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IL-18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李胜;樊立;李占元;衣龙海;马道新;刘洁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 序列, 表达
摘要: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IL-18(rh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外周血细胞扩增得到IL-18的cDNA并测定其核酸序列.将扩增产物酶切后克隆到pORF5质粒的NcoⅠ/NheⅠ酶切位点,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重组子,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ORF5-hIL-18.结果:真核表达质粒pORF5-hIL-18在大肠杆菌JM109表达,能够诱导PBMC合成GM-CSF,具有协同rhIL-2增强NK细胞细胞毒作用的能力.结论:重组表达的rhIL-18具有生物活性,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左乳腺癌伴发霍奇金病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37岁,因发现左乳腺肿块一年半于2001年5月入院.患者1年半以前,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有一肿块,约黄豆大小、活动、无压痛,局部皮肤光滑无红肿,无溃烂,皮肤颜色正常,未检查与治疗,4 个月前发现肿块已长大,约 2.5 cm×2.5 cm,质硬,稍压痛,边缘不甚清楚,活动度差,局部无红肿,无溃烂及乳头溢液,无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无腋下淋巴结肿大,无发热盗汗,乏力及消瘦现象,也无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家族中无肿瘤病史.

    作者:杨茂仁;魏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测定对判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s)测定对判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意义.方法:50例健康查体者,6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且经病理组织细胞学分型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其病理分型,分为低分化组(23例)、中分化组(21例)和高分化组(19例).取静脉血0.5 mL(肿瘤患者均在术前3 d取血),经培养、制片、银染、图象分析4个步骤,以T淋巴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I.S%值)作为Ag-NoRs的检测指标.结果:健康组与恶性肿瘤组I.S%均值分别为7.23±0.45、4.52±0.2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肿瘤患者中,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1.S%均值分别为2.76±0.13、4.82±0.35、5.21±0.23,经统计学分析,低分化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明显低于中、高分化组.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测定不仅对诊断肿瘤具有重要意义,对判断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丁乃晴;谭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胰液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推测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胰腺癌和31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均行ERCP抽取胰液,采用TRAP-PCR-SSCP和TRAP-PCR-ELISA两种方法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检测胰腺癌细胞株4株,正常胰液和正常胰腺组织测定其端粒酶活性做为对照.结果:端粒酶定性分析:胰腺癌组胰液中阳性率67.50%(27/40);慢性胰腺炎组41.93%(13/31);胰腺癌细胞株全部为阳性,阳性率100%(4/4);正常胰腺和胰腺组织均呈阴性(0/5).端粒酶定量测定:胰腺癌组为1.475±0.467;慢性胰腺炎组为0.358±0.479.胰腺癌细胞株为1.842±0.256.胰腺癌组胰液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组,P<0.05;胰腺癌患者组,高于慢性胰腺炎组,P<0.01.结论:胰液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可作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手段之一.

    作者:叶远红;郝菁华;杨崇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河南省1996-2000年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分析

    目的:分析河南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流行趋势,为肿瘤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0年河南省的恶性肿瘤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食管癌、肝癌和肺癌居恶性肿瘤前4位,男、女分别占恶性肿瘤的86.48%、75.02%.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结论:恶性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肝癌和肺癌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需大力开展肿瘤防治知识普及宣传及健康教育.

    作者:李刚;刘曙正;戴涤新;陆建邦;常秋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护士长要再造护理流程

    护理管理与护理服务都通过流程运作.流程就是程序,护士长按程序管理,护士按程序工作.护士长做护理计划,有决策反馈流程,整体护理有护理程序作为流程,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宣教指导,打针送药都有单项流程.流程是完成一项任务的有序活动,是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关联的活动,是为达到一个护理目标一连串的活动.护士长更新护理服务,拓展护理职能,研究护理服务可依循的准则,就要再造一连串的标准化的护理流程.

    作者:毛红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合并带状疱疹31例临床分析

    1994年1月-2001年10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者共1 200例,其中合并带状疱疹31例,占2.58%,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临床分析结果,带状疱疹发病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除抗病毒及对症止痛治疗外,应加强免疫治疗.

    作者:孙红;贾伟丽;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人原发性肺癌的外科治疗

    总结1983年9月-2002年2月收冶青年人肺癌32例治疗经验,探讨青年人肺癌的特点.结果表明,青年人肺癌易延误诊断,病理类型以腺癌和鳞癌为主,外周型多见,手术后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46.7%及36.7%.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应提高对青年人肺癌的认识,早期诊断、治疗.

    作者:王平;陈新隆;桂龙升;彭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6例巨大甲状腺瘤手术治疗要点

    1986-2001年我们对86例巨大甲状腺瘤施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刘存亮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肝脏炎症对AFU诊断肝癌价值的影响

    目的:研究岩藻糖苷酶(AFU)作为肝癌标志物在有炎症活动的肝炎后肝硬化这一特殊人群中的诊断价值,以寻找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癌的筛查.方法:收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42例,肝癌患者血清43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24例,疑似肝癌患者6例,正常人血清53例,分别以酶法和免疫放射方法对AFU和甲胎球蛋白(AFP)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AFU含量为455.64±153.5 nmol/(mL*h),肝癌患者为502.2±230.24 nmol/(mL*h),慢性肝炎患者500±127.05 nmol/(mL*h),三者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324±57 nmol/(mL*h).肝癌患者AFU水平虽然高于肝硬化患者,但统计学检验二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AFP含量,肝癌患者AFP含量显著高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P<0.001.方差分析显示肝硬化和肝癌血清中AFU活性不随AFP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结论:AFU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和肝癌患者血清中均明显升高,AFU的测定难以对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进行区分.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存在的炎症使AFU作为肝癌标志物的诊断价值降低.

    作者:贾克东;石淑仙;林剑国;陈红云;王卫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癌放疗配合药物综合治疗的进展

    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在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介绍食管癌综合治疗的现状及新进展.

    作者:盛巍;陈延条;冯鑫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康莱特联合化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康莱特注射液加化疗(治疗组)与单纯化疗(对照组)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治疗组:诺维本(NVB)+顺铂(DDP)治疗同时加用康莱特注射液100 mL,每日1次,连用21 d.对照组单用NVB+DDP.结果:治疗组有效率44.4%,高于对照组36.1%,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病变进展率、血液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治疗后免疫功能降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生活评分改善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康莱特注射液与化疗联用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降低了化疗的毒副反应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刚;胡慧英;张久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人胃癌32例诊治体会

    青年人(≤35岁)胃癌因临床不常见,往往延误诊治.我院198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青年人胃癌32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潘东高;支庆江;贾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蛋白激酶C与耐药性KB细胞的多药抗药性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PKC)在肿瘤细胞多药抗药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测定KB细胞及其耐药株的PKC活性及PKC调节剂对细胞药敏、药物代谢和耐药膜糖蛋白表达及其磷酸化的影响.结果:耐药株胞质和胞膜的PKC活性分别是KB细胞的6.6倍和5.2倍,膜糖蛋白阳性率为47.5%,明显高于KB细胞的2.8%;而且膜糖蛋白的磷酸化明显增强.耐药株对罗丹明123的外排显著加快,蓄积明显减少.PKC激活剂佛波乙酯使耐药株的药物外排增加了60%,蓄积减少了70%;PKC抑制剂Staurosprin使耐药株药物外排后潴留增加了2.5倍,蓄积增加了14倍,抗药性被逆转了14倍,但未影响耐药膜糖蛋白的表达.结论:PKC活性增高与耐药株抗药性密切相关;而且抗药性是通过膜糖蛋白磷酸化增强,增加药物外排,减少药物蓄积而实现的.

    作者:王士勇;杨振君;何安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组人IL-18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

    目的: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IL-18(rhIL-18)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外周血细胞扩增得到IL-18的cDNA并测定其核酸序列.将扩增产物酶切后克隆到pORF5质粒的NcoⅠ/NheⅠ酶切位点,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阳性重组子,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ORF5-hIL-18.结果:真核表达质粒pORF5-hIL-18在大肠杆菌JM109表达,能够诱导PBMC合成GM-CSF,具有协同rhIL-2增强NK细胞细胞毒作用的能力.结论:重组表达的rhIL-18具有生物活性,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作者:李胜;樊立;李占元;衣龙海;马道新;刘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端粒酶特异性核酶抑制宫颈癌细胞的作用

    目的:研究端粒酶RNA特异性核酶对宫颈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核酶转染至宫颈癌Hela细胞,以G418筛选细胞,经斑点杂交提示转染成功后,检测细胞活力及细胞周期变化,测定细胞端粒酶活性,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试验组细胞的活力较对照组明显减弱.转染后细胞受阻于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转核酶细胞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减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未转染细胞比较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端粒酶RNA特异性核酶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增殖,为核酶用于恶性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辛晓燕;王红英;马越云;苏明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国产长春瑞宾联合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析

    采用42例晚期NSCLC给予盖诺、顺铂及VP-16治疗.结果示2例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57.1%,中位生存期54周,毒副作用能耐受.初步结果认为,盖诺为主联合方案治疗晚期NSCLC疗效好,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任刚;亓久德;姚修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间接鼻咽镜在社区鼻咽癌血清学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社区鼻咽癌EB病毒血清学普查发现EB病毒抗体阳性人群,从抗体阳性者中发现早期鼻咽癌患者.方法:社区血清学普查检出EB病毒抗体(VCA-IgA)阳性者,并应用间接鼻咽镜检查鼻咽部11 977人,发现异常即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确诊174例,早期151例,早诊率86.78% ,鼻咽原发灶位于顶后壁95例占54.60%,侧壁60例占34.4%,前壁1例占0.57%少;68例原发灶直径<0.5 cm占39.08%.结论:鼻咽癌血清学普查作为初筛的手段,可以得出鼻咽癌的高危人群.间接鼻咽镜的应用,可以检出鼻咽癌临床早期患者,适用于社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大人群普查.

    作者:张政;邓洪;廖建;黄逎琴;周日晶;黄业威;梁建平;王培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SP90基因在前列腺癌细胞凋亡中的相关研究

    目的:克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细胞产生凋亡的相关基因.探讨前列腺癌细胞产生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建立细胞凋亡模型,采用基于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结果:在前列腺癌DU-145细胞凋亡过程中,克隆出包括HSP90基因在内的多个基因序列.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的前列腺癌细胞DU-145凋亡有多基因参与其中,其中HSP90基因可能与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关系密切.

    作者:邵晨;李振钢;晏伟;秦卫军;邵国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微创治疗研究的现状

    对于早期乳腺癌,尤其是扫描发现的乳腺癌,常规保留乳房手术的范围可能相对过大,不能满足人们的美容要求,某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不能采用.因此,人们正在探索各种替代常规手术的微创疗法,其中包括:射频消融、激光组织间照射凝固、高强度聚焦超声、冷冻治疗、组织间放疗和聚焦微波热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但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临床治疗的病例极少,治疗效果未能大规模地和常规治疗作比较,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要综述它们的技术原理、治疗方法、存在问题等.

    作者:李冠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分步介入综合治疗巨大胰头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并药盒系统介入化疗分步治疗巨大胰头癌的效果.方法:40例大胰头癌(>6 cm,均伴有黄疸)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采用综合介入治疗,先行B超及X线辅助下的PTBD以减轻黄疸,恢复肝功能.10 d~1个月后进行胃、十二指肠动脉药盒系统植入介入化疗,通过药盒定期给予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阿霉素化疗.B组10例作为对照在PTBD术后10 d~1个月采用静脉全身化疗,化疗方案同A组.结果:40例患者均行PTB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下降161±29 μmol/L和261±92 cμmol/L,转氨酶逐渐降至正常,A组30例患者共行局部药盒系统化疗3~10次,平均8.2次,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0例,有效率70%,生存期3~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3.5个月,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者毒副反应.B组完成化疗1~7次,平均3.8次.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例,有效率为20%,生存期1~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2个月.两组对比有效率和生存期差异显著.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大胰头癌效果好,患者生存期与生存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殷占新;韩国宏;王建宏;孟祥杰;周晓东;何光彬;孙安华;吴开春;丁杰;樊代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主管:齐鲁肿瘤杂志;肿瘤防治杂志;当代肿瘤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