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护理在长期血透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宇平

关键词:心理护理, 长期血透, 生活质量, 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于我院长期接受血透治疗的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47例,对照组40例,2组病例均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病例在此基础上应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3个月后,评估护理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长期血透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2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力等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长期血透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然流产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的研究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检测状态。方法:通过对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自然流产的妇女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有过正常生育并没有任何不良生产史的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电化学免疫的分析法来检测所有妇女的甲状腺功能,并对有异常反应的实施干预治疗,观察2组妇女的血清促甲状腺素( TSH)与游离甲状腺素( 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及抗甲状腺的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的平均值。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明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妊娠期筛查甲功,并建立相应的正常值标准,对甲减及亚临床甲减进行积极诊治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及时诊断与治疗妇女的甲状腺功能异常,能够有效的预防发生自然流产。

    作者:江庆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

    股骨是人体中长的管状骨。股骨干包括粗隆下2~5cm至股骨髁上2~5cm的骨干。股骨干为3组肌肉所包围。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凸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股骨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股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远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腘动、静脉。近年来,由于内固定器械的改进、手术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骨折治疗观念的改变,股骨干骨折现多趋于手术治疗。骨折手术治疗,除了必须从骨折的部位、类型、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有无合并伤及病人的全身情况等因素考虑外,还需根据2个原则来选择:⑴要有足够强度的内固定材料,使固定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而不至于骨折愈合前发生内固定器材断裂及失效;⑵骨折固定方法上要提倡微创,尽量减小骨折局部血运的破坏及内固定器材不应有应力集中及符合生物固定原则,以促进骨折愈合。所以此类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手术治疗外,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来说也至关重要[1]。本文选择我院3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观察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小儿脑瘫患儿进行Bobath爬行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将30名不能爬行的小儿脑瘫患儿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分为3组,进行爬行训练,比较3组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康复训练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结论:对于小儿脑瘫患者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进行康复治疗。

    作者:王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基于神经内科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选择180名神经内科实习护士,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90人和观察组9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带教法,分析2组护生的理论与操作平均成绩,对2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以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护生对教师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生满意度)和理论及操作平均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法在神经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带教的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姜琰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影响作用探讨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方式及生存质量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恢复情况、NIHSS、MMSE及HAMD评分、FAM和BI指数、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优良率为94.00%,对照组为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NIHSS、MMSE及HAMD评分、FAM和B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生理维度、社会维度、环境维度及心理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患者食物补钙率均有提高,而饮酒和吸烟率均有下降,但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病情康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

    作者:康秀芹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2型糖尿病( DM)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的影响。方法:实验分3组:(1)健康对照组(Con组)20例。(2)2型糖尿病伴血压正常组(DM对照组)20例。(3)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DM高血压组)18例。 DM高血压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d ,口服,共观察12周。检测空腹血糖,血脂, UAER。结果:(1)各组基线数据比较,DM高血压组空腹血糖明显升高(P <0.05),UAER明显增加(P <0.05),糖尿病患者伴血脂异常增加(P <0.05)。(2)替米沙坦治疗DM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UAER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2型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可有效降血压、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作者:胡曼丽;刘颖;杜娟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探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1年5月临床培养的MDRO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实施前、后的MDRO检出率和医院感染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接触隔离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MDRO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MDRO的医院感染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多学科协作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多探头联合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多探头联合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择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患者150例,先用常规高频线阵探头检查,再用多探头检查,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多探头联合检查法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显示率明显高于单独检查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探头联合应用于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时,可清晰显示病变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作者:张萍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院感知识知晓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作用

    目的:通过对医院医师培训提高院感知晓率,探讨院感知晓率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作用。方法:收集等级医院评审前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知晓率,医院评审后各项改进措施实施后医院感染率、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评审前医院感染率在9.25%,评审后医院感染率在4.22%,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98,P=0.003);院感相关知识在评审前知晓率在26.67~47.78%,均低于50%,评审后经过培训,院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在70.53~93.68%,在70%以上,较前有明显改善。结论: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通过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明显的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知晓率,有效的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作者:宋丽娜;姜宏燕;李国华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探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安全性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用在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高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法,研究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执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并在治疗后的3天、1周、1个月中对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3天、1周、1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总有效率对比中,研究组全面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无患者有致残、致死情况出现,对照组2例患者症状恶化死亡,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致残,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降低脑水肿的发生,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王涛;肖龙坡;陶志宇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

    目的:临床分析心内科老年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对68例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猝死病因。结果:经过分析68例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扩张型心肌病。其中患者猝死发生时间60.29%集中在晚上。结论:合并心脏基础疾病的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因此对于这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加强心源性猝死预防,尤其是晚上,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有效性。

    作者:黎昌安;丁爱民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个体强化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体强化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与研究组实施糖尿病的一般护理常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个体强化护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血糖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指标(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程度达到100%,而对照组仅达到86.21%,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个体强化护理能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指标的良好控制,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朱文慧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用于髋臼骨折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目的:研究探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用于髋臼骨折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8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骼腹股沟入路治疗,对试验组的40例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治疗,并对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优良率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分析2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结果:经我院研究分析,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较少,并且术后优良率方面也明显较高,且上述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发现,对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实施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具有出血量少、并发症少以及安全便捷的特点,可以有效治疗患者的髋臼骨折,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应当推广使用。

    作者:艾克白尔·吐逊;努尔买买提·阿木提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目的:总结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101例行内科胸腔镜手术,同时加强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结果:并发胸痛23例,发热3例,胸腔出血2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复发1例。结论:加强内科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可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爱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与预防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原因,减少手术失败率。方法:对32例再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次手术时有15例行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椎弓根钉系列内固定;12例行潜行扩大性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椎间盘切除;2例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2例急诊探查和1例硬膜内肿瘤摘除术。结果:再手术的原因有腰椎管狭窄9例,侧隐窝狭窄7例,残余椎间盘再突出6例,定位错误4例,疤痕粘连压迫2例,极外型腰椎间盘突出2例,神经损伤和硬膜内肿瘤各1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疗效评定参考侯树勋等制定的评价标准:优20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定位错误,髓核摘除减压不彻底,疤痕压迫,腰椎管狭窄,漏诊误诊,神经损伤等因素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严格把好再手术指征,针对不同的病因对患者制定个体化再手术方案。

    作者:杨开锦;李素明;黄建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57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应用范围、技术要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变,跟踪随访6~24个月,对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56例1次栓塞成功,其中43例动脉瘤100%栓塞,6例95%栓塞,5例90%栓塞,2例85%栓塞,1例患者栓塞不成功转为开颅手术治疗,无术中再出血及死亡病例,临床随访3~24个月,患者状态良好,无术后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患者预后状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宗锦;刘保华;张建永;袁璞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对分阶段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方法:临床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实施治疗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分阶段康复护理,对比分析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分阶段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实施,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金艳;李芳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 PS)联合布地奈德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血气分析的影响,并评价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大庆油田总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的胎龄<33周、出生体质量<1500 g、出生6小时内发生ARDS的早产儿2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实验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100mg/kg+布地奈德0.25mg /kg(男8例,女6例)气管内滴入配合机械通气,治疗组单独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100mg/kg(男9例,女5例)气管内滴注配合机械通气,药物滴注时间在出生60分钟内。监测2组的血气情况。结果:实验组新生儿与治疗组第1、6、12、24小时血气分析pH值、氧分压( Pa O2)、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AaDO2)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用PS联合布地奈德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ARDS血气分析明显改善,改善呼吸困难,缩短吸氧时间,有利于早产儿尽早停氧,降低了肺损伤,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红娟;任秀伟;刘俊影;王会悦;宋思佳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的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目的:探究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的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1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多野照射放射治疗,研究组术后采用强调适形放射( IMRT)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CR概率高于对照组,胃周围组织变化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放疗后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IMRT较之多野照射放疗效果确切,对胃癌术后患者周围组织影响较小。

    作者:员建中 刊期: 2015年第18期

  • 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疾病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可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288例,用低频超声探头进行检查,结果与DSA相比较。结果:低频超声探头对椎动脉走形异常的诊断结果与DSA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超声探头在椎动脉走形异常的疾病诊断方面较高频超声探头更有优势,更准确。

    作者:贺瑶谦 刊期: 2015年第18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