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美拉唑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立红

关键词:奥美拉唑, 药物, 消化性溃疡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0例,奥美拉唑二联治疗为对照组,奥美拉唑四联治疗为研究组,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Hp根除率、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消化性溃疡奥美拉唑四联治疗的效果显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出血患者术后ICU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ICU护理分析。方法:搜集2013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8例脑出血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88例,实验组给予ICU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存率、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术后ICU护理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生存率高、死亡率低,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0例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术后随访患者2年,30例患者的髋关节疼痛消失,下肢短缩得到有效纠正,髋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正常,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为91.2±4.1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8.6±2.8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伟;于金华;曲成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0名不能爬行的小儿脑瘫患儿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为3组,进行爬行训练,比较3组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康复训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结论: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

    作者:王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效果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择2011年2月~2014年2月本收治的住院分娩产妇116例,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8例产妇予口服给药,研究组58例产妇予直肠给药,观察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第3产程及宫缩恢复时间;用药不良反应率。结果:研究组产妇治疗后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且第3产程及宫缩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比对照组27.59%低(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具有积极影响效果,利于产妇产后身体健康恢复。

    作者:武海莲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刊首语--浅谈伤残医学

    伤残绝非是受伤造成的残,它的内涵很深,不能从字面解释,需不断学习,逐渐加深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伤残的预防与康复治疗。我国自“残疾人保障法”颁布以后,对伤残、残疾的预防、康复治疗人才的培养、康复医疗机构的设置等都有明确规定。

    作者: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

    目的:临床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对68例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猝死病因。结果:经过分析68例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其中患者猝死发生时间60.29%集中在晚上。结论: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加强心源性猝死预防,尤其是晚上,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有效性。

    作者:黎昌安;丁爱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前列腺癌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72例,均予以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分析本组临床疗效。结果:72例手术均获得1次成功,手术时间为21~95分钟,平均52.08±28.50分钟,切除的前列腺平均重量为27.63±5.70g,均未出现围术期死亡与严重并发症情况。治疗后患者IPSS评分、RV、Qmax与PSA等临床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联合手术治疗前列腺癌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胃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对于胃癌而言,若在患者发病后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甚至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手术是一种为常见的治疗方式,文章讨论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以及展望。

    作者:赵林鹏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关节成形术围术期影响输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在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围手术期中,影响患者输血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实施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30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输异体血的多少分为≤2单位( U)组和>2U组,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因、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术前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术前血小板(Plt)计数、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术前红细胞比积(Hct)、麻醉方式、手术入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植入物类型、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是否合并有基础疾病、手术组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输血量≤2 U共有患者109例,>2U有21例;术后输血量≤2U共有患者92例,>2U有38例。2组中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在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前红细胞比积、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在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BMI可能是通过多方面共同作用来影响围术期输血。结论:影响术中输血量的因素有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而影响术后输血量的因素有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前红细胞比积、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

    作者:代儒;张晟;姚粤峰;解笑宸;韦良臣;辛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60岁以上老年患者麻醉手术中的护理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越过老龄化标准线(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进入老年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组织形态和脏器功能也不断发生退行性变化,病患增多,老年患者也成为医院病源的主要人群,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不仅病例数不断增加,而且年龄也日益增高。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减退,储备能力低下,且常并存合并症等病理、生理特点,麻醉手术意外相对较高,高龄患者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年轻人的3倍,麻醉手术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护理成功的经验,对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对老年患者在麻醉前、中、后采取的护理方法进行阐述,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爱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价值评价

    目的:评价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继发性卵巢腺癌(病灶76个)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38个病灶)采用CT诊断,研究组(38个病灶)采用MR影像诊断,比较2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63.3%,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3.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影像在继发性卵巢腺癌中的诊断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影像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刘大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应用A、B类评定方法对不确定度分量及其来源进行评估,评定本实验室若干常规凝血项目,如PT和APTT以及FIB的测量不确定度,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即uC),从而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即U)。结果:常规凝血项目不确定度测定结果不尽相同,PT和APTT以及FIB的A类不确定度为0.1251、0.0732、0.1281;而B类不确定度分量uB1为0.0657,0.1477,0.1222;uB2都为0.0071;而uB3都为0.0002;uB4都为0.0077;uB5都为0.0176。计算uC(PT)和uC(APTT)以及uC(FIB)为0.0732、0.1661、0.1268,U(PT)和U(APTT)以及U(FIB)为0.1465、0.3325、0.2537。结论:本研究应用A、B类评定的方法对凝血检验中的测量不确定度行评估,以此为临床凝血检验工作不确定度相关研究的探索,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更加客观和可靠的依据。

    作者:许仁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个体强化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体强化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实施糖尿病的一般护理常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强化护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血糖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指标(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100%,而对照组仅达到86.21%,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个体强化护理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指标的良好控制,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朱文慧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给予传统的保肝、降酶、退黄,及对症和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加用复方甘草酸苷。2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不论在肝功能改善或者是肝纤维化逆转指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作者:邵新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镶嵌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现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主要发展方式是内科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方式。本文镶嵌治疗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2013年期间收治的5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镶嵌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2组均无死亡患儿。镶嵌治疗与对照组治疗相比,患儿恢复较快,经过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手段相比镶嵌治疗是更为安全,创伤小,治愈率高的临床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尹记辉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护理观察

    目的:对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后的护理观察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7月期间接收的62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并对小儿患者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6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均全部为病愈出院,达到治愈率为100%的治愈效果。结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并没有典型的临床病症,因此,对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可以大大降低手术所用时间,促使手术可以顺利的开展,对患者在术后的恢复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作者:马赟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心脏超声在心脏淀粉样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并分析心脏超声在心脏淀粉样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探讨。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0例心脏淀粉样变患者中,患者的刚果红染色都显示阳性,确定属于心脏淀粉样变患者。有9例患者是属于病变累及肾脏,有3例患者是属于病变累及腹部脂肪组织,有6例患者是属于病变累及直肠粘膜,有2例患者是属于病变累及口腔黏膜。同时在本次检查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血清常规检查和尿液常规检查游离单克隆轻链的含量发生了明显上升,有3例患者的血清中发现游离单克隆轻链的含量发生了明显上升,剩下的2例患者尿液检查中发现发现游离单克隆轻链的含量发生了明显上升。结论:心脏超声检查对于心脏淀粉样变患者的诊断过程实施有着重要作用,在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了心室肌肥厚以及心内膜下心肌出现了颗粒样的反光增强现象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在症状进行合理考量,从而进一步做好确诊和治疗过程实施。

    作者:韩昕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基于神经内科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80名神经内科实习护士,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0人和观察组9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法,分析2组护生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对2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护生对教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和理论及操作平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法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带教的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姜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09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胸腹腔镜手术患者,对其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食管癌胸腹腔镜术后80例患者术后出现包括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胃瘫、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并发症和病人的年龄、术前的营养状况,术中时间、出血量以及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有密切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预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可有效减少食管癌胸腹腔镜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为临床解决此类问题找到有效的预防及治疗途径。

    作者:王根柱;王亦茹;金灿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在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80例进行胃癌手术的患者,以数字表为依据随机分2组,观察组施行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在胃癌根治术,对照组施行传统胃癌根治术,并对比观察2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出现的不良反应,随访中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分别为83.23±12.15小时、97.42±15.26天,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102.56±15.25小时、133.64±18.87小时,住院时间分别为11.41±1.56天、16.30±1.53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9/40)、47.5%(19/40),胆囊收缩功能不良率分别为22.5%(9/40)、87.5%(35/40),胆囊病变率分别为27.5%(11/40)、77.5%(31/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和肝胆支的胃癌根治术有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降低了术后胆囊病变的机率,值得临床运用。

    作者:陈文超;韩斌;庞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