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红
目前,干扰素是治疗丙型肝炎有效的药物。但临床上常常有的病人效果很好,而有的则难以令人满意。几项研究认为干扰素治疗者应为年轻人及没有肝硬化、非HCV型、病毒水平较低者。应用这个标准,治疗反应率明显提高。
作者:陈朝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观察连续肾替代疗法(CRRT)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SIRS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CRRT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血液透析方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Bun、Cr、Lac、CRP治疗72小时后分别为11.56±3.25mmol/L、201.54±12.88ummol/L、4.01±1.28mmol/L、76.04±10.81mg/L,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72小时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发生MODS及死亡率分别为7(35.0%)、3(1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RRT可有效地清除各种炎症介质,对抢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念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近年来,暴力伤医频发,医患关系呈现日趋紧张之势。医患关系紧张,直接的受害者是医生,但大的受害者是病人,必须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医学科普宣传等切实举措,标本兼治。
作者:管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治疗前后及过程中实施配套护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手术配合护理措施。结果:36患者成功治愈,死亡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其中死亡原因主要包括颅脑严重挫裂伤、脑干严重损伤及并发严重脑病。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常见严重疾病,临床手术及时治疗是减少死亡的关键因素。但正确有效的临床配套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临床治疗效率的必要措施。
作者:徐风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术治疗唇腭裂继发重度发育畸形。方法:对2例患者首先采用牵张成骨技术前徙后缩的上颌骨,2期继而采用正颌手术后退下颌骨,术后进一步正畸治疗矫正咬合关系排齐牙列。结果:2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上颌骨水平牵引距离为9~12mm,ANB由术前的~9.5°增加到~1.41°,面型及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术后经1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唇腭裂继发重度发育畸形可以获得满意效果,具有更强的颌骨延长能力和更理想的术后稳定性。
作者:付雪飞;王青;徐卫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对甲状腺瘤手术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近3年前往我院行甲状腺瘤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以A组为基础增加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B组,其满意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增加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出院,还能够增加患者满意度,值得各大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刘丽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采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老年人胸腰椎结核患者,均经后路施行病变节段的脊柱椎弓内固定术,自体的髂骨植骨整块融合术以及前路手术清除病灶。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8例术后平均融合时间为6个月,患者治愈率达94.4%(17/18);脊柱的后凸畸形术后平均矫正14.7°,不同程度恢复了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平均恢复1.5级。结论:本术式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结核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胡守力;梅继文;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实验室临床检验项目研究相关评价指标在医学检验中的质量识别意义。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选取与检验科相关的临床检验项目资料信息,制定一套适合本院化验室的《医疗机构临床化验室各专业医学检验质量考评细则表》,建立一套省级医疗机构化验室评价标准,对本省三级、二级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质量考评和检验项目进行准入的分级管理。对本院检验科素有临床检验项目包括临床化学、临床血液、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临床体液等项目的化验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对比所指定的评价指标标准,分析质量评价水平。结果:参加调查的项目中所申报在《医疗机构临床化验室各专业医学检验质量考评细则表》准入范围内的三级项目在260~560之间,二级项目在200~420之间,均明显低于规定拟定的分级管理标准数量。结论:目前国内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先进性、安全性并能用标准化数据完成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指标,以达到日益复杂化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需求,以应对越来越高的国际医疗研究实验水平。
作者:陈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急性左心力衰竭(AHF)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根据病情需要,实验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加托拉塞米20~80mg静脉推注,对照组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加呋塞米20~80mg静脉推注,2组治疗时间均为7天;比较2组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尿量、血K+及pro-BNP的差别。结果:⑴实验组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9例;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6%,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7天后实验组尿量和血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BN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拉塞米应用于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冬冬;王鸿庆;林学堂;白美龙;谢群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行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为97.5%,对照组为8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提高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作者:邢继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技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24例骨盆骨折,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后,积极处理合并伤的同时,早期行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内固定手术。结果:18例存活,3例死于胸腔出血、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术后随访3个月~18个月,17例恢复独立行走,2例患者在拐棍的辅助下恢复行走能力。结论:对于血液动力学不稳的骨盆骨折合理应用 DCO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骨盆前环外固定支架固定技术简单,有效,急诊骨盆前环外固定可增加骨盆环的稳定性,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对大部分病人,可以作为终的治疗手段,起到很好的疗效。
作者:陈华龙;贺友生;李思云;黄晓鹏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颅脑引流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备皮及向患者做好详细解释工作,术后24小时内每隔15~30分钟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的变化,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液的量。结果:10例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结论:认真护理及细心观察是保证脑室引流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颅脑钻孔引流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闭合性颅内出血效果均好,定位更准确,提高了钻孔引流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刘小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输注和七氟烷吸入2种麻醉方式在婴儿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唇裂患儿30例分为2组,每组15例。 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6u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S组:吸入七氟烷,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ng/ml。记录麻醉前、诱导后、手术开始即刻、术中30分钟、拔管后1分钟时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及脑电双频指数的变化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麻醉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与诱导前相比P组术中30分钟MAP、HR均明显降低,S组拔管后1分钟MAP、HR均明显增高,2组BIS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比较拔管后1分钟MAP、HR、BIS均有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P组术后躁动1例,S组有8例;恶心呕吐S组有1例。结论:异丙酚TCI组术后清醒质量高;七氟烷组术中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二者均能安全有效应用于婴儿唇裂修复术。
作者:李艳清;杨狄;商春梅;骆龙坤;赵越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弹性排班模式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方法:2种不同排班模式一种传统三八班模式,另一种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弹性排班各统计24个月。结果:弹性排班模式在护士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病人满意度等方面优于传统三八班模式。经检验及x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弹性排班模式符合内科护理工作需要,切实可行。
作者:黄金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以CT技术诊断癫痫的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共收治71例确诊为癫痫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先行脑电图(EEG)检测,再行颅脑CT检测,综合对比2次检测的差异。结果:检出率对比显示,EEG检测下,阳性率为88.7%(63/71),CT检测下,仅为71.8%(51/71),2组对比,CT效果明显更差,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CT诊断能进一步检测出患者的具体病因,51例阳性患者中,有脑梗死11例、颅内肿瘤12例、脑出血5例、脑寄生虫病2例、脑血管病9例、颅内钙化7例、先天畸形3例、脑萎缩2例。结论:CT诊断在癫痫检出率上并不占有优势,但却能很好地检测出具体病因,这对疾病的针对性治疗有积极意义,因此需要合理地采用。
作者:刘梁新;简忠庆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及体会。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n=50)与临床护理路径(观察组,n=
作者:许永红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压疮预防的护理措施以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再予以压疮预防专项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压疮发生率,评价压疮专项护理在预防手术患者压疮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率2.0%,对照组患者压疮发生率7.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压疮专项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率,但其护理成本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病情、病程选择使用,以降低压疮高危人群压疮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兰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比较2种不同的止血方法,探讨减少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渗血的方法。方法:将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分为实验组(200例)与对照组(91例),用2种不同的方法止血。统计2组出现的渗血情况、脱管例数和患者满意度,采用R ×C表的x2检验和2×2表的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发生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渗血的构成比差异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0级渗血、Ⅰ级渗血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菌方形纱布制作成方形纱球,接着用无菌胶带固定成方形纱球置于穿刺点,后采用3M透明敷料无张力粘贴的止血方法效果极佳,值得推广。
作者:林真凤;吴温玉;朱彩兰;陈莲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鞘管内麻醉及联合止血带在手指末节离断再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通过2004年12月~2012年12月79例96指末节手指离断再植应用此种麻醉及止血带方法,分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和后果,分析原因,改进措施。结果:麻醉效果及止血效果良好,96指断指成活93指,成活率96.8%。结论:鞘管内麻醉及联合止血带应用于手指末节离断再植安全,方便、费用低,值得推广。
作者:于书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对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治疗儿童乳牙反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44例儿童乳牙反的患者,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采取改良垫式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患者反的牙齿得到纠正,矫治总有效率为95.45%。结论:在治疗儿童乳牙反时采取改良垫式矫治器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端平;白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