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占琼;王建平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2014年1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都给予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并随访3个月,X线检查示骨折均愈合,无严重并发症,腕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为97.8%。手术前患者的掌倾角为10.34±2.13°,尺偏角4.10±0.23°;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为22.98±2.45°,尺偏角10.98±0.34°。随访时患者的掌倾角与尺偏角明显高于手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方便简单,能促进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小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研究骨骼肌肌腱损伤后其肌肉收缩性能的改变。方法:以日本大耳白兔为试验对象,制备兔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分别不同比例横行切断腓肠肌肌腱,采用强度3 v、频率50 Hz的脉冲电流刺激坐骨神经,测量腓肠肌大收缩力及平均收缩力数值。将所测得的5组数据用sas v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two way ANOVA)。结果:5个实验组(腓肠肌肌腱完整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2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80%组)的腓肠肌大收缩力( Strength_max)和平均收缩力( Strength_mean)不全相等。方差分析显示:日本大耳白兔腓肠肌的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各实验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40%组与腓肠肌肌腱中央横行切断60%组之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外,腓肠肌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在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腓肠肌大收缩力力及平均收缩力均与腓肠肌肌腱切断比例(per_cut)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骨骼肌肌力与其肌腱切断比例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骨骼肌肌腱切断比例的增高,其肌力有显著的逐步降低的趋势。
作者:陈勇;张英泽;王文辉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设备间相同部位摄影的辐射量大小。方法:选取身体条件相似患者的同一部位摄影,检测在不同设备间的辐射量。结果:在同一部位的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比较大的差异。结论:X线摄影过程中,不同设备间产生的辐射量有差异。
作者:关国定;汪海生;郭麦军;薛慧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急性坏死性肠炎并行手术治疗患者32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并选取同期住院急性坏死性肠炎保守治疗患者32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差异。结果:手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81.25%,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9.5±3.4天和5.6±2.8天,低于对照组的13.4±5.1天和7.7±4.5天,2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疗效确切,且能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肠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黄彦;胡英东;徐永庆;黄跃年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8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的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1次性置管成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且病情好转快。结论: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时,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治疗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痛苦,而细致有效的护理则是成功引流的重要保证。
作者:王文娟;鲁瑞珍;张献忠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的278例急性下腹痛临床考虑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结果:278例输尿管结石CDFI表现为结石强回声后方伴有“快闪伪象”。其中左输尿管结石上段72例,中断12例,下段57例,右输尿上段68例,中段19例,下段50例。结论:CDFI可以提高度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杨新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异丙酚米索前列醇和笑气米索前列醇在无痛人流的疗效。方法:我们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1月采用无痛人流手术治疗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给予异丙酚+米索前列醇镇痛);对照组46例(给予笑气+米索前列醇镇痛)。将2组患者镇痛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异丙酚与米索前列醇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治疗中,镇痛作用平稳,患者不适反应较小,安全可靠,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减轻患者痛苦均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泉香;杨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可推广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来采用美国艾瑞单丝聚丙烯疝修补片(平片)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病例,共20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全部获得成功,术后阴囊水肿2例,术后尿潴留18例,无切口感染,未发生其他较重并发症,平均住院3~7天。术后随访130例患者,随访12个月~3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日短,手术费用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魏国宏;任明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乳腺癌术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8周末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定2组疗效。并在出院后随访2个月评定化疗的依从性。结果:在治疗8周末,心理干预护理组患者HAMD-17、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2个月随访的化疗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心理干预护理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化疗依从性。
作者:杨利琴;职晓燕 刊期: 2014年第17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随之加快。我国平均女性寿命从建国初期40岁到现在的75岁,而女性在4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就会出现绝经。由此推算,女性一生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更年期以后渡过,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非常时期,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做好更年期妇女保健至关重要。下面就更年期妇女的一些保健措施加以总结和大家共同探讨。1更年期妇女的自我保健指导1.1保持良好心态:更年期妇女因生理因素的变化,产生心理变化,导致情绪不稳。因而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要舒畅,多与家人朋友交谈,努力改变内向拘谨的性格,消除抑郁多虑的负面情绪,遇到问题可以找朋友叙说或找心理医生咨询。
作者:韩亚欣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心电监护仪血压袖带衬垫材料的选择。方法:将160例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作为衬垫材料,对4组患者的血压袖带带来的皮肤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不良反应塑料袋组25例(62.5%),卫生纸组15例(37.5%),纱布组10例(25%)、毛巾组0例(0%)。结论:经过长时间反复比较,发现应用毛巾当衬垫的血压袖带的皮肤不良反应低。
作者:张青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体会与成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6名,均为我院的护士,护士长在管理当中均对其实施人性化管理。并对比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前的资料。结果: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后,显著提高了其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的质量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等,与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前相比,护士的自我评分在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会把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构建和谐与团结的人文氛围,使队伍的凝聚力和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增强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帆;陈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7名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结果:肺结核合并咯血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大咯血则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且老年患者容易引发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和抗生素联用预防感染,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肺结核合并咯血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作者:董淦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综合ICU住院的150例清醒患者,接受ICU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分析,给予相应舒适护理,并记录舒适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结果:经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症状显著下降。结论:舒适护理在综合ICU清醒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明显,增进了护患交流,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作者:卢燕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诊治的绝经后妇女宫腔积脓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诊断与治疗结果,总结诊断与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误诊,其中有3例被误诊为卵巢肿瘤,有2例误诊为盆腔脓肿,另外3例子宫穿孔被误诊为急性上消化道穿孔,误诊率为40.0%。治疗方法为:有9名患者经开腹手术治疗,另外11名患者经阴道宫颈扩张引流+宫腔冲洗术治疗,本组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有2名患者复发。结论:绝经后宫腔积脓发病比较隐匿,容易发生误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应充分利用阴道超声详细检查,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惊风是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为特征的症状,是儿科常见危症之一,又称“惊厥”,俗称“惊风”,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小儿高热、脑炎、脑膜炎、大脑发育不全、癫痫都可以出现惊风症状。2年来,我科采用针刺疗法治疗了41名小儿惊风的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患儿年龄1~5岁,男19例,女22例,首次发病的13例,2次以上发病的28例。2治疗方法:⑴选穴。主穴:人中、印堂、合谷、太冲、中冲。配穴:外感时邪加风池外关,暴受惊恐者加神门内关,壮热者加大椎、十宣,头疼者加太阳、阳白,口噤不开加颊车、下关,四肢抽搐加内关、阳陵泉。⑵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碘伏、棉签、针盒内盛0.5、1.5寸毫针、三棱针,消毒后备用。⑶操作步骤。毫针刺,用泻法。人中、印堂、太冲、中冲、行捻转之泻法,合谷行捻转提插泻法,十宣、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⑷优缺点比较。止痉药物对呼吸、循环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而针刺疗法2~4分钟见效,止惊迅速、方便,毒副作用小。
作者:张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分析β受体阻滞剂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40例患者。在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常规降压治疗方法,而在观察组中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观察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具有比较好的降压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广泛运用。
作者:张孝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使用安痛定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ADR)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00年~2013年以来我院患者中使用安痛定后发生不良反应( ADR)的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安痛定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复杂且呈多样性,涉及皮肤及其相关部分、神经、心血管、呼吸、消化、骨骼、血液、肌肉、免疫、泌尿等诸多器官系统,其中以过敏性休克、皮肤及其附件、呼吸系统损害居多。结论:安痛定会引起重度不良反应,有潜在的危害性,应该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注意,临床应用时需提高警惕,时刻观察患者反应。
作者:梁玉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间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初产妇3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产后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2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以及新生儿喂养方式。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实施,观察组的产妇产后泌乳初始时间<24小时及24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增加,产后泌乳初始时间为48小时及>72小时的产妇比率显著减小(P均<0.05)。产后24小时,2组患者的泌乳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0,P=0.338),而产后48小时、72小时,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分别达26.24±7.82mL、46.13±8.64mL,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1)。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达到84.7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混合喂养例数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的人工喂养率降低,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护理干预的实施,能够显著缩短产后泌乳初始时间,增加泌乳量,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对于产后乳汁分泌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古宝兰;王定清;黄文财;张立福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