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发;黄宗海;黄元媛;汤福祥;杨文宇;车小燕
山东省肿瘤医院2000年对26例上颌窦癌患者术后给予相关护理,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杜娟;王东梅;王永刚;王福德;赵琳萍;徐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98年10月-2002年5月,我们共收治高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31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洪海;徐晓东;周志坚;徐鹏;邱道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对28例青年人胃癌进行临床分析,发现青年胃癌误诊率高达82.1%.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胃癌早期无特异性及首诊医生偏重胃癌的老年因素.
作者:张新枝;张秀凤;徐红燕;王爱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4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单纯放疗组26例,术后放疗组16例,分别在放疗前后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并随访3年,单放组中放疗前无比值>7病例,放疗后比值>7者16例,3年生存率为68.8%;术后放疗组中放疗前比值>7者3例,放疗后比值>7者13例,3年生存率为76.9%.研究提示,肿瘤患者放疗前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变化可用来评价放疗效果.
作者:赵建国;董建国;张秀梅;杨昭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国产草酸铂(L-OHP)联合氟尿嘧啶(5-FU)、甲酰四氢叶酸钙(CF)治疗晚期胃癌、大肠癌的疗效.方法:LFP方案 L-OHP 130 mg/m2,静脉滴入,d1;CF 100 mg/m2,静脉滴入,d1~d5;5-FU 500 mg/m2,静脉滴入,4~6 h,d1~d5(5-FU后用),21 d为1个周期.结果:全组CR 1例,PR 12例,SD 14例,PD 5例,总有效率40.6%.初治有效率45.4%,复治有效率38.1%;胃癌与大肠癌有效率分别为41.7%和37.5%.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外周神经毒性.结论:L-OHP联合5-FU、CF方案疗效肯定,经济实用,毒性可耐受.
作者:孙亚红;于金明;张宝轩;范开席;张燕;冯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是恶性肿瘤形成和生长时,促使肿瘤及周边毛细血管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液中的因子.因此,TSGF可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而为临床应用.我院于1999年9月,选用福建新大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TSGF试剂盒,初步应用于临床诊疗对比,检验结果如下.
作者:杜君兰;张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借助于脑立体定位技术,在25只雄性Wistar大鼠脑S1区接种含有10 g/L琼脂糖的C6细胞悬液.随机分成4个周组和1个自然死亡组后观察大鼠的生存期,并采用MRI、病理解剖、HE染色及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各周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在不同周组中,所有检查均显示颅内肿瘤形成,GFAP 阳性.4周内无死亡,自然死亡组在第5周死亡2只、余3只于第6周死亡.结论:该方法建立的S1区脑胶质瘤模型具备与人脑胶质瘤生长相似的特性,肿瘤形成时间短,生存期稳定,且无脑外转移和颅外扩散,适合各种脑胶质瘤实验治疗研究.
作者:黄宽明;涂汉军;李新建;何跃;查云飞;袁先厚;王伦长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 结果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发光免疫分析技术,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25人进行了 CA19-9、CA242检测,其中13例为临床明确诊断的胰腺癌患者.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CA19-9、CA24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CA19-9、CA242水平分析对胰腺癌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作者:张秀芳;彭文晖;高桂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以及艾迪注射液防治术后早期免疫功能下降的作用.方法:大肠癌对照组30例,治疗组20例.每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2、3周分别采用APAA法测定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治疗组于术前5 d和术后5 d连续使用艾迪50 mL+5% GS 450 mL静脉滴入.结果:大肠癌患者NK细胞活性及OKT3+、OKT4+明显低于正常组,而OKT8+则明显增加,P<0.05,术后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2周后逐渐恢复;治疗组术后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艾迪注射液对防治大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功能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万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溶栓疗法合用小剂量抗凝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尿激酶合用小剂量肝素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其有无出血、复发及过敏反应.结果:16例中13例(81.3%)患者肢体肿胀均完全消退,消肿时间5~11 d,另3例(18.8%)患者肢体肿胀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治疗期间未发现出血倾向及过敏反应.治疗后随访4周,无1例复发.结论:溶栓疗法合用小剂量抗凝剂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较好,且不易复发、安全、经济,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吕宗渤;王健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18 F-脱氧葡萄糖(FDG)PET显像结合胸部CT在原发性肺癌术前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对术前CT分期、FDG PET结合CT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进行比较.结果:4例全身PET显像发现远处有18 F-FDG摄取增高者放弃手术,28例开胸手术中,FDG PET诊断肺门、纵隔恶性淋巴结的灵敏度与准确度显著优于CT检查,P<0.05;FDG PET结合CT检查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92.9%)较CT检查有显著意义的提高,P<0.05.结论:FDG PET结合CT检查能提高术前肺癌分期的准确率,有助于改进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并指导手术操作的进行.
作者:马海涛;吴翼伟;秦涌;何靖康;李忠诚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我院1989年1月-2002年4月60例ⅢB 期或Ⅳ期肺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60例中,属于ⅢB 期的有45例,Ⅳ期15例.行全肺切除术24例(左全肺10例,右全肺14例),其中16例经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肺叶切除术31例,包括3例袖状切除加气管隆突重建术;剖胸探查5例.同时行胸膜剥除、心包部分切除、部分上腔静脉切除再吻合、部分肋骨切除、纵隔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清除或膈肌部分切除42例,有5例术前行化疗1个疗程.术后随访5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术后生存率1年为78.3%,2年为41.7%,3年为18.3%.结论:对晚期肺癌行积极慎重的扩大手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黄日太;曹子昂;郑家豪;梁保罗;朱洪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999年8月-2001年10月进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65 例,其中单纯行 TACE 34 例(TACE组),行 TACE 和 PEI 双介入治疗 31 例(双介入组).全部病例定期做 CT 检查和 AFP 测定,观察肿瘤客观疗效.结果:TACE 组肿瘤客观有效率(CR+PR)35.3%,AFP 下降幅度 56.1%,2 年生存率 50%;双介入组客观有效率 64.5%,AFP下降幅度 78.6%,2 年生存率 61.3%:2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双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肯定,优于单纯应用 TACE.
作者:李彩霞;曹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增大分割剂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脑胶质瘤术后残存灶的近期疗效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15例脑胶质瘤进入三维放射治疗组,其中星形细胞瘤Ⅰ~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3例.2~3 Gy/次,1次/d,5次/周,总剂量51~60 Gy.结果:除1例生存10个月死于局部复发外,其余全部生存6个月以上.其中5例接受3 Gy分割量,17次照射的患者生存11个月以上,无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结论:大分割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胶质瘤残存灶患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无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胡玉林;王明智;金建荣;赵涤非;邹勤舟;丁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研究p16INK4a和p19ARF基因的缺失与大鼠肺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显微切割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在10例正常大鼠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16例癌前病变细胞和34例肺鳞癌组织分别检测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的缺失.结果:10例大鼠正常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均未发现有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的缺失.在16例癌前病变中发现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12.50%(2/16)和6.25%(1/16);p16INK4aE1α或(和)p19ARFE1β总缺失率为18.75%(3/16).34例大鼠肺鳞癌中p16INK4aE1α和p19ARFE1β缺失的检出率分别为32.35%(11/34)和41.18%(14/34),其中有9例两者同时缺失,p16INK4aE1α或(和)p19ARFE1β总缺失率为47.06%(16/34).肺鳞癌的p19ARFE1β的缺失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P=0.012.结论:在诱发性大鼠肺鳞癌的发生发展中,p16INK4a基因的缺失可能在早期已起作用,p19ARF的生物学活性可能强于p16INK4a.p16INK4a和p19ARF基因的同时缺失损伤了Rb和p53 2条肿瘤抑制途径,这可能有助于大鼠肺鳞癌的恶性进展.
作者:陈洪雷;刁路明;梁素美;江曼;杨飞;刘铭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回顾性调查了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月收治恶性肿瘤患者入院治疗期内发生肺炎的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徐桂莲;张文卿;赵爱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恶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0例全部经手术治疗.术后化疗4例,所用药物包括表阿霉素(E-ADM)、丝裂霉素(MMC)、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其中3例因肝转移行肝动脉插管化疗及碘化油栓塞;2例行局部放疗,1例瘤床照射50 Gy,另1例胰头部复发照射45 Gy.结果:目前仍生存5例,长已生存26年;死亡5例,存活时间分别为2年、2年、2年3个月、3年、13年.结论:手术是治疗恶性胰岛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化疗具有一定疗效.肝转移病例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或栓塞加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
作者:钱立庭;刘慧;刘新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肿瘤细胞的浸润转移过程是十分复杂的,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的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间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参与调节下,使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发生成功的转移或/和迅速的生长.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浸润转移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研究进展,做一系统综述.
作者:姜凯;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 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一般患者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化疗期间看到别人呕吐,自己就感恶心,甚至彻夜不眠,连用安眠药物都难以奏效.在悲观绝望之余,惦记着心里不放心的问题,计划今后有限的人生,考虑今后对工作、婚姻、家庭、子女等问题的安排.表情冷漠,沉默寡言,很少提出任何要求,感情多用非语言形式来表达,但也有的表现为心里烦躁、语言粗暴、行为怪异.
作者:张东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研究小口径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疗效.借助X光插入导丝,内镜直视下放置小口径记忆合金带膜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术后可给放疗或化疗.结果:本组病例放置成功率90%,术后与术前比较,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达2个级别以上,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且无食管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初步研究结果示,经胃镜直视下食管上界定位法定位准确,成功率高,是治疗高位食管狭窄的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效果更佳.
作者:袁魁;柏新岩 刊期: 2003年第05期