分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2/36),与对照组接近(P﹥0.05),再出血率、死亡率均为2.8%(1/3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可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改善预后,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性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研究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执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在治疗后的3天、1周、1个月中对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天、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全面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无患者有致残、致死情况出现,对照组2例患者症状恶化死亡,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致残,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降低脑水肿的发生,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涛;肖龙坡;陶志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给予传统的保肝、降酶、退黄,及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加用复方甘草酸苷。2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不论在肝功能改善或者是肝纤维化逆转指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邵新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外科老年患者外周浅静脉置留置针的护理

    目的:探讨外科老年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的老年患者6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于外周浅静脉置留置针,并加强留置针期间的心理护理、操作护理、导管护理、封管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留置针的使用,6例患者发生导管阻塞、导管不畅和脱管的不良反应,但均及时处理,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平均留置针时间为4.5±0.6天。结论:加强对外科老年患者静脉置留置针的护理,对提高留置针安全,确保其发挥留置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英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护理观察

    目的:对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后的护理观察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接收的6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并对小儿患者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6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均全部为病愈出院,达到治愈率为100%的治愈效果。结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病症,因此,对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手术所用时间,促使手术可以顺利的开展,对患者在术后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赟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左心衰竭患者108例,5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54例观察组加予酚妥拉明和多巴胺治疗,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的CO和LVEF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2小时后的HR与MAP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酚妥拉明联合多巴胺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积极应用。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围术期护理体会。结果:本组10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围术期护理后,仅发生呼吸道感染3例,合并泌尿系感染3例,深静脉血栓和褥疮各1例,经相应处理后出院前均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和伤残病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周内痊愈出院,随访1~2年发现有2例患者术后2个月因心肌梗死而死亡,5例出院后6个月~1年内死亡,2例出院后4个月左右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实施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可提高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可以使患者尽快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汤春睿;裴姝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术前彩超诊断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转移的作用初探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对于甲状腺癌早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12例,其中,66例(7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阳性且经查体诊断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作为对照组,46例(51侧)术前颈部触诊为阴性而经彩超检查为颈淋巴结转移者为观察组,回顾分析2组的临床资料并将术前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观察组46例(51侧)中45侧证实为颈淋巴结转移,术前彩超对于触诊误漏诊隐匿性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为36.89%,诊断敏感性为88.24%;彩超所示淋巴结转移分区与病理分区基本一致。结论:术前彩超检查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癌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并可准确定位转移淋巴结,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准确性。

    作者:孙剑英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丹红注射液在急诊救治脑梗死患者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析脑梗死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我院急诊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各指标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脑梗死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恢复了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降低了血液的黏稠度,有效的扩张血管,消除自由基,提高血流速度,在短时间内控制了患者的病情,缓解了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严庆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继发性卵巢腺癌(病灶76个)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8个病灶)采用CT诊断,研究组(38个病灶)采用MR影像诊断,比较2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3.3%,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3.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影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刘大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舒适护理模式对宫颈癌介入治疗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干预对宫颈癌介入治疗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舒适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经舒适护理后的心理状况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9.2%)(P<0.05)。结论:舒适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况方面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结仪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女性盆腔CT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研究女性盆腔CT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CT扫描来分析100例女性盆腔疾病患者的盆腔情况,根据相关的判断标准来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找出女性盆腔CT护理的有效对策。结果:通过总结护理工作可知,有79例患者的护理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17例患者的护理工作水平一般,其余患者的护理工作水平较差。除了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外,其余的患者都不需要再次扫描来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确认。结论:在CT检查后,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护理工作可以让CT扫描影像的清晰度得到提升,为后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前患者的治愈周期。

    作者:佟灵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肥胖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 BMI≥30kg/m2),年龄18~66岁,ASAⅠ-Ⅲ级。将患者随即均分为2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法,B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2组均采用中路(胸锁乳突肌三角)的路径。记录2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评价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应用效果。结果:A组完成穿刺置管所需时间为3.5±1.5分钟,明显短于B组的7.0±3.5分钟(P<0.05), 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100%vs 70%),A组损伤动脉和穿透颈内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0 vs 10%和3%vs 33%)。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置管能够提高穿刺操作的精确性;缩短操作时间。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刘浩东;李文娟;胡西会;杨祎;张茂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疾病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可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288例,用低频超声探头进行检查,结果与DSA相比较。结果:低频超声探头对椎动脉走形异常的诊断结果与DSA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的疾病诊断方面较高频超声探头更有优势,更准确。

    作者:贺瑶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重点探索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手术,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显著优于观察组。观察组的并发症状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穿孔修补术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的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作者:张格铁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凉血化瘀法治疗小儿过敏紫癜性肾炎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过敏紫癜性肾炎使用凉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2011~2013年我院的38例小儿过敏紫癜性肾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患儿20例,使用凉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有患儿18例,使用西医治疗,对2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对照组的有效率是66.7%。结论:小儿过敏紫癜性肾炎采取凉血化瘀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效果,临床治疗有效率高,相比西医治疗更加有效,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璐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把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的西医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之后,研究组总有效高达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2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郭晓红;万亚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乙型重型肝炎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6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综合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2种疗法对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并且也优于治疗3个月后的对照组,经t检验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HBVND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4种不同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乙肝病毒载量之间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袁春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