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观察

赵明媚;王晓彤;孙晓娜

关键词:亚低温, 颅脑损伤, 颅内压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87例由创伤造成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上选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预后情况,从而分析亚低温对由于创伤引起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实验组(亚低温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良好,伤残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常规疗法)患者,结果上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时可明显降低颅内压,从而改善患者病情,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残率及死亡率。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于2012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疗效与并发症,探讨此病治疗的佳方法。结果:观察组生存34例(75.56%),对照组生存22例(48.89%),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显著。对比颅内高压、外伤性脑梗死、脑积水、外伤性癫痫、脑切口疝4种并发症,,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例(13.33%)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7例(37.78%)。观察组术后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办法治疗重度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晓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造成的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2010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0例,现就其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0例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天,均安全康复出院。结论:临床的有效护理与积极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作者:王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行剖宫产的麻醉处理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我院72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患者,首选硬膜外麻醉,有硬膜外禁忌者采用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娩出时的Aphar评分以及母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患者的麻醉手术过程都很顺利。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为:10分49例,9~7分18例,5分以下5例,经过相关处理,5分钟评分均达到10分。术后1~2周顺利出院,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需行剖宫产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准备,选择的正确的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并结合吸氧、降压、补液、术后进行有效的镇痛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郝雪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理干预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间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产后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实施,观察组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24小时及24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增加,产后泌乳初始时间为48小时及>72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减小(P均<0.05)。产后24小时,2组患者的泌乳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38),而产后48小时、72小时,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分别达26.24±7.82mL、46.13±8.64m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1)。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达到84.7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混合喂养例数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的人工喂养率降低,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缩短产后泌乳初始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对于产后乳汁分泌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古宝兰;王定清;黄文财;张立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2014年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都给予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并随访3个月,X线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无严重并发症,腕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为97.8%。手术前患者的掌倾角为10.34±2.13°,尺偏角4.10±0.23°;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为22.98±2.45°,尺偏角10.98±0.34°。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与尺偏角明显高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便简单,能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治疗分析

    目的:评价分析社区治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服务中心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8例,均符合对照探究要求。以奇偶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进行我中心提出的社区综合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康复质量。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对照治疗。统计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0.7%,明显高于对照组79.6%;同时观察组患者康复质量也明显占优,进行血气分析检测,观察组患者血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的检测结果要更为突出,优于对照组。结论:采取社区针对性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且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冯晓东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的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吴浩波等【1】报道全球每年约发生170万例髋部骨折,而转子间骨折占将近一半,且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程志安等【2】调查了3449例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从髋部骨折的类型来看,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转子间骨折,其比例为1.33:1。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转子间骨折呈双峰分布,即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多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引起,以及老年人,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年轻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争议较少,一般均主张手术,而对于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如牵引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病亡率可高达35%。除非患者有特殊病情,目前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以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曾波等【3】报道了448例髋部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占58.7%,保守治疗的仅占6%。本文对近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作者:许新忠;荆珏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对比观察2种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的疗效。方法:对46例57眼手术治疗的NV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Ahmed青光眼阀( AGV)植入术组( A组,24例31眼)和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SCPC)组( B组,22例26眼),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组视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其中眼球疼痛、前房出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AGV植入术与TSCPC治疗NVG均有效,但AGV植入术是滤过性手术,而TSCPC是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后者术后并发症更高。

    作者:邓成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Vitallium2000应力中断式铸造基托在Kennedy I类II类应用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维他灵(Vitallium2000)应力中断式设计支架用于游离缺失(KennedyI类II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游离缺失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用Vitallium2000应力中断式铸造可摘义齿及传统的钴铬合金铸造可摘义齿修复,在修复后1年及2年评价基牙松动度,并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VAS)对比评价2种修复方式在咀嚼功能、语音功能、舒适及美观、固位功能方面的效果。结果:Vitallium2000对基牙的保护明显高于钴铬合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咀嚼及固位及语音功能上无明显差异,而在舒适美观上Vitallium2000明显高于钴铬合金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i-tallium2000的应力中断设计对基牙有保护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患者舒适美观和发音功能。

    作者:罗祎;李春林;余超;于慧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以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为指导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治疗,统计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0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没有复位较差患者;对照组7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2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3,例复位结果较差;观察组复位优良率86.66%,相比对照组的复位优良率63.33%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骨折复位效果,值得临床推而广之。

    作者:王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肺炎恢复期应用超短波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对超短波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将50例肺炎恢复期患儿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对全部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25例观察组患儿联合超短波治疗,剩余25例患儿为对照组,分别对2种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共24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96%,5例患儿病情好转,9例患儿病情改善,10例患儿治愈,对照组共19例患儿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为76%,6例患儿病情好转,7例患儿病情改善,6例患儿治愈,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肺炎恢复期患儿应用超短波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作者:吕静平;潘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并发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总结防治经验,以提高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0例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发生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占(0.9%),22例出现一过性急迫性尿失禁(10%),6例术后2~4周发生迟发性出血(3%),4例尿道外口狭窄(1.9%),早期排尿不畅10例(5%),无长期尿失禁病例,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初期均有不同程度短期尿道刺激症状。结论:正确认识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并发症,及时采取防止措施可提高本手术水平。

    作者:王正国;王兴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小儿惊风的针灸治疗与护理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症状,是儿科常见危症之一,又称“惊厥”,俗称“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都可以出现惊风症状。2年来,我科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了41名小儿惊风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患儿年龄1~5岁,男19例,女22例,首次发病的13例,2次以上发病的28例。2治疗方法:⑴选穴。主穴:人中、印堂、合谷、太冲、中冲。配穴:外感时邪加风池外关,暴受惊恐者加神门内关,壮热者加大椎、十宣,头疼者加太阳、阳白,口噤不开加颊车、下关,四肢抽搐加内关、阳陵泉。⑵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碘伏、棉签、针盒内盛0.5、1.5寸毫针、三棱针,消毒后备用。⑶操作步骤。毫针刺,用泻法。人中、印堂、太冲、中冲、行捻转之泻法,合谷行捻转提插泻法,十宣、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⑷优缺点比较。止痉药物对呼吸、循环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2~4分钟见效,止惊迅速、方便,毒副作用小。

    作者:张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76%泛影葡胺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静脉推注泛影葡胺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与护理措施。方法:对18例泛影葡胺过敏试验阴性患者进行肾盂造影的临床观察。结果:即使碘过敏试验阴性,但部分患者在造影过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结论:针对过敏反应的发生,采取了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以确保造影检查顺利完成。

    作者:冯秋兰;李淑云;华淑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三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3阶梯止痛治疗在肿瘤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镇痛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比2组患者的镇痛情况(包括疼痛缓解度、镇痛有效率、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镇痛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总有效率为96.67%,止痛起效时间为23.47±4.31分钟,镇痛持续时间为15.54±3.42小时,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蟾镇痛膏配合3阶梯止痛药物治疗可以迅速镇痛,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董延琥;栾文强;李兴坤;朱晓静;董利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消化性溃疡165例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病因的形成进行分析,及其内科治疗方式进行探讨,用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进而对消化性溃疡的再次复发进行预防,对其并发症以及复发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针对入院治疗的1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病因的查找,并结合其治疗情况进行了细致的阐述。结果:165例消化性溃疡治愈99例(60%)、有效59例(35.8%)、无效7例(4.2%),治愈率达到了60%。结论:在病因明确后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消化性溃疡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付敏;徐秀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湿润烧伤膏治疗肛门慢性湿疹30例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和研究湿润烧伤膏对于肛门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自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门诊患者共59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用湿润烧伤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的西医治疗,然后将2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该2组总有效率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经过12个月随访,治疗组治愈的没有复发患者;对照组治愈的患者中共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83.3%;2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亦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肛门慢性湿疹患者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治愈率高,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永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浅谈基层医院滥用小切口手术的危害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滥用小切口手术的危害。方法: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胆囊切除术和阑尾切除术共137例,对行小切口手术患者及正常切口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30.4%;49例行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患者,8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6.3%,均高于同时期正常切口术后并发症率。结论:小切口手术方便快捷,但应注意应用的适应证,临床盲目应用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患者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小锋;张武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诊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液体复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急诊120进行院前急诊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所有患者接诊后均给予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监测,视病情需要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予充分性液体复苏;观察组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观察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心率132.4±5.3次/min,脉压23.4±2.6mmHg,血氧饱和度75.4±4.8%;对照组心率136.5±6.4次/min,脉压24.1±3.3mmHg,血氧饱和度76.1±5.2%;治疗前心率、脉压、血氧饱和度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102.5±5.0次/min,脉压33.5±4.5mmHg,血氧饱和度93.7±7.0%;对照组心率117.2±6.2次/min,脉压28.8±3.7mmHg,血氧饱和度89.4±5.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好转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诊治疗中,与充分性液体复苏相比,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较快,好转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作者:胡承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先天性上睑下垂术后并发症32例的护理

    目的:增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护理意识,预防及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方法:总结我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32例(32只眼)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并发症患者,并统计分析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32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均痊愈,上睑下垂矫正满意。结论:先天性上睑下垂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邓春涛;李小易;申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